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是落實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與積極的影響。所謂全員育人,就是將政府、企業、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跨界別、跨行業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走一條寬廣的道路;全過程育人是指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持續的關注,從人學到畢業都一直受到重視,通過系統性的課程設置、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全方位育人指知識技能要全面、身心素質要良好、道德品質要優良,要求做到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有所提升,這體現了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任務,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要求育人工作做到全員參與、全程覆蓋、全方位培養,為高職院校指明了科學系統的育人路徑,有利于推動教育教學的新發展。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一)適應經濟高速發展需求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對于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不僅要專業功底深厚、技藝精湛,還要求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創新意識。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就是高職院校,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更要充分發揮多元化主體的作用,為人才培養作貢獻。參與主體要用好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優勢來配合整體發力,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發揮各自主動性,努力把這些資源不斷地整合在一起并充分利用起來,希望在資源整合方面能夠做得更好,從而提高人才規格和質量。這樣可以讓人才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能更好地奉獻給國家、社會,這也是教育一直在響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
(二)彌補單一主體育人不足
傳統的高職院校育人模式往往過于注重校內教學,教學主體仍以校內教師為主,這種單一主體的育人模式致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產生偏差,進而削弱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及長遠的職業進階能力。構建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各方主體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推動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與高效整合,比如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科技館的創新技術等社會資源,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家長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首位引路人,其作用舉足輕重。加強家校之間的緊密合作,不僅能夠促進教育理念與方法的互補融合,還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成長保駕護航,確保學生既能扎實基礎,又能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未來社會的多元化需求。
(三)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現在大多數都是“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各種碎片化“融合”的困境。建立多元主體格局協同育人可以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發展的趨勢。對各方分享利益行使自己所擁有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做出明確規定,加快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一體化速度,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快速升級換代、驅動發展進程;也可以更加深層次地深入人才培育中去,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實習基地并安排好他們的就業,極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競爭性等等。全過程能最大限度地連接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經濟各要素割裂開來的狀態,便于其正常運作和協調運行、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發展,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促進社會各方面繁榮發展。
(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構建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建設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多層次地提升人才培育的質效,使得人才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與動態化需求。在此過程中讓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學校機構、企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各自發揮獨有的優勢,深入全過程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并對這些主體的協調起到一定的立體網狀關系,從而有效地把社會資源利用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和輸出,也能實現教育資源被有效而精準地使用。所以,在實行該體系后可以幫助雙方建立有效的聯系機制來融合各種要素間的關聯性,使得各種教育可以與其他領域比如經濟、文化實現聯動發展,最終達到能夠根據當下及未來階段的要求而有效匹配時代發展變化,為未來高質量的社會發展培養大量優秀的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全員育人自主性不足
一方面,部分教師群體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沒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規范,對學生在學習方法、學涯規劃方面指導不足,示范引領作用不明顯,而且錯誤地將育人的職責局限于輔導員或特定崗位人員,而未能充分意識到自身在教學活動、行政管理、后勤服務等各個環節中均承載著重要的育人使命[。這種認知上的偏差,直接導致了教職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動融入育人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一個全員積極參與、共同育人的良性教育生態。另一方面,學生在整個育人過程中往往扮演著被動接受的角色,缺乏足夠的主動參與機會與自我教育的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此外,家庭與社會對于學校教育的支持力度與配合程度尚顯不足,這無疑對全員育人的最終成效產生了不利影響,阻礙了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二)全程育人契合度不高
全程育人是指自學生踏入校門到畢業就業創業的全部時間里,全方位、全過程多維度地介入。但是這一理念實際深人人心和廣泛運用的程度還不夠,不能將其發揮至極致。某些高專院校在進行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環節之間銜接不通暢、缺少管理服務等諸多問題,使得這一先進的理念無法得到深層次融合,存在問題包括:目前建設課程體系與行業需求出現錯位,理論實踐有鴻溝;沒有豐富完善的實踐教學資源,不利于學以致用,提高自身技能;對學生就業指導比較泛泛而談,未能真正幫助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目標等,不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而在育人方面,教師也有待于加強。部分老師對于育人的深度認識及創新方法上的火候還欠缺一些,難以給予學生最全方位的幫助與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未來的發展潛力。
(三)全方位育人協調性不夠
高職院校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往往缺乏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或協調機制,致使各參與主體間合作壁壘重重,難以順暢對接。與此同時,育人機制的構建尚不完善,缺乏一套系統性、連貫性的育人規劃與評估體系,導致各項育人工作難以形成協同增效的強大合力。實踐操作中,高職院校普遍面臨教育資源分散、部門間協作梗阻的困境,這直接削弱了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協調性。從課程設置到實踐教學,從學生日常管理到職業規劃輔導,各個環節均顯現出統一規劃缺失、有效整合不足的問題,育人成效因此大打折扣。更為關鍵的是,部門間溝通不暢、協同不力,難以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與完整的育人體系。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的實現路徑
(一)健全機制體系,明確主體權責
學校需立足現實,具備全局視野,深刻認識構建完善的多主體協同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并研定一系列周密且具有權威性的規章制度。各有關部門應將多主體協同教育機制的建設作為核心工作任務之一,積極謀篇布局,全力推進該教育模式的落地實施。為此,部門之間須搭建常態化的溝通平臺與高效的協調機制,確保信息交流暢通無阻,問題能夠迅速響應并妥善解決。與此同時,應不斷深化經費保障、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以及教育環境(場域)全面提升的政策支撐體系,力求在最佳時機、依托最優條件、匯聚最廣人力,共同營造一個集“天時之利、地利之便、人和之力”于一體的多維度教育協同生態。這一系列舉措得以推動多主體協同教育工作步人常態化軌道,持續增強教育效能,實現教育質量的新躍升。
(二)強化師資力量,提升育人質量
首先,讓學校盡量為教師群體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專業教學培訓。老師在整個育人過程中的作用十分關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提升自身專業教學水平勢在必行。接受相關培訓可以讓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傳輸最新穎的知識,在育人的時效性方面有很大幫助。第二點,讓學校足夠重視對輔導員隊伍的培育。
高職院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其在育人效果方面不可忽視,可以將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到日常與學生的交流當中。
(三)創新育人場域,拓寬育人平臺
1.育人力量匯聚“一站式”學生社區
根據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要求,要將學生社區打造成為集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教育生活園地,著力發揮其思想引領、道德培育、文化涵養的育人功能,這與“三全育人”育人理念相契合。高職院校要推動領導、管理、服務、思政、專業力量下沉到“一站式”學生社區,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動力,形成社區全員育人的最大合力[2]。可探索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內設立“企業導師工作站”,邀請行業領軍人才、技術骨干定期駐點,通過工作坊、項目指導等形式,將企業真實案例與技術標準融人日常育人場景。同時,聯合社區周邊企事業單位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開發兼具職業素養培育與技能訓練的模塊化課程,例如與建筑類企業合作開展“BIM技術實戰工作坊”,讓學生在社區內即可接觸行業前沿技術。此外,可依托社區空間打造“創新創業孵化角”,引人天使投資機構與創業導師資源,為學生提供從創意孵化到商業落地的全流程支持,切實將社區轉化為產教融合的“微生態系統”。
2.線上線下同頻共育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理念深植在很多教師心中[3。隨著科技的持續飛躍,當代大學生正置身于科技革命與產業轉型深化發展的洪流之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新興機遇的交織。作為教育工作者更需探索并實施創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以順應時代變遷。掌握并熟練運用網絡教學平臺成為關鍵一環,例如,通過直播與錄播等形式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利用“易班”App等媒介,有效對接并融合各類社會網絡平臺上的公共資源,實現校內與校外優質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與共享,從而賦予學生更加靈活自主的學習空間,使其能夠根據個人需求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
3.促進多方聯動,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強化對高等職業院校多主體協同育人工作的總體規劃與領導力度,并致力于健全相關的制度框架與運行機制。在教育部門的引領下,依托政府的支持,需與相關部門、社會資源單位形成聯動效應,積極引導高職院校發揮其在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同時加深高職院校與社會各界及家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深度[4。
其次,各相關部門、街道社區以及社會資源單位需在各自職能范疇內切實履行育人職責,與高職院校建立緊密的工作對接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成長階段面臨的關鍵性問題。此外,這些機構需共同為學生在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修養、勞動教育、科學探索、社會實踐以及課后服務等多個維度提供全面而充分的條件支持與資源保障[5]。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發揮關鍵性作用的家庭單元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之中不僅對情感培育方面有著功能化的落實,而且對于行為習慣養成、道德認知啟蒙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密切參與到子女教育活動之中的家庭主體與學校教育機構之間協同化的教育力量建立起來是非常有必要的。形成高效率溝通度的家?;勇搫訖C制,必然要讓雙方關注點落腳到學生群體的學業發展狀況、日常生活狀態等方面。掌握著差異性教育資源的家庭單元與學校教育機構開展協同育人實踐性活動能夠實現資源要素優化性和共享性的配置與利用,并且實例顯示這對教育質量、學生成長基礎的全方位性提升有著積極影響。
四、結語
研究結論:在“三全育人”政策導向框架內,探討開展以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為主要內容的工作,既表現出對于目前教育發展現狀的打破式創新,又體現出對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預測式回應,且政府部門、職業院校、產業企業以及家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多資源聚合式運作已經取得了良好人才培養成效,在接下來相關活動深入進行中,將會取得更加健全性多主體人才培育運行局面肯定其對教育資源統籌和學生社會適應力及創造性的加強型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育穎.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3.
[2]李偉.高?!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建設的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I].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05):23-27.
[3]黃寬娜.大學數學在線學習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1(23):125-128.
[4]鄭曉欖.校企共建下的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08):129-131.
[5]單德偉,強飆.高?!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建設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J].江蘇高教,2024(05):87-9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第一批廣西高校高水平輔導員工作室海棠工作室研究(桂教思政[2024]3號)。
(作者:莫蕓瑕,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郭海棠,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