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社區是中國社會體系的一個微觀單元,是社會法治道德環境建設發展的基本著力點[l。內生動力不足是當前社區治理中面臨的首要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五十一章“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著重強調要健全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將公民自治、法治、德治三個方面體系相互融合,建立基層社會現代化自治機制,培養人人必有責、人人能擔責、人人都共享的社會共同體意識。成都市W社區作為響應國家2008年發布的《土地整理項目》而建成的“農民集中安置社區”,如何用“三治”聚攏一顆顆來源分散的居民的心,讓大家“共治”美好家園,“花瓣積分制”便成了推動社區治理良性循環的解決方法。
二、研究個案與方法
成都市W社區位于縣城以北4公里處,是全縣重點打造的農村新型社區之一,集中居住了統規統建、統規自建、散居林盤的4000余人,其中有黨員100余名。背臨西河,學校、場鎮、市場一應俱全。
2011年10月,社區拆院并院集中居住的第一批農戶人住后,老百姓在生產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上一時難以改變,私拉電線、破墻開店、亂停亂放、亂貼亂扔等現象突出,社區環境衛生差,管理秩序亂,矛盾十分尖銳。加之,各小組入住農戶都分散居住在不同樓棟,原來的組長開展工作十分困難,黨員和代表的先鋒模范作用無從體現,整個社區管理趨于無序。針對社區實際情況,W社區采取集思廣益的方式推進社區居民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探索了新型社區治理機制。
三、花瓣積分制:積分制在社區治理中的創新實踐
(一)花瓣積分制:背景與動因
2011年為響應《土地整理項目》中“群眾向安置集中”統一管理這一具體規劃,成都政府號召許多農民從林盤搬遷至W社區,2414人同意并搬遷到了林盤附近的W社區,其余農民拒不響應。至此,目前這里居住著統規統建、統規自建、散居林盤的4000余人,人口構成結構較為復雜。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有630位,一標三實林盤有650人(散居林盤),一標三實付林(統規自建)共有36戶144人,W街331人,W后街121人,小區登記人口3990人(統規統建)。
2023年7月2日,為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W社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基層治理工作總體要求,以社區黨組織為主導,特制定W社區“花瓣積分”實施方案。
(二)花瓣積分制:積分條款
W社區實施花瓣積分管理制度,旨在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維護社區秩序。該制度包含基礎分、愛國守法、共建共治、鄉風文明和生態宜居五個方面。
1.基礎分
樓棟內黨員可獲得20積分/人,以此鼓勵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2.愛國守法
居民需遵守法律法規,支持國家政策,不發表不當言論,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同時,適齡青年應積極參與兵役登記,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保護耕地,服從社區規劃,不非法轉讓土地,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居民應合法反映訴求,不越級上訪或聚眾鬧事,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
3.共建共治
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活動,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可獲得5積分/小時。防止未成年人私自下水游泳,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在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中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個人可獲得30積分/人。
4.鄉風文明
善待老人、尊重婦女、保護未成年人,做好人好事的個人可獲得10積分/人。鄰里之間應和睦相處,互幫互助,不損害對方利益,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
5.生態宜居
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維護環境整潔,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規范車輛停放和充電行為,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實行門前三包,保持房前屋后環境整潔,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不散養家禽,遛狗拴繩,防止損害他人財物,每棟樓每月可得5積分。
(三)花瓣積分制:積分規則
居民遵守積分條款即可獲得相應積分,違反則不加分。積分以樓棟為單位累計,滿50分可兌換一片小花瓣,20片小花瓣組成一個大花瓣,總分為1000積分。每季度,社區兩委、樓棟長和群眾代表將對21個樓棟進行評比,選出積分前三名的樓棟。該活動由W社區兩委負責解釋,評分小組負責統計和評分,分數每月更新一次。原則上,每季度進行一次總評選,如果某個樓棟在季度內已積滿花瓣,則按積滿花瓣的時間進行評選。
(四)花瓣積分制:成效
據統計,截至2024年初,方案實施半年以來通過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效:群眾先后自發開展小區衛生整治260余人次,栽花植綠1200余株,小區閑置地塊鋪設草坪3000余平方米,群眾亂丟亂扔、亂停亂放等不文明行為得到有效改善,小區宜居品質逐步提升;群眾自發組成21人安全排查小組,人戶為小區殘疾人、獨居老人、高齡老人等進行燃氣安全排查共245戶,安全隱患沒了,群眾笑臉多了,居民形成了“照著做”“比著做”“爭著做”的良好氛圍,驗證了積分制“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導向,激勵了大家由被動變主動,補缺項、找不足;社區太極隊在曾大爺的帶領下新開班,招收了30余名新成員,每天早晨由曾大爺在社區文化廣場帶領大家打太極。社區老協會自行組織其他社區廣場舞愛好者在W社區文化廣場開展廣場舞聯歡,群眾生活豐富多彩。
四、討論:“三治結合” 花瓣積分制何以為之
圖1花瓣積分制的“三治”結合示意圖

W社區花瓣積分制創新了“三治”結合的載體。積分制體現了黨組織領導下“三治”結合的治理理念,是自治、法治、德治的顯性化、具體化[2。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村民廣泛參與是積分制的基礎,激發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熱情;融合德治內容,將互助互愛、移風易俗、勤勞致富、良好家風等納入積分管理,為行為規范立標尺;強調法治思維,把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貫徹到積分制的實施中,將遵紀守法情況作為積分考評的重要方面。實踐證明,運行效果好的積分制都充分體現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讓鄉村事務管理更加高效,為“三治”結合提供了很好的載體。
(一)自治之花:樓棟為基,自治活力競相進發
W社區通過構建兼具具體性與廣泛參與性的自治模式一—以樓棟為單元的積分體系,推動居民從社區事務的冷漠旁觀者轉變為熱心參與者。居民為獲取相應積分積極投身于環境清潔、鄰里互助、社區活動等事務當中,為兌換到更多的積分而攜手共進、團結協作。不僅僅局限于樓棟內部,這種團結更延伸到整個社區的治理范圍。同時,每個季度的積分評比使得不同樓棟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態勢,居民的自治活力競相進發,進一步提升了社區的整體治理效能。
(二)法治之基:規范有序,公正保障制度運行
花瓣積分制整套運行流程的每個環節無一不體現著“公平”與“公正”“規范”與“有序”,使得積分制度真正做到了有據可依。
在積分申報環節,居民向樓棟長申報加分事項需要準確提供時間、地點、事由以及具體的佐證材料。事件記錄環節,積分申請表需要由樓棟長親自填寫。資料收集環節,網格員嚴格堅持一月一統計原則。在積分審核環節,由社區領導小組負責,組織21位小區樓棟長及兩名群眾代表召開評審會議,采取無記名評分方式,規避了不當操作。在積分錄入環節,有專業積分管理員負責錄入通過審核后的加分事項及分值。在積分公示環節,社區公示欄一季一公示的原則保證積分制管理工作時刻處于被監督狀態。在積分結果運用環節,嚴格按照積分排名進行榮譽兌換。
(三)德治之魂:德潤人心,家社協同共育新風
花瓣積分制將德治實踐與居民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借助積分結果公示以及顯眼卡的使用,切實提升了居民的道德水平與社會責任感。就社區志愿活動來說,居民積極參與其中能夠獲得相應積分;拿善待老人這一善舉來說,同樣會被納入積分體系;促進鄰里團結互助等行為也均在積分獎勵范圍之內。通過這種方式,花瓣積分制引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規范,形成了良好的社區道德風尚,實現了家庭與社區在德治層面的協同共育。
五、思考:花瓣積分制的行動邏輯一一基于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吉登斯提出一個行動結構層次觀點。第一是對行動的反思性監控,幫助行動者了解自己在其中的社會結構;第二,行動的合理化構成,這意味著在過程當中逐漸衍生出使行動者有效處理其社會生活的規則常規;第三,行動者的動機,即推動行動者去做出行動的動機歸因[3。

(一)花瓣積分制的“三治”結合何以推動社區治理的良性循環?(解釋變量1結構賦能)
1.主體賦能:居民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
主體賦能的關鍵在于激發居民自我管理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傳統社區治理模式中的居民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社區安排與管理的狀態,難以明確自身在社區中的重要角色定位,因而缺乏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花瓣積分制通過構建積分激勵機制,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行為轉化為可量化的積分,這種激勵機制能讓居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身在社區治理中的關鍵作用,進而主動成為社區治理的積極參與者,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居民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社區的治理效能從而顯著提升。
2.規則賦能:以公開透明的公約條款保障治理效能
W社區通過制定明確且具體的積分條款與積分規則,為居民提供了清晰的行為框架。居民依據這些規則,能夠明確知曉自身在社區治理中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如何通過積極行動獲取相應的積分。同時,社區公告欄、線上平臺積分情況的實時公示等一系列的可視化操作,進一步體現了社區治理規則的公開透明。
3.方式賦能:“面子”也有治理功能
積分制不同于志愿行為指標之處在于它激活了傳統社會的“面子\"這一治理資源,使熟人社會中的“面子”再次具有了治理功能[4。W社區的花瓣積分制的方式賦能也正體現在這里,花瓣積分制牢牢抓住搬遷農民骨子里就一直存在的對“面子”的重視程度,賦予了“面子”這個詞眼新的內涵,使“面子”重新具有了社會屬性和對個體行為的約束性,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發揮了一定的治理功能。
(二)花瓣積分制的“三治”結合何以推動社區治理的良性循環?(解釋變量2行動再造)
1.行動的反思性監控:自我審視以契合社區規范
居民在參與社區活動,積累積分的過程中會密切關注當前自身行為與積分制度要求之間的差距,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來確保行動邏輯符合社區規范,以期在積分獲取和社區認可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這種反思性監控機制不僅在無形中促使每一位居民塑造自身“合格居民”的形象,也對社區整體秩序的維護和良好社區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行動的合理化構成:公平合理制度激發參與意愿
在社區治理的實踐歷程中,公平、合理的積分制度是居民積極參與的重要前提。W社區通過公開積分計算方式、明確積分獲取途徑、建立公正的積分審核機制,有效確保了積分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這種基于對制度公平性和利益可獲得性的認知而形成的合理化構成,讓每位居民心中都有了公平公正的“一桿秤”,促使居民更加有動力參與社區治理,也保障了社區各項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行動的動機:多元驅動促進社區良性發展
行動的動機是指驅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在花瓣積分制中,W社區巧妙地通過積分制度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對個人聲譽的追求、對物質獎勵的期待這些動機與居民的日常行為緊密聯系起來,使得居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為社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種動機、行為聯系掛鉤的設置,有效地激發了居民的參與熱情,促進了社區治理的良性循環。
六、結語
積分制所釋放出來的公共價值創造和追求理念體現在政治、行政和社會治理邏輯的互嵌和協同之中,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提供了實踐范例。
“花有百樣紅,我愛黨旗紅”,W社區的花瓣積分制將村級事務和村民利益有機結合,通過將各類條款以及指標具象化地轉化為具體分值,潛移默化地扭轉和改變了搬遷群眾“等靠要”的思想,鄉村治理的方式也由“任務型”轉為了“激勵型”,從此使社區治理“軟約束”有了“硬抓手”,既提升了社區治理效能,又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未來,該模式的推廣將進一步推動農民安置社區治理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治理”的深層次轉變。
參考文獻
[1]趙盼.J市社區積分制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2.
[2]韓俊.在鄉村治理中因地制宜推進積分制[]農村工作通訊,2020(16):4-6.
[3]于海.結構化的行動,行動化的結構讀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社會,1998(07):46-47.
[4]陳東洋,郭圣莉,王陽.面子再生產:積分治理有效的中介機制——基于浙江省T村社區治理的經驗[I].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4.25(04):83-96.
[5]彭珊,唐少奕,積分制賦能鄉村治理的實踐邏輯—以貴州省J縣F社區為例[].貴州社會科學,2023(07):161-168.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