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廣東生物卷情境化試題占試題總數的 100% ,在非選題中科學研究型情境化試題占比最高。下面,筆者以2024年高考廣東生物試題中三道非選擇題部分的表達設問為例,分類探討了如何在科學研究型情境試題中,通過分析出實驗自變量、因變量,巧用自變量、因變量構建規范的表達模型。
一、實驗結果與實驗結論
實驗結果通常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實驗現象、數據,除了直接要求回答“實驗結果”,還可能設問回答支持相應結論的“判斷依據”;實驗結論則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變化所起的作用效果(促進、抑制或無明顯作用),除了要求回答“實驗結論”,還可設問“實驗結果表明”。
例1.(2024年高考廣東卷第17題,節選)某些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與細胞毒性T細胞(CTL)表面的PD-1結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導致腫瘤免疫逃逸。免疫檢查點療法使用單克隆抗體阻斷PD-Ll和PD-1的結合,可恢復CTL的活性,用于腫瘤治療。為進一步提高療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為材料,開展該療法與化療的聯合治療研究。部分結果見圖。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分析, 療法的治療效果最佳,推測其原因是 。
參考答案:(1)聯合該療法既發揮了化療藥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數量
分析:探究實驗通常是由自變量作用于實驗對象,產生因變量或觀測指標。本題的自變量是“腫瘤的治療方法(化療、免疫檢查點療法、聯合療法)”,因變量是“治療效果”,因變量的觀測指標是“腫瘤體積”“CTL數量”“活化的CTL數量”。以上例題中,與對照組比,不同治療組的“腫瘤體積都減小”,“聯合療法\"組“腫瘤體積最小”,不同療法組中“活化的CTL數量都增大”,“聯合療法”組“CTL數量和活化的CTL數量都最大”,說明聯合療法的治療效果最佳。例1中“推測其原因是”即是要求回答得出聯合療法效果最佳這一結論的判斷依據,即“實驗結果”中支持該結論的依據。
1.實驗結果與結論類問題答題思路。確定實驗目的 $$ 確定自變量、因變量 $$ 確定設問類型:是“實驗結果”,還是“實驗結論”。若是預測實驗結果,首先要明確是驗證性實驗(實驗結果唯一)還是探究性實驗(實驗結果不確定)。
2.實驗結果與結論類問題答題要點。實驗結果的表述不光要表述實驗組跟空白對照組的結果,還要注意跟模型組對比的結果;實驗結論的表述不是只描述“觀測指標”,答題重點在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變化所起的作用效果,如聯合療法比單獨進行化療、免疫檢查點療法效果更好。
二、實驗設計思路/方案、實驗目的
實驗設計的思路與實驗步驟問題的表達,一般都是根據實驗的目的、提供的條件來設置對照實驗。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不同處理就是自變量,而觀察的實驗結果(觀測指標)即因變量,并且表述中注意控制各個組的無關變量要一致。
例2.(2024年高考廣東卷第20題,節選)某湖泊曾處于重度富營養化狀態,水面漂浮著大量浮游藻類。管理部門通過控源、清淤、換水以及引種沉水植物等手段,成功實現了水體生態恢復。引種的3種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 ① 金魚藻、 ② 黑藻、 ③ 苦草,答題時植物名稱可用對應序號表示)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及水質凈化能力見圖(圖略)。回答下列問題:(4)上述3種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 C4 光合作用途徑(濃縮 CO2 形成高濃度( C4 后,再分解成( CO2 傳遞給 C5 )使其在 CO2 受限的水體中仍可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群落中競爭力較強。根據圖a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方案,驗證黑藻的碳濃縮優勢,完成下列表格。

參考答案:(4)金魚藻500 相同且較低的 CO2 濃度 02 釋放量
分析:該實驗目的是“驗證黑藻的碳濃縮優勢”,通過分析題干可知自變量是植物的種類(黑藻及其他植物),無關變量是相同且適宜的環境條件,因為將低濃度 CO2 濃縮成高濃度,所以要控制較低的 CO2 濃度,因變量是光合速率的快慢,結合所學知識和圖可知測量指標為 02 的產生速率。表格中已經給出實驗組材料為黑藻,而對照組的材料是選擇金魚藻或苦草,在圖中有巧妙的設計。在光照強度為
時,黑藻和金魚藻光合速率相同,選擇金魚藻并控制此光照強度就能很好地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
1.實驗設計思路/方案、實驗目的問題答題思路。題干有實驗目的 $$ 確定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 $$ 實驗組加/減自變量 $$ 對照組控制相同且適宜的無關變量 $$ 確定因變量的可測量的指標;題干要求寫實驗目的 $$ 確定自變量、因變量 $$ 實驗目的表述為:探究/驗證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
2.實驗設計思路/方案、實驗目的問題答題要點。注意先判斷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這將會影響實驗結果的預測;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測量指標是兩個或者多個時,要防止遺漏;實驗設計思路、方案、步驟的表述中緊扣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三個得分點,防止遺漏且盡量語言簡練。
三、推理歸因類問題
推理歸因類問題分為:已知起因(自變量處理),推測應該出現的結果,考生用所學相關知識即能由因推果;已知出現的結果/現象,分析其原因。
例3.(2024年高考廣東卷第21題,節選)駒形桿菌可合成細菌纖維素(BC)并將其分泌到胞外組裝成膜。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生物材料,BC膜應用廣泛。研究者設計了酪氨酸酶(可催化酪氨酸形成黑色素)的光控表達載體,將其轉入駒形桿菌后構建出一株能合成BC膜并可實現光控染色的工程菌株,為新型紡織原料的綠色制造及印染工藝升級提供了新思路(圖略)。
回答下列問題:(2)研究者利用T7噬菌體來源的RNA聚合酶(T7RNAP)及藍光光敏蛋白標簽,構建了一種可被藍光調控的基因表達載體(光控原理見圖二a,載體的部分結構見圖二b)。構建載體時,選用了通用型啟動子PBAD(被工程菌RNA聚合酶識別)和特異型啟動子 PT7 (僅被T7RNAP識別)。為實現藍光控制染色,啟動子 ①② 及 ③ 依次為 ,理由是 0(4)根據預設的圖案用藍光照射已長出的BC菌膜并繼續培養一段時間,隨后將其轉至染色池處理,發現只有經藍光照射的區域被染成黑色,其原因是 。
參考答案:(2)PT7,PBAD,PBAD(順序不可換)基因2、3正常表達無活性產物,藍光激活后再啟動基因1表達有活性產物。(4)該處的T7RNAP激活,酪氨酸基因表達并合成黑色素
分析:(2)根據圖分析可知,藍光照射下(自變量處理),T7RNAP的N端與T7RNAP的C端結合,從而激活T7RNAP。再根據題干和圖分析,藍光處理后,RNA聚合酶(T7RNAP)識別啟動子 ① 使基因1表達出酪氨酸酶,酪氨酸酶催化染色液中酪氨酸形成黑色素。可見基因2和3表達無活性產物,被藍光激活后再啟動基因1表達。(4)是否有“藍光照射”為“初始原因”(自變量處理),“待釋結果”是“藍光照射區域被染成黑色”,“其原因是”的關鍵要找到中間環節,并用規范的生物學術語,按邏輯順序簡練表達出來。結合(2)中分析可知,藍光照射激活T7RNAP,酪氨酸酶基因表達合成黑色素,因此被藍光照射區域被染成黑色。
1.推理歸因類問題答題思路。推理結果類:確定起因(自變量) $$ 用所學知識、題干信息推出結果;闡述原因類:確定起因(自變量)、待釋結果(因變量) $$ 提取題干信息、回憶相關已學知識 $$ 補充邏輯鏈的中間環節 $$ 將起因、環節1、環節2結果按邏輯順序串聯起來。
2.推理歸因類問題答題要點。原因類問題表述中,由“初始原因”發散的知識很多,要緊扣指向“待釋結果”的邏輯鏈,其他與該結果無必然聯系的知識不要出現在答案中,緊扣得分的重要概念、原理,使答案簡明扼要;若導致該結果的原因有多個,可按其重要程度,分主次、寫編號的分點闡述,閱卷時得分點一目了然。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