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醫療水平和技術的提升,老年人口的平均壽命普遍有所延長。從2000年開始,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直到2025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仍在不斷加深,預計老齡化社會將在21世紀上半期達到最快速度的發展。人口老齡化這一嚴峻的形勢和隨之而來的養老問題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關于“候鳥”式養老模式的研究逐漸增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號召大力發展養老事業。
一、研究背景
現代老年人的觀念和生活習慣相較于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老年群體越來越關注養老生活質量,養老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新興的養老模式,“候鳥”式養老就是其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養老模式。在每年的10月左右,“候鳥”老人就會離開原居住地。此時,北方的氣溫已降至零度左右,溫暖的卻暖意融融,適宜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吸引了無數“候鳥”老人如約而至。是較為典型的“候鳥”老人聚集地,每年冬季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年人來避寒,等到了春季再回到自己原本的城市,由此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季節性養老方式。這一模式不再拘泥于過去的養老方式,而是一種異地養老和旅游養老的有機結合。同時,這一養老模式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一種體現。[1]
運用社會支持理論分析“候鳥”式養老模式的形成原因,進一步探究“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能夠為社會工作更好地介人“候鳥”式養老模式提供新的視角,促進我國養老模式的發展,提高“候鳥”老年群體的養老生活質量。同時,在優化老年政策方面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應的建議,使“候鳥”老年群體得到更多社會保障,有助于積極應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二、“候鳥”式養老模式形成的原因
(一)高質量養老需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逐漸變得多元化。在養老方式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旅游養老和異地養老相結合的“候鳥”式養老模式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眾多老年人理想中的養老方式。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發展正向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經濟繁榮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人民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擁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對養老方式有了更多的可選擇空間,這是“候鳥”式養老模式得以產生的現實基礎。許多老人擁有一定的積蓄和穩定的退休金,再加上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行動方便,因此,對生活品質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而“候鳥”式養老模式恰好能夠滿足他們對于高質量養老的需求。[2]“候鳥”老人選擇冬季到氣候溫暖適宜的地區,對自己的身體康養更有益處,同時,這種旅居式異地養老方式對老年人來講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得到了眾多老年群體的關注,這是“候鳥”式養老模式得以形成的首要原因。
(二)老年人觀念的轉變
現代老年群體的觀念相比于傳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對傳統社會的老年人往往有消費能力較弱、不愿離開子女、以子女家庭為生活重心等刻板印象。而現代老年群體往往會選擇更獨立、自主、尊嚴的生活方式,對生活質量和個人尊嚴都有著更高的追求,這也代表著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他們更注重享受生活,愿意將積蓄投入養老生活。許多老年人不再選擇和子女共同居住,而是將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許多退休老人在暮年仍然期望自己能夠對社會做出一些建設性貢獻,愿意再就業。老年群體觀念的轉變是“候鳥”式養老模式得以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家庭結構的變化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開始轉型,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家庭結構中比較常見的是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父母往往會和已婚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而現代家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具有多樣化、個性化、小型化的特點。很多老年人不再選擇與子女共同居住生活,而是自由地選擇去對自己身心健康更有益處的地方旅居養老。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推動了“候鳥”式養老模式的形成。
三、“候鳥”式養老模式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醫療資源保障不足
“候鳥”老人選擇“候鳥”式養老模式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流人地的溫暖氣候有利于身體康養,適宜的氣候環境能夠使一些患有慢性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得到良好的康復及療養效果,這就意味著,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對于“候鳥”老人來說格外重要。異地就醫難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當地醫療水平參差不齊。以省為例,在省現有的醫療機構中,能夠達到三甲等級的醫院數量十分有限,且主要分布于海口、和瓊海的市區,對于其他地區以及一些在鄉鎮居住的“候鳥”老人來說,就醫十分不便。社區為老年人所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作為醫療機構以外的補充,其服務質量和水平也無法很好地滿足“候鳥”老人的醫療需求;二是“候鳥”式養老模式作為一種異地養老方式,就醫醫保報銷的流程十分復雜。老年人需要先在參保地進行就醫備案,備案成功后才可以在異地醫院結算醫療費用,除此以外,還存在醫保報銷尚未全國聯網等問題。
(二)社區配套設施欠缺
“候鳥”老人的養老居住方式主要包括購買自住房、租房短居、入住專業養老機構以及專業養老公寓等。無論何種居住方式,對于這些選擇“候鳥”式異地養老的老年群體來說,社區的配套設施與服務對其生活質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于老年人來說,最主要的社區配套設施包括社區食堂、老年活動娛樂中心、社區醫院、社區智能養老設備、社區出行、家政服務等。許多“候鳥”老人往往會選擇寧靜舒適的環境來居住,而一些適合養老的樓盤或養老公寓位置比較偏遠,遠離鬧市雖然可以為老年人打造一個適合康養的靜謐環境,擁有周邊美麗寧靜的景色,卻缺少一些必要的社區配套設施。在一些“候鳥”老人群體聚集的社區,周邊沒有菜市場,老人往往需要去很遠的地方買菜。還有一些社區缺少路面防滑以及安全措施,老人在保證安全問題方面存在隱患。社區服務對于“候鳥”老人來說也十分重要,很大一部分“候鳥”老人的兒女不會陪同來到流人地居住,因此,“候鳥”老人來到異地養老時,他們在生活中更需要社區所提供的全面服務和照顧。
(三)養老機構缺乏經驗
一些“候鳥”老人流入地的養老機構發展緩慢,主要體現在:第一,服務項目無法滿足“候鳥”老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由于養老機構缺乏對“候鳥”老年群體的全面認識,其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往往十分單一。現代老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相較于過去都有所轉變,而養老機構并沒有與時俱進地創新并進一步改進措施;第二,每當旺季來臨時,隨著“候鳥”老人的大規模到來,當地一些養老機構會趁機拾高與其服務質量并不匹配的價格,存在價格虛高的問題,且其所提供的資源并沒有很好地服務于“候鳥”老人;第三,缺乏具有專業素養水平的服務人員。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并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或系統的相關知識學習。以上養老機構存在的種種情況是制約“候鳥”式養老模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社會政策支持不完善
雖然我國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許多相應政策,但由于“候鳥”式異地養老是近年來才逐漸形成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而且這種養老模式本身還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因此,國家對于這方面的政策制定并不十分完善,如相關的醫療政策、居住政策等。“候鳥”老人流入地對“候鳥”老人的政策支持有限,使得“候鳥”老人在異地養老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問題。
(五)社會融入度低
由于“候鳥”老人與當地居民之間存在著文化習俗、生活方式、語言表達、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候鳥”老人難以與當地社區居民建立起較為深人的情感聯系。在養老地的新環境中,“候鳥”老人較少感覺到自己被接納、理解與尊重,更多的是感覺自己在心理上被孤立與排斥,普遍缺乏這方面的情感支持。[4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候鳥”老人在異地養老過程中的社會融入度低,缺乏心理上的認同感。“候鳥”老人往往更愿意尋找自己的同鄉,或是只與原流出地的親朋好友聯系,很少進行社區參與,這就導致“候鳥”老年群體中的小群體交流互動密切,從而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獨立群體,更加不利于“候鳥”老年群體在當地的社會融入。
四、社會支持視角下“候鳥”式養老模式的發展路徑
(-) 提升醫療供給質量,完善醫保政策
“候鳥”式養老模式所存在的醫療方面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其解決對策:一是在醫療保障制度方面。目前,不同地區對于異地醫保報銷的具體細則還存在差異,應完善異地醫保報銷政策,實現醫療保險的實時結算,簡化異地醫保報銷手續流程,使“候鳥”老人能夠實現看病報銷兩不誤;二是在醫療服務政策方面,“候鳥”老人流入地的政府應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面高度重視并給予政策上的有效支持。在一些“候鳥”老人聚集較多的地區,為老年人群提供就醫便利服務,開設老年人就診綠色通道,避免冬季“候鳥”式養老旺季時期出現老人看病難、排長隊等問題;三是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與水平。“候鳥”老人聚集地區的醫院應有效整合資源,提升醫療供給質量。在“候鳥”式養老旺季,聘請一些專家到醫院出診,保證“候鳥”老人在流入地能夠享有優質的醫療資源,5更好地實現健康養老目標,促進“候鳥”式養老模式的完善與發展。同時,可以普及老人陪診服務,讓那些沒有親屬陪伴的“候鳥”老人在來院就診的過程中享受便捷的就醫流程和陪同服務。
(二)增加社區配套設施,整合服務平臺
運用社會支持理論的視角來分析,社區是“候鳥”式養老模式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網絡之一。完善社區養老配套設施對于“候鳥”老人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社區中完備的養老配套設施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候鳥”老人流入地要積極提升完善適老化休閑、康養、醫療等配套服務與設施,從了解“候鳥”老人的多元化養老需求入手,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養老配套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可以分別從文化娛樂設施、生活硬件設施、醫療設施等方面逐步完善。同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整合社區和社會資源,充分調動社區志愿者為“候鳥”老人提供服務,在日常生活中對“候鳥”老人群體多加照顧,開展有利于“候鳥”老人融入社區的活動,提升“候鳥”老人的歸屬感。在“候鳥”老人聚集的社區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
(三)豐富養老服務項目,推動機構發展
“候鳥”老人群體大多是行動方便的低齡老人以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退休老人,他們在注重自己身體健康問題的同時也會注重生活品質和內心精神世界的富足,對養老有著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在養老的同時,他們也十分重視對生活的享受。“候鳥”老人流入地的養老機構應該根據“候鳥”老人的養老需求,以養老為核心,延伸出更加多樣化的服務板塊,提升服務體系,改善單一服務項目,完善服務產品。結合旅居和康養產業,開展更加豐富的服務內容,使養老機構發揮養老作用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候鳥”老人享老的晚年生活需求,實現多元化服務目標。除此之外,加強對養老服務工作人員的培訓與管理,為其提供相應的培訓計劃,使其充分了解“候鳥”老人的情況和特點,完成培訓教育課程之后才能夠上崗服務老人,為“候鳥”老人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服務。
(四)倡導出臺相關政策,提升服務效率
我國的“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性和互助性養老服務的重要舉措,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集居家、社區和機構于一體的協調發展、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社會工作者應承擔起政策倡導者與推動者的角色,根據“候鳥”老人的多樣化需求,為流入地政府提供政策制定與修改建議,促使“候鳥”老人的相關社會政策更加完善,更符合現實中“候鳥”老人的實際需求。同時,流入地政府也應增加對當地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提升服務效率。
(五)提高文化心理認同,促進社會參與
提升“候鳥”老人在異地養老過程中對流入地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對于“候鳥”老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狀況都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能更好地推進“候鳥”式養老模式的發展。加強“候鳥”老人在流人地的社會融人度,關鍵是要讓“候鳥”老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通過參與社區中舉辦的活動,與當地居民建立聯系。這樣既能為“候鳥”老人提供與當地居民互動的機會,也能使“候鳥”老人更加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社會習俗,提升文化認同感。一方面,引導當地居民對“候鳥”老人的正確認識,營造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形成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使“候鳥”老人能夠更加適應流入地的生活;另一方面,呼呼出臺相關政策,為有工作能力的“候鳥”老人創造再就業的機會,使“銀發精英”“候鳥”老人老有所為。這樣既能夠充分利用“候鳥”老人的自身優勢,對流入地作出建設性貢獻,也能增強老年人在社會中的存在感,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要。
五、結束語
目前,關于“候鳥”式養老模式的應用性研究逐漸增多,特別是隨著省自貿港的建設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候鳥”老人將會選擇來到這里度過寒冷的冬天。國家和社會對于“候鳥”式養老模式發展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在社會支持理論的視角下,通過探究“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的形成原因,分析“候鳥”老人異地養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與建議,有利于促進“候鳥”式養老這一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幫助“候鳥”老年群體提升異地養老生活質量。同時,提升“候鳥”老人的社會融入度,促進“候鳥”老人在流入地的社會參與,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為老年人群體的養老生活需求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支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慧.“候鳥式\"異地養老群體的養老質量研究:基于市的個案分析[J].特區經濟,2020(04):58-60.
[2] 涂偉龍.“候鳥式\"旅游養老地產的開發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20.
[3]郝佳.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多元化養老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9):253-255.
[4]袁淑婷,陳為智.積極老齡化背景下候鳥式養老問題研究[J].城市學刊,2022,43(05):33-38.
[5]郭佳英,李靜芳.市“候鳥式\"異地養老的醫療保障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5):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