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特征愈加鮮明[1。對于以“90后”“00后”,甚至“05后”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新媒體已逐漸成為其獲取各類信息的主渠道,開啟了人人是中心、人人是主播的傳播新范式,這對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同時也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更要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下加強網絡育人實效新路徑,這不僅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也是高校順應信息時代發展潮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迫切需要。
一、新媒體時代的內涵
“新媒體”(NewMedia)的概念最早在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高爾德馬克提出,他認為“新媒體”即“電子錄像”。1969年,“新媒體”這一概念在時任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羅斯托向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所提交的報告中被多次提及,進而引起大眾關注并風靡一時。美國新媒體研究專家凡·克勞斯貝認為,新媒體的核心特征則在于個性化,既能為大眾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又可以實現大眾之間個性化的交流。
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依賴于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新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的發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所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接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78.0% ,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時代特征日益明顯,以傳統報紙、雜志、無線廣播網、有線電視網的覆蓋和應用為主的典型大眾傳播媒介已日漸式微,以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移動媒體等組成的新媒體媒介逐漸成為大眾交流的主要媒介,并由此開啟了人人是中心、人人是主播的傳播新范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是掌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的戰略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如果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平臺、媒介等逐漸消解了信息傳播的場域邊界,沖擊了主流媒體的權威,網絡已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戰場。針對“90后”“00后”,甚至以“05后”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而言,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已成為其顯著特征,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已成為其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使得主流價值觀念自上而下的傳播路徑受到阻礙,而其他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易在平級化的傳播過程中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完成各個發展時期任務的重要法寶,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網絡思政教育作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適應數字社會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領域,是伴隨媒介技術發展而形成的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戰線,高校更要充分利用好網絡思政教育這一重要法寶與巨大政治優勢,重視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新變化,把互聯網技術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最大增量”,守好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生命線,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這也是我國在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戰略需要。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指出,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要求善于把握學生的需求點、興奮點,“因時而進”要求抓住時機、銳意進取,“因勢而新”則要求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創新發展[3]。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思政教育工作的“事”“時”“勢”的新變化,提出了“化”“進”“新”的時代新要求。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利用信息傳播的“數字化”特征,有利于把握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與思想共鳴,正面回應和化解學生在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困惑與難題,將思政教育從傳統的單一化、主導式的模式向多元化、互動式的模式轉變,更好實現思政教育內容“因事而化”;有利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采用短視頻、Vlog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利用算法等技術手段將傳統式、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為滴灌式的“精準思政”模式,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飛入尋常百姓家”,做到思政教育形式“因時而進”;有利于順應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潮流,把握“元宇宙”“區塊鏈”的新技術發展理念,將技術思維貫穿思政教育全過程,賦能思政教育整體性變革,實現思政教育理念“因勢而新”。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是貫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環
在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所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構建網絡育人體系,創新推動網絡育人。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高校網絡育人體系的深化,也是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所倡導的“育人主體多元化”“育人載體豐富化”“育人場地覆蓋化”等基本育人理念中的重要一環。
新媒體時代下,由于傳播內容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擴充了以思政教師為代表、輔導員隊伍為主體的高校思政隊伍,使得各級各類育人力量都可以加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來,真正實現“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倡導下的多主體參與;“數字化”的傳播形式使得思政教育的教育內容得以以各種載體的形式以碎片化式傳播,圖、文、聲并茂下更容易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在日常生活的空閑時間里使學生耳濡目染加深對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實現全程育人;同時以“90后”“00后”,甚至以“05后”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世界的“原住民”,散布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借助網絡思政教育的開展才能真正實現隨時可學習、隨處可學習的育人場地全覆蓋,突破原有的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進一步落實全方位育人。
三、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要素,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兩個結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闡釋了“兩個結合”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導向。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也指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論斷,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
新媒體時代下,場域的開放性帶來了各種思潮在網絡空間的傳播與各類文化的交鋒,擠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這一虛擬場域的話語權。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具有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其中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內核,為高校開展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源泉。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教育場域開放性所帶來的沖擊下,高校應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追求、“自強不息”的進取品格、“講信修睦”的誠信之道、“親仁善鄰”的相處智慧以及“厚德載物”的包容胸襟等優秀文化內核消解西方各類利己主義、個人崇拜等價值理念對于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助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網絡虛擬場域下的指導地位。
(二)強化網絡“新媒體矩陣”建設,增強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主流價值形態的引導力
雖然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從上而下單向性的網絡信息傳播鏈條,但高校可以通過在網絡場域構建全覆蓋的各級各類新媒體矩陣,增強權威性的官方消息的傳播力度[4,培養大學生看官方、聽官方、跟官方的信息獲取習慣,逐漸增強主流媒體在大學生之間的影響力,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之間的引導力。
高校可利用“學習強國”“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平臺”等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權威性的理論學習平臺,通過渠道的豐富及時化解大學生在理論學習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利用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官方媒介,及時回應大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疑惑,在增加主流媒體影響力的同時逐漸減少大學生群體對于各類自媒體、營銷號等的信息依賴。同時在高校構建以“易班”、學校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為代表的傳播平臺為主的新媒體矩陣,有意識地在青年群體中培養我們的網絡大V以及關鍵意見領袖(KOL)隊伍,在有輿情以及其他情況出現時能第一時間在網絡上引導學生輿論,傳達官方信息,針對性加強輿論引導,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三)以“體制機制建設”為提升點,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師人才隊伍建設成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各高校要加快完善高校網絡思政人才隊伍的體制機制建設,打造一支靠得住、用得上、行得遠的高水平網絡思政人才隊伍,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效,才能切實保障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不斷取得實效[5]。
第一,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網絡思政教育隊伍的建設。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網絡思政教育隊伍的建設。首先,可通過召開專題會議、理論學習會議等方式,向廣大的教師隊伍傳達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全校范圍內形成重視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共識,逐漸將思政隊伍的工作重心從傳統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到網絡思政教育中來;其次,邀請校外專家針對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現狀開展論壇、講座等,讓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隊伍加深對于網絡思政教育內核的認知,認識到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加深其主動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最后,通過針對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這一領域,設立專門的獎勵、晉升以及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吸引更多的優秀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質資源投入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中來,切實提高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
第二,有計劃、常態化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技能提升培訓。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信息化對高校教師的網絡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有計劃、常態化地針對年輕的高校網絡思政教師隊伍開展網絡技能的培訓,將其打造成一支集扎實思想政治理論專業基礎與豐富現代化信息化技術于一身的新型高校網絡思政教師隊伍,能夠根據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利用視頻剪輯等技術,將網絡熱點內容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推出一批形式新穎、學理深厚、內容創新的新的網絡思政爆款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進一步發揮高校網絡思政人才隊伍在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力軍作用。
參考文獻
[1]莊榮文.大力加強新時代網絡思政建設廣泛匯聚新征程磅礴精神力量[I].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03):22-24.
[2]趙瞳.新媒體時代鄉村文化傳播的空間轉向、內在瓶頸與路徑建構[J].新聞愛好者,2023(07):80-82.
[3]李進付.“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內在意蘊及方法論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36.
[4]豐碩.提升高校網絡育人成效的路徑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2):73-74.
[5]徐正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1):94.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高校網絡文化精準配送理論及路徑研究”(22JDSZ3079);2025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政專項)“海南省高校網絡文化研究”(hnsz2025-27)。
(作者:孫燕,海南開放大學;王小語,海南大學南海書院;通訊作者林冬冬,海南大學校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