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國家之魂。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青年讀者,為奮斗者鋪路,為年輕人鼓勁,持續宣傳普及新知識、新見解,《新青年》編輯部精心策劃推出“新知‘青’播客”版塊。選取廣大青年讀者感興趣、想知道、用得上的新知識、新概念,由辛曉青、董新智兩位主播與大家一起暢所欲言。
辛曉青:最近,社交平臺廣泛流傳一種說法:“2025年高考考生1335萬,能夠創造多少GDP?”并列舉了考生的開銷:筆記本電腦5000元,手機5000元,報考駕照5000元,預留生活費5000元,交通費及新衣服5000元,大學學費5000元~1.5萬元……最后給出的答案:每人開銷3萬~4萬元,總體拉動消費4000億~5000億元。
董新智:高考結束,沒有了緊張備考的壓力,放松時刻到來,商家們也紛紛瞄準了考后的消費熱點。所謂考后經濟,是指高考結束后考生及其家庭產生的各種消費行為和商業活動,從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現象。熱情似火的考后經濟,是供需兩端的雙向奔赴。對于剛剛經歷過高考的考生來說,消費除了能滿足生存與發展的必要需求,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種儀式感。一場旅行,能夠成為釋放情緒的出口,重慶洪崖洞的燈火、貴州萬峰林的晨霧,承載著青少年們對遠方的向往;電子產品則常常被賦予“成長勛章”的意義,一部新手機是對寒窗苦讀的犒賞,一臺筆記本電腦是未來學業所需的工具;駕校的方向盤與健身房的器械,皆可化作“重塑自我”的象征……這些消費行為,早已超越物質本身,不少家長更把這波消費當作另一種“成人禮”。
辛曉青:攜程數據顯示,2025年6月9日至6月11日,旅游產品預訂量環比增長88%,不少考生選擇考后即刻出發。高考后,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成為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試獎勵”。同時,為迎接新的學習和生活階段,不少家長為孩子購置“大學裝備”,推動電子產品迎來銷售高峰,在“618”期間不少門店都在開展促銷活動。
董新智:考后經濟之火,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消費現象。伴隨著“放松期”現象到來,以及家長和親友補償性心理支撐,考后經濟的確有龐大的需求市場和空間,而且也確實能支撐起暑期消費的主體期待。很多同學表示,對他們而言,選擇畢業旅行已超越了簡單的休閑、放松,不只是對高考壓力的告別,也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成長儀式”。親手訂下的第一張遠程車票或機票,是他們邁入人生新階段的“青春宣言”。經歷過高考的年輕人擁有求新、求質、求變的消費偏好,當他們逐漸成為獨立消費決策者和市場重要參與者,其偏好也在引導消費市場朝著個性化、體驗化發展,推動消費升級和產品迭代。而從供給側來看,商場、景區、各類培訓機構也努力抓住契機,為考生量身打造專屬福利。從學車減免費用到電子產品的專屬折扣,從憑準考證免費領禮品到景區優惠,來自各行各業的“禮包”把情緒價值拉滿,也是對消費的進一步刺激。
辛曉青:比起傳統“電子產品三件套”,運動裝備等也備受青睞;美食消費則從“講排場”轉向“情感表達”,小型聚餐和家庭式慶祝成為主流;文化深度游和戶外探險項目備受歡迎,非遺體驗等也很火爆……高考后消費市場的多元圖景,充滿潛力與可能。
董新智:確實,今年的考后經濟還有很多年輕人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選擇進行“發展型消費”。有的同學考后三天便投入駕校訓練,暑期的駕校每日涌入近百名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員。一些健身房6月的新會員中,高考考生占比顯著提升,他們希望通過系統訓練以更好的身心狀態迎接大學生活。醫美領域同樣迎來消費高峰:美團數據顯示,高考后首周近視手術訂單量環比飆升108%,牙齒矯正的人數增長近30%,“00后”成為絕對主力。這些消費選擇直指自我提升的核心訴求——以暑期為窗口,為人生新階段儲備競爭資本。從某種層面看,針對年輕消費群體,單純追求功能可能已不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持續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提升產品增值服務,才能更好激發“Z世代”的消費熱情。面對這樣新型的消費群體,需要推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產品,不單單作為消費體驗,更需要對他們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以及社會認知進行指導幫助。
辛曉青:這場以青春之名的消費浪潮,不僅成為觀察“Z世代”消費行為的窗口,更折射出新時代青年從“減壓釋放”到“自我投資”的多元價值觀變遷。考后經濟,一頭是消費,而另一頭應該是成長。
董新智:考后經濟本質是“身份重構消費”的集中爆發,年輕人通過旅游、教育培訓、數碼產品采購等消費行為,完成從“應試者”到“準社會人”的身份過渡。通過考后經濟的爆火,我們也要看到培育理性消費觀念也至關重要,要有識別“需求”的思維,多一些“是不是專業剛需”“有沒有超出自己的需求”“會不會引發經濟負擔”等理性自問,不妨用“人生階段目標”倒推真實需求。例如,將“大學四年發展規劃”拆解為“專業技能—社交關系—身心健康”等,再匹配相應消費項目,而非被市場定義的“消費套餐”裹挾。此外,考后經濟不僅僅是一次爆發性消費,政府和企業等要更好地捕捉需求,強化優質供給,打造長效機制,將短期能量轉化為長期引擎,進一步帶動整體消費提質升級。
辛曉青:考后經濟爆火的背后也面臨現實挑戰和發展困境。有時過分炒作宣傳,往往給考后經濟帶來華而不實的感覺,比如“考生駕駛速成班”等,本身就帶有讓人質疑的安全隱患和不現實因素,更有一些是打著迎合消費心理的旗號而少了貼心服務的錯位營銷,讓很多消費者“踩雷”。
董新智:考后經濟的健康發展,還需要考生和家長量力而行、理性而為。家長引導孩子理性消費,首先要破除“補償心理”的迷思。傳家修身,以“儉”為寶。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苦了十幾年,該享受了”,卻忽略了過度滿足可能助長依賴與虛榮心理。正所謂“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家長既不應過度壓抑孩子的需求,也不能盲目放縱,而是應與子女共同規劃,將消費轉化為投資未來的契機。要走出攀比、盲目跟風的消費行為,從真正解決實際需求、科學評估消費價值、健康過好考后時間、服務全面健康成長,從防止消費欺詐和陷阱角度,科學干預引導,有效規范消費行為,由物質享受式消費轉向倡導精神豐富、技能培養、素質提升、大學成長準備式消費,讓考后經濟既有質感又有成效,更能助力成長。同時,公安、市場監管、文旅、衛健等部門要主動作為,從職能執法監管、行業引領規范角度發力,從嚴打擊治理炒作考后經濟,以及借助考生噱頭炒作等不健康消費行為,堅決杜絕披著考后經濟外衣從事不法經營等行為,尤其對禁止未成年人活動場所,要強化執法巡查,從嚴治理監管,切實保障考生消費權益,有效保證考后消費市場健康發展。
辛曉青:畢業后的消費,折射著家人的愛與關懷,也有助于實現夢想與成長。我想,在這個難忘的暑期里如何做到“發展型消費”和量入為出的“經濟適用型消費”應該是準大學生們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打擊披著考后經濟外衣、以“高考”為噱頭進行虛假促銷、價格欺詐的違法行為。愿每位同學回望這個夏天時,記憶里不只有琳瑯滿目的商品與一長串賬單,更有對山川的敬畏、對文化的感悟、對自我的超越。本期“新知‘青’播客”和您交流了我們的觀點,感興趣的青年朋友不妨多多關注。我們下期再會!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