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 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海蓮·漢芙《查令十字街84"號》
閱讀這本小書并沒有花費很長時間,只消半個下午就翻完了,但圖書的后勁卻是很長。這是一本書信集,信件的兩邊,是隔著大西洋的美國和英國。1949"年,美國的老姑娘海蓮·漢芙想淘書,于是寫信給英國倫敦查令十字街"84 號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請求幫忙尋找,并由此建立了20"年的通信往來。
一位性格直爽、天真爛漫卻生活拮據的紐約女作家,與一位彬彬有禮卻嚴謹克制的倫敦書店經理,因書籍結緣,通過書信展開了一段跨越重洋的深厚友誼。隨著時間推移,這段書信往來逐漸延伸至女作家的友人、書店的其他員工,甚至書店經理德爾的家人和鄰居,彼此的聯系也從最初的書籍購買,逐漸發展為互贈禮物的溫情互動。盡管漢芙在信中多次表達前往英國、親訪查令十字街"84 號那家書店的愿望,但這一心愿始終未能實現。最終,隨著德爾的離世,這段持續20 年的書信情誼,終究未能迎來兩人相見的那一天。
因為是私人信件的緣故,這本小書言辭真切,率真的紐約老姑娘與拘謹的倫敦紳士的形象活靈活現,漢芙對于好書的渴求和德爾熱心查找、介紹和郵寄書籍的嚴謹畫面栩栩如生。從這些跨度達"20 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愛書人的真摯與售書人的熱忱,還有基于通信所建立起的感情升華的真摯友誼。盡管自己只是一個貧窮的劇作家,但漢芙還是慷慨地給“二戰”后物資匱乏的英國朋友們寄去了許多物資;而德爾則是兢兢業業地為漢芙尋覓好書。若是這樣的信件能一直寫下去,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微小而幸福的事情。但是,漢芙數次想到英國未能如愿,德爾先生又與世長辭,讓這跨越"20 年的往來迎來了一個哀傷的結局。因為書店所有人相繼離世,后代又并未從事這一沒落的事業,查令十字街"84 號的這家書店終于消失無蹤。
但不會消失的,是這段跨越"20 年的紙上情誼。它映照出了閱讀最本質的價值——打破時空界限的靈魂對話。海蓮與德爾從未謀面,卻通過書籍與文字建立了比許多朝夕相處更為深刻的理解。當海蓮最終在"1971 年踏上倫敦,站在已關閉的查令十字街"84 號門前時,她面對的不僅是一家消失的書店,更是一段已成永恒的精神邂逅。那個瞬間,無疑令人動容,也揭示了關于讀書的真理:真正的閱讀從不孤獨,每本被珍視的書都在等待一個能與之共鳴的靈魂,而每個認真的讀者都在尋找能理解這種共鳴的知音。
今天,查令十字街"84 號依然佇立在倫敦街頭,只是已經從書店變成酒吧,再變成麥當勞。據說,在店門口的墻上,一塊圓匾刻述著這個地方因為這本書而名滿天下的事,但當年的那個有著木霉味書架的二手書店,卻已確鑿地消失在了時空里。
但是,那長達"20 年的通信以及這些信件所承載的深厚情誼,卻永久地傳承了下來。盡管在那些歲月里,漢芙為她購買的書籍足額支付了書款,還無償地饋贈了一些物資給她的英國書店的朋友們,但在她看來,她從郵購的書籍那里所獲得的收益,遠大于她的付出。因此,德爾先生去世后,漢芙在給她英國朋友的信件中囑托,“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 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我想,她虧欠的,不僅是書籍所帶來的溢價,也有那流淌"20 年的真摯與熱忱的感情吧。
合上書頁,我突然明白,查令十字街"84 號從未真正消失,它存在于每個愛書人心中那個渴望真誠交流的角落。每當我們在書店偶遇一本仿佛為自己而寫的書,每當我們的閱讀感受被遠方某個陌生人精準理解,查令十字街"84 號就會在時空中再次亮起溫暖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