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二烈士山的山脊上,腳下的每一寸黑土,都浸透著兩種氣息:一種是稻米的清香,另一種是歲月沉淀的硝煙味道。這里是寶清,黑龍江省東部的“北大荒明珠”,不僅是年產50億斤糧食的“天下糧倉”,更是鐫刻著抗聯忠魂的紅色熱土。
“十二烈士山”這個名字,在1938年那個寒冬,由戰士年輕的生命鑄就。東北抗聯第五軍三師八團的12名戰士,為掩護大部隊轉移,在這里與300多名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刺刀拼彎了,就與敵人肉搏。當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趕到時,雪地里的12具遺體仍保持著戰斗姿態。周保中在日記里寫下:“寒風悲號,似為烈士哭泣;蒼松挺立,如代英雄揚威。”如今,山腳下的紀念碑前,總有群眾自發獻上的鮮花,那是黑土地對英雄最樸素的祭奠。
在寶清,這樣的紅色地標星羅棋布。黃玉清山埋葬著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部政務處主任黃玉清,1940年他在這里率部突圍時中彈犧牲,口袋里還揣著未寫完的戰斗報告;李烈士溪旁,至今仍能見到當年抗聯名將李紅光和戰友們飲馬的石槽。這些地名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用熱血在三江平原上寫下的永不褪色的傳承。
寶清的土地,見證過最殘酷的戰斗,也孕育著最蓬勃的希望。1956年,當鐵道兵復轉官兵們踩著沒膝的沼澤走進荒原時,腳下的土地還殘留著戰爭的創傷。他們在抗聯密營的遺址上搭起馬架子,向亙古荒原宣戰。那些曾為抗聯戰士們遮風擋雨的白樺林,成了北大荒人的“行軍帳”;當年抗聯戰士們飲過的寶石河水,澆灌出第一片稻田。而寶清則用“二十連豐”的成績單告慰先烈。富硒大米的溫潤,紅小豆的飽滿,南瓜的甘甜……當無人機掠過七星河濕地,金色的稻田與碧綠的沼澤交相輝映,宛如大地鋪開的錦繡,這一定是先烈們憧憬的“可愛的中國”的模樣。
當夜幕降臨,國能寶清煤電化園區的燈火與千鳥湖濕地的星空交相輝映,英雄的故事仍在延續。正如當地民謠所唱:“十二烈士山常青,撓力河水永不停,黑土埋著英雄骨,長出稻浪頌忠誠。”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寶清這片浸潤著熱血與汗水的土地,正以“龍江高質量發展最強縣”的姿態,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紅色篇章。那些鐫刻在山河間的名字,那些融入黑土里的紅色精神,永遠是照亮前路的星光。
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