關鍵詞:寧夏;春季;后向軌跡模型;沙塵污染
中圖分類號:X5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13-0107-09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13.022
Potential Sources and Transportation Pathways of Dust Pollution PM10 During Spring in Ningxia from 2018 to 2022
YANG Yuan1,2.3 CHEN Xingyi1,2.3 HU Na1.2,3
(1.KeyLaboratoryfor MeteorologicalDisaster Monitoringand Early WarningandRisk Managementof Charac
teristic Agriculture in Arid Regions,CMA,Yinchuan 75002,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
saster Preventionand Reduction of Ningxia,Yinchuan 75oo02, China; 3. Zhongwei Meteorological Bureau, Zhongwei 755000,China)
Abstract: [Purposes] Based on the surface circulation patterns,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severe pollution events caused by direct dust transport in 5 Ningxia cities during spring seasons from 2O18 to 2022.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transportation pathways,and potential source regions of PM10 pollutants.The findings aim to enhance the early-warning capabilities for dust-induced air polution in Ningxia and suppor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Methods] Based on the HYSPLIT backward trajectory model,the PSCF latent source contribution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CWT concentration weight trajectory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latent source regions a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levels from diferent source regions.[Findings] Zhongwei City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sand and dust pollution days and heavy pollution days,while Shizuishan City had the highestproportion of heavy polution days.In spring,three main transportation pathways entered Ningxia, namely the westward pathway from southeastern Xinjiang,the northward reverse \"S\"-shaped pathway from central Mongolia,and the northwestern pathway from northwest Xinjiang and western Mongolia.However,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cities. The potential source regions of high PM10 mass concentrations in 5 cities we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Alxa Desert,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dust source regions to the hourly PM10 mass concentration varied among cities.[Conclusions] It is essential not only to implement preemp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and and dust polution from desert sources but also to enhance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M10 anthropogenic sources.
Keywords:Ningxia;spring;backward trajectory model;dust pollution
0 引言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沙塵污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許多學者將空氣質量數據和氣象數據結合起來,研究沙塵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陳杰等1利用1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和氣象數據結合后向軌跡模式和MODISdeep-blue氣溶膠光學厚度數據,得出沙塵天氣過程對北方不同城市顆粒物濃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會使 PM2.5 和PM10 質量濃度增加。張咪[2]、郭虎[3]、徐文帥[4]、陳輝[5、楊陽[、張亞妮[7]等分別對北京市沙塵天氣對北京空氣質量和氣溶膠污染特征進行分析,指出外來沙源主要通過西北、西和北3條路徑輸送至北京。武萬里等將銀川市重污染天氣分為 PM10 超標和 PM2.5 超標兩類天氣類型,指出 PM10 超標的重污染天氣與沙塵天氣高度一致。劉玉蘭等指出冷空氣路徑不同、風向不同、沙源也不同,有外源輸人的沙塵天氣過程,即使風速不是很大,也可造成比較強烈的氣溶膠濃度的增加。楊麗蓉等[10]分析了一次銀川沙塵污染過程,得到沙塵過境階段近地面顆粒物 PM10 呈快速上升趨勢的結論。寧夏各個地市沙塵的輸送仍有路徑的差異,有必要區分地市級研究污染物輸送路徑和潛在源區,為市縣級預報員監測預報沙塵及空氣質量提供決策
HYSPLIT后向軌跡模型所用的氣象資料來源于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資料同化系統(GDAS)2018—2022年的氣象數據,時間分辨率為 6h ,水平分辨率為 1°×1° ,垂直方向分23層,氣象要素包括溫度、氣壓、相對濕度、地面降水、水平和垂直風速等。天氣實況資料(天氣現象、能見度等)來源于寧夏氣象局;形勢場、風場等再分析資料來源于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國家大氣研究依據。本研究將基于HYSPLIT后向軌跡模型,采用潛在源貢獻因子分析法(PSCF)和濃度權重軌跡分析法(CWT)給出潛在源區的分布及不同源區貢獻的相對大小。按照地面環流形勢挑選出寧夏5市2018一2022年春季沙塵天氣過程正面輸送造成的重污染天氣,總結春季 PM10 污染物濃度特征和輸送路徑及潛在源區,旨在提升寧夏沙塵天氣造成的污染預報預警提前量。
1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寧夏位于西北地區東部干旱區域,下轄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和中衛市5個地級市。銀川市是寧夏的首府,位于石嘴山市和吳忠市之間,西部、南部地勢較高,北部、東部地勢較低;石嘴山市位于寧夏北部,東臨鄂爾多斯市臺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吳忠市位于寧夏中部,地勢南高北低,固原市位于寧夏南部,地形較為復雜;中衛市地處寧夏西部,西南高,東北低,其西北部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寧夏東、西、北三面分別被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包圍,自然生態環境脆弱,沙塵天氣過程容易導致寧夏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濃度偏高,對全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1.2 數據來源
中心(NCEP/NCAR),空間分辨率為 1.0°×1.0° ,時間分辨率為 6h 。空氣質量逐日資料(空氣質量指數AQI,PM10 濃度等)來源于中國空氣質量在線監測分析平臺(https://www.aqistudy.cn/historydata/)的歷史數據;逐小時監測資料來源于寧夏生態環境廳銀川水鄉路 (106.24°E,38.45°N) 、石嘴山大武口朝陽西街 (106.37°E,39.01°N) 、吳忠新區二泵站( 106.18° E,38.00°N )、固原新區( 106.24°E,36.02°N, )中衛環保局 (105.20°E,37.50°N) 監測點資料。
2 研究方法
按照地面環流形勢挑選出寧夏2018—2022年春季14次19天沙塵正面輸送污染過程。利用HYSPLIT軌跡模式結合NCEP/NCAR全球再分析資料,計算到達寧夏5市代表站的后向軌跡。按照過程影響時段,最多計算每次過程的4個時次(2時、8時、14時、20時,北京時),得到分辨率為1h的空氣質點后向軌跡。軌跡計算起始點高度為 500mc 得到造成寧夏5市春季高質量濃度 PM10 污染的輸送路徑。取 PM10 日平均值二級標準值 (150μg/m3) )作為判斷污染軌跡的標準,再通過PSCF潛在源貢獻因子分析法和CWT濃度權重軌跡分析法給出潛在源區的分布以及不同源區貢獻的相對大小。
3結果與討論
3.1大氣污染物濃度特征
根據寧夏生態環境廳(https://sthjt.nx.gov.cn/hjzl/dqhjzl/cskqzl/)公布的2018—2022年春季(3月至5月)寧夏5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繪制2018一2022年寧夏5地市沙塵污染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春季沙塵正面輸送造成的寧夏5地市主要污染物為 PM10 ,沙塵污染日數分別在 12~ 20d 。空間分布上,中衛市沙塵污染天數最多,污染日數為 20d ,重污染日數為 14d ,占比為全區第2;石嘴山市沙塵污染日數為16d,重污染日數為13d,占比為全區第1;吳忠市沙塵污染日數為16d,重污染日數為9d;銀川市沙塵污染日數為12d,重污染日數為3d,固原市沙塵污染日數為17d,重污染日數為7d,為全區沙塵污染出現較少地區。可以看出,中衛市沙塵污染日數和重污染日數最多,但石嘴山市重污染日數占比最高。
沙塵天氣過程正面輸送造成的寧夏5市城市PM10 濃度分布,如圖2所示。斷裂處為缺資料或當日該城市為良好天氣。沙塵天氣過程造成石嘴山、吳忠、中衛 PM10 濃度較高,其中石嘴山為238~2592μg?m-3 ,吳忠為 158~3928μg?m-3 ,中衛為 272~3273μg?m-3 ;銀川和固原 PM10 濃度為216~375μg?m-3 ,固原為 188~966μg?m-3 。在20個過程中,最為嚴重的沙塵污染當屬2021年3月15日,該日造成石嘴山、吳忠、中衛3市 PM10 分別為2 592μg?m-3?3 928μg?m-3?3 273μg?m-3 ,是 PM10 二級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 150μg?m-3) 的17.28倍、26.19倍、21.82倍。
圖12018一2022年寧夏5地市沙塵污染情況

圖22018一2022年春季沙塵直接輸送造成的寧夏5地市大氣污染物濃度特征

3.2 輸送路徑
寧夏5市2018—2022年春季 500m 高度正面輸送路徑聚類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到寧夏的沙塵輸送的傳輸路徑:銀川主要有3條路徑,一條自新疆東北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哈薩克斯坦通過西北路徑進入,還有一條自內蒙古西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石嘴山再進入銀川,占比分別61.54%.7.69%.30.77% ;石嘴山主要有4條路徑,一條自蒙古國中部通過偏北反“S”路徑進入,一條自哈薩克斯坦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新疆西北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新疆東南部偏西路徑進入,占比分別為 32.35%,20.59%,35.29%,11.76% 吳忠主要有3條路徑,一條自新疆西北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蒙古國西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新疆東部通過偏西路徑進入,占比分別為44.83%10.34%?44.83% ;中衛主要有3條路徑,一條自蒙古國西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新疆西北部通過西北路徑進人,一條是自蒙古國中部偏北反“S”路徑進入,占比分別為 42.42%.33.33% 、24.24% ;固原主要有4條路徑,一條自新疆西北部地區通過西北路徑進入,一條自甘肅南部通過偏南路徑進人,一條自蒙古國中部通過西北路徑進人,一條自蒙古國西部通過西北路徑進入,占比分別為23.33%,20%,33.33%,23.33% 0
綜合以上分析,春季正面進入寧夏的路徑主要有3條,分別是來自新疆東南部的偏西路徑(路徑I)、來自蒙古國中部的偏北反“S\"路徑(路徑Ⅱ),以及來自新疆西北、蒙古國西部的西北路徑(路徑Ⅲ)。固原有條區別于其他4市的路徑,即是從甘肅南部進人,由于甘肅南部沒有沙源且植被覆蓋率較高,可能為人工源,后續將通過潛在源分布PSCF和貢獻大小CWT進行辨別
3.3 潛在源區和不同源區貢獻
影響5地市 PM10 的主要輸送路徑各有不同,以下為5地市輸送路徑、潛在源區和不同源區貢獻大小具體分析。PSCF潛在源貢獻因子分布中,顏色越暖表示潛在源區越重要,CWT濃度權重軌跡分布中,顏色越暖表示潛在源區對 PM10 質量濃度的貢獻越大。
銀川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如圖4所示。由圖4(a)可知,按照TSV顯著變化原則確定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3,沒有滿足TSV超過 5% 的聚類數量過多,確定銀川市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3。由圖5(b)可知,自新疆東北部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158.1μg?m-3 PM2.5 濃度為 39.8μg?m-3 ,哈薩克斯坦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208μg?m-3 PM2.5 濃度為 51μg?m-3 ,內蒙古西部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274.3μg?m-3 PM2.5 濃度為 49.8μg?m-3 。由此可知,內蒙古西部西北路徑遠距離傳輸是造成銀川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由圖4(c)可知,PSCF區域在哈薩克斯坦、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吐魯番盆地、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其中,較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銀川市本地。圖4(d)可知,巴丹吉林沙漠對銀川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20~40μg?m-3 ,騰格里沙漠對銀川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80~ 100μg?m-3 。雖然銀川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80~162μg?m-3 ,但是當地有較好的地表植被覆蓋,且沒有沙塵源地,不是主要的潛在源區,主要是人為源的貢獻。
圖3寧夏5市2018—2022年春季 500m 高度正面輸送路徑聚類結果

圖4銀川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

石嘴山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如圖5所示。由圖5(a)可知,按照TSV顯著變化原則確定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4,以TSV超過5% 為原則的聚類數量過多,沒有聚類的意義,確定石嘴山市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4。由圖5(b)可知,自蒙古國中部偏北反“S\"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185.3μg?m-3 PM2.5 濃度為 48.4μg?m-3 ,哈薩克斯坦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289.6μg?m-3 PM2.5 濃度為 67μg?m-3 ,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254.6μg?m-3 PM2.5 濃度為 63.3μg?m-3 ,新疆東南部偏西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171.8μg?m-3 PM2.5 濃度為 38μg?m-3 。由以上可知,哈薩克斯坦西北路徑遠距離傳輸是造成石嘴山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其次是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這兩條路徑雖然源頭不一樣,但是前者是經過新疆西北部,到達石嘴山的路徑和后者近似一致,均是穿越蒙古國西部和內蒙古西部沿西北路徑。由圖5(c可知,PSCF區域在哈薩克斯坦、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青海柴達木盆地沙漠、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以及蒙古國和我國邊界線附近。其中,較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即造成石嘴山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主要是阿拉善沙漠,即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騰格里沙漠。這些潛在源區的氣團主要沿著聚類2和3所在的軌跡通過西北路徑遠距離輸送到達石嘴山。阿拉善沙漠對石嘴山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100~ (204 180μg?m-3 。
吳忠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如圖6所示。由圖6(a)可知,按照TSV顯著變化原則確定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3,以TSV超過 5% 為原則的聚類數量過多,沒有聚類的意義,確定吳忠市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3。由圖 6(b) 可知,自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吳忠 PM10 平均濃度為 260.1μg?m-3 ,PM2.5 濃度為 63.1μg?m-3 ,蒙古國西部西北路徑PM10 平均濃度為 278.9μg?m-3 , PM2.5 濃度為103.4μg?m-3 ,自新疆東部偏西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601μg?m-3 PM2.5 濃度為 495.7μg?m-3 。由以上可知,新疆東部偏西路徑是造成吳忠 PM10 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是造成 PM2.5 污染最嚴重的路徑。從圖6(c)可見,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即造成吳忠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
圖5石嘴山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

圖6吳忠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

這些潛在源區的氣團主要沿著聚類1和3所在的軌跡通過遠距離輸送到達吳忠。圖6(d)給出了潛在源區對受點吳忠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的大小。相較PSCF分析結果,CWT分布范圍縮小,顯示出騰格里沙漠對吳忠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最大,貢獻在 100~140μg?m-3 。
中衛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如圖7所示。由圖7(a)可知,按照TSV顯著變化原則確定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3,以TSV超過 5% 為原則的聚類數量過多,沒有聚類的意義,確定中衛市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3。由圖7(b)可知,中衛自蒙古國西部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191.4μg?m-3 PM2.5 濃度為 54.5μg?m-3 ,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326.6μg?m-3 PM2.5 濃度為 80.7μg?m-3 蒙古國中部偏北反“S”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224.4μgg?m-3. PM2.5 濃度為 76.6μg?m-3 。由此可知,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是造成中衛 PM10 和 PM2.5 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圖7(c),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和甘肅河西走廊,即造成中衛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河西走廊東段。這些潛在源區的氣團主要沿著聚類1、2和3所在的軌跡通過遠距離輸送匯集到河西走廊東端和騰格里沙漠再到達中衛。圖7(d)給出了潛在源區對受點中衛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的大小。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對中衛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100~140μg?m-3, 與PSCF分析結果相比,CWT方法得到的沙塵源區增加了蒙古國西部,對中衛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40~60μg?m-3 。
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c)和CWT分布如圖8所示。由圖8(a)可知,按照TSV顯著變化原則確定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4,沒有TSV超過5% 為聚類數量,綜合考慮確定固原市后向軌跡聚類數量為4。由圖8(b)可知,自新疆西北部地區的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236.2μg?m-3, PM2.5 濃度為 67μg?m-3 ;甘肅南部的偏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184.4μg?m-3 PM2.5 濃度為 51μg?m-3 ;蒙古國中部的西北路徑 PM10 平均濃度為 196.3μg?m-3 ,PM2.5 濃度為 46.6μg?m-3 ;蒙古國西部的西北路徑PM10 平均濃度為 423.4μg?m-3 , PM2.5 濃度為148.6μg?m-3 。可知,蒙古國西部西北路徑是造成固原 PM10 和 PM2.5 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圖8(b)給出固原市沙塵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PSCF計算結果。由圖8(c)可知,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途經中衛沿西北路徑到達固原及陜甘寧交界處。由于陜甘寧交界處沒有沙塵源地,且在輸送路徑上有較好的地表植被覆蓋和較多的降水影響,對固原的貢獻較弱,所以不是主要的潛在源區,由圖8(d)可知,該區域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100~280μg?m-3 ,考慮人為源的貢獻較大。即造成固原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這些潛在源區的氣團主要沿著聚類1、2和3所在的軌跡通過遠距離輸送到中衛再到達固原。圖8(d)顯示出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對固原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60~ 280μg?m-3 。
固原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
圖7中衛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

圖8固原市春季直接輸送造成的沙塵污染的后向軌跡聚類數量、聚類結果、PSCF分布和CWT分布

4結論
本研究基于HYSPLIT后向軌跡模型,采用PSCF潛在源貢獻因子和CWT濃度權重軌跡方法,研究了寧夏5市春季沙塵正面輸送的主要軌跡路徑、不同路徑上的 PM10 和 PM2.5 質量濃度,以及影響各市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及其貢獻大小。結論如下。
① 春季沙塵正面輸送造成的寧夏5地市主要污染物為 PM10 ,沙塵污染日數分別在 12~20d ,石嘴山、吳忠、中衛 PM10 濃度較高,中衛市沙塵污染日數和重污染日數最多,石嘴山市重污染日數占比最高,石嘴山沙塵污染更容易發展為重污染,銀川市沙塵污染日數和重污染日數最少。
② 春季正面進入寧夏的路徑主要有3條,分別是來自新疆東南部的偏西路徑、來自蒙古國中部的偏北反“S”路徑,以及來自新疆西北、蒙古國西部的西北路徑。固原有條從甘肅南部進入的路徑,可能為人為源,需加大對下游方的監督管控。
③ 銀川市沙塵污染后向軌跡有3條,內蒙古西部西北路徑遠距離傳輸是造成銀川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較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銀川市本地。騰格里沙漠對受點銀川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80~100μg?m-3 ,其次是巴丹吉林沙漠。銀川市本地可能主要是人為源的貢獻。
④ 石嘴山市沙塵污染后向軌跡有4條,哈薩克斯坦西北路徑遠距離傳輸是造成石嘴山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其次是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這兩條路徑源頭不一樣,但是到達石嘴山的路徑均是穿越蒙古國西部和內蒙古西部沿西北路徑。造成石嘴山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主要是阿拉善沙漠,其對石嘴山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100~180μg?m-3 。
⑤ 吳忠市沙塵污染后向軌跡有3條,新疆東部偏西路徑是造成吳忠 PM10 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是造成 PM2.5 污染最嚴重的路徑。造成吳忠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騰格里沙漠對吳忠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最大,貢獻在 100~ 140μg?m-3 。
⑥ 中衛市沙塵污染后向軌跡有3條,新疆西北部西北路徑是造成中衛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造成中衛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河西走廊東段。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對中衛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100~140μg?m-3 。與PSCF分析結果相比,CWT方法得到的沙塵源區增加了蒙古國西部,對中衛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40~60μg?m-3 。
⑦ 固原市沙塵污染后向軌跡有4條,蒙古國西部西北路徑是造成固原顆粒物污染最嚴重的路徑。高PSCF區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途經中衛沿西北路徑到達固原及陜甘寧交界處。造成固原市高 PM10 質量濃度的潛在源區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對固原市小時 PM10 質量濃度貢獻在 60~280μg?m-3 。陜甘寧交界處可能是人為源的貢獻較大。
參考文獻:
[1]陳杰,趙素平,殷代英,等.沙塵天氣過程對中國北方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5,35(2):423-430.
[2]張咪,段菁春,殷麗娜,等.北京市2018年春季一次沙塵回流過程的污染特征[J].中國環境科學,2021,41(11):
4990-4998.
[3]郭虎,付宗鈺,熊亞軍,等.北京一次連續重污染過程的氣象條件分析[J].氣象,2007,33(6):32-36.
[4徐文帥,李云婷,孫瑞雯,等.典型沙塵回流天氣過程對北京市空氣質量影響的特征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4,34(2):297-302.
[5]陳輝,趙琳娜,趙魯強,等.沙塵天氣過程對北京空氣質量的影響[J].環境科學研究,2012,25(6):609-614.
[6]楊陽,李杏茹,陳曦,等.春季沙塵過程北京市不同粒徑大氣氣溶膠污染特征及來源分析[J].環境科學,2018,39(12):5315-5322.
[7]張亞妮,張碧輝,宗志平,等.影響北京的一例沙塵天氣過程的起沙沉降及輸送路徑分析[J].氣象,2013,39(7):911-922.
[8]武萬里,納麗,王淑麗.銀川市重污染天氣分型及預警預報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46(4):64-68.
[9]劉玉蘭,馬篩艷,辛堯勝,等.銀川市2次強沙塵天氣氣溶膠濃度及傳輸特征[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7,40(2):65-69,75.
[10]楊麗蓉,尹偉康,王建英,等.銀川市冬季一次沙塵污染過程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19,45(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