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祭”“祀”的句法語義差異及演變探析

2025-08-26 00:00:00萬群邵永海
關(guān)鍵詞:祭品上古甲骨文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25)04-0091-08

Abstract:The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of“ji(祭)”and“si(祀)”reflec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ocial culture and ritual system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ji(祭)”and“si(祀)” have also changed. Through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ji(祭)”and“si(祀)”in excavated and transmitted tex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ji(祭)”and“si(祀)”in Archaic and Ancient Chinese can deeply explore their synchronic differences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in Archaic Chinese,“ji(祭)”was one of the specific“Five Sacrifices”,and the objects and tools it involved were limited. “Si(祀)” was a general term for sacrifices,and the corresponding syntactic expressions were also diferent. In Ancient Chinese,the semantic range of“ji(祭)”expanded,and it became a synonym of“si(祀)\".New diferences emerged between the two:the additional meanings and pragmatic environments of“si(祀)” were limited,while“ji(祭)”was not restricted. There are new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Ancient to Early Medieval Chinese periods,“ji(祭)”replaced“si(祀)”as the central term in the sacrificial verb system.

Key words: ji(祭);si(祀);Ancient Chinese;Archaic Chinese;syntactic and semantic evolution

一 引言

“祭”“祀\"在古漢語中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文化層面,二者關(guān)涉古代“國之大事”;語言層面,從遠(yuǎn)古(殷商時期)到上古(周秦兩漢時期),二者都是常用詞,并可以用在相同語法結(jié)構(gòu)中。例如:

(la)甲子卜,祭祖乙,又轟受又,吉。(《甲骨文合集》27226.1)

(1b)祀祖乙。(《甲骨文合集》32533)

(2a)祭余,余福女。(《左傳·成公五年》)

(2b)秦將祀余。(《左傳·僖公十年》)

(3a)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禮記·祭義》)

(3b)實(shí)司大與有濟(jì)之祀,以服事諸夏。(《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祭祀\"見于傳世文獻(xiàn)與出土文獻(xiàn),在春秋末期凝固為聯(lián)合式復(fù)合詞,如:

(4a)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 (《左傳·昭公七年》)

(4b)鑄其龢鐘,臺(以)恤其祭祀、盟祀。(邾公華鐘銘文,《殷周金文集成》00245)

一般認(rèn)為,“祭\"“祀\"均為祭祀通稱,在古漢語中是“統(tǒng)言不別,析言則異”的同義詞①。然而從殷商(前14世紀(jì)至前11世紀(jì))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8世紀(jì)至前3世紀(jì))至少跨越約六百余年,文化與語言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②,“祭”“祀”的句法語義特點(diǎn)也在演變,即以上文四組句子為例,各組內(nèi)部“祭”與“祀”的語義、語法特征便存在差別;若深入探究,可以看到這種差異涉及祭祀動詞系統(tǒng)的演變,特別是祭祀動詞上位詞的更替。

關(guān)于“蔡”“祀\"之別,古今學(xué)者多聚訟于其詞義之別,迄今尚無定論,沒有共時系統(tǒng)、歷時演變相結(jié)合的全面考析,更缺乏對二者語法特點(diǎn)差異的觀察。本文在細(xì)致考察出土文獻(xiàn)與傳世文獻(xiàn)③中“祭\"\"祀”的句法語義特征的基礎(chǔ)上,梳理“祭”“祀”從遠(yuǎn)古至上古時期的演變,兼及祭祀動詞系統(tǒng)從遠(yuǎn)古至中古時期的變化。

遠(yuǎn)古漢語中“祭”\"祀”的句法語義差異

遠(yuǎn)古漢語中“祭”“祀”的語義差異非常明顯,二者的詞匯語義及所關(guān)涉的語義角色等都有所不同,“祭\"\"祀\"的句法特點(diǎn)也有一些細(xì)微的區(qū)別,這些句法差異是祭祀類型、祭祀程式等差異在語言層面的投射。

(一)“祭”“祀”的語義差異

卜辭中“祭\"是殷人“五祀\"之一,本義是殺牲而獻(xiàn)祭先祖,其對象(神、祖)與工具(祭品)都受限;“祀\"泛指祭祀④,是祭祀動詞語義場中的上位詞,對象與工具不受限,其義域更寬。

漢代文獻(xiàn)中已有對“祭”“祀”之別的訓(xùn)釋,唐代文獻(xiàn)中明確辨別了“祭”與“祀\"的對象不同。唐人訓(xùn)詁有稱“祀”的對象是天神,“祭”的對象是地祇,也有稱“祀\"的對象是地祇,“祠”的對象是天神③。王鳳陽《古辭辨》依據(jù)上古文獻(xiàn)對此作了有力的批駁[4]64-665,其說可信,但遠(yuǎn)古漢語中“祭”“祀\"關(guān)涉的對象確實(shí)有所不同,只是到上古發(fā)生了變化。

1.詞匯語義差異

《說文》以“祭祀\"釋“祭”,取其上古常用義,即祭祀的通稱。卜辭中的“祭”是殷商時期的“群祀”之一,特指周祭體系中五種祭祀之一,即董作賓《殷歷譜》中提出的“五祀統(tǒng)”中的“祭\"祀,殷人的周祭制度和\"五祀統(tǒng)\"已得到文史學(xué)界的普遍認(rèn)可⑥。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中“祭\"字釋義為“殷代五種祭祀系統(tǒng)中一種祀典之專名\"[9]18

關(guān)于“祭”的本義或原始義,各家觀點(diǎn)不同,甚至互相抵悟。陸宗達(dá)、王寧《說“祭\"字》認(rèn)為“祭”本義是殘殺,祭祀是其引申義,“祭\"“殘\"同源[10]22-23。該文對“祭”與殺生相關(guān)的論證可信,“祭”本義是否為殘殺尚無定讞。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詞典》中“祭”義項(xiàng)首列“殺”,書證為《呂氏春秋》中的“獺祭魚\"(《孟春紀(jì)》)、“鷹乃祭鳥”(《孟秋紀(jì)》、“豺則祭獸戮禽”(《季秋紀(jì)》)[11]345。《禮記·王制》《禮記·月令》和《漢書·郊祀志上》也有相同用例。能否以此作為“殺”為“祭\"本義的證據(jù)?這存在兩個困難:一是用例時代晚,較卜辭時代晚了至少八百年;二是依據(jù)漢唐訓(xùn)話,此處“祭\"將鳥、獸的行為人格化,仍是祭祀義,殺生而不食,猶如祭祀。王鳳陽認(rèn)為“祭”源于“際”,是人與鬼神交際,而“祀\"源于“飲”(飼),是供奉酒食于神鬼[4]665。也有與之相左的觀點(diǎn),白平認(rèn)為“祭”是“向鬼神敬獻(xiàn)各種飲食”,而“祀”是“向鬼神祈禱而希望賜予子嗣的一種儀式\"[12]①

目前所見關(guān)于“祭\"的遠(yuǎn)古材料都是表示殺牲而獻(xiàn)牲為祭的活動,并無脫離祭祀語境而純粹言殘殺、殺戮的用例。“祭”的字形為,其構(gòu)形所表示的字義是以牲肉(或帶血)獻(xiàn)祭②,是表示殺牲以向祖先獻(xiàn)祭的行為動詞,我們暫且仍以“獻(xiàn)牲為祭”為“祭”的本義。

“祭\"和“賣”\"”“翌\"“鄉(xiāng)\"等祭祀動詞的區(qū)別性義素不同,在祭祀語義場中是同層級的詞語。商代的周祭“五祀\"存在獻(xiàn)祭方式或內(nèi)容的差異,“祭”以獻(xiàn)祭犧牲為主,“貢”“”“翌\"“鄉(xiāng)\"雖然也祭牲,但另有特色③。根據(jù)島邦男的“五祀祭儀”相關(guān)論述,“筲”\"”“臘”是“五祀”中只見于“祭\"祀的祭儀。前二者都是治牲的行為,前者疑為“毛炰”之“毛”④,后者疑為煮肉[6]505-512。“職”在內(nèi)祭中③只用于“祭”祀,以臟牛為祭。這反映了“祭”祀以獻(xiàn)牲為主的特色,相對而言,“”只見于“以飪祭祀”的“責(zé)”祀,是獻(xiàn)禾粟之意。

《說文》以“祭無已”釋“祀”,取其上古常見附加義,即“祭祀不輟”。卜辭中“祀\"泛指祭祀,引申為紀(jì)年時間名詞。“范\"字構(gòu)形表示在神位前進(jìn)行祭祀活動③。其原始義與“\"之間的關(guān)系,尚難定論,像主祭者或像充當(dāng)尸的小兒都有可能。李立新指出商代祭祀中有“子祝”記錄,作為族長的“子”主持祭祀[8]23,我們認(rèn)為,這也可能是“祀”從“巳\"的原因。

在詞匯系統(tǒng)層面,“祀”是祭祀動詞語義場中的上位詞,“祭”“翌\"等為下位詞。商代“祀\"引申為紀(jì)年名詞與“祀\"泛指祭祀有關(guān),把祭祀的周期作為計(jì)量時間的單位。殷王室祭祀一輪是“一祀”,所以紀(jì)年稱“(唯)王 + 數(shù)詞 + 祀”。“祀”為何用以紀(jì)年?《爾雅·釋天》言“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是以歲星運(yùn)行一次的周期、祭祀一輪的周期、谷物成熟一次的周期,作為計(jì)量時間的標(biāo)尺。東漢孫炎解釋為:“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祀,取四時祭祀一訖也。年,取禾谷一熟也。\"[3]123何謂祭祀一輪?孫炎以戰(zhàn)國才開始的“四時祭祀”制度為據(jù),不足為證。從殷人周祭制度來看則一目了然,“五祀統(tǒng)”是周而復(fù)始的祭祀制度,殷王所主持的祭祀一輪是“一祀”?。有時紀(jì)年的“祀”和用作紀(jì)時的祭名共現(xiàn),商代子簋銘文中“唯王八士聽用祀,鄉(xiāng)”,“祀”為“年”,而“鄉(xiāng)”紀(jì)時節(jié),董珊認(rèn)為這是以周祭祭法作為紀(jì)時的組成部分[16]8。由這種引申用法也可見“祀”與周祭“五祀”之間的關(guān)系,前者是通稱,屬于上位概念;后者是特指,屬于下位概念。

2.語義角色差異

“祭\"的對象是上甲以后的先祖,如上文例(1a),又如:

(5)乙巳祭于祖乙。(《甲骨文合集》 22788.2)

其對象不涉及自然神與上甲以前神格化的“高祖神”“先臣神”。“祭”基本上不帶牲名賓語③,可能和其語義特征有關(guān)系,其詞義內(nèi)部包含了祭品“牲肉”,具有綜合性特征;即使指明相關(guān)祭品,也限于牲肉類,而非其他祭品。例如:

(6)庚寅卜祭犯祖庚。(《甲骨文合集》 22045.5)

“祀”的對象包括以自然神為主的各類神靈和殷人的先祖,如上文例(1b),又如:

(7)辛巳卜,亙,貞:祀岳,奉來歲受年。(《甲骨

文合集》09658正.1)

“祀”的祭品也不限于牲肉,例如:

(8)巳(祀)于父乙一牛。(《甲骨文合集》02214)

(9)鬯異(祀)彫。① (《甲骨文合集》27349.3)

可見,例(1a)中“祭祖乙\"是對祖乙舉行五祀之“祭\"禮,“祭”的對象限于祖乙;而例(1b)中“祀祖乙”是祭祀祖乙,“祀”的對象、祭品不受限。

(二)“祭\"\"祀\"的句法差異

1.與“賓\"組合的差異

“祭\"常出現(xiàn)在\"王賓\"句中②,“祀\"則較少用于“王賓\"句(僅2例),且所在的小句多不省略主語,例如:

(10)甲申卜,貞:王賓小甲祭無尤。(《甲骨 文合集》22811)

(11)酉卜,扶,王賓祀河。(《甲骨文合集》 20278)

(12)己亥卜,辛丑饗,婦好祀。(《甲骨文合集》 32757.1)

“祭\"在“王賓”“王卜\"句之外,一般是無主句,其原因應(yīng)該和“祭\"禮的類型有關(guān)。李立新指出“祭\"禮的“主祭者”一般是時王,除說明“王賓\"之外,不需要說明主祭[8]140。周祭“五祀\"都常出現(xiàn)在“王賓”句中,商代的版方鼎銘文中有“王賓”句,其祭祀動詞是“鄉(xiāng)”,甲金文可互相印證,參見董珊《新見商代金文考釋四種》[16]1-16。從“祭\"“祀”與“賓\"連文的格式看,“祭\"多在“賓”后,而“祀\"在“賓\"前。《甲骨文合集》中“賓祭\"有18例,“祀賓\"有6例,如:

(13)王賓祭。(《甲骨文合集》30535)

(14)辛卯卜般貞:我祀賓,若。(《甲骨文合集》15194正.0)

各家對“賓”與“王賓”的闡釋有所不同③,解讀為“檳接\"較妥。周國正認(rèn)為有的祭祀儀式在賓禮之前舉行,有的在賓禮后舉行[22]272。從“祭\"“祀”的類型來說,二者有一定的祭祀程式和具體儀式,“賓\"是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例(13)釋讀為“王檳接(祖靈)助成祭禮”,例(14)釋讀為“我舉行祭祀時,應(yīng)該舉行檳接(神靈)儀式,就會順利”。

2.與“于\"字結(jié)構(gòu)組合的差異

上文例(8)是典型的“動詞 + 于 + 對象 + 工具”格式,卜辭中有一批祭祀動詞可以進(jìn)入該句式,例如“告\"等,但未見“祭\"有相應(yīng)用例。

如上文所述,“祭”一般不帶牲名賓語。李立新指出“祭祭的辭例顯示祭品的很少”,其原因在于“作為周祭的五種祭祀之一,遵循程式化的固定模式,其祭品有一定之規(guī),故而隱而不宣\"[7]142。上文例(6)疑似出現(xiàn)牲名賓語,是“動詞 + 工具 + 對象\"格式,不用“于\"引介對象。卜辭中有一批祭祀動詞可以進(jìn)入該句式,例如“登\"等,但未見“祀\"有相應(yīng)用例,“祭”只有這一例。沈培對此有合理的解釋[23]116-117,牲名賓語作為句子的焦點(diǎn)而放在句尾,非牲畜的祭品則放在近賓語的位置,例如黍類作物,因?yàn)樗鼈冊诩漓胫胁恍枰ㄟ^占卜選用。如:

(15)甲午卜,登黍高祖乙。(《甲骨文合集》32459)

例(6)讀為“祭,犯祖庚\"或許更符合辭例,卜辭中還有“牲名 + (于) + 祖名\"的辭例:

(16)牢父戊(《甲骨文合集》22045.9)

(17)重小牢于父戊。(《甲骨文合集》22073.7)

這類屬于沈培所述的牲名用作動詞[23]50-51。卜辭中有“于 + 對象”置于“祀”前的用例,目前未見“祭”有這種情況④。例如:

(18)戊戌卜,由,初于河祀。(《甲骨文合集》 21113)⑤

此處“于河”是否可以理解為“到河\"?“于\"為動詞,“河\"不作神名,而作處所?沈培指出,“到”義的“于\"字結(jié)構(gòu)從不前置,“于 + 對象”可以作為信息焦點(diǎn)前置,占卜的重點(diǎn)是向哪個對象進(jìn)行祭祀吉利[23]131-142。例如:

(19)于父甲華。(《甲骨文合集》27348.5)

劉源將商周祭祀分為“有具體目的(或稱為短期目的)\"和“無具體目的(或稱為長期目的)\"[15]32-39前者是臨時性的,后者是制度化的(固定程式和對象);前者的典型祭祀動詞是“奉\"等,后者是“五祀”。因此,一般來說,“祭”禮無需以對象為卜問重點(diǎn)。“祀\"可以包括周祭與其他祭祀,“于河祀”的卜問重點(diǎn)是祭祀對象。

三 上古漢語中“蔡”“祀\"的句法語義差異

西周中期之后,“祭”義域擴(kuò)大,逐漸成為祭祀通稱,“祭”“祀”成為同義詞,是祭祀義動詞語義場的上位詞。二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凝固成聯(lián)合式復(fù)合詞,例(4)中“祭祀\"連文屬于東周時期用例,不宜再依據(jù)遠(yuǎn)古句法語義特點(diǎn)解為定中結(jié)構(gòu)。上古“祭”“祀\"所涉對象都無限制,是從遠(yuǎn)古到上古的一個重要變化。王鳳陽提出,“祀\"因早出而引申出“年”義,泛指祭祀;而\"祭\"晚出,用于表示獻(xiàn)上祭品[4]664。楊運(yùn)庚指出“蔡\"“祀”的時代與語體色彩存在差別,即“祀\"古雅,“祭\"通俗[26]212。二者所言大致可信,但確切來說,“祭\"“祀\"用作祭祀動詞的時代一致,只是泛指祭祀的時代不同。

上古時期“祭\"“祀\"的語義、語法特點(diǎn)都有變化,二者之間出現(xiàn)了新的差異。引言中所列第2、3組例句\"祭/祀 + 余”“人名 + 之 + 祭/祀”中“祭”“祀”有別,前者語義有微妙差異,后者是同形異構(gòu)。

(一)“蔡\"“祀\"的語義差異

1.詞匯語義差異

《說文》以“祭祀\"釋“祭”,而以“祭無已\"釋“祀”,《公羊傳》何休注也用“無已長久之辭”釋“祀”義[3]2340,都揭示了二者在上古的語用環(huán)境、附加意義的差別。“祀\"的概念義仍是“祭祀”,周代“祀\"新增附加意義“常祀\"“典祀”,即遵照載于典冊的禮法舉行的、子孫供奉不輟的常規(guī)祭祀活動,即“祭無已”,徐鍇釋為“《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27]3。“祀\"有莊重的語體色彩,到上古晚期具有古雅的語體色彩。從文獻(xiàn)中可以看到,周代“祀”所附加的新的文化意涵:

(20)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左傳·僖公三十一年》)(21)凡諦、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國語·魯語上》)(22)祀所以昭孝息民、撫國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 (《國語·楚語下》)

相對而言,通稱義的“祭”,其語義更不受限,而且更傾向于表示具體的祭獻(xiàn)動作、祭拜行為。引言所列第2組例句可以體現(xiàn)二者詞義的微妙差異,《左傳》中“祭/祀 + 余\"的語境是:

(2a')嬰夢天使謂己:“祭余,余福女。”(士貞伯)既而告其人日:“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因晉國趙氏內(nèi)部矛盾,趙括等驅(qū)逐了“通于趙莊姬\"的趙嬰。趙嬰被逐前曾夢見天使讓他祭拜,并將此事告訴了士貞伯,士貞伯認(rèn)為趙嬰拜祭之后就會被驅(qū)逐流亡。天使所說的“祭余”,當(dāng)指具體的祭拜。語境中3個“祭”所表述的都是具體的祭拜行為,其在事理上是不合禮法的祭祀行為,并非遵照禮法對載于典冊的神鬼舉行莊重有序的祭祀。

(2b‘)秋,狐突適下國,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日:“夷吾無禮,余得請于帝矣,將以晉畀秦,秦將祀余。”對日:“臣聞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晉太子申生蒙冤慘死,其鬼魂遇到晉國大夫狐突,于是告訴狐突,他想助秦滅晉,聲稱“秦將祀余”。狐突以禮法中的祭祀制度(享祀的正當(dāng)性問題“民不祀非族\")勸阻申生。此處孔穎達(dá)疏:“若功不被于下民,名不載于祀典,唯其子孫祀之,神亦不歆他族。然則秦非晉類,而使祀申生,祀之大失也。\"[3]1801-1802申生所說“秦將祀余\"指自己將來可以得到秦國的常祀(即孔穎達(dá)所說的“載于祀典”),“祀”即遵照禮法而享祀宗廟,申生并非只是想獲得一次具體的祭拜。語境中的“祀\"都是遵照禮法舉行的莊重有序的祭祀活動。

上古時期“祭\"“祀\"有時可以通用、混用,但二者的詞義有所不同。按照二者的詞義特征和所在語境的微妙差別,可以解釋以下現(xiàn)象:

(23)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fā)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周平王東遷,東周禮崩樂壞,此處用“祭”而非“祀”。這種“被發(fā)”在郊野祭祀的行為,被認(rèn)為預(yù)示“禮先亡”。

(24)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日:“祭我必以芰。”(《國語·楚語上》)

屈到囑咐宗老在他死后一定要用芰祭拜他。屈到的兒子阻止宗老祭獻(xiàn)芰,勸阻的理由是不合祭典:“夫子承楚國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其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筋豆、脯醢則上下共之。”由此可知,屈到自然知道以芰為祭品不合禮法,囑咐祭祀之事時,選用“祭”而非“祀”,言“祀\"就涉及其附加義,是遵照禮法舉行的莊重有序的祭祀;而用“祭”就是具體的祭拜、祭獻(xiàn),這是修辭上的精妙選擇。

“祭”“祀”的這種差異一直延續(xù)到兩漢時期,“祭”作為高頻祭祀義動詞,已有取代“祀”的傾向,但仍能呈現(xiàn)這種差異。“祀”表示正式的宗廟常祀,一般不是某次具體的祭獻(xiàn)動作、祭拜行為。如《論衡·解除》:“晉中行寅將亡,召其太祝欲加罪焉,曰:‘子為我祀,犧牲不肥澤也,且齊戒不敬也,使吾國亡,何也?\"[28]1045-1046

2.語義角色差異

西周中期以后,“祭”的義域擴(kuò)大,祭品范圍擴(kuò)大,如《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中有“獻(xiàn)羔祭韭”①。其對象也不再限于先祖,如《論語·八偷》中有“蔡神如神在”《墨子·貴義》中有“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充分反映了上古“祭\"與“祀”一樣,工具與對象都不受限。但是,在語義角色層面二者又有了新的差異:在“祀”的語義框架中,對象角色突出;相對而言,在“祭\"的語義框架中,工具角色(祭品)突出。因此,可以見到“祀\"轉(zhuǎn)指祭祀對象,如《左傳》中的“五祀”②“群祀”,而“祭\"轉(zhuǎn)指祭品,如:

(25)賓坐取祭以降。(《儀禮·有司》)鄭玄注:“祭,脯肺。\"[3]1213

同時, 祀”與“ 十之 + 祭\"形成較為規(guī)則的互補(bǔ):表示“對 N☉H 的祭祀”一般表達(dá)為“ ΔNER+ (之) + 祀”,如“向氏之祀”《史記·韓世家》“趙氏祀”;而“ + 之 + 祭”用“祭”不用“祀”,如《公羊傳·哀公六年》《史記·齊太公世家》中都有“魚菽之祭”。

“祭”“祀\"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中,可以體現(xiàn)二者有詞匯語義的差別,也有語義格層面的差異,“祀”優(yōu)先關(guān)聯(lián)對象,“祭\"優(yōu)先關(guān)聯(lián)工具。例如:

(26)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國語·楚 語下》)

(27)其祀戶,祭先脾。(《禮記·月令》)

由“祭”“祀\"的詞義差別和關(guān)聯(lián)的語義角色的細(xì)微差異,也可以解釋下面的例句:

(28)周公其不饗魯祭乎!周公饗義,魯無義。(《左傳·昭公十年》)

“魯祭\"有兩解:一是“魯國的祭祀”,二是“魯國的祭品”。“饗”的賓語一般是祭品,如《國語·周語上》:“王裸鬯,饗醴乃行。”因此“祭”轉(zhuǎn)指祭品更合理。此處稱“魯祭”而不稱“魯祀”,“國名 + 祀”一般指某國的祭祀,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主晉祀者,非君而誰?\"“魯祭\"和“魯祀\"語義有所不同,前者是具體的“蔡獻(xiàn)、祭拜”(臨時轉(zhuǎn)指祭品),后者是“按照禮制舉行的莊重的祭祀”,周公只是不享用魯國的“不義\"之祭(此處意指魯國以人牲為祭品),而不是不享用魯國的“合禮\"之祀。

(二)“蔡”“祀\"的句法差異

“祭”“祀\"的句法分布和語法性質(zhì)在上古呈現(xiàn)出新的差異。“祀\"常出現(xiàn)在主語、賓語、定中結(jié)構(gòu)“專名 + (之) + 祀\"中,從語法性質(zhì)來看,這種“祀\"接近于抽象名詞,性質(zhì)類似于朱德熙所說的名動詞[29],兼具名詞性與動詞性③。而“祭”的動詞性較強(qiáng),常處于述謂中心位置和“主之謂\"結(jié)構(gòu)中。

1.“專名 + 之 + 祭/祀\"同形異構(gòu)現(xiàn)象

“祭\"\"祀\"都出現(xiàn)在“N之V\"結(jié)構(gòu)中,但結(jié)構(gòu)性質(zhì)卻有所不同。“ $\Nu _ { \Lambda _ { \tt A } ^ { \prime } }$ 之祀”多是定之中結(jié)構(gòu),“祀”指稱化;而“ $\Nu _ { \Lambda _ { \tt A } }$ 之祭\"更傾向于主之謂結(jié)構(gòu),“祭”仍是陳述性成分,“N之祭\"整體指稱化(事件化)。

如引言中第3組例句,“文王之祭”是主之謂結(jié)構(gòu),文王是施事(主持祭祀者),而非祭祀的對象,指文王祭祀。孔穎達(dá)疏:“言文王思念死者,意欲隨之而死,如似不復(fù)欲生。\"[3]1593“大與有濟(jì)之祀\"則是定之中結(jié)構(gòu),指對大與有濟(jì)的祭祀。

上古文獻(xiàn)中極少見到“N之祭\"表示“對N的祭祀”,只《國語·吳語》有“社稷之祭”,《管子》有“五厲之祭”,其他諸子、史傳文獻(xiàn)均無用例。《禮記》有例外,不過該書中“N之祭”也有三分之一屬于主之謂結(jié)構(gòu),并且書中出現(xiàn)了多例“S之祭O”,如:

(29)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盡也,所以明重也。(《禮記·祭統(tǒng)》)

(30)諸侯之祭社稷。(《禮記·曾子問》)

反之,書中并沒有出現(xiàn)“S之祀O”。《禮記》中有“祭五祀”(《曲禮下》)、“五祀之祭\"(《曾子問》),而無“祀五祭\"和“數(shù)詞 + 祭 + 之 + 祀”。由此可見,《禮記》中“祭”的陳述性強(qiáng)于“祀”,“五祀”已有習(xí)語化的傾向,是固定概念。

2.句法分布差異

上古“祭”“祀”的主要句法分布不同,“祭”主要做謂語,在偏正結(jié)構(gòu)中傾向于做定語;而“祀\"主要做主、賓語,在偏正結(jié)構(gòu)中傾向于做中心語。西漢時期,其分布差異比東周時期更明顯,“祀\"處于謂語核心位置的比例降低(從 37% 降為 18% ),而\"祭\"基本上仍是以做謂語核心(述語)為主(保持在 50% 左右)。下面以《國語》《史記》為例進(jìn)行說明。

《國語》中有18例動詞“祭”,10例在謂語核心位置(占 56% ,加上狀中結(jié)構(gòu)中心語,位于謂詞位置占 67% ),如:

(31)祭悼子,康子與焉。(《國語·魯語下》)

其他是做定中結(jié)構(gòu)的定語,有6例,如“祭服”(《魯語下》)、“祭典\"(《楚語上》)等;單獨(dú)做主、賓語有2例。

《史記》中有51例動詞“祭”,其中23例在謂語核心位置(占 45% ),如:

(32)祭蚩尤于沛庭。(《史記·高祖本紀(jì)》)

其他主要是做定中結(jié)構(gòu)的定語,如“祭器”(《楚世家》)、“祭邑\"(《趙世家》);其次做中心語,如“魚菽之祭\"(《齊太公世家》)、“大祭”(《仲尼弟子列傳》)。

《國語》中有54例“祀”,其中只有20例在謂語核心位置(占 37% ),有34例做主、賓語,或在偏正結(jié)構(gòu)中,整個偏正結(jié)構(gòu)做主、賓語(占 63% ,如:

(33)諸侯祀先王、先公。(《國語·魯語上》)

(34)懼子孫之以梁之險,而乏臣之祀也。(《國 語·楚語下》)

《史記》中“祀\"有95例,只有17例(占 18% )在謂語核心位置(其中13例在《史記》“上\"),可以帶賓語,如:

(35)秦將以祀上帝。(《史記·晉世家》)

“祀”的主要用法是在定中結(jié)構(gòu)“專名 + (之)十祀\"中做中心語,整個定中結(jié)構(gòu)做動詞“續(xù)\"“奉\"“絕”的賓語,少數(shù)做動詞“修”“守\"的賓語,例如“奉周祀”(《周本紀(jì)》)、“續(xù)贏氏祀”(《秦本紀(jì)》)、“奉蔡叔之祀”(《管蔡世家》)、“奉守禹之祀\"(《越王句踐世家》)等。此外,“祀\"單獨(dú)做“續(xù)”“絕”的賓語,如“國以絕祀”(《朝鮮列傳》)。

出土文獻(xiàn)和傳世文獻(xiàn)中的情況一致,周代金文(《殷周金文集成》)、秦漢簡帛(《九店楚簡》等)中有5 例\"祭”做定語,如東周時期的莒侯少子簋銘文、陳侯午諄銘文、陳侯因齊淳銘文中都有“祭器”,九店竹簡中有“祭室”。只有1例“祀\"疑似做定語。關(guān)于西周早期的作冊大方鼎銘文“公束鑄武王成王異鼎”,有人將“異鼎”讀為“祀鼎”①,“異”為“祀”的異體。若“祀鼎\"釋文成立,“祀鼎\"與“祭器\"對照,則可反映西周早期到東周“祭”“祀”的句法變化。

四“祭”“祀\"的歷時差異與祭祀動詞系統(tǒng)演變概況

“祀”作祭祀通稱早于“祭”,而“祀”也更早退出高頻、常用祭祀義動詞的位置,到漢魏時期失去祭祀義動詞語義場中心詞的地位。“蔡”在上古成為祭祀通稱后,保持高頻、常用動詞地位,是祭祀義動詞語義場的中心詞、上位詞,一直活躍到近代漢語中②。這有兩方面的證據(jù):(1)兩漢時期的訓(xùn)話、字書常用“祭\"釋“祀\"及其他祭祀義動詞;(2)上古至中古文獻(xiàn)

中的用例有所體現(xiàn)。

《爾雅·釋詁》以“祭\"釋“禋、祀、祠、蒸、嘗、鑰”,《爾雅·釋天》“祭名\"部分全用“祭\"為釋語,如“春祭曰祠”,反映了漢初祭祀動詞系統(tǒng)中,“祭”是常用詞、中心詞,而“祀\"沒有“祭”常用。從文獻(xiàn)用例來看,至遲到東漢“祀\"基本上成為古語詞,更多用于習(xí)語中。《說文·示部》釋義用詞中,許慎釋義更多用“祭”,這一點(diǎn)和漢儒訓(xùn)詁用詞傾向性基本一致。

戰(zhàn)國文獻(xiàn)中,“五祀”“淫祀”是特定的概念,“五祀”是慣用語,未見“五祭”之說。“淫祀\"在戰(zhàn)國兩漢文獻(xiàn)中作為固定短語表達(dá)特定概念,《禮記·曲禮下》特地闡釋其概念:“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3]1268這也是以“祭\"釋“祀”。《漢書》多處使用這個概念,如:

(36)禁淫祀,放鄭聲。(《漢書·平帝紀(jì)》)

中古文獻(xiàn)中有“祠\"“祀\"\"祭”三個祭祀動詞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的例子,如:

(37)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日:“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 (《世說新語·德行》)

兩漢時期,動詞“祠\"很活躍,而此時“祀\"的活躍度降低,魏晉南北朝時期延續(xù)兩漢的用詞特點(diǎn),此例很好地呈現(xiàn)了這種狀況:“祠神”義即“祀神”,“祭”“祠\"可以混用,而“祀\"在此時已接近古語詞,用于習(xí)語“淫祀\"中。

周秦時期,“祀”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具體祭祀動詞 + 祀\"這類偏正結(jié)構(gòu)中,例如:

(38)迨(會)王窨葬京,酉祀。(麥方尊銘文,《殷 周金文集成》06015)

(39)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周禮·春官·大 宗伯》)

漢代以后,這類偏正結(jié)構(gòu)中“祀”也逐漸被“祭”替代。在遠(yuǎn)古漢語中,處于祭祀義動詞語義場中心詞、上位詞位置的“祀”,被后來轉(zhuǎn)化為通稱的“祭\"取代。“諦十祭/祀\"就是很好的例子。周代文獻(xiàn)中有“以寡君之未諦祀”(《左傳·襄公十六年》),西漢時期出現(xiàn)“諦祭”,如“諦祭不敬”(《韓詩外傳》卷五)。中古以后則一般用“諦祭”,《左傳》與孔穎達(dá)疏中“諦祀”“諦祭\"形成對比,《左傳》只有“諦”“諦祀”,而孔穎達(dá)疏只用“諦祭”,有10例之多。唐宋時期文獻(xiàn)基本如此,如宋代翟耆年《籀史》的“惟得用周諦祭之樂,備八之舞,不得用祫祭之樂”。[30]2

至此,祭祀動詞系統(tǒng)的層級及演變大致可以初 步概括為表1。

表1祭祀動詞系統(tǒng)的層級及演變

五結(jié)語

作為重要的文化概念,“祭”“祀”從遠(yuǎn)古到上古,乃至中古以后,都是祭祀語義場中的常用詞,“祭”是殷人“周祭”中重要的祭祀,“祀”是卜辭語言系統(tǒng)中泛指祭祀的通稱;“祭\"在周代成為通稱,與“祀”成為同義詞。二者在各時代共時層面呈現(xiàn)出句法語義差異,隨著語言文化的變遷,在歷時層面又形成新的差異。

實(shí)際上“祭\"“祀”也有不少共性,如卜辭中二者都用“于\"引介對象(神名、祖名),到上古一般不用“于\"引介對象,而是用來引介祭祀的處所。從“祭”“祀\"演變相關(guān)的研究中,可以窺見漢語史各階段詞匯、語法上的不同特點(diǎn)。“祭”在西周早期傳世與出土文獻(xiàn)中仍特指“祭\"祀,西周中期以后“祭”上位化,同時,作為紀(jì)年名詞的“祀”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漸被“年\"替代。語言演變與社會文化相呼應(yīng),從史實(shí)和史料的層面看,西周初、中期因襲殷制并有所改易,西周中期以后形成周代祭祀體系。郭錫良強(qiáng)調(diào)王力設(shè)置漢語史“過渡階段”的客觀合理性,并指出將西周(前11世紀(jì)至前8世紀(jì))作為遠(yuǎn)古到上古的過渡階段[1],從祭祀動詞所反映的商周差異來看,或許這個過渡階段與上古早期的差異就大致對應(yīng)于文化制度史所反映的西周初期與中后期的差異。

[參考文獻(xiàn)]

[1] 郭錫良.漢語史的分期問題[J].語文研究,2013(4):1一4.

[2] 李發(fā).甲骨文中兩組義近祭名辨析[J].古漢語研究,2021(3):106-116+128.

[3] 十三經(jīng)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王鳳陽.古辭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6.

[6]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M].濮茅左,顧偉良,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7.

[8]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3.

[9]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10]陸宗達(dá),王寧.古漢語詞義答問[M.北京:中華書局,2018.

[11]張雙棣,殷國光,陳濤.呂氏春秋詞典[M].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12]白平.“祭\"\"祀\"本義考析[J].古漢語研究,2012(1):87—90.

[13]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一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4]陳夢家.陳夢家學(xué)術(shù)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5]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16]董珊.新見商代金文考釋四種[C]//出土文獻(xiàn)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上海:中西書局,2019.

[17]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7.

[18]齊航福,章秀霞.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刻辭類纂[M].北京:線裝書局,2011.

[19]齊航福.花東卜辭中的祭祀動詞雙賓語句試析[J].古漢語研究,2010(1):59—67+96.

[20]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釋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

[21]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征及有關(guān)句子的語法分析[C]//古文字學(xué)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xué)印制,1983.

[23]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24]賈燕子.甲骨文祭祀動詞句型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2003.

[25]孟世凱.甲骨學(xué)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6]楊運(yùn)庚.今文《周書》詞匯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6.

[27]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8]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9]朱德熙.現(xiàn)代書面漢語里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為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xué)討論會而作[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5(5):1-6.

[30]翟耆年.籀史[M].守山閣從書.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印本.

猜你喜歡
祭品上古甲骨文
墳前的玫瑰花
《木刻上古》紙本
守護(hù)文化根脈 加強(qiáng)活態(tài)傳承
淺談博物館研學(xué)教育
甲骨文中的“若”
《方言》郭璞注“梩,音駭”條校補(bǔ)及相關(guān)音韻問題解釋
辭書研究(2025年4期)2025-08-03 00:00:00
評劉顏濤 《甲骨文臨摹與創(chuàng)作》
弱水·上古記
花雨(2004年10期)2004-04-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综合亚洲网| 日韩AV无码一区| 在线va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亚洲h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专区|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在线黄|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色网站|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欧美h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国产黄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视频|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久草性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国产激情影院|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毛片免费视频|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99在线国产|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成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在线观看无码a∨|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