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理論框架
(-) 概念界定
城市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全球化語境下城市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戰略,其內涵可以解構為兩個層面:一是通過跨部門協同機制及多主體參與模式,系統整合文化資源、媒介技術及政策工具,提升城市在全球公共領域中的能見度、公眾認同度以及文化影響力;二是基于城市品牌六邊形模型,構建差異化城市身份標識(如“甜城”文化符號),實現文化資本向軟實力的可持續轉化,最終服務于城市國際話語權提升及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優化。
此外,國際傳播能力的核心在于“敘事能力”。根據Entman的框架理論,城市需通過精準的敘事策略,將本土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普世價值的全球話語,從而突破“文化貼現”的桎梏。例如,韓國首爾通過“韓流文化”輸出,將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成功塑造了“創意之都”的國際形象,其經驗可為內江市提供有效借鑒。
(二)評價維度
一是資源稟賦。包括文化遺產存量(如非遺數量、文物保護單位等級)經濟外向度(如外貿依存度、跨國企業數量)以及科技創新指數(如專利授權量、研發投入占比)等可量化結構性指標;二是主體能力。包括政府主導的政策供給能力(如市級國際傳播行動綱要)企業驅動的市場化運營能力(如文旅IP開發)以及社會組織參與的民間外交能力(如跨國文化交流項目),三者形成“齒輪嚙合式”協同效應;三是傳播效能。包括內容適配度、渠道覆蓋率以及受眾反饋率;四是新增理論視角。引入“文化間性”概念,強調傳播內容需兼顧本土特色及國際受眾的文化接受習慣。
二、內江市國際傳播能力的現狀診斷
(-) 資源優勢與轉化困境
1.文化資本存量豐富但轉化率低
截至2024年7月,內江市共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28項,從孔子之師“蕓弘”等“十賢\"(一師、二相、三狀元、四大家)的歷史人物,到中型杖頭木偶戲、沱江船工號子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形成了以“十賢文化”為核心的歷史IP集群,但國際化開發項目僅占文化資源的 17% 對比成都市的 42% )。典型案例“喪弘文化”仍局限于學術研究,尚未形成IP產業鏈,文化資源潛能亟待釋放。根據2024年內江市文旅局調研結果,海外游客對非遺項目的認知度僅為 9% ,遠低于國內游客的 65% □
2.經濟外向型特征不夠顯著
2023年,內江市GDP增速達 7.2%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先后獲得“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中國甜食之都\"\"鄉村振興先進市\"\"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省級示范城市”等稱號。然而,內江市2023年的外貿依存度僅為 12.3% ,低于四川省均值的 18.5%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項目不足20個,嚴重制約了國際傳播的經濟話語權。
(二)傳播效能的多維失衡
1.內容結構失衡
目前,內江市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內容相對單一。主要傳播內容集中在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等傳統領域,而涉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等現代元素相對較少,與現代城市形象建構需求脫節。內容上往往是對內傳播內容的簡單復制,缺乏內宣與外宣之間的有效聯動,視角也不夠豐富多元。這種單一而不精準的內容模式,難以滿足國際友人全面深入了解內江市的需求,導致海外用戶黏性不強、海外關注度低,同時,限制了內江市國際傳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2.渠道矩陣薄弱
海外社交媒體布局滯后。相較于成都市依托“ChinaDaily”等國際媒體矩陣的主動外宣模式,內江市仍依賴旅游手冊、地方媒體等單向傳播渠道,沒有代表性網站。Facebook官方賬號粉絲量僅1.2萬(成都市為86萬),視頻平均播放量不足500次(數據來源:MetaAnalytics,2024)。國內社交媒體賬號粉絲量不足10萬(數據來源:新浪微博,2024),用戶互動率低于行業均值。在數字化時代,這種傳播模式顯得相對滯后,難以充分觸及更廣泛的國際受眾。那些精通外語、熟悉國際局勢、具備采寫編能力的“一專多能”人才更為短缺。因此,內江市在國際傳播活動的策劃、執行和推廣等環節常常面臨巨大的挑戰,難以形成持續且有效的傳播攻勢。
3.受眾定位模糊
內江市尚未建立系統的國際受眾畫像數據庫,導致傳播內容與目標群體需求錯位。例如,針對歐美受眾的“歷史文化深度游與針對日韓受眾的“美食體驗游”未做差異化設計,降低了傳播精準度。
三、內江市國際傳播體系的優化路徑
(-) 主體能力提升策略
1.實施國際化傳播人才戰略
構建“引育結合”的人才發展機制,重點引進具有國際主流媒體任職經歷的高端人才(如BBC前制作人等),通過工作坊與項目制方式實現先進傳播理念的本土化移植。建議借鑒《杭州亞運會國際傳播人才孵化計劃》,建立以“語言能力一跨文化傳播一數字敘事”為核心的復合型人才培育體系,并納入《內江市“十五五”國際交流專項規劃》重點工程。同步推進“雙語全媒體記者職業認證體系”建設(參見《成都市國際傳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形成涵蓋人才選拔、能力認證、職業發展的全周期管理體系。
2.創新多元主體協同機制
政府部門應重點完善國際傳播政策供給,建立包含稅收優惠、項目補貼以及榮譽激勵的三級政策;文化企業可依托“甜城文化IP矩陣”(如糖畫藝術數字藏品、夏布繡國際聯名款等)拓展海外文化消費市場;社會組織應發揮其靈活性優勢,打造“內江一東盟非遺對話”等品牌項目,形成年度論壇、季度巡展等多層次交流體系。建議設立市級國際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建立主體間的信息共享平臺及項目對接機制。
(二)內容生產的創新范式
1.文化符號的數字化重構
實施“非遺數字化工程”,重點建設國家級非遺數字基因庫(首期聚焦中型杖頭木偶戲、資中盤破門武術),運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動作捕捉與三維建模。建議參照敦煌研究院“數字藏經洞”項目的經驗,打造“喪弘元宇宙文化空間”,集成虛擬展演、區塊鏈確權、跨屏交互等功能,開發“非遺數字護照”系統(支持NFT收藏與跨境文化兌換)。聯合騰訊數字文化實驗室設立川南非遺數字化研發中心,培育兼具文化解碼與國際傳播能力的數字工匠團隊。
2.\"3T”內容矩陣深化
Tradition(傳統):建立“非遺申遺傳播雙軌制”。對內啟動“甜城記憶振興計劃”,系統梳理糖藝、夏布、蜜餞等12類地域文化符號的敘事譜系;對外實施“UNESCO非遺申報傳播工程”,制作《Sugaramp;Silk:GuardiansofSweetCity》系列紀實影像(中/英/日/韓/西語),創新“非遺數字游廊”交互傳播模式。建議與Discovery合作推出《ChineseArtisan》內江特輯,通過工匠口述史呈現文化肌理。
Technology(科技):發布《內江科創白皮書》英文版),構建“頁巖氣開發可視化模型 + 新材料應用場景庫”雙語數據庫,突出頁巖氣開發、新材料研發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Tourism(旅游):創建“文化地理傳播范式”。在空間敘事上設計“時空折疊之旅”跨國研學項目,規劃“尋跡十賢”跨國研學路線,串聯張大千紀念館、圣水寺等文化地標,開發“十賢文化地圖”AR導覽系統(支持多語種智能切換);在儀式傳播上,與東盟教育機構共建“張大千藝術傳承基地”,創設“水墨絲路”年度青少年藝術雙年展,引入“文化路線認證體系”(參照“歐洲文化之路”標準),申報“巴蜀文化廊道”世界遺產預備項目。
(三)渠道整合的數字化轉型
1.構建“智能云播”全媒體傳播體系
建成1個多語種城市門戶網站。“SweetCityGlobal”智能門戶(支持英/日/韓/西/阿語),集成AI虛擬助手(基于商湯科技SenseTime引擎)智能行程規劃系統(參考“VisitShanghai”的LBS服務升級版)簽證預審通道(對接外交部“掌上領事”接口),實時展示國際交往動態。
鋪就三大核心渠道。YouTube文化旗艦站開發“非遺解構實驗室”系列(含木偶戲機械原理可視化、糖畫化學結晶過程顯微攝影等科技人文內容);LinkedIn經濟智庫平臺創建“成渝氫走廊”產業專欄,運用Bloomberg終端數據可視化技術呈現頁巖氣產業鏈圖譜;TikTok流量引擎矩陣設計“15秒非遺挑戰賽”,運用字節跳動火山引擎的智能剪輯工具實現用戶內容自動化生產。
設置N個垂直社群。在東京、新加坡等傳播節點城市設立“甜城文化驛站”,形成“線上海外賬號集群 + 線下體驗空間”的運營模式;開發差異化內容產品矩陣,如日韓市場的“和菓子與蜜餞的千年對話”美食文化賬號(接入LINE社交生態)東盟市場的“水墨東盟”藝術共創平臺(嵌入Shopee文化電商接口)歐美市場的“東方達·芬奇”張大千數字藝術展(運用GoogleArtsamp;Culture的VR策展工具)。
2.國內先進經驗借鑒
案例1:蘇州“雙面繡”策略。蘇州通過“古典園林 + 智能制造”的雙向敘事,成功吸引了科技企業與文旅投資。內江可借鑒其經驗,將“甜城”文化與頁巖氣產業結合,打造“能源 + 文化”IP。案例2:麗江“文化云”平臺。麗江搭建“文化云”數字平臺,整合非遺資源與旅游服務,年度海外訪問量突破80萬。內江可參考其模式,建設“甜城云”平臺,實現資源在線共享與精準推送。
四、實施保障與評估機制
(一)階段性目標
明確階段性目標。在構建國際傳播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短期目標主要包括建立國際傳播的基本框架和渠道,確保信息的及時傳播和覆蓋。這一階段需要快速響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強與國際媒體的合作,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中期目標側重于提升國際傳播的質量和影響力,通過優化傳播內容和方式,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長期目標則是構建一個完善的國際傳播體系,實現與國際社會的深度融合和互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實施過程可參照以下方式。
短期筑基階段(2025-2026):打造“基礎能力建設年”。組建國際傳播戰略研究院,設立頁巖氣傳播、非遺數字化、城市外交三個研究中心;實施“人才計劃”。引進國際傳播特聘專家(含2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顧問),完成200人次專業認證培訓;建設“甜城文化數字基座”,集成城市文化資源數據庫(應用區塊鏈存證技術)。發布《內江國際傳播能力成熟度報告》,與NHK等國際媒體簽訂3項內容合作備忘錄,完成城市國際形象識別系統1.0版建設。
中期躍升階段(2027-2028):上線“甜城文化云 3.0′′ 。實施“文化地標出海計劃”,申報張大千藝術館為“世界藝術教育聯盟”基地,打造“成渝氫能走廊國際傳播實驗室”,使海外用戶訪問量突破50萬/年(含 30% 活躍用戶),進人《中國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榜單前50名,實現文化貿易額年均增長 40% 。
長期引領階段(2029-2030):建成區域性國際傳播樞紐。獲得“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稱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現年度國際媒體曝光量“500萬 +′′ (含 20% 的主流媒體覆蓋率)。
(二)傳播效能動態監測體系
將每個階段的目標和實施步驟進行細化,并明確時間節點和進度要求。從傳播量(發稿量、平臺覆蓋率)傳播質(轉載率、媒體層級系數)傳播效(情感極性值、話題參與度)的復合評估體系,定期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每季度發布《內江國際傳播效能藍皮書》,構建包含傳播力指數(CPI)影響力指數(CII)以及美譽度指數(CRI)的評估矩陣,引人第三方評估機構(如中國傳媒大學全球傳播研究中心),確保數據的客觀性。[4
(三)資金與政策保障
設立“國際傳播專項基金”,初期預算為500萬元。實行分項預算管理,包括平臺建設( 35% 、內容生產( 40% 人才培育( 15% 0以及創新研究( 10% )。將國際傳播成效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設置不低于 5% 的權重系數。對年度傳播指數增長超過 20% 的企業,實施企業所得稅按比例減免政策(最高30% )。建立“傳播創新獎勵基金”,每年評選10個典型案例給予50萬-100萬元獎勵。制定《國際傳播資源對接目錄》,建立包含200家海外媒體、50個國際友城、30個行業組織的資源數據庫,實現傳播資源的動態化匹配。
五、結束語
內江市國際傳播能力的進階發展路徑應以深度激活區域文化資本為價值內核,通過建構數字化傳播矩陣實現文化符號的現代化轉譯,同時,依托政產學研協同機制形成傳播合力。這種“文化賦能 + 技術驅動 + 多元共治”的三維框架,既能彰顯沱江流域文化的在地性特征,又能對接國際傳播的通用話語體系,為同類型城市提供可遷移的實踐范式。在數字文明與社會風險交織的新傳播生態下,后續研究可從兩個維度深化探索:一是聚焦中小城市在“后疫情時代”面臨的傳播格局重構,揭示其從渠道適配到價值共振的結構性變革;二是系統解構人工智能技術對國際傳播的賦能機理。特別是在智能算法優化、跨文化語義解析以及人機協同模式等前沿領域,亟待構建具有預測性和解釋力的理論模型。這既是對現有研究的必要延伸,更是應對全球傳播秩序變革的學術回應。
參考文獻:
[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報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
[2] 施懿,吳璞.地方國際傳播中心建設:現狀、問題與展望[J].青年記者,2024(09):68-72.
[3] 蘇州市文化和廣電旅游局.蘇州市國際傳播年度報告[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23.
[4] 劉明強,張苑,于蕊,等.RCEP背景下加強城市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數字化路徑研究[J].科技傳播,2024,16(22):159-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