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堂講述式黨課。
本期黨課主講人同志,其身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精神紐帶—他的外公、中國科學院陸世維研究員,曾師從我國“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這一特殊身份,將科研先輩的報國軌跡串聯成動人篇章。
為進一步深化黨課學習效果,現擬兩個思考題目供各黨支部參考:
1.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勛所展現的“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精神,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對我們黨員干部有哪些具體的啟示和實踐要求?2.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應該如何將“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內核,融入日常工作和崗位建功的實際行動中去?
同志們:
今天,我們會聚一堂,不是為了回望一段塵封的歷史,而是為了點燃一盞穿越時空的精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這盞燈,是由無數如星辰般璀璨的名字點亮的,其中最閃耀的一顆,名叫郭永懷。
烈焰鑄忠魂: 生命定格的不朽豐碑
讓我們將思緒拉回到1968年的冬夜。首都機場附近的一聲驚天巨響,撕裂了寂靜的夜空,一架飛機不幸墜毀,烈焰騰空。當救援人員心急如焚地沖入事故現場,在扭曲的殘骸和焦煙中艱難搜尋時,一幕景象讓所有在場的人瞬間動容—兩具緊緊相擁、已然焦黑的軀體,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姿態凝固。他們保持著護衛的姿勢,仿佛用盡了生命最后一絲力氣,筑起了血肉的堡壘,死死護住懷中那份關乎國家戰略安全的絕密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完好無損,英雄卻永遠長眠。
郭永懷,就在幾個小時前,還在青海高原的核試驗基地為熱核武器的關鍵數據彈精竭慮。一個問題懸而未決,他心急如焚,不顧連日辛勞和惡劣天氣,執意搭乘夜航班機返京。誰能想到,這竟是他59年壯闊人生的最后一程。這位早已在空氣動力學領域功成名就、本可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享受優渥生活的世界級科學家,聽從祖國的召喚,毅然舍棄一切,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這位曾在羅布泊的肆虐風沙中隱姓埋名十幾載、連家人都難覓其蹤跡的共產黨員,最終以如此壯烈的方式,踐行了他對黨和人民最莊嚴的承諾—“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八個字,重如千鈞,郭永懷用生命完成了最徹底的詮釋!
薪火永相傳: 大師風范的深刻烙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郭永懷的精神火炬從未熄滅,它在無數后繼者的心中熊熊燃燒,照亮了科研報國的漫漫長路。我的外公陸世維院士,這位中國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是郭永懷的學術繼承者。
外公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首屆畢業生,何其有幸,能在那個大師云集、星河閃耀的年代,在郭沫若、錢學森、華羅庚、郭永懷等國之巨匠的教誨之下,長期耕耘在多相催化、均相催化、金屬有機化學、金屬原子簇化學和精細合成化學等尖端領域,為我國催化科學的發展和工業化應用作出了卓越貢獻。
外公一生都深深感念導師郭永懷對自己人生的塑造和精神引領。他常常動情地回憶,支撐著他畢生為國奮斗、矢志不渝的信念之源,正是郭永懷當年那擲地有聲、振聾發聘的教誨:“中國

懷著報效祖國的初心,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榮辱緊密相連。圖中左一為郭永懷。
的未來在你們手里!如果你們不行,那中國就不行。”
時至今日,每次回到外公家中,推開那扇熟悉的書房門,我總能看到一位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人,保持著半個世紀如一日的專注姿態:案頭之上,國際前沿的科技文獻和專業書籍堆疊如山;臺燈之下,這位曾創造“半年攻克三大催化劑”科研奇跡的科學家,此刻正戴著老花鏡,逐行逐句、一絲不茍地審閱著學生的畢業論文,連一個標點的疏漏都不輕易放過。
功勛卓著,足跡遍布四海,但外公內心深處最熾熱、最執著的追求,始終是那份追隨先生腳步、踐行先生囑托、為祖國創造一個更加輝煌未來的初心與熱忱。書房里經年不散的墨香與燈光,正是郭永懷精神在新時代無聲延續的見證。
赤子丹心路:從農家子弟到歸國棟梁
“中國的未來在你們手里!”郭永懷這聲振聾發聘的呼喊,如同一顆飽含生命力的種子,在陸世維等求知若渴的學子心中深深扎根、破土發芽,最終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那么,發出這時代強音的郭永懷本人,究竟是怎樣的頂天立地的民族脊梁?讓我們一同來追尋他生命的光輝軌跡。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在山東榮成一個崇尚耕讀傳家的普通農家。盡管家境清貧,但父輩全力供他求學。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的郭永懷沒有辜負期望:17歲考取青島大學附屬中學,20歲考取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畢業后轉人本科學習,兩年后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家鄉第一個走進頂尖學府的學子。
1937年,盧溝橋的炮火驚醒國人,全面抗戰爆發。在民族危亡之際,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頂級學府為存續中華文脈與科學火種,毅然南遷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烽火連天,弦歌不輟。郭永懷輾轉千里,投身西南聯大,一面工作,一面求學。風雨如晦,民族危難,在敵機轟炸的間隙里,他深切地領悟到“科學救國”的緊迫與真諦。他立下宏愿:務要掌握最前沿的尖端科學技術,以此報效危難中的祖國,實現科學強國的夢想!
懷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信念,郭永懷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踏上了前往異國他鄉的求學之路,他先是在加拿大拿到了力學碩士學位,后又到美國頂尖學府——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他被推薦到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院任教,繼續在學術研究上大放異彩。然而,學術殿堂的璀璨星光從未遮蔽他望向東方故土的目光。當被問及為何來美,郭永懷目光堅定:“到美國來,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有朝一日回去報效祖國!”這份初心,赤誠如火,矢志不渝。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師兄錢學森先得到了回國的機會,臨行前,二
為了掃除歸國的障礙,郭永懷作出了一個令西方同事目瞪口呆、心痛不已的決定一一他當著眾人的面,親手將凝聚著無數心血和智慧的科研手稿焚毀!紙頁化為灰燼,知識卻深深烙印在腦海。舍棄了個人的學術榮耀,只為將滿腹才學報效百廢待興的祖國母親。1956年11月,郭永懷攜妻女沖破重重封鎖,終于踏上魂牽夢繞的故土。
面對新中國初創時期的貧困與落后,郭永懷沒有絲毫怨言,眼中只有沉甸甸的責任和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和學森等同志相比,已經回來晚了,我只想盡快投入工作。”
戈壁礪神劍:荒漠中響徹東方驚雷
人約定:一年后共同為祖國崛起效力…
“兩彈一星”事業的輝煌成就,絕非誕生于風和日麗的溫室,而是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資極度匱乏、國際形勢波謫云詭、超級大國揮舞核大棒進行赤裸裸訛詐與嚴密封鎖的艱難歲月里,硬生生創造出來的偉大奇跡!面對“卡脖子”的困境,面對“搞不出原子彈,就勒緊褲腰帶”的嚴峻現實,一大批像郭永懷這樣已經在海外功成名就的頂尖科學家,響應黨和祖國最迫切的召喚,義無反顧地以身許國,隱姓埋名,如同水滴匯入大海,消失在茫茫人海,奔赴那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和簡陋艱苦的試驗場。
即便如此,郭永懷有自己的傲骨,他曾豪邁地鼓勵身邊同樣默默奉獻的工作人員:“為了國家大事我們隱姓埋名,但對著山川大地、滄海藍天,我們有資格大聲說出我們的姓氏和血緣:我們是有骨氣的讀書人,我們是壓不垮的中國人!”
這種民族氣節,最終化作驚天動地的東方巨響。他們在茫茫戈壁、在簡陋工棚,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硬是在不可能中創造了可能!
歷史記住了這些閃耀的時刻:1964年10月16日15時,新疆羅布泊上空,巨響驚天動地,蘑菇云騰空而起一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為共和國鑄造了最堅強的盾牌!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爆炸成功,標志著我國核武器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其速度之快,遠超美、蘇、英、法等國,創造了世界核武器發展史上的奇跡!
然而,就在這攀登科技高峰的關鍵沖刺時刻,命運給出了最殘酷的考驗。1968年12月5日凌晨,在青海試驗基地不分晝夜連續攻關一個多月的郭永懷,搭乘夜航班機趕往北京。就在飛機即將降落在北京機場之際,意外發生了!飛機突然失控,像一只折翼的巨鳥,徑直撞向地面郭永懷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9歲,定格在他為之嘔心瀝血的事業巔峰。
而郭永懷用血肉之軀守護的絕密文件,是國家鑄劍的藍圖!在他犧牲后僅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便告成功!不到兩年的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樂音響徹寰宇。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位為“兩彈一星”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元勛。1999年,他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在23位元勛中,他是唯一參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研究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郭永懷離開了,但他那以身鑄劍、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并未消亡。精神的火焰,在他忠誠的伴侶李佩身上得到了堅韌且深情的延續。這位堅韌的女性,在后半生的時光里,將無盡的思念化作對教育和公益事業的嘔心瀝血。她的一生同樣印證了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赤子歸國的步伐,沒有任何困難能熄滅科學家為國家強盛傾盡畢生心血的火焰!
同志們,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回望,從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于敏等元勛,到以我外公陸世維為代表的后繼者,再到今日在科研一線奮力拼搏的無數無名英雄,他們的名字,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指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郭永懷(右一)和他的學生們。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這凝聚著血與火、智慧與忠誠的二十四字“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愛國情懷與科學意志的偉大結晶。它早已超越了科技成就,升華為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一座巍然屹立的精神豐碑。它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炬,穿透歷史的煙云,清晰地照亮了中華民族科技自立自強、邁向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必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尤其是我們共產黨員和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繼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腳踏大地,方能丈量方里山河;胸懷家國,自可鑄就時代華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我們手中。我們緬懷郭永懷、致敬陸世維以及所有為國奉獻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傳承那份融入血脈的“初心”:永懷對黨忠誠、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永懷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之心,永懷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創新之心,永懷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之心,永懷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初心,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書寫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先輩的新篇章!
本欄編輯/王虹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