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芳
正高級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兼任首都師范大學國培計劃特約授課專家、房山區學前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曾任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學前研修處主任,現任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中心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
家長不需要成為完美的朗讀者,只需要成為那個愿意陪伴孩子探索故事世界的人。你為他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能為他的人生底色增添一抹溫暖的書香。
讓孩子愛上閱讀—
演繹是關鍵
爸爸媽媽在和孩子開展閱讀活動的時候,要想把靜態的文字轉變成生動的故事,必須要配以有感情的聲音、生動的表情和靈活的肢體語言。
聲音里的 “七十二變”
● 根據角色轉換聲線
爸爸媽媽在閱讀的時候要根據角色的不同來轉換自己的聲線,千萬別怕自己表現得太過夸張,比如小熊的聲音是憨憨的,小兔子的聲音則是細細的,大灰狼的聲音可以沙啞低沉……苗苗的爸爸讀《三只小豬》時,在給大灰狼配那句“我要吹垮你的房子!”時總是在兇狠中帶點滑稽,每次都讓苗苗在緊張之余又能哈哈大笑,然后緊緊抓住爸爸的胳膊催促道:“爸爸,快學小豬躲起來的聲音!”
● 控制節奏與音量
當書中的主角遇到危險時,爸爸媽媽可以適當把語速加快、音量壓低,為孩子制造懸念;當遇上歡快的場景時,可以讓語速變得輕快,讓聲音帶上笑意。此外,當念到“汪汪”“喵嗚”“轟隆隆”等詞語的時候一定要帶有節奏感,它們可是故事里的“調味劑”,能讓畫面瞬間活起來。
表情與動作都要到位
● 表情同步
親子共讀并不是父母照本宣科,而是需要跟隨故事的主人公一起,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再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孩子。比如當看到故事中的角色非常難過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可以跟著皺眉頭,幫助孩子理解情緒。
● 肢體互動
爸爸媽媽可以用夸張的肢體動作來表現高頻率動詞或者模仿動物的行為,比如說“小猴子嗖的一下爬上了樹”就可以用手快速向上比畫;演繹“大象用鼻子噴水啦”可以做出甩鼻子的動作……這樣做不僅能快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能讓他更專注于閱讀的內容。比如妞妞媽媽每次在讀《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書中“我愛你有這么多”這一句時,都會張開雙臂把妞妞緊緊抱住,妞妞每次都特別期待這個時刻的到來。
從“聽故事”到“聊故事”—
互動提問引發思考
親子共讀中,我們要將孩子從“傾聽者”轉變成“思考者”,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讓孩子充分理解這個故事,提升閱讀效果,促進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發展。
循序漸進地提問
● 觀察性問題
幫孩子關注到繪本中的細節,練習觀察能力,比如:“寶貝,這幅畫上有什么呀?”“小兔子的裙子是什么顏色的?”“他手里拿著什么?”
● 理解性問題
家長要意識到只有讓孩子理解故事的情節和因果關系,才能引導他對接下來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例如:“小熊為什么哭了呀?”“小老鼠躲在哪里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 聯想與經驗性問題
把繪本里的故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比如我們可以詢問孩子:“小狗這樣叫,像不像我們家樓下的小黃狗?”“你摔倒的時候是不是也像小熊一樣勇敢?”“如果你是小豬,你會怎么對付大灰狼?”
● 評價與情感性問題
在閱讀接近尾聲的時候,爸爸媽媽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你喜歡這個故事嗎?最喜歡哪部分?”“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他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
耐心等待與積極回應
爸爸媽媽要給孩子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組織語言的時間,不要急著替他說完,而且無論他的回答多么天馬行空,都要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鼓勵:“這個想法真有趣!”“原來是這樣的,媽媽都沒想到!”“你說出來了,真棒!”
親子共讀帶來的效果并非立竿見影,而是像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每天進行這樣10~15分鐘的高質量閱讀,持續一段時間以后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的詞匯量會像小樹苗一樣悄然生長,而且更懂得表達情緒、有自己的想法。
打造專屬閱讀角—
讓閱讀變成習慣
閱讀需要儀式感,一個舒適并且具有吸引力的專屬空間能讓孩子自然地進入閱讀狀態。
有專屬感
開展親子共讀的地點不必布置得過于華麗,但要體現專屬的感覺。家里客廳一角或者孩子的房間都非常合適,關鍵是要保證光線充足,減少干擾。
爸爸媽媽可以在地上鋪好柔軟的地毯,擺幾個舒服的靠墊,在角落里放一盞溫馨的小臺燈,并且配合播放一些舒緩的輕音樂。比如豆豆媽媽把臥室的飄窗改造成了一個閱讀小城堡;樂樂媽媽則把一個大紙箱里面刷上顏色,擺上墊子和閱讀燈,給孩子布置成了閱讀角。
讓書本觸手可及
爸爸媽媽在家里要準備一個孩子夠得著的矮書架或收納筐,要讓書成為孩子生活環境中的一部分,還可以把書本的封面朝外擺放,畢竟顏色鮮亮的封面就是最好的閱讀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