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羅馬的空氣在歷史長河中變得稀薄,龐貝古城在6"米多厚的火山灰下安睡,仍是最初的模樣。
公元"79 年,維蘇威火山用數千噸的火山灰和浮石,將龐貝埋葬,讓曾經繁榮熙攘的古羅馬帝國城市猝然隕落,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富戲劇性的悲劇事件之一。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沉寂1000"多年后的龐貝古城重見天日,這座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小城一躍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熱點。巖石、火山灰,構成死亡之繭,卻也意外封存了街巷、房舍,甚至不幸喪生的無辜罹難者臨終前的姿態。當新世紀的陽光重新灑落在斷裂的檐角,龐貝古城的死亡瞬間,凝固了它活著的片段。
我在意大利學習藝術史的時候,書本上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極其深刻:“藝術,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他們的恐懼和希望,愛與恨……”用“藝術”兩個字概括龐貝或許太過片面和局限,但要說了解過去(2000"年前的過去),我覺得恐怕沒有一座古城能夠超越龐貝帶來的震撼。
2018 年的冬天,我與一位同在意大利留學的朋友去那不勒斯旅行。在感受了那不勒斯古城的熱情與海岸的陽光之后,我們懷著期待與激動的心情,第一次來到龐貝古城——那座以往只出現在書本與紀錄片里的傳奇城市。或許是上天有意的安排,我們剛在古城里閑逛了片刻,天空便驟然暗淡下來,鉛灰色的云翳如巨大的帷幔,迅速掠過廣場上斷裂的神廟廊柱,狂風席卷著沙塵朝遠處維蘇威火山方向呼嘯而去。不一會兒,暴雨傾盆而下,一道青白色的閃電撕裂了墨色的蒼穹,映得石砌拱頂像巨獸張開的獠牙,連馬賽克地面的圖案,都在剎那的強光里,泛出詭異而鮮活的釉彩反光。
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首次龐貝之行只留下了寥寥幾張照片。然而,當我們在灌滿雨水的石板路上慌忙奔逃,鞋子踩過車轍凹槽濺起的水花,混著千年前的火山灰泥濘;當我們穿梭在豆大的雨點編織的雨幕,于電閃雷鳴之中艱難地尋找一處避雨之地,我們像真正體會了一場“龐貝末日”。
2023 年的夏天,時隔5"年,我再次來到龐貝。這一次,晴空萬里,維蘇威火山在陽光下勾勒出溫和的輪廓。我終于可以不慌不忙地走進這座千年古城,細細探索它被火山封印的奇跡。
龐貝古城遺址的主干道上,墊腳石至今仍供游人行走。那些鑿刻著凹槽的青石板表面,古羅馬馬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轍痕依稀可見:深的地方能看見巖漿冷卻后的結晶,淺的紋路里還嵌著當年車輪碾碎的陶片。沿著主干道前行,可見斷壁殘垣間曾鱗次櫛比的房屋,雖已坍塌殘破,卻仍能憑借內部遺留的裝潢與設施分辨出酒吧、青樓、澡堂、私人別墅等場所——墻壁上甚至還殘留著競選標語與市民隨手繪制的涂鴉。酒肆的柜臺后,用來溫酒的石槽仍保持著傾斜的角度,仿佛下一秒就會有奴隸端出盛滿葡萄酒的陶壺。
容納"2 萬多人的競技場與"5000 多觀眾的劇院,階梯與輪廓在日照下明暗分明,它們歷經火山巖漿的洗禮而未傾倒,只是不再上演時興的演出。古羅馬富人們在此消遣歡愉的畫面,與眼前殘破的城池疊印在一起,恍若電影中的蒙太奇場景。倏然間,幾只白鴿振翅掠過廢墟檐角,望著它們遠去的身影,我的心中涌起一陣悵然,不知它們是否會懷念從前的主人?
將時光的齒輪倒撥"2000 年,公元初,一位名為斯特拉波的地理學家根據維蘇威火山的地形特征,斷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宜人的氣候、舒適的環境,以及適宜釀造葡萄酒的巖漿土,很快吸引了各地富豪在這里購地、修建豪宅。一時間,龐貝成為古羅馬第二大城市。
公元"62 年,龐貝城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造成許多建筑坍塌,人們非但沒有以此為警戒,反而追求更奢華的重建,意圖讓龐貝古城重返昔日繁華。
公元"79 年,在一個無比尋常的夜晚,當最后一盞油燈在酒館熄滅,當孩童的囈語消散在窗臺,整座龐貝城沉入溫柔夢鄉。然而,沉寂已久的維蘇威火山卻正在積蓄前所未有的、足以顛覆歷史的力量。隨著一聲轟然巨響,火山如同被激怒的神獸驟然蘇醒,濃濃的煙霧裹挾著熾熱的巖漿,似“流星球”般兇猛地向城中心撲去。有毒的硫黃味氣體在空氣中彌漫,剎那間,天昏地暗。
睡夢中的人們來不及醒來,就被灼熱巖漿奪去生命;僥幸起身的人們,在嗆人濃煙與滾燙碎石中瘋狂奔逃,可狹窄的街巷、坍塌的建筑皆成了逃生阻礙。昔日夜夜笙歌的繁華之城,瞬時擠滿了絕望的人群。母親抱緊啼哭的嬰孩,丈夫奮力尋找失散的妻子,親友、愛人在混亂中失散,絕望的呼喊被火山咆哮吞沒。短短"18 個小時,這座曾充滿生機的城市,便被厚厚的火山灰徹底湮沒。無數焦土帶持續燃燒,硫黃味的毒霧瞬間吞噬了月光,龐貝就這樣從地球上“消失”了,無數遇難者的軀體如雕塑般靜臥在火山灰下,定格著末日的苦難。
直到"1594 年,人們在修建水渠時發現刻有“Pompeii”(龐貝)字樣的石碑,這座傳說中的城市,才初現端倪。1748"年,那不勒斯國王卡洛斯三世下令挖掘龐貝,只為尋找古代藝術品裝飾宮殿,隨著發掘推進,龐貝古城的全貌逐漸展露,開始帶給世界一次又一次震撼。
19 世紀60"年代,意大利考古學家朱塞佩·菲奧雷利帶領團隊正式開展考古發掘,并開放部分現場。菲奧雷利開創性地用石膏灌注遇難者遺體空穴,讓"2000 年前人們臨終姿態重現,那凝固的恐懼、絕望,令世人真切觸摸到龐貝的悲劇。此后"100 多年,幾代考古工作者接力,昔日繁華的龐貝終于重見天日,它像一部“活著”的古羅馬史,讓全世界看到古羅馬社會的真實切片,改寫人們對古代文明的認知,每一寸出土遺跡,都是震撼世界的歷史拼圖。
龐貝遺址中最主要的神廟有朱庇特神廟、阿波羅神廟與維納斯神廟。這些恢宏的殿宇之中,供奉著羅馬人信仰的諸神——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庇特、司掌光明與藝術的阿波羅、象征愛與美之神維納斯。每逢重大節日,貴族們身著華服,在神廟舉行盛大祭祀,祈求神佑;平民也會趕來,在神像前獻上簡單供品,盼生活順遂。這些神廟沿用古希臘建筑的圍柱式布局與三大柱式體系,卻以羅馬特有的混凝土拱券技術強化了空間縱深感。三角楣飾的神話雕刻雖脫胎于希臘范式,卻將朱庇特取代宙斯、密涅瓦取代雅典娜等羅馬神祇融入敘事,在柱廊與祭壇的每一寸石材中,都凝結著古羅馬人對神權的敬畏、對世俗生活的熱愛,以及將宗教信仰轉化為公共文化的智慧。
龐貝的富庶曾讓整個地中海艷羨。這座依托火山灰沃土崛起的商業樞紐,匯聚了來自埃及的玻璃、大理石,黑海的谷物,西班牙的金銀。公元"1 世紀時,城內豪宅均價相當于普通工匠20"年的收入。那些以馬賽克拼花鋪陳庭院、以鍍金雕塑裝飾廊柱的私人別墅,記錄著富豪們紙醉金迷的生活圖景。
以“神秘別墅”為例,它不僅擁有幾十間臥室、會客廳、餐廳等功能齊全的日常起居室,更有龐大的葡萄酒種植與釀制區域嵌入,讓整座宅邸如同一座功能龐雜的建筑迷宮。當時的貴族以釀造葡萄酒為核心營生的并不罕見,有些甚至在宅邸周邊圈占農田與果園,將奢侈生活與農業經營緊密捆綁。別墅內奢華的裝飾同樣令人驚嘆,精美壁畫無處不在,紅赭石、青金石粉末層層暈染,光影流轉時泛著虹彩,其中以餐廳中那幅《狄俄尼索斯秘儀》最為聞名。當貴族們在此設宴時,往往橫躺在象牙鑲嵌的躺椅上,由奴隸用銀質托盤呈上珍饈美饌——壁畫中酒神狂歡的場景與現實中的宴飲盛況相互映照,體現著極致的享樂主義。有的別墅還設有私人角斗場,奴隸們在生死邊緣掙扎,博取貴族們一笑,繁華背后盡顯古羅馬社會階級的懸殊與殘酷。
在龐貝古城,十步一遇的公共浴場體現了古羅馬人的“泡澡美學”。得益于火山地貌的天然地理優勢,古羅馬工程師通過高架引水渠將山泉水引入城市,再通過管道分流至各浴場,利用先進的供暖系統——火炕供暖加熱,根據水溫不同,分為冷水、溫水、熱水區。浴場不只是洗澡的地方,更是社交、休閑中心。當蒸騰的水汽漫過馬賽克的池沿,赤身的浴客們將半身泡在水中,一邊沉浸在泡澡的放松中,一邊聊天、談生意、聽哲人演講。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無論肩披紫袍或是裹著粗麻短衫,只要脫下衣衫,便能在浴場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角落。
著名的建筑師多梅尼克·豐塔納在日記中寫道:“毫無疑問,我們所看到的正是那座被稱為龐貝的繁華城市。我們看到了高塔、房屋、劇院以及神殿,從中幾乎可以推想它的全貌。”
站在龐貝古城遺址,望著那些歷經浩劫卻依然訴說著故事的殘垣斷壁,我總覺得,龐貝是時光設下的永恒凝視。它讓"2000 年前的悲歡離合,與現世的人們重新相遇。在我眼前鋪展而開的那些神廟石柱、別墅殘垣、浴場馬賽克、餐廳壁畫……還有遇難者石膏像凝固的姿態,不再只是冰冷的歷史碎片。它們見證了古羅馬人的智慧與愚昧、奢華與苦難、信仰與欲望,也讓我們在回望過去時,反思當下——在災難面前,人類的渺小與堅韌;在文明的演進中,藝術與建筑如何成為連接時空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