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常見的醫療檢查手段,血液檢測在大量疾病的檢測與治療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無論是檢測血液中的何種成分,“抽血”幾乎都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抽血行為看似簡單,但除了刺破血管引發的疼痛與不適外,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造成患者血管損傷、增加感染風險及血液浪費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對于某些因身體原因不適合抽血的病人,此類問題更加明顯和棘手。
那么,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做到“驗血”不“抽血”呢?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田震團隊、副教授李嬌團隊合作取得的一項科研成果試圖給出答案。
團隊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太赫茲光聲系統,可以實現在不做任何血液采集的前提下,對活體小鼠血液中鈉離子水平的實時測量。相關人體實驗也初步驗證了該系統走向臨床應用的潛力與可行性。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光學》。
在人體血液中,鈉離子的含量并不算高,其作用卻十分重要。
“鈉離子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關鍵電解質,其含量異常,如過高或過低,均可能通過影響滲透壓、細胞功能及器官代謝,引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腎臟等多器官的疾病,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李嬌告訴筆者。
然而,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鈉離子在人體內的吸收速率并不相同。
以低血鈉癥為例。李嬌說,該病患者需要通過補鈉維持體內的鈉平衡,但在同樣速率、同樣計量之下,有些人體內鈉水平會快速上漲,甚至導致患上神經脫髓鞘等疾病,造成神經系統受損;與此同時,有些人鈉水平卻上升很慢,以至延誤治療。
“因此,對人體血液中鈉水平的實時監控就顯得十分重要。”李嬌說。
對此,傳統方式是對病人進行頻繁的抽血檢測。然而,對于一些腎病患者、危重病人或老年病人來說,這種方式除了費時費力外,還容易引發感染等后續問題,而且這些病人血液中的鈉含量本就不足,頻繁抽血更會加劇這種不足。
這種情況下,如果可以實現無針刺前提下的實時監測,無疑會對病人的治療起到重要作用。但什么東西可以在不刺破血管的情況下,“看”到血液的情況?
李嬌團隊想到的是太赫茲波。
據介紹,太赫茲波是一種位于微波與中紅外波段之間的電磁波,具有低能量、組織無害性、弱散射性等優勢,并能敏感捕捉生物結構功能變化,是一種理想的生物醫學檢測工具。
不過,太赫茲波監測也有其局限。它太容易被水吸收,而血液的主要成分恰恰就是水。這使得太赫茲波即便穿透皮膚和血管進入血液,大部分能量也會被血液中的水分子所吸收,能與鈉離子作用并反射回接收裝置的能量過低,很難起到檢測作用。
這幾乎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正因如此,相關的監測并沒有在醫療實踐中大規模應用。對此,科研團隊一時間也沒有想到好的解決辦法。
不過在摸索中,他們想到了一個“替代辦法”。
“既然無法解決太赫茲信號被水吸收的問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不再接收太赫茲信號,而接收別的信號呢?”田震說。
他口中的“別的信號”就是超聲信號。
田震告訴筆者,目前的科技手段很難阻止水分子對太赫茲信號的吸收和干擾,卻可以做到讓水分子在這一過程中不發出超聲波信號,從而使太赫茲波在作用于鈉離子時,后者發出的超聲信號變得更加清晰。
“這就如同用探照燈照大海上的一艘小船,小船固然可以反射燈光,但由于大海反射的燈光更強烈,導致人們看不到小船。”田震說,但如果將大海用黑布屏蔽掉,即便小船反射的燈光再小,也能看到。
更重要的是,相較于接收太赫茲信號的設備,人類對超聲探測儀的研發歷史要長得多,目前相關設備的靈敏度也要高得多,足以接收血液中鈉離子發出的微弱超聲波信號。
“通過引入光聲技術,我們首次實現了太赫茲波在人體離子檢測中的應用,這是臨床轉化的重要突破。”田震說。
雖然涉及很多“高科技”,但李嬌依然覺得他們所研發的太赫茲光聲系統是一項很“接地氣”的項目。正如她所說,“科學研究最終是要改變現實的,而這項研究最終改變的‘現實’,可能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息息相關”。
這項研究還需要多久才能應用到普通百姓身上?
李嬌表示,目前相關樣機離臨床試用已不遠,但如果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應用,還需要上游技術的支撐。
“目前這項技術大規模應用的最大障礙在于太赫茲源技術的突破。坦率地說,現有能夠發射太赫茲射線的設備存在造價過高、發射強度不夠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夠解決,‘無針診斷’的普及化將大大加快。”她說。
在這方面,李嬌很是樂觀。
“需求決定供給。之前太赫茲源技術之所以發展不夠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尚未找到足夠大的應用場景,一旦產生足夠的需求,甚至形成一定的市場空間,相關技術的突破就是值得期待的。”她說。
這一“市場”的形成并非遙不可及。
據田震介紹,人體血液中含有種類多樣的元素離子,比如鈉離子、鉀離子等,此外還包括各種糖類、胰島素,甚至一些大的白蛋白。這些物質都在太赫茲波段上有非常豐富的吸收譜。這意味著只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撐,對這些物質的檢測都可以實現“無針化”。
“要知道,相較于鈉離子異常所引發的疾病,與血液鉀離子、各種糖類有關的疾病,其涉及人群的規模和數量要大得多,這就意味著相關技術有廣闊的探索及應用空間。”田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