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侗族“月地瓦”;集體社交儀式;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1-0021-03 【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1.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YBQ078)成果。
侗族作為中國南方山地民族的重要代表,依托獨特的稻作文明與“款”組織制度,構建出以集體性、互惠性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其中,“月地瓦”習俗作為侗族青年男女跨村寨聯動的集體社交儀式,不僅承載著婚戀中介、勞動協作的基礎功能,更通過農耕實踐、對歌交往與禮物交換的復合機制,維系著山地社群的社會整合與生態智慧傳承。
“月地瓦(weexdihwagx)”翻譯成漢語為“種公地”,“月”是“種植”之意,“地瓦”是“公共之地”。“月地瓦”是侗族地區村與村、寨與寨或村寨內不同姓氏青年男女之間的一種集體社交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侗族傳統社會中,“月地瓦”以公地耕作為載體,通過跨村寨青年的集體勞動,強化侗族“款組織”制度下的互助網絡,將分散的村寨整合為命運共同體。以農耕協作為物質基礎、以對歌為情感媒介、以禮物交換為關系紐帶,構建一套完整的婚戀社會化體系,成為侗族“歌養心、飯養身”文化哲學的具體實踐。尤為重要的是,儀式中蘊含的稻魚共生、輪歇耕作等生態智慧,實現了自然節律與社會節慶的深度嵌合,維系著侗族山地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該活動以前盛行于整個侗族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已在絕大部分地區消失,現在僅于三省坡核心地帶的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鄉獨坡八寨上巖、坪寨等村寨一帶流傳,是極其瀕危的侗族傳統習俗之一。
一、“月地瓦”的文化圖景
“月地瓦”習俗的時空結構深刻體現了侗族“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在時間維度上,該儀式嵌套于侗族活路節、播種、插秧的完整農耕周期之中,與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形成精準耦合。谷雨時節的雨水豐沛,既是稻作生產的關鍵節點,也成為儀式啟動的自然信號,這種時間編排將農事規律神圣化,使生產實踐升華為文化實踐。空間維度上,儀式呈現出動態的流動性特征,從象征權威的鼓樓,到承載集體勞動的“公地”,再到青年男女對歌的坡地,最終回歸凝聚社群的長桌宴。寨老在鼓樓通過卜螺確定吉日,“公地”為多姓共有、邊界模糊的過渡性空間,坡地為兼具自然野性與社交親密性的閾限空間,長桌宴以共享食物完成共同體重構[]。“月地瓦”活動有兩種形式,一是團寨與團寨之間進行,二是團寨內房族和房族之間進行。該活動為期較長,前后將近一年的時間,給青年男女交往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月地瓦”,青年男女互相了解,加深感情。“月地瓦”主要有四個階段。
(一)“月地瓦”的預定階段
在未開展此活動之前,當甲房族后生看上了乙房族的姑娘,并有意追求之時,便事先互相約定。除夕之夜,青年們會預先與女方家族溝通協商,各自攜帶三五塊象征團圓的糯米糍粑,結伴前往乙房族姑娘舉辦的守歲茶歌會。在笙歌繚繞的聚會中,男青年們通過即興對歌、機智問答等方式與姑娘們互動,既展現個人才情,又借機表達共同耕種“地瓦”的期盼,此時“地瓦”為象征愛情萌芽的儀式性田地。至正月初二暮色初臨,甲房族會精心選派兩三位機敏善言的臘漢,即未婚男青年作為信使,鄭重其事地登門拜訪。乙房族姑娘們則遵循古禮,需經過集體商議達成共識后,方委派四五位代表出面接洽。當肩負重任的男方使者表明締結“地瓦”之約的來意時,女方代表依照傳統禮儀程式,須以“門第懸殊恐難相配\"為由婉言推辭。此時男方信使須展現誠意與智慧,或即興編唱琵琶歌,或運用隱喻詩句,通過層層遞進的禮俗互動贏得女方首肯[2。
(二)“月地瓦”的確定階段
姑娘們答應“月地瓦”后,凡愿意參加者于第二天早晨每人預備兩三斤米酒,提供擬定“月地瓦”之宴會酒,以之作為心意酒,不愿意參加者例外。盛裝的侗家姑娘們佩戴繁復的銀飾項圈,著七彩亮布百褶裙。男方青年獲得締結“月地瓦”的允諾后,即刻兵分兩路,一隊執著竹編酒提穿行于吊腳樓間,收取姑娘們置于門前的定情米酒,一隊在火塘邊煨著油茶,將腌魚、牛癟、血紅等傳統佳肴擺滿長條案幾。蘆笙隊吹奏《迎親調》,青年們手持蘆笙向女方村寨行進。迎親隊伍接引姑娘們至鼓樓坪時,古老的多耶舞步隨即旋開。舞罷,后生們爭相牽引心上人穿行于風雨廊橋,讓姑娘在火塘邊向祖先神龕行禮認親,祖母們獻上新娘茶,茶碗底暗藏的紅雞蛋藏著對姻緣的祝禱。黃昏時分合攏宴啟幕,多張條案拼成龍脊宴,案頭供奉酸魚糯米飯等,寨老在鼓樓吟誦“種公地請神詞”,姑娘們唱起“哆嘎補雄”贊頌席間佳肴且恭祝長者福壽。
(三)“月地瓦”的正式進行階段
“月地瓦”確定后,雙方便到山上去挑選一塊山地作為地瓦(公地),供種植農作物之用。谷雨前后,一般在三月初三,男性成員準備糖食,女性成員準備油茶、糯米飯等,舉辦茶歌會,然后一起上山挖地種豆子、瓜、薯、棉花等農作物。夜晚,男性全體前往女性住處,姑娘則以腌魚腌肉盛情款待,并在餐后行歌坐夜至通宵達旦。此后,按照農作物種植規律,大家又聚集一起上山勞作。不少青年男女通過這種“月地瓦”活動喜結良緣。這一階段呈現三重文化邏輯的交織。一是集體耕作實現社會整合,不同村寨青年在翻土、插秧等環節展開競技,勞動效率與協作能力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實質是以生產實踐重構社群等級。二是對歌社交構成性別權力的協商場域。女性以即興問答歌“耶歌”發起智力挑戰,男性用敘事性長歌“雙歌”回應,歌詞中暗藏的農耕諺語,如“高坡種粟不種棉”,成為檢驗傳統知識掌握度的隱性考核。其三,禮物交換遵循非等價互惠原則,女性贈送的“彩蛋包”(染色的熟雞蛋配以侗布包裹)象征生育潛力,男性回贈的“竹編器”(魚簍、飯盒)隱喻生產能力,這種物化交流構建了性別角色的互補性認同。
(四)后續延展
一年的“月地瓦”結束以后,男青年可以約原來的女青年進行下一年的“月地瓦”活動,也可以另外約其他房族或村寨。公地產出的稻谷按“三三制”分配,三分之一用于村寨公共建設,如維修鼓樓,三分之一資助貧困學子,剩余部分作為次年儀式啟動基金,形成物質循環與道德再生產的閉環。婚戀關系的確認通過“送響午”完成,女方借送午餐之機考察男方家庭,男方以回贈腌魚表達誠意,這一私密化行動將集體儀式轉化為個體生命史的轉折點。整個流程通過“集體勞動-公共分配-私人關系”的鏈條,實現了社群利益與個人訴求的辯證統一。
二、“月地瓦”的文化認同建構
侗族“月地瓦”習俗中,耕作工具被賦予超越實用功能的文化意義,成為生態智慧的物化載體[3]。木鋤(侗語稱“果\")用杉木制成,其材質與形制刻意區別于日常鐵鋤,木質紋理的天然肌理暗喻“人神共耕”的原始契約。侗族認為,使用非金屬工具可避免驚擾土地神靈,確保耕作活動與自然法則和諧共振[。秧擔(挑秧工具)的裝飾體系更具深意:系于擔頭的紅繩并非單純點綴,而是標記“陽溝”的視覺符號,即侗族梯田特有的生態排水系統。每條紅繩的位置對應田塊間的導水路徑,青年在挑秧過程中通過觀察紅繩排布,潛移默化習得“旱能灌、澇能排”的生態管理知識。這種將技術經驗轉化為儀式符號的實踐,實現了地方性知識的代際傳承。
儀式中的勞動組織與禮物交換機制,實為侗族傳統社會結構的動態展演[5。異姓青年混編成耕作小組的規則,打破了侗族“補拉”(父系房族)的血緣壁壘,復現了“款組織”跨村寨聯盟的政治邏輯,通過模擬古代軍事聯合作戰的人員配置,強化社群間的互助義務。更具創造性的是“秧苗禮物”的流動,甲寨贈予乙寨的秧苗并非一次性消耗品,而是作為可生長的禮物,要求受贈方在秋收后以等量稻谷回饋。這種以生命體為媒介的交換,建構了跨年度的義務鏈條,使互助關系突破單次儀式的時空局限,形成持續的社會資本積累。
身體的儀式化展演構成一套隱秘的符號語言[]。舞蹈中的“三步一回首”動作,其節奏與步幅精確對應稻作周期。三步象征“播種、分蘗、抽穗”三階段,回首動作模仿秧苗隨風擺動的姿態,以身體動態復現植物生長節律。蘆笙舞者的擺動角度同樣暗藏密碼,笙管傾斜 15° 時,恰與梯田等高線的弧度一致,將地理空間特征轉化為舞蹈力學規則。服飾系統更是身體的無聲宣言,女性頭帕層數遵循嚴格編碼,未嫁少女疊三層,喻指天、地、人三界待聯通,已婚婦女減為兩層,象征陰陽調和。男子綁腿的菱形紋樣則如地圖坐標,不同村寨通過紋樣密度與配色差異,在肢體運動中無聲宣示社群歸屬[]。這種將自然規律、社會身份嵌入身體實踐的文化策略,使侗族成員在日常行動中無意識強化集體認同。
在文化認同層面,“月地瓦”通過時空敘事與身體實踐的雙重路徑,建構侗族的族群邊界。儀式中的“苦難敘事”以對歌形式展開,老年歌師在“雙歌”中吟唱祖先遷徙史,如“九十九公議遷”傳說,青年需以“耶歌”接力續編,將個人命運嵌入族群歷史長河。這種口述傳統不僅傳遞歷史記憶,更通過接力創作機制強化代際文化歸屬。面對現代化沖擊,青年群體創造性轉化儀式功能,將“月地瓦”體驗短視頻化,使傳統耕作場景異化為文化身份打卡地。筆者田野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在外務工青年通過參與線上儀式重構緩解了城鄉身份割裂的焦慮。這種從“生存技藝”到“認同符號”的功能轉型,揭示了邊緣族群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韌性。生態適應系統通過物質生產維系社群存續基礎,社會結構再生產確保組織形態的代際傳遞,文化認同建構則賦予實踐以意義內核,三者構成“物質-制度-精神”的協同體系,使“月地瓦”成為侗族山地文明的微型操作系統。
三、結語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侗族大部分地區的村寨,衣、食、住、行各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文化和民族特征極度減弱。具體表現在:第一,民族的特征或個性已經或正在消失,被漢民族同化的現象非常嚴重,而且這種被同化的現象還正在進一步加劇。第二,侗族文化的傳承遇到了空前的危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正是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月地瓦”習俗也正在面臨著瀕臨消失的尷尬境地。“月地瓦”習俗是侗族山地文明在漫長歷史中凝練的社會技術,一種通過儀式實踐將生態智慧、社會組織與文化認同熔鑄為生存策略的復合系統。其衰落不僅是個別傳統的消亡,更是傳統共同體模式與現代性邏輯根本沖突的縮影,公地耕作所需的集體主義與市場經濟推崇的個體理性相悖,對歌交往的慢速情感培育難以抵抗數字社交的即時快消屬性,而“萬物有靈”的生態觀更與工業文明的資源掠奪邏輯直接抵悟。這種沖突揭示了現代性敘事的局限性,當效率至上原則瓦解了文化實踐的完整性,“進步”往往以犧牲文明的多樣性為代價。
文化再生產的辯證邏輯在于,瀕危化與存續力構成同一進程的兩面,正是現代性沖擊迫使傳統習俗啟動創新機制,而保護實踐中的異化風險又警示著文化基因的流失。這種悖論性境遇,恰是全球化時代邊緣文化生存狀態的縮影。從理論層面審視,“月地瓦”的現代境遇對主流現代性危機具有鏡像啟發價值。其生態適應智慧為應對氣候危機提供小而美的地方方案,而文化再生產的韌性策略則挑戰了傳統與現代的線性進化范式。這些啟發呼呼學界重新評估“邊緣文化”的現代性批判價值,未來的研究需進一步探討在全球化不可逆的語境下,如何通過文化翻譯機制,將地方性知識轉化為普適性生存智慧,這或許是“月地瓦”留給現代世界最重要的命題。
參考文獻:
[1]楊正功.侗族青年月地瓦活動及其源流試述[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02):49-50+58
[2]白雅麗,何泠靜.侗族婚戀習俗中女性角色的展演[J]海外英語,2015(16):125-127.
[3]秦季強.侗族婚姻文化生態變化淺析[J].貴州文史叢刊, 1993(04):87-91+64
[4]龍劍,蔣家林,黔東南侗族北部地區“婚戀習俗”[J].今日民族,2018(02):41-45.
[5]楊曉丹,劉洪波.侗族婚戀習俗探訪——以廣西林溪鎮程陽八寨為例[J].炎黃地理,2024(05):87-89.
[6]胡牧.行歌坐夜的侗族河歌及其婚戀文化內涵[J].華夏文化論壇,2017(02):350-366.
[7]龍翠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婚戀觀與和諧民族文化構建——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J].山東工會論壇,2016,22(01):107-112.
作者簡介:
李瑋(1990.1-),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