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樹修剪是桃樹栽培中的重要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桃果實的產量和品質。科學修剪可使單株葉面積指數保持在4~5,夏季疏枝改善冠層透光率后,葉片凈光合速率提高19%,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2%~1.8%。筆者基于桃樹生物學特性與生產實踐,介紹了不同生育階段桃樹的修剪原則和方法,以期為桃樹高效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一、桃樹修剪的生物學基礎
1.枝梢生長與結果特性
桃樹當年生枝條可分為徒長枝(長度大于80厘米,節間長)、發育枝(長30~60厘米,用于擴大樹冠)和結果枝(長10~30厘米,著生花芽)。優質結果枝需滿足的條件為:枝粗(直徑)0.4~0.8厘米、花芽占比大于60%、節間長2~3厘米。不同品種間存在顯著差異。如南方水蜜桃結果枝平均長度為25厘米,北方油蟠桃可達35厘米。
桃樹年生長周期可分為3個階段:營養生長期,新梢日生長量可達5~8厘米,需控制徒長枝比例;花芽分化期,日均溫25~30℃時分化效率最高;果實發育期,需保證充足光照,以促進果實糖度積累。
2.光照需求特征
桃樹葉片的光補償點為2000勒克斯,光飽和點達40000勒克斯。通過修剪使樹冠透光率大于30%時,單果重可提高8%~15%。“Y”形整枝較傳統開心形整枝光能利用率可提高23%,增產達18.7%。不同修剪方式對光分布的影響不同,疏剪可減少枝葉量,直接增加透光率;拉枝可改變枝條角度,擴大受光面;縮剪利于更新復壯,延緩樹冠郁閉。
二、關鍵修剪技術
1.休眠期修剪
(1)樹形構建
幼樹定干:定植后在距地面50~60厘米處短截,選留3~4個方位角120°的主枝,主枝開角30°~45°。有研究表明,主枝夾角每增加10°,冠內光照強度可提升7%。
枝組配置:主枝兩側每隔20~25厘米培養中型枝組,結果枝間距大于15厘米。日本推薦采用的“三枝一組”配置法,可使通風透光率提高12%。
(2)結果枝更新
采用“雙枝更新法”:預備枝,保留基部2~3芽短截,培養次年結果枝;結果枝,選留優質中長枝結果,枝長大于30厘米的留8~12組花芽。該方法可使結果枝更新率提高35%,樹體壽命延長2~3年。
2. 生長期修剪
(1)新梢管理
5月,對桃樹旺梢留15~20厘米摘心,促發二次枝,可增加有效結果枝23%。扭梢處理,直立枝在木質化前基部扭轉180°,改造成結果枝,可使成花率提高41%。
(2)疏除冗余
落花后30天左右,于硬核期前完成疏枝,疏除量小于總枝量的15%。同一方向枝條間距宜大于25厘米,葉幕厚度不大于60厘米,否則透光率不足10%。
三、生產實踐示范
1.水蜜桃高產修剪模式
采用“Y”形修剪、動態管理模式,定植第二年培養兩個主枝,開角35°,通過拉枝形成“Y”形骨架。定植第三年,每主枝配置6~8個枝組,冬剪保留40厘米長果枝。盛果期,每年修剪4次,即冬剪1次、夏剪3次,每畝產量穩定在2500~3000公斤。
2.設施桃樹修剪改良
以日光溫室種植桃樹為例,通過落頭修剪控制桃樹高度,一般樹高應低于2米,留5葉,連續摘心,使花芽分化期提前7~10天;每結果枝保留6~8片功能葉。
(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 朱永樂 郵編:212013)
作者簡介:朱永樂(199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代農業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