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是一種以家長為主要對象、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內容,提升家長素質的專業化教育過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是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家校共育水平的重要載體。
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現實困境與“學校主導”的底層邏輯
當前,多主體參與、各部門協作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師資引領、課程護航、場域支持、評價反饋等關鍵要素方面均存在不少困難與挑戰。師資方面,目前尚沒有教育行政部門頒發“家庭教育指導師”等資質的相關制度,廣泛認可的家庭教育指導教材匱乏,家庭教育的專業學術指導和名師引領尚不突出,社會和家長的接受度不高。課程方面,由社會家庭教育研究機構研究人員、高校家庭教育研究院專家教授,以及部分中學教師基于個人愛好和研究專長開發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存在“碎片化”現象,在實施上缺乏系統性和貫通性,個別社會機構打著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的名義推銷收費的學科學習課程嚴重“矮化”和“異化”了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激化了社會教育焦慮,“唯分數、唯文憑、唯升學、唯名校”思想仍頑固存在。在評價方面,協同育人成效的評價缺乏可量化支撐,尚未在職稱晉升和評優評先方面給予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相關人員有效政策支持,難以調動工作積極性。
我校作為兒童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和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的主渠道,在推動家庭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被賦予了重大使命。相較其他社會部門,學校是離學生、家長和家庭最近的空間場域,也是家長最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渠道,是家長最親近和接受的教育指導主體,教育的公益性和社會性原則也需要學校勇挑重擔,積極回應家長和社會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訴求。在全員德育背景下,優秀的班主任、心理教師、德育教師經過一定的培訓和實踐,可以較快實現從“學科教師”到“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角色轉換。在場地實施優勢方面,學校可發揮家長會、家長校園開放日、組織家訪活動的經驗,充分使用學校報告廳、體育館、心理團輔室等場地,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供空間支持。
二、“學校主導”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路徑探索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應該建立以學校為主導,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和家庭協同的服務網絡。通過多主體協同整合資源優勢,發揮不同主體的專業特長,擴展現有服務范圍和內容,突破傳統的單一主體驅動存在的視域狹窄、服務“懸浮”的弊端。
我校針對兒童青少年網癮厭學現象引發的關于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系列問題,在實踐中探索“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協同生態建設,可結構化表達為一個核心、三個問題、六個途徑、四個目標,圍繞“提升學生成長動力”一個核心,聚焦“網癮與厭學、親子溝通、心理健康”三大問題,依托“六個一工程”工作思路,賦能立德樹人創新發展。“六個一工程”即建立一個機制、打造一個平臺、培養一支隊伍、優化一個載體、孵化一批課程、樹立一個品牌。四個目標即建設本地化師資、建立體系化課程、實現多學科整合、實施多場域協同,積極打造本地化師資、體系化課程、多學科整合、多場域協同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提供針對高中學段的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經驗。
(一)構建一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組織機構。學校設立由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組長,德育副校長、家庭教育總協調員擔任執行組長,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組成核心成員,全體師生家長廣泛參與其中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組織框架,制定了《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管理制度》《家長學校工作制度》《家訪制度》等制度,讓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有章可循、科學規范。學校設立的“家庭教育總協調員”一職,享受副校長待遇,主抓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以副校長工作職責開展工作,能充分調動學校力量和資源支持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
(二)打造一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共育平臺。學校著力建設“立德樹人”校園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以“黨建引領、服務師生、服務家長、服務社會”為宗旨,關注并解決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推進校家社的同向縱深發展,打通協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其中,建立的“校園三警聯動室”即“綜治站”,把“綜治站”作為推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延伸,推動校警聯動、校醫聯動、校家聯動,發揮了特殊情況家校溝通的“緩沖帶”作用。有一次學生小王(化名)的母親情緒激動,攜帶工具,揚言要到校揍長期沉溺于網絡游戲的小王,得到消息的班主任迅速聯系啟動綜治站,班主任先與家長在綜治站辦公室交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勸導化解,然后在民警的見證下母女面談,及時化解了沖突,避免了家庭傷害事件發生。
(三)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講師團隊。學校致力于培養以德育干部、心理教師、名班主任為主的專業化和本土化的講師隊伍。2024年,學校成立了家庭教育家長講師團,從全校家長群體中遴選包括但不限于教授學者、心理咨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及其他對家庭教育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的人士,通過打造“有生命力”的家長課程,幫助家長們更好地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以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工具支持,緩解社會教育焦慮。針對開展“走進萬千家庭,家校攜手同行”萬師訪萬家活動,以實地走訪為主要方式扎實有效開展了家訪活動,建立以校領導直接參與,班主任和導師為骨干,心理老師提供支持的暑期“行走中的教育”系列活動,致力于打造在原則上一體化、在操作上標準化、在結果上可量化、在評價上動態化的教師家訪工作模式。
(四)優化一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載體。學校建立了“家風家教”教育實踐基地,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一個文化宣傳、家長團輔、家長課堂和家庭教育知識學習相融合的平臺。基地以文化展板、浮雕、古文獻等形式展示家庭教育的理念與法規、家教家風名人故事、家教家風名人名言等,樓梯上有《誡子書》、《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古代著名家訓名言摘錄,墻上展示周公旦、顏之推、韓愈、曾國藩等注重家風建設的歷史名人故事,館內還有許多關于馬克思的家庭觀、紅色家風和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文獻資料。“家風家教”教育實踐基地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國防教育展廳、校史館等連成一體,成為學校進行家庭教育團輔活動、小班制家庭教育成長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載體。
(五)孵化一批本土化特色課程。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和課程發展中心,研發面向師資、教師、學生、家長、家庭的5個維度課程體系,邀請家庭教育專家進校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本校德育和心理輔導教師進行現場集中授課,班級層面也邀請各行各業家長精英代表作經驗分享和職業生涯課。學校針對網癮厭學現象,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針對不同的成長階段,開展針對不同學段家長的主題課程,注重家庭動態調整和角色重構、網絡沉迷心理機制與替代性滿足策略分享、青春期認知特點與互動模式創新等課程開發,編撰《學做智慧家長——家長課程讀本》供全體家長學習,以達到傳播科學育人理念,教授科學教育方法,緩解教育焦慮的目的。
(六)樹立一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品牌。學校從2021-2024年連續承辦惠州市“校家社\"協同育人論壇活動。第一屆主題“學做智慧家長,讓愛育見未來”,旨在喚醒協同意識;第二屆主題“家校攜手同行,共育時代新人”,針對“網癮厭學現象”開發家庭教育情景劇,聚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三屆主題\"家校攜手,讓生命之花綻放”,著力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產生強烈反響,50萬以上人次線上觀看。華羅庚中學每個學期開至少2次家長會,一次是全員性質的,還有至少一次是分層性質的,如臨界生家長會、學困生家長會。還有班主任組織的家長學生老師“圓桌會談”。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5年重大項目“針對兒童青少年網癮厭學現象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策略研究”(課題號:2025DQJK70)階段成果】
責任編輯 吳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