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并非彼此獨立的語文能力。閱讀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寫作表達的廣度。在每一次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理解了內容,還鍛煉了表達思維與邏輯能力。本文以《故都的秋》和《我與地壇》兩篇課文為例,通過文本分析指出,閱讀不僅能幫助我們感知語言中的情緒,更能促使我們在表達中學會思辨,形成思維體系。
一、細讀經典文本,內化寫作范式
通過閱讀充滿真摯情感的文字,我們認識到文字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傳遞情緒的工具。而在寫作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恰恰是最難掌握的部分。揣摩課文中的情感表達方式,能讓我們的表達更具感染力。
在閱讀《故都的秋》時,我們不難發現,情感的表達無需堆砌形容詞,借助意象的組合與節奏的推進同樣有效,這種寫作技巧的核心在于借景抒情。郁達夫并未直白地寫“我思念北平”,而是描繪秋蟬的殘聲、紅墻外鋪滿落葉的小路、雨后黃昏里濃重的霧氣。這些細節看似隨意,實則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引導讀者沿著他的情緒軌跡,感受從靜謐到帳惘再到憂傷的過程。這種遞進的情感安排啟示我們,寫作中的情緒表達不能急于傾訴,而應借助細節營造氛圍,引導讀者自然地沉浸其中。這是閱讀帶給我們的第一個重要寫作技巧啟示:感情的表達,關鍵在于意象的鋪排與節奏的掌控。
通過進一步閱讀我們發現,文章中的情景融合方式提供了另一個關鍵寫作技巧:結構安排與節奏控制?!豆识嫉那铩凡⒎菣C械堆砌描寫片段,而是將情緒融人景物,在敘述與描寫之間游移。例如,在描寫愁緒時,作者并未解釋愁緒從何而來,而是用一系列景物描寫,如蟬聲、落葉、黃昏、果實,讓讀者進人情緒。這種技巧教會我們,情感表達不是“說出感受”,而是“引發感受”。我們在寫作時要學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情感,形成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我們從中習得的第三項技巧,便是結尾的設計策略。文章結尾不一定是推理性的總結,還可以是一種情緒上的收尾。情感類作文的結尾不一定要講道理,還可以像音樂一樣漸弱,留下情緒回響。這種收尾方式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極大啟發:在表達成長、離別、感悟等主題時,與其強調“我明白了什么”,不如留一抹情緒在空氣中縈繞。
閱讀《故都的秋》,不僅能使我們感受到文章情感基調,還能學習到情感類寫作技巧。從情緒的鋪陳方式、意象的選取,到節奏的設計與結尾的處理,每一環節都為我們的寫作實踐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未來,面對諸如《感動的一瞬》《成長的腳步》這類題目時,我們可以主動思考:寫什么細節可以承載這份感情?怎樣安排段落可以讓情緒遞進?最后用什么句子可以讓讀者記住這篇文章?
二、解析論述邏輯, 強化思辨能力
寫作不僅是“寫出想說的話”,更重要的是“把想法理清楚”。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心中有感情,卻表達不清;文字堆砌成篇,卻沒講明白道理。究其根本,這都是缺乏邏輯意識的表現,而閱讀情感與思想兼具、結構嚴謹的作品,能幫助我們建立起有條理的表達路徑。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位殘疾青年寫下的內心獨白,更是一篇情感與邏輯完美結合的典范。史鐵生并沒有直接表達“我如何理解母愛”或“我怎樣面對命運”,而是以地壇為切入點,從現實場景出發,層層遞進,最終抵達情感與思考的深處。這種結構安排,為我們構建議論文或抒情散文的寫作框架提供了范例。細讀這篇文章會發現,作者幾乎不直接下結論,而是通過生活場景、母親的動作、自己的沉思等具體片段,引導讀者一步步進入他的情感世界。例如,母親鼓勵他讀書,他坐在地壇看樹影發呆,表面平靜,內心里卻埋藏著關于命運、親情以及生命價值的一連串問題。這些問題雖未明確提出,卻隱含在情節中。
我們在寫作時,常常習慣直接拋出觀點,缺乏用生活材料支撐、以邏輯推進情緒的能力。《我與地壇》啟示我們:真正打動人的表達,需要情感與理性的交融。比如,面對“成長意味著接受”這一寫作主題時,不應直接陳述,而是可以從一次抗拒、一次誤解、一段沉默寫起,讓觀點隨著故事的展開自然浮現。經典文本告訴我們,思考不是堆砌論點,而是用文字節奏推進情緒,用真實的經歷喚起讀者共鳴。另外,《我與地壇》的邏輯結構也并非模板式的總分總,其節奏緩慢、情緒遞進,現實與回憶交錯融合。這啟示我們,在表達關鍵事件時,要適當放緩節奏,既舒展思維脈絡,又強化情感張力。
優質的表達不在于填塞觀點,而在于讓每一段文字都成為推動整體的有機部分。語文學習的意義不僅是為了讀懂文本或完成寫作任務,而是要在理解中建立表達邏輯,在思考中找到表達路徑。
語文閱讀不只是理解文意,更是一種思維的訓練。揣摩情感表達,讓我們學會用文字傳遞溫度;拆解論證邏輯,讓我們的表達更加有理有據。通過不斷閱讀,我們的寫作不再是模仿,而是逐漸形成自己的表達路徑與思維框架。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高中語文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學設計理念與方法研究”(立項編號:FZ2024ZX024)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