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山花兒作為在寧夏地區廣泛傳播的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具有獨特的音樂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又是對寧夏及其周邊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社會風貌的藝術再現。寧夏山花兒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納、融合多元文化因素,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普遍人文關懷的藝術風格。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對寧夏山花兒進行概述,分析寧夏山花兒的美學構建,探究其地域文化特色,思考其傳承與發展,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寧夏山花兒深植于寧夏豐厚的文化土壤,是西北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作為當地民眾情感和人生觀的載體,承載著代代相傳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其獨特的曲調和歌詞,反映出寧夏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以及人們的喜怒哀樂,對地域文化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分析寧夏山花兒演唱中的美學構建與地域文化特色,不僅可以揭示其藝術表現背后的深層次文化邏輯,而且可以反映出這一地區特有的審美傾向與文化個性。通過剖析其音樂結構、演唱技巧及歌詞中的隱喻和象征意義,可以更好地理解寧夏山花兒是如何將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人文精神相融合,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標識,從而推動寧夏山花兒的保護與傳承,使其在新的時代里綻放光彩。
花兒流傳于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西北地區,關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繪,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初是勞苦大眾表情達意、訴說疾苦的一種方式。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民間歌曲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2006年,花兒被列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花兒的主要形式有“整花”與“散花”,其中,“整花\"多為長篇,而“散花\"則可自由即興發揮。其演唱風格粗獷豪放,音樂基調多達百余種,在旋律、節奏和演唱方面獨樹一幟。寧夏山花兒融合了河湟花兒、洮岷花兒、信天游、爬山調、秦腔、地方小調以及伊斯蘭誦經音調等多種音樂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它深受回族人民的喜愛,是寧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歷史記憶]。
一、寧夏山花兒的美學構建
寧夏山花兒在音樂美學方面極具魅力。其旋律柔美流暢、婉轉抒情、雋永綿長,不僅勾勒出西北大地的遼闊,還將西北人民的內心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旋律的每一次起落、每一個轉折,似乎都將自然與人文情懷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令人陶醉,久久不能忘懷。在節奏上,寧夏山花兒復雜多變,快慢、強弱相互交錯,這種節奏的變化既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形式,使樂曲充滿生機與活力,又能使聽者感受到不斷變化的動態美。寧夏山花兒在和聲、調式等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商徵型四聲腔與五聲徵調的運用,使樂曲在音色、聲調等方面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時,角羽型花兒憑借其獨特的旋律線與和聲結構,與其他調式巧妙組合,構成了寧夏山花兒音樂美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寧夏山花兒的歌詞美學亦具有鮮明特色。寧夏山花兒歌詞內容豐富多樣,既有表達深情厚誼的情歌,展現出青年男女細膩熱烈的感情世界;也有對日常生活的生動再現,把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生活點滴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歌詞創作上,寧夏山花兒巧妙運用了方言和襯詞。方言為歌曲增添了獨特的鄉土韻味,使歌曲更貼近人民群眾,易于傳唱;而襯詞的靈活運用則為其增添了詼諧、俏皮的味道。就文學價值而言,寧夏山花兒歌詞多采用“三句一疊”“雙字尾押韻”等傳統詩體技法,形成工整且富有韻律感的結構2。這一獨特的文學結構,不但增強了歌曲的音韻美,還升華了歌曲的藝術內涵,使得寧夏山花兒在民間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充分展現和傳承了寧夏山花兒的美學構建。
在演唱美學方面,寧夏山花兒展現出其特有的韻味和深度。其演唱主要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方言及俚語,這種語言運用既保留了原有的地方文化,又使寧夏山花兒更貼近人民群眾,顯得生動樸實。歌手們將生活的點滴情感融入歌曲,用歌聲宣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時運用富有地域色彩的語言進行表達,使得寧夏山花兒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每次演唱都成為一場心與心的對話和感情流動,以此引發聽眾共鳴,聽眾得以從中獲得安慰和釋放。就情感表達而言,寧夏山花兒已成為民眾抒發內心情感、排解苦悶的重要渠道。在表演形式方面,寧夏山花兒注重即興發揮和對唱等互動方式。歌手會根據現場氣氛和觀眾的反應,靈活調整演唱內容和節奏,使每次演出都別具一格,令人驚喜連連。對唱形式亦為花兒演唱增加了趣味性和參與性,歌者與聽者共同在歌聲中編織出一幅美妙的音樂畫卷。
二、寧夏山花兒的地域文化特色
回族民俗文化的浸潤賦予了寧夏山花兒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其自唱自娛、小范圍傳唱的特點,既反映了回族群眾內斂深沉的情感表達方式,又體現出回族民眾尋求生活慰藉的特殊途徑。這種歌唱形式不受時空限制,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家庭聚會,都可以成為寧夏山花兒歌聲飄蕩的舞臺。
回族群眾在勞動之余,最愛與寧夏山花兒為伴,以悠揚的歌聲排遣疲勞,滋養精神世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勞動中歌唱亦為回族日常生活注人了詩意和浪漫色彩,使寧夏山花兒這一藝術形式得以流傳至今。小范圍的傳唱,更保證了寧夏山花兒的歌詞純凈、感情真摯,每一句歌詞都飽含著回族民眾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感悟。因此,寧夏山花兒不僅僅是音樂的藝術,更是回族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寧夏地區文化的獨特風景。
寧夏六盤山地區的音樂形式,以\"山花兒\"為代表,既融合了河州型花兒音樂、洮岷型花兒音樂的特色,又吸收了地方小曲、信天游、爬山調、秦腔、道情等多種音樂元素,形成自已獨特的音樂風格。寧夏六盤山地區的“山花兒”與甘肅、青海等地的“花兒\"相比,在歌詞形式上更具靈活性,既保留了“花兒”的基本格式,又融入當地的語言習俗和文化特點。在音樂方面,“山花兒”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激昂與柔和相結合,這一音樂特色與六盤山的自然、人文景觀密切相關,給人一種恬靜、秀麗、清新的感覺。此外,寧夏六盤山地區的民間音樂還受回族文化的影響,在音樂形式上與伊斯蘭誦經音調等因素相結合,使\"山花兒\"具有更加多元、豐富的音樂形式。這一獨特的音樂特征,既反映出當地的歷史變遷與文化交融,更使“山花兒\"成為一座溝通古今、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彰顯出寧夏六盤山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寧夏山花兒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服飾、道具等方面也有充分體現,使這種民間藝術具有濃郁的鄉土色彩和獨特的視覺魅力。演唱者所穿的傳統服飾,是寧夏山花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既體現了演唱者的身份角色,又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女子所戴的蓋頭,起源于回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其顏色鮮艷、花紋精致,不僅表現出女子的溫柔端莊,還流露出濃郁的民族風情;男子頭上戴的圓帽,帽型簡單天方,展現出男子的穩重、干練,同時也與寧夏的自然環境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在演唱過程中,道具的運用也很有創意。小巧精致的道具如扇子、手絹等,在演唱者手中靈巧飛舞,既能給表演增添動感之美,又能巧妙地烘托情緒。這些道具往往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比如扇子寓意開合自如、感情豐富,而手帕可以象征溫柔似水、細膩動人。通過服裝和道具的巧妙組合,更好地展示了寧夏山花兒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使觀眾既可以欣賞優美的歌曲,又可以領略寧夏特有的民俗風情。
三、寧夏山花兒的傳承與發展
在傳承方面,寧夏山花兒的傳統技藝與表演形式以口頭傳承為主,傳承鏈較為薄弱。隨著老藝術家們日漸衰老,新一代傳承者對這項藝術的興趣與投人越來越少,存在傳承斷層的風險。此外,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娛樂形式多元化,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關注和參與程度大大降低,寧夏山花兒的傳承陷人困境。同時,在藝術創作方面,寧夏山花兒也面臨著創新和發展的難題。如何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融人現代元素,更好地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是寧夏山花兒傳承人面臨的重大課題。目前雖然創作了部分探索性的創新作品,但尚未出現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佳作,很難得到天范圍的推廣與傳承。因此,寧夏山花兒傳承所面臨的現狀與困境是不容忽視的,對這一珍貴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政府、社會、個人三方合力,加強宣傳教育、加大資金投人力度、積極培養傳承人才,為寧夏山花兒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5]。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既要系統地記錄、整理和研究寧夏山花兒,又要規劃并實施其傳承與傳播的路徑,在寧夏山花兒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專門機構與相關單位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和工作坊等形式,邀請有經驗的老藝術家傳授技藝,以保證這項傳統技藝代代傳承。同時,保護單位應積極并展花兒藝術節、民歌比賽等展示活動,為寧夏山花兒搭建一個走進大眾、走進全國的舞臺,有效提高寧夏山花兒的社會影響力與知名度。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國家在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穩定的財政支持的同時,還應制定稅收優惠、場地供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寧夏山花兒保護和傳承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防正其濫用與過度商業開發。此外,要鼓勵社會各界給予寧夏山花兒更廣泛的關注和支持。鼓勵學界為寧夏山花兒的理論建構和傳承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號召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大眾對寧夏山花兒的了解和興趣;動員企業積極贊助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以此為寧夏山花兒保護與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為主體的多元化保護機制,才能為寧夏山花兒的保護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寧夏山花兒的創新發展之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無限的機遇。“老花兒新唱\"就是一種有益的創新嘗試。它并非簡單地翻唱傳統花兒曲目,而是在保留寧夏山花兒原有韻味的基礎上,將現代音樂元素與表演形式融人其中,使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生機。例如,將電子樂、搖滾等現代音樂形式融入寧夏山花兒的傳統旋律和演唱中,營造出獨特的音樂效果。同時,充分運用現代舞臺技術,如燈光、音響、多媒體技術等,使寧夏山花兒的表演更具視覺沖擊力,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此外,“老花兒新唱”也注重將時代元素融入歌詞創作之中,反映當下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感情世界,讓花兒更貼近生活,提高其傳播力與影響力。這一創新嘗試豐富了寧夏山花兒的藝術內涵,為其在現代化沖擊下尋找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助力寧夏山花兒在新時期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6]
綜上所述,寧夏山花兒作為西北民族文化的瑰寶,其美學構建與地域文化特色互相交融,共同構成了這一獨特藝術形態的核心價值。通過深人探究,不難發現寧夏山花兒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更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進一步加強對寧夏山花兒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探索創新之路,使花兒這一民族瑰寶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大學。本文系寧夏師范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基金資助,項目名稱:寧夏花兒演唱中的美學分析,項目編號:XJZDD231)
參考文獻:
[1]馬文麗:《當代文化視域下寧夏花兒的傳承與保護》,《民族藝林》,2024年第1期。
[2]鄒榮:《寧夏地域文化之我見》,《民族藝林》,2023年第4期。
[3]屈文焜,屈小草:《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寧夏花兒文化研究》,《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
[4]孫培智:《新時代背景下聲樂美學在歌唱藝術中的作用與探索》,《文化產業》,2022年第1期。
[5]馬建軍,馮海英:《黃河文化在寧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寧夏黨校學報》,2020年第5期。
[6]魯姝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寧夏民間音樂簡析》,《文化產業》,202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