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華
高級教師職稱,從事幼教工作30余年。西寧市城西區學前教育優秀工作坊主持人,多篇教科研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
家庭與幼兒園作為孩子早期閱讀的重要土壤,可以攜手搭建科學共育的橋梁,讓閱讀這顆小小的種子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家園互通,讓閱讀有跡可循
當幼兒園與每個家庭實現信息互通,我們才能更充分地了解孩子的閱讀狀態,為此,我們要求老師每天通過照片和視頻記錄孩子的閱讀過程,家長則將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
家園溝通常態化
每個孩子在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為此老師專門向家長推薦了《一口袋的吻》《小阿力的大學?!返壤L本,幫助家長解決這個難題。軒軒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是哭鬧不止,因此在去幼兒園的前一天晚上,媽媽決定和軒軒一起讀《一口袋的吻》,當讀到“媽媽把吻裝進迪比的小口袋,讓他帶到學?!睍r,軒軒問媽媽:“你也能給我裝一口袋的吻嗎?”媽媽立刻在軒軒手心印下一個個吻,并且告訴他想媽媽時就打開手心看看。第二天去幼兒園,軒軒雖然還是有些膽怯不安,但依然伸出小手堅定地告訴周圍的人:“我有媽媽的吻!”隨后便勇敢地走進了幼兒園。
定期溝通專題化
目前,幼兒園每學期會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共性問題舉辦2~3次專家講座,其中就有關于親子共讀方面的交流,讓家長充分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習慣,即使在家里也能開展科學有效的親子共讀。荔荔剛上小班的時候,拿到書后根本不好好翻看,有時還會把書撕得七零八落,荔荔爸爸為此非常頭疼。后來在參加過幼兒園舉辦的專題培訓會后,荔荔爸爸逐漸明白了,抓、捏、撕等動作都是低齡孩子探索繪本的一種方式,需要家長用正確的親子共讀的方式去引導。現在荔荔變成了一個最愛和爸爸一起看繪本的“小書蟲”,每天盡情享受著親子共讀帶來的快樂。
個體溝通精準化
在面對閱讀興趣較低的孩子時,我們會要求家長與老師共同尋找原因,制訂個性化的閱讀方案。比如嘉嘉在閱讀繪本時,不是擺弄玩具就是滿屋子亂跑,常常讓她媽媽感到有些沮喪,甚至想放棄親子共讀。但是在與老師交流以后,媽媽開始嘗試用夸張的語氣模仿故事里的角色,用肢體動作演繹情節,比如讀《三只小豬》時模仿大灰狼的“呼嚕聲”,沒想到嘉嘉立刻就被媽媽的動作吸引了過來,現在每天睡前的親子共讀,已經成為了嘉嘉最期待的“表演時刻”。
特色活動,讓閱讀變成親子共玩的游戲
在親子共讀中融入趣味性的互動,往往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
在閱讀中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其實,要想讓閱讀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并不難,我們會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把繪本故事改編成短劇來表演:比如家長和孩子在閱讀完《小紅帽》以后,可以用彩紙和布料制作小紅帽的頭飾,由孩子扮演小紅帽,爸爸化身大灰狼,媽媽則演繹溫柔的外婆。在這樣一場角色扮演里,孩子不僅復述了故事,還能加入自己的創意—比如讓大灰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與小紅帽成為好朋友……這樣的親子共創,正是從閱讀中激發想象力的有效實踐。
線上打卡活動
我們要求家長每天在班級群里上傳親子共讀的照片、視頻以及個人心得,并且要求孩子用符號和圖畫記錄閱讀過程中的趣事,老師也會及時進行整理和反饋,對表現優異的家庭給予表揚和獎勵。在峻峻爸爸的打卡記錄里,有時峻峻會化身小老師指揮爸爸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甚至天馬行空地進行續編:“大灰狼改好了,從此和小羊成了好朋友!”父子倆依偎著翻書的輕響與笑聲,成了家里最溫暖的畫面。
家長走進課堂
幼兒園每周都會邀請家長輪流來幼兒園擔任閱讀課程的助教,參與課程設計,帶著自己準備的繪本在課堂上與孩子們分享,目的就是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閱讀方式和習慣。因為只有當家長切身參與到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來,才能更直觀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專業支持,提升家園共育能力
圖書資源共享
我們的幼兒園有自己的繪本資源庫,按年齡分層推薦書目,并且鼓勵孩子將家中的繪本帶到班級來,與其他小朋友交換閱讀。除此之外,我們也建議家長在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的繪本區,讓他們在充滿書香的環境中感受閱讀的氛圍。有的家長告訴我:“第一次帶孩子去書店,他居然安靜地坐了半小時,指著書架說想把這些書都帶回家?!?/p>
閱讀案例研討
幼兒園會定期組織家長舉辦閱讀案例研討會,老師會選取典型案例和家長們一起分析原因、總結策略。在一次研討會上,小雪的媽媽提到孩子只喜歡聽大人講,自己卻不愿意主動閱讀。經過一番討論后,我們發現原來小雪的媽媽在閱讀中只是念給孩子聽,屬于單向的信息傳遞,導致孩子缺乏主動表達的機會。在找到原因后小雪的媽媽立馬改變了方向,在閱讀的同時鼓勵孩子猜測故事后面的發展,還通過表演、繪畫等方式增加趣味性。在這之后,小雪逐漸愛上了自主閱讀,開始嘗試將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