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新工科背景下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中存在的理論實踐脫節和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文章提出了一種基于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通過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實施”“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同時配套建立柔性評價機制和多元化質量監控體系,從而有效提升繼續教育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信息類專業教改;項目驅動導向;繼續教育改革;新工科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20-0170-03
0引言
繼續教育是推動終身學習進程的關鍵要素,眾多國家將繼續教育視作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并加強繼續教育以適應教育現代化及終身化的需求[1-2]。高校繼續教育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全社會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良好氛圍的重要途徑[3]。“新工科”建設不僅推動了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升級,同時也對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新工科背景下繼續教育產教融合、信息化教學改革需求等問題,相關學者提出了一系列在線課堂、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4-7]。項目驅動教學強調對學生工作能力的提升,通過項目驅動、講練結合和專題研究等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參與度與自主學習能力,尤其能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8-11]。
然而,在當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針對地方高校繼續教育培養機制的專項研究仍顯不足。本文所構建的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創新教育體系以及項目驅動式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為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的教學改革創新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新工科背景下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繼續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提升國民綜合素質、促進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重要使命。新工科教育理念所倡導的開放性、創新性、集成性特征,以及全生命周期培養和全面發展理念,與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正在經歷著深刻的信息化教學轉型。然而,當前我國高校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的發展水平尚難以滿足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項目化實踐環節薄弱。繼續教育學員普遍具有將所學知識快速轉化為職業能力的迫切需求。但由于繼續教育受眾來源廣泛、專業背景差異較大,現有教學模式過分強調通用性理論知識的傳授。對于實踐性極強的信息類專業而言,學生需要通過豐富的項目實踐來培養工程應用能力。然而當前的教學模式過度依賴線上教學平臺,缺乏與真實工程項目相結合的教學設計,難以為不同職業背景的成人學習者提供針對性的項目實踐指導。
第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不完善。在信息類繼續教育領域,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其僵化的培養流程、單一的評價標準以及落后的管理方式,嚴重阻礙了學員創新能力的系統培養。具體表現為:課程體系偏重知識傳授而輕視創新思維訓練;實踐教學與行業技術發展脫節,缺乏真實的創新實踐環境;考核評價過度關注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忽視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這種傳統培養模式與新工科建設所強調的“創新引領、交叉融合”人才培養理念形成強烈反差。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激發信息類繼續教育學員的工程實踐興趣、切實提升其項目實踐能力,以滿足新工科建設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成為當前繼續教育領域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嘗試構建基于項目驅動的繼續教育改革方案,著力提升學員的工程實踐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
2新工科背景下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改革思考及路徑
2.1以項目驅動為導向的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本研究提出一種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兩階段繼續教育培養模式,該模式深度契合新工科“創新驅動、實踐導向、跨界融合”的核心要義。如圖1所示,該模式通過校企協同機制,整合企業優質工程項目資源,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系統構建了兩個遞進式的培養階段。
第一階段:工程實踐技能培育與項目化教學。在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項目化教學作為核心教學方法,重點培養繼續教育學生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的專業技能,該階段貫穿學生前三個學期的學習過程。通過構建分類項目群,實現項目目標的具體化、案例的實際化以及工程操作的實踐化,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項目開發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此過程中,對現有課程實驗與工程實踐內容進行系統整合與優化,通過科學調整實驗項目設置,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同時,將各學科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與貫通,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完整教學體系。這一階段以專業基礎課程為支撐,通過工程實踐驗證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加深學生對工程能力的理解,為第二階段的創新能力深化與實戰化培養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第二階段:項目應用創新能力深化與實戰化培養。該階段聚焦于創新性地解決信息行業工程項目中的技術難題,適用于繼續教育后三個學期的培養過程。為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采用校企合作項目、工程實踐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作為主要教學資源,實施項目導師制培養模式,通過系統化訓練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工程實踐綜合能力。依托學校國家級、省部級工程實踐平臺與基地的優質資源,組織學生參與網絡安全、網絡工程、下一代通信等前沿領域的實際項目研發,以實戰化方式強化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在導師團隊指導下,學生通過團隊協作、技術攻關等創新實踐方式,解決關鍵技術難題,顯著提升項目應用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水平,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2探索“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實施”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的新路徑
在繼續教育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創新性地構建了融合高校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特色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實施”“三位一體”課程體系。該體系以專業基礎庫、專題模塊庫、項目庫和創新能力庫為支撐,嚴格遵循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工程教育理念,打造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架構。
1)“三位一體”課程體系的系統構建。該體系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雙輪驅動為基本框架,整合CDIO工程理念、創新項目設計與實施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形成了包含四大核心資源庫的完整教學體系。具體實施中采用“專題引領+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以實際工程項目為紐帶,帶動信息類核心課程的教學開展。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課程間的邏輯關聯性,將CDIO理念與真實工程案例有機結合,通過項目驅動促進課程學習的深化。教學實施路徑包括:圍繞工程項目應用領域及相關課程系統開展理論教學;將工程項目科學分解為若干子項目;針對每個子項目組織專題研討;最終通過子項目的逐個突破完成整體工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強化學生的理論認知,更能顯著提升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水平,為培養理論扎實、實踐過硬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撐。為達成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對現有課程進行了系統性重構:基于課程銜接關系和工程知識體系,將關聯密切的課程整合為課程群,構建邏輯嚴密的課程體系;同時以大型項目為載體,將工程案例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工程化思維培養和理論實踐融合。
2)專業基礎庫、專題模塊庫、項目庫和創新能力庫的系統構建。①專業基礎庫建設。該資源庫系統整合了繼續教育信息類專業課程中的軟硬件核心知識,為專題模塊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專業基礎庫全面覆蓋從基礎語法到高級特性的知識體系:基礎語法部分包含變量與數據類型、運算符與表達式、流程控制(條件語句與循環結構)、函數設計與調用、文件操作等核心內容;高級特性部分則涵蓋面向對象編程、模塊化開發、迭代器與生成器、裝飾器與上下文管理器、異常處理機制等進階知識。②專題模塊庫開發。專題模塊庫聚焦于課程中具有功能關聯性的知識單元,通過設計系列專題來培養特定的專業能力。延續Python課程案例,為提升算法應用能力可設計算法專題,內容包含基礎數據結構(線性結構、樹形結構、圖結構)、經典算法(各類排序與查找算法),以及動態規劃、貪心算法等高級算法設計方法。③項目庫建設。項目庫整合單門或多門課程的實踐內容,通過綜合性工程項目實現工程能力的系統培養。例如Web開發項目,整合了前端技術(HTML/CSS/JavaScript)、后端開發(編程語言與框架)、數據庫技術、軟件工程方法,并延伸至網絡安全和系統運維等關聯領域。④創新能力庫構建。
創新能力庫聚焦具有挑戰性的綜合項目,主要來源于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
3)遵循CDIO理念的項目化教學。CDIO工程教育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的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能力,這一理念與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以Web網站開發項目為例,在構思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項目調研與需求分析,明確項目背景、目標和功能需求,并組織團隊分工,制定包含時間節點、任務分配和資源配置的詳細項目計劃;在設計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基于需求分析結果完成系統架構設計和模塊劃分,通過方案評審提出優化建議,確保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同時指導學生選擇恰當的技術方案(包括前端框架、后端框架和數據庫等);在實施階段,教師全程指導開發過程,包括前端界面實現、后端業務邏輯開發、數據庫設計與實現,以及系統集成測試,確保系統功能完整性和運行穩定性;在運作階段,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系統部署與性能優化,包括服務器配置、數據庫查詢優化和緩存策略實施等,同時組織學生收集用戶反饋、分析系統不足、制定改進方案,并通過項目總結會提煉經驗,全面提升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
2.3建設項目驅動工程實踐創新的繼續教育柔性評價與多元化質量監控體系
教學評價與過程監控是保障繼續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建立以項目為導向的工程實踐創新柔性評價與多元化質量監控體系,對提升繼續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該體系采用形成性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信息類專業學生在工程實踐創新項目中的表現,重點關注其工程創新能力、團隊協作水平以及資源利用效率。
針對學生參與項目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特點,創新性地引入“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在“兩階段”培養模式的每個環節實時跟蹤評估學習成效。具體實施包括:構建理論和實踐兩個評價層面,設立基礎理論、編程能力、工程能力、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5個一級指標,各指標下設課程細化的二級評分標準;采用五級評價標準(好、較好、一般、較差、差),通過模糊評價矩陣計算每門課程的評分,最終形成綜合模糊評價結果。這種柔性評價機制能夠客觀、動態地反映學生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為后續培養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系統化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對工程實踐教育質量進行精準評估,既為學生能力提升提供針對性指導,也為優化成人教育培養方案提供數據支撐。
進一步構建由管理系統、內容系統和反饋系統組成的多元化質量監控體系。通過建立在校生和畢業生信息跟蹤系統,收集企業反饋、崗位信息、項目參與情況等工程相關數據,形成動態數據庫并定期回訪。將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作為衡量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通過完善的反饋機制持續優化培養體系,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創造有利條件。
3結論
本文構建的信息類專業繼續教育創新教育體系與項目驅動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在湖南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軟件開發等工程實踐能力,優化了繼續教育信息類專業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成效,為推進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2蔣01亦6,璐34(.2美):3國4-成39人,46教.育的研究現狀管窺[J].當代繼續教育,
[2]T20h]e.Shttatptes:o//fwHwiwgh.elrumEdinuacfaotuionnda2t0io2n2.Roregp/orerts[oDuBrc/Oe/Lth].e[-2s0t2a3te--1o0f--
[3]李hig定he坤r-,e李du曉ca雨tion.-國2家02資2-歷rep框or架t/.視角下高校繼續教育工作創新思考[J].智庫時代,2019(21):175,177.
[4]陳潔菲,蔣彭.新工科背景下成人高校大數據人才培養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3(3):44-50.
[5]劉丹青,王宇寧,謝平.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育人的原則、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產業,2023(1):71-73.
[6]席仲雨.互聯網學習資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辨析及其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化,2024(8):118-120.
[7]汪彥,徐述.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成人教育信息化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21(3):60-62.
[8]文鴻,張龍信.創新創業為導向的計算機專業項目驅動式協同培養模式研究[J].電子世界,2018(10):65-66.
[9]楊志武,邵開麗.項目驅動的軟件工程專業脈動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3(7):166-170.
[10]萬里冰,郭保青,霍凱.基于項目驅動的“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課程研究性教學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6):68-70.[11]龐阿倩,朱旭艷,萬冰.項目驅動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混合
式教學實踐[J].福建電腦,2023,39(3):121-124.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