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制定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 “十五五”規劃對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關鍵節點,本文聚焦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總結“十四五”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效,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制約因素,進而提出“十五五”期間的對策建議,旨在為貴州夯實農業基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對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1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研究謀劃“十五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在這一背景下,總結回顧貴州“十四五”以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取得的成效,深人研究“十五五”期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對策建議,對貴州在未來五年不斷夯實農業基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 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成效
(一)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持續強化政策保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貴州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十四五”期間,貴州通過做好幫扶政策的接續落實,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增強了脫貧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助力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幫扶政策、幫扶力量持續發力,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壓實壓緊責任,對鞏固脫貧任務重的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2021年以來,已在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等10068個村及社區開展駐村工作,共選派駐村干部31036名,組建工作隊9984支2。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貴州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96.38萬人,就業率達96.1% ,有效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2、不斷健全長效機制
不斷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快建設覆蓋全體農村人口的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大數據信息系統,實現與教育、民政、衛健、移民、交通、水利、住建等相關部門數據連接共享。強化風險識別預警,持續跟蹤收人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截至2024年底,貴州全省累計識別監測對象81.4萬人4。有效健全農村低收人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建立農村低收人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繼續加大就業、產業、教育、旅游、生態等扶持力度,用足用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以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為例,截至2024年8月底,貴州省共有510家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實施項目650個,投人人力31946人次、資金18928萬元,投人物資折算金額為2657余萬元,受益215.7萬人次,動員256個廣東省社會組織、403個村(社區)結對幫扶貴州省重點幫扶縣的村,動員社會力量捐贈款物計5088萬元[5。持續實施脫貧人口增收行動,在2023年底提前完成人均純收人1萬元以下的脫貧人口動態清零任務,當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二)農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
1、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十四五”以來,貴州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聚焦土地和種子兩個關鍵,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良種使用,實現了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和糧食單產的“三增加”。2024年貴州糧食播種面積4157萬畝①,較2020年擴大26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146.1萬噸,較2020年增加88.5萬噸,連續五年保持增長;糧食單產達到275.7公斤/畝,較2020年增加19.7公斤/畝。
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不斷增加。截至2024年,貴州油料種植面積931萬畝,較2020年擴大62萬畝,油料總產量達到116.3萬噸,較2020年增加12.9萬噸,增長 12.5% 。肉類總產量245.3萬噸,較2020年增加37.5萬噸,增長 18% ;其中豬肉產量186.34萬噸,較2020年增加40萬噸,增長 27.4% ;禽肉產量32.01萬噸,較2020年增加1.23萬噸,增長 4% 。禽蛋產量52.85萬噸,較2020年增加26.42萬噸,增長 99.96% 。生豬出欄1985.15萬頭,較2020年增加323.38萬頭,增長 19.5% 。蔬菜產量3543.15萬噸,較2020年增加683.15萬噸,增長 23.9% 。園林水果產量729.35萬噸,較2020年增加250.77萬噸,增長 52.4% 。水產品產量29.25萬噸,較2020年增加4.65萬噸,增長 18.7% 。
2、農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十四五”期間,貴州立足山地自然資源稟賦和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大力培育發展了茶葉、食用菌、蔬菜、生豬、牛羊、水果、特色林業(竹、油茶、花椒、皂角等)、辣椒、刺梨、中藥材、生態漁業、生態家禽等12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農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與2020年比較,2024年貴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5109.12億元,增長 17.2% ,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3501.43億元,增長 25.9% ,林業總產值實現385億元,增長 31.1% ,漁業總產值實現85.1億元,增長 39.3% 。
3、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提速
一是積極爭取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農業全鏈條發展主體持續增加。重點圍繞高原夏秋蔬菜產業、山地冬閑油菜產業、朝天椒產業、山地食用菌產業、肉牛產業等,打造高質量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8個、農業產業強鎮58個。爭取中央資金累計27.6億元,支持貴州蔬菜集團、黃牛集團、貴陽農投、安順黃果樹中央廚房等79家龍頭企業實施蔬菜、肉牛、食用菌、辣椒、油菜、茶葉、中藥材、肉雞8個集群項目7}。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隊伍,持續開展認定和監測工作。截至2024年底,貴州共認定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20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3家,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農文旅融合發展深人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4年底,貴州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7個、重點村45個,“十四五”期間新增創建省級鄉村旅游重點鎮76個、重點村260個。三是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快提升,2024年貴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6% ,較2020年提升了15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大幅縮小。
4、農業綠色化轉型成效顯著
一是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成效顯著。貴州農藥使用量從2020年的8422.73噸減少到2023年的6569噸,降幅達 22% ;農用化肥施用量從2020年的78.8萬噸減少到2023年的74.74萬噸,下降 5.2% 。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從2020年的45411噸下降到2023年38138噸,下降 16% ;農膜回收利用率保持在 86% 以上8,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不斷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效率,通過推動糞污肥料化利用、實施種養循環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糞污治理社會化服務等舉措,到2025年,各縣(市、區、特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 80% 以上[9。三是不斷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截至2024年底,貴州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11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54個、綠色食品517個,累計獲得“圳品”認證64個、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定425個[10,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進一步提升,供給規模持續擴大。
(三)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裝備條件持續改善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持續增加
“十四五”期間,貴州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有效支持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實施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與節水設施建設、田間道路鋪設等內容,有效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糧食單產水平的穩步提升。2021年至2024年,已累計投人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資金144.35億元,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819萬畝,畝均補助標準從2021年的1500元逐年遞增至2024年的3000元[11],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12.69萬畝。2022年、2023年連續獲批成為國家級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實施省份,爭取資金2.8億元,支持貴州蔬菜集團、貴州黃牛集團、貴陽合力、貴陽農投等43家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供應鏈項目,已完工冷庫1545個、總庫容553.58萬立方米[12]。
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貴州以種業振興“五大行動”為抓手,全面推進種質資源保護、種業創新、企業培育等重點工作,不斷夯實農業“芯片”根基,種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深人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機制系統性改革,構建起多層級聯動、高效率協同的農業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統籌整合全省優質科研資源及農技推廣網絡,打造覆蓋蔬菜、肉牛、中藥材等重點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集成平臺。在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貴州重點突破專業化生產、標準化養殖、集約化經營等關鍵技術瓶頸,大力推動復合種養模式、生態循環農業等綠色技術集成創新。同時,貴州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截至2024年,貴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較“十三五”末提升5個百分點[13]。
3、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實施農機三年攻堅行動,加快貴州省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大力推動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高標準農田宜機化等重點工程。抓好與簷陽重工戰略性合作協議的落地落實,加快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制造,示范推廣先進裝備技術應用。在20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高產示范區建設縣推廣示范水稻機插標準化育秧和機插機收20萬畝;推廣“全程機械化 + 綜合農事”服務模式;協調金融機構出臺“農機貸”貸款方案;優化拓寬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將適宜貴州重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全部列人補貼范圍。截至2024年底,貴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55% ,比2020年增長了 13.8% ,新建高標準農田種植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 75% 以上[14]
(四)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構不斷優化
“十四五”以來,貴州持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和幫扶,構建起以小農戶為基礎、合作社為紐帶、龍頭企業為引領、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為主力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是家庭農場正成為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貴州共有家庭農場64890家,較2021年增加33503家,增幅達 106.7% 。2022年至2024年貴州家庭農場增速分別為 13.7% 、27.5% 、 42.7% ,呈現出加速增長的趨勢,年均增長率達 27.4% ,2024年家庭農場數量首次超過合作社數量。②二是合作社發展從量的增加轉變為質的提升。2020年,貴州發布《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十一部門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黔農領辦[2020]2號),合作社發展從數量擴張轉向為追求質量提升,不斷完善合作社退出機制,天力清除“空殼社”和“僵尸社”,截至2024年共有農業合作社62722家,較合作社數量最多的2018年減少4394家。三是龍頭企業經營銷售收入持續增長,從2021年的839.67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169.18億元,增長329.51億元,增幅達 39.2% ,年均增長率達 11.7% 。
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指標。“十四五”期間,貴州整合農資、農機、技術、人才等要素,聚合多元服務主體,構建起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周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主體多元、服務規范、產業鏈全覆蓋,推動農業生產向集約化、標準化發展。2023年、2024年對40多個縣分配下達了中央財政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1.54億元、1.64億元,分別完成服務面積154萬畝、164萬畝[15],主要圍繞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拓展經濟作物、畜禽養殖等服務領域,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2023年完成服務面積183.09萬畝,支持服務主體976個,服務小農戶69.17萬戶。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幅減少用工成本、提高產量,畝均節本增效200元以上[16]。
(五)鄉村建設取得新突破,農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1、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十四五”以來,貴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行動計劃為重要抓手,深人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2021年到2024年共新(改)建農村戶廁85.3萬戶;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穩步提高治理水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21年的 16% 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 55.7% ;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提高到 80%14] 號
2、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從收人看,2024年貴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5856元,較2020年增加4213.7元,四年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 8% ,高于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比從2020年的3.1下降到2024年的2.81,城鄉收人差距不斷縮小。從消費看,貴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2020年的17985元增加到2023年的24054元,增長33.7% ,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20年的36.8下降到2023年的30.9。2020年至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糧食、肉禽及制品、蛋類及制品、水產品和蔬菜量增加9.42公斤、10.34公斤、0.62公斤、0.49公斤和6.41公斤,分別增長 7.4% 、 37.3% !15.9% 、 24.5% 和 18.2% 。
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存在“天然”瓶頸
貴州省耕地總面積為5208.93萬畝,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 ,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5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坡度位于2度以下(含2度)的耕地218.15萬畝,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19% ,遠低于全國 61.93% 的比例;坡度15度以上(含15度)的耕地面積2309.99萬畝,占到了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 4.35% ,5000畝以上的耕地大壩僅有129塊③。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耕地零星破碎,限制了中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導致農業生產成本較高,投入勞動強度較大。從耕地質量看,貴州全省耕地平均等別為10.95等,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占比分別為 0% !2.12% ! 91.80% 和 ,與全國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占比2.9% 、 26.5% 、 52.9% 和 17.7% 相比存在差距從高標準農田面積看,截至2024年貴州共建成高標準農田1934.5方畝,占耕地總面積的 37.14% ,較同期全國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低14.66個百分點。從農業機械化水平看,2024年貴州農用機械總動力3010.83萬千瓦,僅占全國農用機械總動力的 2.59% ,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 55% ,較全國平均水平低19個百分點。
(二)現代產業體系迭代緩慢與產業融合發展不足交織
2024年,貴州省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71.66億元,排名全國第十四位,處于中游位置,與周邊省份相比均存在差距。從農業產業結構上看,2024年貴州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5109.12億元,其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占比分別為 68.5% 、 7.5% 、18% 、 1.7% 和 4.3% ,種植業比重仍然偏高。2023年貴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僅為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 68.31% ,其中貴州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收人4636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62.39% ,絕對值與其他地區相比也處于較低水平。整體來看,貴州農業產業規模粗放、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層次較低、產業效益不高等問題仍然存在。另外,也存在產業鏈條短、初級產品占比高、精深加工與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弱的問題,產地市場及物流體系不完善,難以實現從增產向提質轉變。同時,農業與科技、文旅、康養等業態融合不深,限制了功能拓展。此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產業融合主體實力不足,帶動作用有限,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亟待提升。
(三)城鄉發展要素配置結構失衡矛盾持續存在
近年來,隨著國家投人不斷增加,建設成效顯著,但在建設標準、質量提升、配套設施建設、后續管護等方面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從基本公共服務來看,貴州城鄉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上缺乏統籌規劃,農村在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上相對滯后,還面臨資金短缺、人才不足等難題。從收人差距來看,雖然近年來貴州城鄉收人的相對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可支配收人比從2020年的3.1下降到2024年的2.81,但絕對差距仍在擴大,從2020年的24454元增加到2024年的28702元。正是由于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差距疊加政策因素導致了長期以來城鄉的“二元分離”狀態,農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大量流入省內外城市,城鄉發展的要素配置失衡,深化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
(四)農業農村發展的資源約束仍然趨緊
當前貴州仍將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工業化轉型推進的重要時期,農業與非農產業、農村與城鎮在耕地、水資源、人力資源等方面存在非對稱競爭,農業農村發展的資源約束問題日益突出。例如,耕地擢荒與耕地占用、“非糧化”“非農化”問題并存,鄉村產業發展缺乏相關人才支撐等。同時由于過去較為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所帶來的負外部效應,依靠要素投人的外延式農業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十五五” 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持續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升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
一是加大對貴州山區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建設灌溉渠道、山塘、水庫等水利工程,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解決農田灌溉難題。例如,在地形復雜的區域,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水利設施,通過管網將水輸送到田間地頭。二是結合貴州山地特點,制定適合本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田間道路、灌溉排水等基礎設施,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著力研發和推廣適宜的小型、輕便、多功能農業機械,如山地拖拉機、小型收割機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四是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對土地流轉用途的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推進耕地占補平衡,加強補充耕地質量建設。
(二)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突出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圍繞肉牛、茶葉、辣椒、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優化“三品”,即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重點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適當減少傳統低效農作物種植面積,增加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種植和養殖規模。著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廣生態種養綠色低碳發展模式,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著力培育和扶持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從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到物流配送等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要充分挖掘貴州農村的生態、文化等資源,天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一批農文旅深度融合示范項目,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優化要素配置,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推進城鄉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提高農村公路的通達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強農村供水設施建設,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提升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可靠性,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農村地區網絡全覆蓋。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能力;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制定鼓勵人才返鄉創業的政策,吸引各類人才投身農村建設。
(四)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十五五”期間,要持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等技術,引導綠色生產方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進一步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綜合利用。著力強化農業生態保護修復,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推進水污染防治,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節水農業。持續扎實開展“兩清兩改兩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綠色低碳發展。
注釋
① 數據來源說明:文中未標明參考文獻的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貴州省統計年鑒》《貴州省統計公報》,或由其計算得出,以下不另作說明。
② 本節中相關數據來自各年度《貴州省領導干部手冊》、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或經作者整理計算獲得。
③ 數據來源:《貴州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④ 數據來源:《2023年貴州省自然資源公報》。⑤ 數據來源:《全國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與評定主要數據成果》。
參考文獻
[1]適應形勢變化把握戰略重點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N].人民日報,2025-05-01(01).
[2]高晴,孫宗亮.大山深處的奮斗者[N].農民日報,2025-01-20(05).
[3]汪軍,李凡.貴州:搬出大山的192萬“新市民”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N].新華每日電訊,2025-01-07(06).
[4]李炳軍.政府工作報告[N].貴州日報,2025-02-05 (01).
[5]2024年貴州鄉村振興十件大事發布.[EB/OL].https://www.guizhou.gov.cn/ztzl/elewgzslh/hg2024/202501/t20250117-86637515.html.
[6]李炳軍.政府工作報告[N].貴州日報,2024-02-18(01).
[7]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1092號提案的答復[EB/0L].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l/ta/202407/t20240715_85100751.html.
[8]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第102號建議的答復[EB/oL].https://www.gzrd.gov.cn/gzdt/dbgz/yajy/202407/t20240710_85084290.html.
[9]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貴州省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guizhou.gov.cn/zwgk/zdlygk/jjgzlfz/nync/cmsyg1/202407/t20240704_84949863.html.
[10]朱滿德.展現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新風采[N].貴州日報,2025-04-08(08).
[11]貴州財政: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保障夯實糧食安全根基[EB/oL].https://www.cfen.com.cn/xw/cz/202412/t20241202-858865.htm1.
[12]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1092號提案的答復[EB/OL].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1/ta/202407/t20240715_85100751.htm1.
[13]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科技之光照亮山地特色農業[N].農民日報,2024-09-25(07).
[14]繪說現代化丨貴州,“繪”種田![EB/OL].https://app.people.cn/h5/detai1/norma1/6249851656717312.
[15]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4162號提案的答復[EB/0L].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l/ta/202411/t20241108-86044538.html.
[16]肖冀霞.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引領小農戶“牽手”現代農業[EB/oL].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qsnchzjjxcz1/202410/t20241029_85996647.html.
作者簡介
陳昊毅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鄉村產業發展
王紅霞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數字鄉村建設
陳玲玲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