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這片服務地方轉型發展的創新高地,青年博士教師牛春霞正以扎實的科研能力與務實的產業服務精神書寫著精彩篇章。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師,她依托學院平臺與自身專業積累,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教融合領域成果斐然,成為學校推動能源技術革新、服務地方經濟的青年先鋒。8月12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牛春霞,傾聽她背后的故事。
“2023年,我國由于無法完全消納,被迫放棄的風電和光電總量超過了350億千瓦時。這一數字,相當于三峽水電站4個月的發電量。若再加上水電等其他棄電量,便直觀地凸顯出我國綠電消納問題的嚴峻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與市場圍繞多種可能的技術路徑展開了探討。其中,氫能作為一種具備長期儲能特性的能源載體,因其潛在內在價值,成為了可能的選擇之一。每一度被棄用的綠電,都是大自然慷慨饋贈卻未能被珍惜的遺憾?!迸4合紝τ浾哒f。
聚焦國家“雙碳”戰略與氫能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牛春霞精準鎖定電催化析氫這一綠色能源技術關鍵環節開展研究。多年來,憑借自身學術積累與清晰規劃,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5篇;主持省級項目3項、校級項目1項、橫向項目1項,其中山西省科技廳青年基金項目和山西省教育廳科技創新項目,聚焦開發高效、穩定、低成本的新型電催化析氫催化劑,著力解決催化劑本征活性與穩定性提升、非貴金屬基催化劑設計等關鍵問題,兼具科學前沿價值與應用潛力。
牛春霞說:“我深知學術交流對科研創新的重要性,所以我堅持每年至少參加兩次高水平學術會議。今年,我參加了第十六屆華北地區五省市化學學術研討會和2025年國際能源創新大會。”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應用。牛春霞主動打通校企壁壘,與中北大學氫能技術創新平臺深度協同,承接企業橫向課題。在該項目中,其團隊攻克電解槽元器件老化試驗難題,為企業增效的同時,為學校創造45萬元科研轉化收益。這一案例成為山西“產學融合、科技強鏈”的生動注腳。同時,她更前瞻布局人才鏈,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引入3位企業工程師。其中,中廣核新能源資深工程師的加盟,為雙方在電解水制氫技術開發、綠氫項目示范等領域的合作奠定基石?!凹夹g需要設備承載,更需要人才落地。”牛春霞說,“我們正在構建‘基礎研究—中試驗證—產業推廣’的全周期創新閉環?!?/p>
談到教育理念時,牛春霞這樣說:“真正的教育,是讓每一粒種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我們手中的粉筆不僅書寫公式定理,更在勾勒生命的輪廓——當學生在作業本上寫下困惑時,我們要用紅筆圈出希望;當青春期的迷茫如霧籠罩,我們要成為那盞不滅的燈塔。教育從來不是工業化的模具生產,而是農業式的精耕細作,需要像園丁熟知每株幼苗的習性那樣,理解每個靈魂獨特的生長節律。今天我們在三尺講臺播下的思想火種,終將在十年后的某個清晨,綻放成照亮時代的光芒。”
三尺講臺上,牛春霞重構教學邏輯。在《電催化材料與器件》課程中,她將電解槽陰極催化劑設計、工業級析氫效率測算等最新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讓學生直面產業真問題。在科研與服務并進的同時,牛春霞始終堅守教學一線。她承擔了材料物理性能、電催化材料與器件等教學工作,將電催化析氫等前沿科研成果和產業實踐案例融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綠色能源技術的興趣。她注重通過企業實習、項目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如指導學生基于企業需求開展畢業設計等,深受學生歡迎,生動詮釋了“教學相長、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綠氫不僅是技術命題,更是使命。在山西這片曾點亮半個中國的土地上,我們要用科技重新定義能源的底色。”牛春霞說道。未來,她將繼續深耕電催化析氫這一綠色能源關鍵技術領域,深化與企業的務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山西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以及學校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貢獻澎湃的青春智慧和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