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引領教育改革與發展、支持教育強國建設的必要選擇。2025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本期我們聚焦人工智能助力教師隊伍建設,約請高校專家、教育局相關領導、教科研單位學者、學校管理者、一線教師,從人工智能技術的不同應用場景、大中小學AI一體化建設及跨學科融合示范課等多個維度,共同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開啟教育變革。
教師評價是教師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智能技術賦能的教師評價正在不斷重塑當下的教育形態。教師是師生互動關系中的主導性要素,對其開展的教育評價亟須進行適應性的調整與升級。
一、智能技術賦能教師評價的主要進展
數字化時代,培養兼具實踐能力與創新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教育核心使命。傳統教學模式亟待向技術賦能型模式轉變,探索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徑成為關鍵議題。
(一)范式重構與理論演進:數據驅動的評價體系轉型
智能技術通過數據生成、處理與孿生技術重構教師評價范式,推動“知識本位\"向“數據驅動”的戰略轉型。
政策層面上,《教育部關于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與《關于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要求通過智能環境建設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實現評價模式的精準化革新一依托AI工具(如ChatGPT)與多模態數據分析(課堂行為、生物傳感),構建“數據診斷一智能決策一精準干預\"的人機協同機制,顯著提升“五育\"融合評價的客觀性與教學適配度。
理論層面上,智能技術通過全維度數據采集(縱向過程追蹤 + 橫向全要素分析)破解經驗判斷的局限性,為因材施教提供技術支撐,標志著教師評價從經驗科學向證據科學的范式躍遷。
(二)三維路徑的實踐突破:教育生態智能化重構
智能技術通過三重路徑重塑教育實踐生態:教學資源重構(虛擬仿真、全息投影實現知識向能力的場景化遷移)學習分析革新(生物傳感、學習日志破解規模化與個性化的教育悖論)、教學交互升級(元宇宙、智能平臺推動教師角色向學習組織者轉型)。技術賦能使課堂具備可編輯、可復制的智能屬性,并通過AR/VR拓展教師自主發展空間,實現教學設計與評價的深度智能化。這種變革不僅重構了“教一學一評”的協同關系,更通過多主體協同的知識建構范式,形成“數據驅動決策一精準優化供給一終身能力培養”的教育新生態,回應了人機協同時代對個性化發展與適應性學習的內在需求。
二、智能技術賦能教師評價的實踐困境
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把雙刃劍:既推動評價體系向數據驅動模式演進,也帶來教學重構風險與倫理挑戰。當前,研究焦點已從技術整合可行性轉向風險防控機制構建,需通過技術批判性應用來平衡效能提升與教育本質守護。
(一)技術遮蔽致使教師評價異化
在當前技術治理框架下,“考核一教學一評價”的線性模式導致教師教學中的評價環節與方式割裂,難以形成評價與教學之間的有效協同與良性循環。第一,評價功能窄化。唯分數論導向下,智能技術多限于淺層應用,未能深度支持情景模擬與教學診斷,導致評價篩選功能強化而發展功能萎縮。第二,技術應用惰性。教師對智能技術的使用停留在多媒體展示、作業批改等重復性任務替代層面,缺乏對多模態數據的動態分析與教學決策優化能力。這種技術遮蔽效應造成評價精準度偏移,加劇教育功利化傾向,制約教師評價體系的整體效能提升。
(二)算法陷阱引致教師評價公正性危機
智能技術賦能的教師評價雖拓展了過程性評估維度,但算法設計的倫理缺位與數據偏見可能引發系統性公正風險。技術依賴更催生“數據規訓\"效應一教師機械拆解學生行為至預設模塊,學生為適配算法標準而隱匿真實表現,導致評價精準度與教育真實性相悖。
(三)數據至上導致教師評價主體性消解
智能技術通過數據霸權重構評價權力結構:算法推送的模式化數據樣本侵蝕教師評價的個性化表達,工具理性僭越價值理性,引發三重主體性危機。其一,思維殖民化:教師長期遵循算法邏輯,喪失對非學業表現的感知力,評價淪為數據標簽化操作。其二,角色邊緣化:教師成為智能系統的執行終端,其人格感染力與教育智慧被算法解構,違背“教育數字化應支撐個性化學習與生命成長\"的核心要義。其三,教師去專業化:技術主導的評價體系雖提升效率,卻使教師陷人“去專業化\"陷阱,亟待重建人本導向的評價生態。
(四)素養缺失引致教師評價效能弱化
智能技術通過數據驅動重構教師評價勞動形態,其規模化應用顯著提升評價效率和教學質量。然而,技術賦能的閾值受制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水平一該素養直接決定評價數據的信效度與工具應用的適切性。當前,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結構性矛盾,分層分類培訓體系缺失與效果評估機制滯后,進一步加劇素養培養的“專業性一針對性一實用性”三重脫節,需實現從“經驗判斷\"向“數據智慧”的范式躍遷。
三、智能技術賦能教師評價的破解路徑
(一)精準化數據治理驅動的技術賦能教師評價閉環優化
智能技術賦能的教師評價需以數據效用優化為核心,構建“標準一工具一應用”三位一體的精準評價體系。學校應推進教育大數據標準化建設,依據學生特征與教學實際制定多維度評價標準,實現教學效果動態追蹤與反饋閉環。生成式AI等技術為多源數據采集與評價工具創新提供支撐,但教師需警惕“算法迷信”,將數據作為教學決策的修正依據而非唯一標準。實踐中需強化“數據采集一分析診斷一反饋優化\"的技術應用閉環,使精準評價嵌入常態化教學,推動證據導向的評價范式轉型。
(二)公正性評價能力的內涵化建構
教師評價的公正性需通過雙重機制保障:一是技術倫理規約,建立教學數據全流程透明機制,動態監測評價偏差,并嵌人倫理維度作為評價的內在尺度;二是評價能力進階,推動教師從“等級判定者”向\"診斷支持者\"角色轉型,重點發展多模態數據分析能力,突破“唯分數”評價局限,通過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的有機整合,實現技術理性與育人價值的辯證統一。
(三)人文素養導向的教師評價重構
智能技術賦能的教師評價需錨定育人本質,以人文素養為核心重塑評價范式。教師應構建“數據一情感”雙維評價框架,評價實踐中需規避技術異化風險,警惕虛擬空間教學導致的情感疏離,推動評價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回歸。
(四)反思性實踐驅動的智能技術應用深化
智能技術賦能的教師評價需以教師主體性反思為根基,構建“數據診斷一教學改進”的閉環系統:通過數字成像技術采集學生多維數據并生成動態數字畫像,為評價提供量化支撐,但需明確技術工具的輔助屬性。教師應建立持續性反思機制,結合智能系統回溯歷史評價數據,校驗數據表征與情感要素的契合度,避免評價機械化。學校需建構制度化支持體系,開發分層培訓模塊,建立教師電子成長檔案追蹤技術應用軌跡,并通過校本研修共同體促進\"技術素養一教學智慧\"協同進化,最終形成人機互適的評價新生態,實現教育質量可持續提升。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河南省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自我評估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2024CJY023)
(姬國君系河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趙志雯系河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劉冰潔系河南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講師,宋麗芹系河南大學教育學部校聘副教授)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