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高度重視優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布局,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廣深“雙城”戰略合作對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通過發揮兩地在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領域的比較優勢,可形成政策疊加效應,減少同質化競爭,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本文在闡述推動廣深雙城”聯動、助推“雙區”建設必要性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區域協調發展經驗,分別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構建思想文化生態圈、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和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四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雙城戰略;“雙區”建設;產業協同;科技創新
一、強化廣深“雙城”戰略合作、助推“雙區”建設的必要性
強化廣深“雙城”戰略合作以助推“雙區”建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廣深“雙城”聯動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在于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大灣區的核心經濟引擎,廣州與深圳的戰略聯動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廣深“雙城”聯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雙核引擎,將促進“雙城”在科研、產業等多領域的合作,推動廣深產業轉型升級,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其二,廣深“雙城”聯動是推進“雙區”建設的關鍵引擎。推動廣深“雙城”聯動,發揮雙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廣州、深圳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核心城市,廣深“雙城”聯動能直接促進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建設。其三,廣深“雙城”聯動是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的有力支撐。廣深“雙城”高質量聯動通過整合兩市優勢資源,促進區域內資源合理流動與高效集聚,深化發展體制創新改革,增強中心城市群優勢區域的經濟影響力,為國內其他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示范[1]。
二、廣深“雙城”聯動面臨的挑戰
(一)科技創新方面
廣深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合作存在不足,優勢整合效率較低。廣州擁有豐富的高校人才資源和科研院所,深圳則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優勢突出,但兩市在科技創新協同合作上成效欠佳,優勢整合效率低下,創新成果跨地區轉化不完全,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平臺和共同研發項目數量較少。與北京、上海相比,廣深在協同承接國家科技戰略項目(如“國之重器”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室等)方面數量相對較少。此外,廣深兩市創新開發深度不足,區域間科創發展不均衡,對周邊城市的科研創新外部效應較弱。具體而言,廣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原創能力不足,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有待完善,深圳則面臨高校科研創新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
(二)思想文化方面
廣深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協同合作意識有待加強。目前,廣深“雙城”聯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協同合作意識方面存在不足,區域間仍存在低水平競爭現象,缺乏從區域整體角度進行規劃。同時,廣深文商旅產業融合度不高,在旅游資源開發、文化展會舉辦、文藝精品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以及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合作不足。此外,廣州和深圳的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高校交流欠缺。廣州作為“科教重鎮”,擁有眾多具有國際知名度和科創研發能力的高校,高校教育發展領先;而深圳高校數量相對較少,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利于廣深的長遠協同發展。
(三)產業協同方面
廣深產業協同程度較低,優勢互補不足。廣州和深圳的產業結構存在差異,廣州以傳統制造業、汽車工業、石油化工等產業為主,深圳則以金融業、新興產業、智能科技行業等產業為主。以往,兩市基于自身產業基礎發展,產業間協同合作較少,未充分挖掘產業優勢互補的可能性,不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間的協同發展。此外,廣深在營商改革交流方面存在不足。盡管廣州和深圳均通過有效政策改善了營商環境,但在信息聯通、信息共享、市場監管、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方面的協同合作仍需加強。如何共同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廣深在營商環境方面面臨的重要挑戰[2]。
(四)社會服務方面
廣深在城市協同方面存在不足。廣州和深圳有各自的政府規劃,跨市資源要素流動受限,互通共享不足,協同互動程度較低。跨市社會服務的協同合作明顯不足,跨市政務處理存在地區壁壘和部門壁壘,辦事效率不高,難以滿足兩市人民群眾跨市辦事的需求。此外,廣深在交通基礎設施互通合作方面不夠深入,特別是在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以及城際高速交通方面。同時,兩市在醫療衛生方面的合作不夠緊密,存在跨市就醫困難的問題。
三、廣深“雙城”聯動、助推“雙區”建設的對策
(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1.匯聚戰略科技力量,共筑高端創新平臺。廣深兩市應積極推動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深科技創新平臺等創新平臺的合作,聯合打造世界級5G產業創新高地、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示范區以及數字經濟和南海海洋等領域的研究中心,培育扎實的原始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功能。廣深兩市要緊緊抓住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和“雙區”建設的契機,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高共同承接創新合作項目的能力,努力打造前沿科技領域的“國之重器”與創新高地。
2.促進科技創新要素流動,對接創新生態鏈。促進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合理、迅捷、高效流動,全面提升區域創新平臺服務能力。廣深兩市可圍繞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構建產學研用分工協作體系,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精準對接和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共同構筑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打造精準對接的技術產業創新鏈條,推動廣深制造業邁向全球高端價值鏈。
3.開放共享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成果跨地區轉化應用。優化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的共用共享和資源配置,發揮兩地人才和科技項目優勢,促進兩地科技企業與創投機構的信息交流,共建信息共享機制,特別是兩地科技企業項目與創投機構的對接共享機制。優化區域協同創新基礎條件,聚焦創新空間的轉型,拓展資源優化配置的開放共享空間,全面提升區域優勢整合功能,進一步推動成果跨地區轉化應用。
(二)構建聯動發展的思想文化生態圈
1.整體意識先行,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廣深聯動需以整體發展意識為先導。廣州作為千年商都、科教重鎮,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科創高地,兩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應提高思想認識、推進思想創新,樹立全方位、大開放的意識。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加強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合作,引領“雙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2.深化廣深文商旅融合,打造灣區文化示范區。加大廣深文化產業合作力度,共建灣區文化示范區。秉承優勢互補、信息共享、資源互通、協同發展的原則,重點圍繞文化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加強協作,支持廣州深圳共同培育旗艦型文化領軍企業。深化兩地商旅融合,整合雙方改革開放成果與文化旅游資源、主題樂園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以務實的姿態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試點和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將廣深雙城文化旅游戰略合作推向新的高潮。廣州深圳可聯手申辦并共同舉辦權威的會議、展覽、比賽,特別是共同舉辦文化展會,擴大文化展會的影響力,落實國家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3]。
(三)大力促進產業協同的高質量發展
1.優勢互補,推動廣深產業對接。深化廣深產業互利合作,優勢互補。升級廣州傳統產業,如汽車工業、石油化工、服裝業等制造業,優化深圳優勢產業,如智能科技、金融和其他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集聚產業鏈資源,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區域金融、科技、商貿、制造業、化工等產業向高增值方向發展,打造布局合理、錯位發展的區域優勢產業。共同推進廣深產業集群建設。共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廣州、深圳為核心,打造布局合理、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要素集聚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集聚區;推進廣深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智能網聯汽車全產業鏈,從實際出發,合力共建世界級萬億汽車產業集群。
2.促進資源共享,整合兩地產業合作園區。第一,發揮高端產業引領作用,共同打造國際多式聯運中心、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國際物流航運中心等,開放樞紐門戶,充分整合資源,實現共享共建共創,提高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協同完善創新協同發展保障體制,共同推進制度創新,爭取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建立健全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協同機制,提升區域跨境貿易能級。第二,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兩地產業合作園區,打造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對于體現發展方向、能夠占據未來發展高地且兩地均期望發展的產業,可采取園區共建、一業兩園的途徑協力發展。例如,在廣州南沙設立廣深產業合作園區,避免單獨規劃、各自推進,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兩地資源有效配置。
(四)不斷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并提高服務水平
1.推進城際交通一體化,搭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廣深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打造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促進廣深勞動力、資本等要素資源流動。以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為重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交通一體化運營,構建城際快速交通網絡,減少灣區內人員往來通勤時間和距離,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2.推動廣深建立醫療聯盟,攜手打造醫療高地。推動廣深兩地醫院建立醫療聯盟,開展網絡醫療會診和雙向醫療轉診服務,促進兩地醫院有效交流,協同建立聯手救治、科研學術交流合作及醫療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推動打造粵港澳醫療高地。依托省內異地就醫平臺,廣深兩市參保人可跨市享受異地就醫結算服務,提升跨市就醫效率,緩解非本市居民就醫困難問題。
3.打破廣深行政部門壁壘,釋放市場活力。打破招商規劃、行政審批、土地流轉、人才流動、信息互通、資金流動等創新方面的行政壁壘,加強政策協同。堅持政府引導,深化科技創新領域簡政放權改革,制定跨行政區域的統一科技規劃與政策,建立健全區域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市場主導,利用市場力量驅使各區域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內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和改造等的深度關聯,打造整體合作鏈條,形成區域發展合力,不斷釋放市場活力。
四、結語
強化廣深“雙城”戰略合作對于助推“雙區”建設意義重大,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雙區”建設以及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的關鍵舉措。然而,當前廣深“雙城”聯動在科技創新、思想文化、產業協同及社會服務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科技創新協同不足、思想文化融合度低、產業協同程度低以及社會服務協同存在壁壘等。本文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構建聯動發展的思想文化生態圈、大力促進產業協同的高質量發展以及不斷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并提高服務水平四個方面提出對策。未來,需持續深化廣深“雙城”戰略合作,落實各項對策,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區域經濟布局優化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胡耀亭,陳作華.創新資本形成:“雙區”建設的優先目標與實現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02):82-90.
[2]蔣銀滿.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沿線城市制造業競爭力研究[J].科技風2021(07):160-161.
[3]邢毓靜,趙靈.金融支持“雙區”建設的實踐[J].中國金融2020(11):62-64.
〔基金項目:202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2023A1515011742);2021廣東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NO:SPZYO2021094)〕
(作者簡介:謝冬純,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李曉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