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觀眾需求的多樣化,近年來,國產懸疑網劇在市場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網絡劇類別中最具吸引力與傳播力的類型之一。懸疑網劇通常以揭示犯罪案件或懸疑事件為核心敘事動機,圍繞破案與解密的過程展開敘事。隨著觀眾審美和需求的不斷提升,懸疑網劇在視覺效果、敘事方式與情感表達方面不斷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電影代餐”式特點,既保證高質感的制作水準,又具有深刻的社會心理共鳴,從而推動了這一類型劇集市場的成熟與多樣化發展。
在“劇場化”發展趨勢的驅動下,懸疑網劇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制作模式。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和優酷的“懸疑劇場”便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本文將圍繞近年來國產懸疑網劇的敘事結構和傳播策略進行分析,探討其如何通過創新的敘事手法和傳播途徑,提升觀眾的情感卷人與認知參與,并分析該類型劇集在未來發展的潛力與挑戰。
一、前期宣傳策略:期待建構與懸念資本積累
(一)海報設計:視覺符號的懸念編碼
在海報設計中,視覺符號的懸念編碼是一種通過視覺元素來吸引觀眾注意力并激發其好奇心的有效策略。這種設計手法通過符號、色彩、構圖、光影等元素的巧妙運用,營造出一種“未解之謎”的氛圍,進而吸引觀眾進一步探索。作為懸疑劇前期宣傳的關鍵組成部分,海報設計通過視覺符號的精心編碼構建觀眾的期待和懸念。一方面,依賴劇集的主題、風格和氛圍,并通過符號性的設計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和心理預期;另一方面,海報中的色調、人物表情、場景布局等元素,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傳遞了劇集的核心懸念,從而引發觀眾對劇情的聯想和猜測。
在國產懸疑劇的官方海報設計中,隱喻的始源域多以文字和圖像相結合的手段呈現,隱喻的目標域則需要觀眾在了解劇情的基礎上對其展開推測。2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的系列海報通過細致的構圖,利用多模態符號表現影視作品的主題、勾勒角色特征以及暗示故事情節,起到了調動觀眾好奇心、激發觀影興趣的作用。3其中,三角尺、照相機等道具作為關鍵符號,暗示了劇中人物的身份和情節;正式海報采用中心構圖,人物的站位與表情細致暗示了復雜的人物關系;綠植海報通過場景與人物布局傳達了劇情的復雜性。人物海報通過虛實結合的技巧,進一步突出了懸疑感。
在網絡懸疑劇的群像海報設計中,視覺傳達手段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巧妙的構圖、色彩運用和符號暗示,營造出懸疑的氛圍并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例如,《白夜追兇》的海報以黑色基調為主,潘粵明站在人群中,唯一一處白色的元素與周圍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了劇集名稱中“白夜”的氛圍感。此外,群像海報的構圖和角色布局不僅體現了角色之間的關系和重要性,還通過加入與劇情相關的元素如案件現場的物品、線索等,進一步增強了海報的故事性。例如,在《沉默的真相》的群像海報中,人物的嘴部都被顏料封住,這一細節巧妙地呼應了劇名“沉默”,從而增強了懸疑感。
(二)參與感前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隨著觀眾觀看習慣的轉變,傳統的電視廣告和海報已經無法滿足宣傳需求,沉浸式的線下體驗逐步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通過精心策劃的線下路演、活動和展覽,演員能夠與觀眾直接互動,營造出強烈的沉浸感和參與感。這種參與感前置的營銷策略不僅能夠加深觀眾對劇集的情感認同,還能通過現場互動以及部分劇集情節的呈現,直接激發觀眾的懸念和期待。網絡懸疑劇通過具身傳播的方式,將社會現實問題巧妙地融入劇情,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增強其對劇集的情感投入和認同感。
參與感前置是指在觀影或體驗正式開始前,通過預告、互動活動、場景預熱等方式,提前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增強觀眾對內容的期待和投人感。以社會派推理劇《沉默的真相》為例,其宣發體系構建了線上線下聯動的復合傳播網絡。在符號生產層面,制作方運用碎片化剪輯技術制作預告片,配合宣傳海報在社交媒體形成話題矩陣。此外,該劇還在廈門沙坡尾開設了一座“沉默的報刊亭”,通過《江譚小報》的透光紙質媒介與AR技術相結合,對劇集的24小時破案時間軸進行空間轉譯。這種線下路演活動能夠提供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劇集,將線上的觀劇體驗搬到線下場景,真正拉近了用戶與劇場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新穎而真實的用戶體驗,讓觀眾體驗跨越屏幕的沉浸式互動。
二、劇集敘事機制:情感卷入與認知參與
(-) 節奏控制的敘事張力
懸疑劇的節奏控制作為核心敘事機制,能夠通過有意識的慢節奏和快節奏交替,有效構建起觀眾心理的認知彈性空間。具體而言,懸疑敘事通過節奏的控制,不僅能引導觀眾的情緒變化,還能調動他們的認知參與,通過懸念的布置和情節的反轉保持故事的吸引力。一方面,懸念設置使網絡懸疑劇成功營造了強烈的敘事張力。例如,《隱秘的角落》在開頭就展示了張東升殺害岳父母的場景,但并未揭示其動機,這種懸念設置讓觀眾始終保持對劇情的好奇;另一方面,劇中多次反轉的情節,如張東升殺害岳父母的動機、朱朝陽的真實身份等,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緊張和好奇。這種反轉不僅推動了劇情發展,而且,深化了角色形象,使觀眾在劇情的起伏中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劇集通過漸進的線索鋪陳與突如其來的情節轉折,巧妙地激發了觀眾的思維與情感反應。網絡懸疑劇在敘事結構上呈現出“反類型化”的節奏特征,即以較為生活化的表達方式,平緩地呈現原本應以快節奏、緊張氛圍為主導的懸疑題材。通過這一反傳統的敘事方式,劇集避免了過度依賴外部情節的急迫推進,而是注重細膩的情感渲染和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展現出一種更加內斂而深刻的懸疑氛圍。
在《白夜追兇》里,雙胞胎兄弟關宏宇和關宏峰兩條敘事線索具有不同取向的事件和不同風格的人物行動模式,由孿生兄弟二人白夜分飾展開兩條故事線,以此推進滅門案真相的敘事進程。這樣不斷有規律地變換敘事線、改變敘事節奏,既增加了該劇的懸念感,又通過鋪墊蛛絲馬跡的線索使故事真相逐漸被揭開,雙胞胎的雙人敘事線成為該劇的特色之一。而《隱秘的角落》突然在山上推下老丈人和丈母娘,以節奏的瞬時變化吸引觀眾進入情節之中。這種以靜襯動的節奏轉變使得故事的發展興趣點陡增,讓故事跌宕起伏。《沉默的真相》通過地鐵拋尸案的開場設計,巧妙地控制了敘事節奏,從開場的緊張懸疑到后續的復雜反轉,層層推進,成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密閉的空間中,緊張感和局促感構成強烈的反差進一步增強了敘事張力,隱喻著“無知的惡”,其中彌散的巨大張力使人印象格外深刻。[5]
(二)非線性敘事結構設計
非線性敘事結構是一種打破時間順序的敘事手法,通過倒敘、插敘、平行蒙太奇等手段打亂時間線,“表現出一種起伏斷續、無序的‘碎片化’狀態”。非線性特征主要通過復調重復、回環、跳躍的敘事結構,多維度的敘事空間和交織的敘事視角來體現。懸疑劇通過交織不同時間線、視角與事件順序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巧妙地在觀眾的認知過程中制造困惑與猜測。這種敘事方式不僅使劇情更加復雜多變,還通過層層遞進的謎團推動觀眾進入一種破解謎題的心態,促使其在觀劇過程中不斷探索與解構真相。以《沉默的真相》為例,劇集通過不同時間線的敘事布局,呈現了多個視角的交替與交織,其中包括2000年侯桂平的敘事線、2003—2010年江陽的敘事線以及2010年嚴良的敘事線。這種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使觀眾不僅體驗到時間流轉的錯綜復雜,還在多重視角的切換中逐步拼接出完整的故事圖景,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觀看體驗。此外,劇集通過不斷切換敘事時間與人物視角,使觀眾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性與思考力,從而加深了對劇情真相的探索欲望。8]
非線性敘事結構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原則,以時間的錯亂與交替為基礎,通過多條敘事線的并行展開,構建了一種復雜的群像式敘事形式。通過多層次、多視角的敘事方式,劇集不僅呈現了豐富的情節層次,還引導觀眾對敘事結構本身產生關注,促使其在觀看過程中自覺地參與到意義的建構之中。這種結構的巧妙運用,使得劇集不再是單純的情節推進,而是通過錯綜復雜的敘事網絡,逐步揭示出更深層的象征意義和隱喻內容。觀眾在不斷切換的視角與時間線中,仿佛置身于一場“戲中戲”的體驗。[9]
例如,《隱秘的角落》采用多線索并行與交織,通過張東升的作案動機、三個孩子的視角以及警方的調查等多條線索并行展開,使故事更具層次感;《開端》采用了回環式的敘事結構,通過時間循環的方式,讓觀眾在重復的情節中尋找線索。同時,通過采用限制性視角,觀眾與主角一起經歷時間循環,需要跟隨角色的視角逐步拼湊真相。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沉默的真相》通過時間跳躍與碎片化的多線敘事,制造懸念與沖突的強化,將江陽的調查、張超的拋尸案以及侯貴平的冤案并置,使觀眾在不同的時間線中尋找真相。網絡懸疑劇通過非線性敘事結構的創新,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看體驗,同時,也對創作者的敘事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播出后延續策略:社群維系與IP生態構建
(-) 參與式內容的再生產
網絡懸疑劇播出后,通過社群維系策略[包括社交媒體互動、粉絲運營、用戶生成內容(UGC)等參與式內容再生產方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黏性,已經成為近年來影視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這一趨勢通過觀眾的深度參與和互動,推動了內容的二次傳播及其文化價值的再創造。具體而言,劇集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等,進行話題營銷和粉絲互動,成功地擴展了其社會影響力。例如,《隱秘的角落》利用微博話題營銷,如“我還有機會嗎”和“一起去爬山嗎”等熱門網絡梗,引發了廣泛的公眾討論。這些互動不僅通過線上話題形成了集體記憶,也促進了觀眾與劇集的情感聯結。
此外,彈幕互動機制使得觀眾可以在關鍵劇情節點發表評論,甚至與其他觀眾進行實時互動,進一步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和參與感。通過這種即時反饋的互動模式,觀眾不僅成為劇情的受眾,而且成為內容傳播鏈條中的積極參與者。官方社交媒體賬號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發布精選片段和幕后花絮,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二次創作,如剪輯短視頻、撰寫劇評、創作同人作品等,推動了劇集的內容再生產。這種互動不僅強化了粉絲的歸屬感和社區感,而且激發了觀眾對劇集的深層次思考與討論。
隨著劇集的播出,粉絲互動活動逐漸成為維系觀眾熱情、鞏固劇集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諸如抽獎、線上投票、粉絲見面會等形式的互動活動,不僅在播出期間激發了觀眾的參與感,而且在劇集結束后延續了觀眾對劇集的關注。這些互動活動的多樣化形式為劇集的傳播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觀眾與內容之間的聯系,推動了劇集話題的長期熱度。通過這些互動,觀眾不僅是劇集內容的接收者,更成為內容創作和話語權的一部分,參與到了劇情的推測、角色的討論以及創作的再構建中。
這種互動模式反映了社交媒體時代內容消費模式的轉型,尤其是在網絡懸疑劇的語境下,劇集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向傳播內容,而是逐步轉變為一種多向交互、協同創造的文化現象。粉絲的參與不僅限于對劇集的簡單觀看和討論,還逐漸擴展到通過社交平臺進行二次創作、分享與推薦,甚至對劇情發展提出個性化的設想與期待。這種現象使得劇集能夠不斷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產生互動,進而提升其文化影響力和社會認同度。
(二)跨媒介IP生態系統的構建
網絡懸疑劇通過續集、衍生劇以及跨媒介擴展,成功建立了長期粉絲群體并延續了劇集的生命周期。IP生態構建策略通過多文本協同、跨媒介傳播、劇場化運營等方法延長了劇集的生命周期。這些策略不僅能夠提升劇集的商業價值,還能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互動體驗。劇場化運營將劇集播出后策略做到極致的精品化和類型化,并針對目標受眾進行“私人定制”,有利于市場效應的持續發酵,大力推進懸疑網絡劇的工藝化進程。[10]
例如,通過多文本構建“懸疑宇宙”,《隱秘的角落》和《無證之罪》通過人物之間的串聯(如“嚴良三部曲”)形成了跨文本的敘事世界。這種敘事模式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觀看體驗,而且激勵觀眾從不同的文本中探索故事的全貌,從而增強了劇集的吸引力和參與感。在劇集播出后,周邊產品、播客和網絡內容等也有效延續了劇集的熱度并持續吸引觀眾。例如,《隱秘的角落》劇中人物的同款T恤、手機殼以及“小白鞋”等周邊商品迅速成為熱門單品。此外,通過影評公眾號如“Sir電影”的深度解讀文章,劇集的討論熱度進一步提升。觀眾通過分享與討論,形成了“自來水”效應,從而維持了劇集的持續關注。這些策略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自我維持的IP生態系統,不僅提高了劇集的商業價值,而且深化了其文化影響力,促進了品牌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觀眾審美需求的不斷變化,懸疑網劇的觀眾參與模式從前期宣傳到播出后的延續,呈現出多元化、互動性和深度參與的特點。多平臺互動和觀眾的深度參與,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話題效應,不僅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還通過觀眾的反饋影響著劇集的傳播路徑和后續創作方向,展現了網絡劇在傳播策略和內容創作上的不斷優化。未來,懸疑網劇的觀眾參與模式還會繼續拓展和深化,為網絡劇的創作和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同時,越來越多的懸疑網劇選擇改編真實題材的藝術作品,由此將引發更為深刻的情感共鳴,通過對小人物個性化與群像化的刻畫,表達對人文關懷的深切思考和對社會問題的反思。這種情感共鳴和社會責任感的融入,將進一步提升其藝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魏兵.略論國產懸疑類網絡劇空間與敘事的關系[J].中國電視,2022(06):50-56
[2]王婕.國產懸疑劇海報的懸疑意義構建研究:社會符號和認知隱喻的融合視角[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4
[3]先蕓瑩.《隱秘的角落》角色海報的多模態話語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5):67-69
[4]張智華,張浩辰.近年來國產網絡懸疑劇的敘事創新研究[J].當代電視,2024(07):9-14.
[5]王麗萍,畢夢瑤.網絡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的敘事線索和策略[J].當代電視,2022(10):100-105.
[6]劉世文.作者隱退、非物質化、非線性和超文本:論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深刻變革[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01):33-37.
[7]敬鵬林.非線性敘事:電影敘事范式的異變與擴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4):142-146.
[8]羅晚晴.“慣例”與“創新”:國產網絡懸疑劇的敘事共性與突破[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05):86-88
[9]陳思遙.我國近年來熱播網絡懸疑劇的敘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10]孫汶,張智華.中國懸疑題材網絡劇的新發展[J].藝術廣角,2021(0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