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Sinipercasp.)隸屬于鱸形目(Perci-fomes)、暖鱸科(Percichthyidae)、亞科(S in iperc inae)]。因其肉質鮮美和營養豐富而深受消費者喜愛,養殖規模逐年擴大。2023年全國養殖產量達到47.76萬t,比2022年增產7.61萬t,增長率為 18.95% 。全國養殖產量排名前六的省份為廣東省( 32.08% )、湖北省0 28.10% )、安徽省( 10.93% )、江西省( 10.13% )、湖南省 ( 7.86% )、江蘇省( 6.76% )。鱖屬經濟魚類為翹嘴鱖(S.chuatsi)、斑鱖(S.scherzeri)、大眼鱖(S.kneri),其中翹嘴鱖消化道結構發達,生長速度更快,是鱖養殖生產中的主要品種]。
近年來,由于飼料養殖在成本及效益方面優勢巨大,專家們對翹嘴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究不斷深入。目前,對翹嘴鱖的營養需求和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包括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適宜添加量的探索等。翹嘴鱖馴化技術不斷成熟,優質苗種不斷出現,翹嘴鱖養殖模式和產業鏈趨于完善,未來翹嘴鱖養殖產業或將迎來跨越式發展。本文綜述了近年來翹嘴人工繁育和人工配合飼料養殖等關鍵技術,以期為翹嘴規模化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1翹嘴人工繁育技術
1.1繁殖的生物學特征
翹嘴的繁殖季節因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珠江流域翹嘴的繁殖季節通常為每年的3一4月,長江流域翹嘴鱖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5一6月,黑龍江流域翹嘴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6—7月。雄性翹嘴鱖在 1~2 齡時性成熟,雌性翹嘴鱖則在 2~3 齡時性成熟。在自然環境中,翹嘴通常在江河、湖泊和水庫中產卵繁殖。翹嘴產卵的適宜水溫為 21~ 25℃,且一般在雨天、水流較緩的夜晚或清晨時段產卵[]。翹嘴鱖的受精卵呈黃色,圓球狀,直徑為 1.2~1.4mm ,屬端黃卵,具有半漂浮性和微黏性。翹嘴的胚胎發育主要受水溫、溶解氧、pH、水流、光照等環境因素影響。研究表明,翹嘴屬分批產卵類型,可通過調節環境因素進行多次人工繁殖。
1.2優質品種
針對翹嘴苗種質量低、病毒攜帶率高、不易馴化等問題,有關翹嘴的良種培育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如2021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翹嘴廣清1號和全雌翹嘴鱖鼎1號、2022年審定通過的翹嘴武農1號、2024年審定通過的翹嘴鱖華康2號等均在水產養殖中表現良好。此外,2024年基于cGPS靶向測序技術,研制出的魚40K液相育種芯片芯1號,有助于翹嘴全基因組選育和良種的創新研究。現階段翹嘴優質品種見表1。
表1翹嘴優質品種、選育方法及優勢

1.3親魚培育
選擇 2~3 齡體色正常、體質健壯、體形標準、無傷無病、單體質量不低于 1kg 的優良品種作為翹嘴親魚。親魚下池前進行體外消毒,用 5%~10% 的食鹽水或 10~20mg?L-1 的碘伏溶液浸泡 5~10m in。消毒后,在養殖池中進行親魚投食馴化,使其適應新環境。經篩選后,將符合要求的翹嘴親魚投入親本池,同時保證餌料魚的供應。最適餌料魚的規格應為翹嘴鱖體長的 26%~36% ,池塘餌料魚與翹嘴鱖數量比保持在5 : 1 \sim" ,餌料魚也需進行體外消毒,加強水質管理,定時沖水創造微流水環境,以刺激翹嘴鱖性腺發育。
人工催產前,將雌雄翹嘴分離暫養,避免翹嘴鱖早產導致出苗時間不一致。翹嘴鱖的性別特征較為明顯,雌性翹嘴的下頜前端呈弧形,而雄性翹嘴則呈尖角狀,且超出上頜較多;雌性翹嘴鱖的泄殖區有3個孔,分別為肛門、生殖孔、尿孔;雄性翹嘴的泄殖區有兩個孔,分別為肛門、輸精孔和尿孔合并的圓形孔[]。
1.4人工催產
翹嘴人工催產的適宜時間一般為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水溫穩定在22℃以上時即可催產。催產藥物主要包括地歐酮(D0M)、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2號(LRH-A2)、魚類腦垂體(PG)。催產藥物使用劑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藥物、注射次數、魚體成熟度及水溫等。雌性翹嘴鱖催產藥物參考劑量為 2~
(204 ug?kg-1LRH-A2?J ,而雄性翹嘴鱖催產藥物劑量為雌性翹嘴的一半。催產藥物的注射次數與親魚的成熟度密切相關,成熟度高的一般采用一次性注射,成熟度中等則采取兩次注射。成熟的雌性翹嘴鱖腹部可見卵巢的大致輪廓,輕壓腹部,顯示腹部柔軟且略有彈性;成熟的雄性翹嘴鱖輕壓腹部則會擠出白色精液,精液入水后自然散開。雌性翹嘴鱖親魚采取兩次催產藥物注射時,第一次催產藥物注射劑量為總劑量的 20% ,用于卵子催熟, 8~10h 后注射剩余劑量,而雄性翹嘴不注射催產藥物。從催產藥物注射到親魚開始發情以及產卵的時間長短受水溫、親本成熟度、催產劑種類和注射次數等因素影響。
1.5人工授精
翹嘴鱖親魚開始發情后,立即將其捕出,反復適度擠壓雌性翹嘴鱖腹部,使卵粒流入容器中。同時,擠入雄性翹嘴鱖精液,將精卵充分攪拌混合。混合后,靜置 1m in,再將混合物轉入孵化設備中。孵化過程中保持適當的水流,水溫維持在 22~28° 為宜。
1.6人工孵化
翹嘴鱖卵的孵化時間與水溫有直接關系。水溫在
時, 53h 內翹嘴鱖卵即可孵化;水溫在 25~30 ℃時,翹嘴卵 29h 可孵化[3]。翹嘴鱖卵為半漂浮性卵,卵孵化過程中保持流水環境,流速在 0.2~0.6m?s-1 之間,確保魚卵能隨水流均勻分布并在中上層翻動。在翹嘴魚苗出卵膜期間,需精確調控水流,及時清除卵膜、死卵及其他污物。如有必要,可將孵出的翹嘴鱖魚苗轉缸,以提高魚苗孵化成活率。
1.7苗種培育
翹嘴鱖魚苗出卵膜后, 0~3 日齡的翹嘴苗由卵黃囊提供營養。當卵黃囊養分耗盡時,魚苗開始攝食,此時需及時投喂適宜的開口餌料,常用的餌料包括剛破膜的團頭魴、鯪魚以及“四大家魚”等。此外,有研究表明,鹵蟲也可用作開口餌料[4。為滿足翹嘴鱖魚苗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餌料魚的數量一般為翹嘴魚苗的 8~10 倍。
在翹嘴魚苗培育過程中,易感染水霉病以及車輪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病。需定期察看翹嘴幼苗攝食和活動狀態,發現異常及時使用顯微鏡檢查其體表,確認是否存在寄生蟲或其他病原體,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確保魚苗健康生長。
2翹嘴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技術
2.1人工馴化
選取活力好、體質健康的翹嘴鱖魚苗進行馴化,大小適宜的魚苗個體是馴化的關鍵。翹嘴魚苗個體過小,馴化時間較長,易發生病害;個體過大,馴化難度增加,一般選用 4~6cm 翹嘴鱖魚苗進行馴化。翹嘴鱖通常采用網箱馴化,馴化密度為 1 000~2 000 尾·m-3 ,這種高密度、小體積的養殖模式有利于縮短翹嘴馴化周期,顯著提升馴化成功率。翹嘴鱖魚苗缺少明視覺和色覺,但對光的敏感性極高,主要在微光環境中攝食[5]。一般應在每天的06:00和18:00進行翹嘴鱖魚苗馴化。
通過定時、定點循序漸進的攝食誘導馴化翹嘴鱖魚苗。具體步驟:投喂鮮活魚仔2天,投喂量占魚體質量的 20%~30% ;投喂半死魚仔2天,投喂量占魚體質量的 15%~20% ;投喂粉狀飼料 + 死魚仔4天,投喂量占魚體質量的 10%~20% ;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 死魚仔 + 粉狀飼料5天,投喂量占魚體質量的 4%~6% :投喂全人工配合飼料7天,投喂量占魚體質量的 4%~6% 。在翹嘴鱖魚苗馴化過程中,飼料投喂量和持續時間應根據天氣情況、水質條件和翹嘴鱖魚苗攝食情況進行調整。翹嘴鱖魚苗攝食前進行沖水,建立攝食刺激信息和分篩,讓部分翹嘴魚苗重新馴化,有助于提高翹嘴鱖魚苗馴化成功率。
2.2人工配合飼料
翹嘴鱖魚苗的商品飼料主要包括膨化飼料和軟顆粒飼料,以軟顆粒飼料為主。軟顆粒飼料具有軟濕特性,適口性較好,而膨化飼料在水中穩定性更好,受水質影響較小,保存管理更為方便[6,是較好的加工料型。翹嘴魚苗馴化期間,可投喂膨化緩沉飼料,利用飼料下落過程中的運動性刺激魚視覺并使其主動攝食。但投喂膨化緩沉飼料不易觀察翹嘴魚苗攝食狀態,易造成飼料浪費影響水質,導致飼料系數高,養殖效益不佳。翹嘴鱖魚苗馴化穩定后可投喂膨化浮性飼料,容易觀察其攝食情況,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利用率[]。選用人工配合飼料時,日投喂量應為翹嘴魚苗體質量的 2%~5% ,一般在每天的06:00和18:00進行投喂。
2.3日常管理
在翹嘴魚苗養殖過程中需注重日常管理。一是維持穩定良好的水環境,水色以微綠色或淺褐色為宜。控制養殖密度,避免過量投喂,定期檢測水質指標。根據水質指標,采用光合細菌、EM菌、藻粉等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科學使用增氧機,避免翹嘴魚苗缺氧浮頭。二是觀察翹嘴魚苗活動狀態,預防疾病發生,減少應激和機械損傷,降低魚苗患病風險。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益生菌、中草藥等免疫調節劑,提高翹嘴鱖魚苗免疫力,減少病害發生。如翹嘴鱖魚苗發生疾病,需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藥進行防治(表2)[8]。
表2翹嘴鱖魚苗人工養殖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

3展望
目前,因翹嘴人工飼料養殖風險較高,全國采取人工飼料養殖的翹嘴產量約占全國鱖養殖總產量的 10% 。隨著飼料養殖翹嘴的發展,包括培育無病害和易馴化的優質苗種,營養均衡高效的飼料研發,以及健康生態養殖模式的探索等,未來翹嘴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技術將會更加成熟和完善,推動魚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李松林,韓志豪,王小源,等.養殖概況及攝食調控機制研究進展.水產學報,2021,45(10):1787-1795.
[2]王丹,高宏泉.2024中國漁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4.
[]李傳陽,JEERAWATT,查丹琳,等.3種鱖魚消化道結構與胃中泌酸胃酶細胞分布比較.水產科學,2016,35(4):340-345.
[]張皓迪,馬卉佳.魚營養需求及其飼料研究進展].水產科技情報,2024,51(4):258-263,268.
[]向光清,張舟,鄧啟,等.翹嘴人工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當代水產,2024,49(5):80-81,83.
[6]李明鋒.魚生物學研究進展].現代漁業信息,2010,25(7):16-21.
[]葉金明,吳建開,叢寧,等.翹嘴一年三次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試驗].水產養殖,2015,36(3):5-9.
[8]劉士琰,林嘉琪,李美惠,等.魚生殖生長調控與良種培育技術研究進展].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2025,64(1):116-124.
[9]陳玲,孫成飛,董浚鍵,等.翹嘴“廣清1號”池塘高效養殖技術].科學養魚,2018(12):45-46.
[0]全雌翹嘴鱖“鼎鱖1號”].中國水產,2022(3):104-111.
[1]丁國棟,章海鑫,丁立云,等.全雌鱖“武農1號”和翹嘴“廣清1號”池塘養殖實驗對比.江西水產科技, 2024(2):13-15
[12]於杰.魚苗種繁育及成魚養殖技術Ⅲ].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4):56-59.
[3]沈文新.魚的生物學特征及鱖魚苗的人工繁殖技術.上海農業科技,2018(4):70-71.
[14]W ANG YY,LIANG XF,HES,etal.The potential useofArtemia for larval rearingofmandarin fish (S inipercachuatsi) D],Aquaculture Reports,2022,25.D0 I:10.1016/j.aq req.2022.101216.
[5]梁旭方.鱖魚視覺特性及其對捕食習性適應的研究Ⅱ.視覺對獵物運動和形狀的反應.水生生物學報,1995(1):70-75.
[6]梁旭方,李姣.魚飼料可控養殖技術].科學養魚,2021(1):68-69.
[7]汪福保,程光兆,孫成飛,等.池塘鱖魚人工配合飼料生態養殖技術[].中國水產,2022(11):82-84.
[8]李世元,胡蓮,丁慶秋.魚人工養殖常見病害及防治技術].科學養魚,2024(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