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結球甘藍(B 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 ta L.)又名卷心菜、包菜、洋白菜、疙瘩白、圓白菜、包心菜、蓮花白等,屬于十字花科蕓臺屬作物,原產于地中海沿岸,具有耐寒、產量高、適應性強、耐運輸儲藏、營養元素豐富等特點,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栽培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甘藍是天津市寶坻區(以下簡稱“寶坻區”)早春露地和設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但近年來隨著品種的更新換代以及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甘藍品種繁多,導致甘藍質量參差不齊,抗病性弱、產量不高等問題日漸顯現,對農民收入造成較大影響。為此,本研究開展了溫室早春結球甘藍品種比較試驗,引進華春、華寶、亮球、春秋如意、團圓、暄寶、豫藝水果、一見鐘情、普威綠四月9個甘藍新品種,與寶坻區種植面積較大的豫藝富貴品種進行比較,從中篩選出適宜寶坻區種植的結球甘藍優新品種。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
甘藍品種為華春、華寶、亮球、春秋如意、團圓、暄寶、豫藝水果、一見鐘情、普威綠四月等,均為寶坻區新引進品種,以豫藝富貴品種為對照(CK),共10個品種。試驗品種特性及來源見表1。
表1試驗品種特性及來源

收稿日期:2024-10-08主要作者簡介:苗瑞寧(1984—),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技術推廣工作。E-mail:273324071@ qq.com通信作者簡介:邢輝(1980—),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技術推廣工作。E-mail:1056676471@ qq.com
1.2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共10個品種,隨機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 14.4m2 ,長 8m ,寬 1.8m 。
1.3試驗概況
試驗位于寶坻區的天津市潮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號棚,前茬作物為番茄,土壤為中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土質疏松,透氣性良好。試驗時間為2024年4月8日至2024年6月17日。采取直播方式播種,每個小區鋪設滴灌管2行,播種3行,株距為 40cm ,行距為 60cm ,每小區種植60株。播種前施入以下肥料:有機肥2000kg?667m-2 、復合肥 40kg?667m-2 、二銨 10kg?667m-2 、土壤調理劑 (硅鈣鎂元素)20kg?667m-2 、生物菌肥 120kg?667m-2 。
試驗于4月8日播種,每穴播種3粒,5月9日噴施高效氯氟氰菊酯 15mL?667m-2+ 烯酰嗎啉 20g?667m-2 ;5月15日噴施聯苯菊酯30mL?667m-2+ 氨基酸葉面肥 40g?667m-2+ 代森錳鋅 60g?667m-2 ,施復合肥 CN-P205- K20=20-20-20 ) 5kg? 667m-2 ;5月21日噴施30% 吡蟲啉 50g?667m-2+ 阿維菌素 100g? (20667m-2+72.2% 普力克 60g?667m-2+ 硅鈣鉀鎂60g?667m-2+ 蘇云金桿菌 Bt60g?667m-2 ;6月3日噴施 6% 中生菌素 100g?667m-2+72.2% 普力克 60g?667m-2+6% 阿維氯苯酰 150g? (20667m-2 ,以預防甘藍軟腐病、霜霉病,防治菜青蟲、小菜蛾等。在參試甘藍品種葉球緊實、外葉變黃、葉球充分長大且完全成熟時,于6月15—22日分別收獲并進行植株性狀與產量測定。
1.4測定項目及方法
生育時期:調查參試品種的出苗期、采收期、生育期。
植株性狀:成熟時,每小區隨機抽取20株甘藍,測量參試品種的株高、開展度、中心柱長度、外葉數;各品種球高、球寬,計算葉球緊實度指數。
產量:成熟時,每小區實測 5m2 的甘藍球數、產量,計算各品種單球質量、總產量。
緊實度指數:緊實度指數為甘藍葉球單位面積的單球質量。計算公式為:
單球質量緊實度指數
×100球寬 × 球高
1.5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Exce1200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利用 SPSS 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甘藍品種的生育時期比較
試驗顯示,參試甘藍品種的出苗期分別為 4~5d (表2),品種之間無顯著差異。出苗率以亮球、春秋如意、豫藝水果最高,為88.34% ,暄寶和豫藝富貴(對照,CK)最低,為 83.34% 。參試品種生育期為 66~73d ,其中豫藝富貴(對照,CK)生育期最長,為 73d ,為中熟品種;華春、華寶、亮球、暄寶、豫藝水果、一見鐘情、普威綠四月這7個品種生育期為66d,均為早熟品種。
表2不同甘藍品種的生育時期、出苗率、熟性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 Plt;0.05 水平下差異顯著。
2.2不同品種的株高、開展度、中心柱長度、外葉數
由表3可知,在株高方面,不同甘藍品種之間的株高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中,豫藝富貴(對照,CK)株高最矮,為 20.5cm ,而華春株高最高,為 34.2cm 。株高從低到高的品種依次為:豫藝富貴(對照,CK) lt; 豫藝水果 lt; 暄寶 lt; 亮球 lt; 團圓 lt; 普威綠四月 lt; 一見鐘情 lt; 華寶 lt; 春秋如意 lt; 華春。
在甘藍的開展度方面,春秋如意的開展度最大,為 68.6(cm ,華春的開展度最小,僅為 38.6cm 。植株開展度從小到大的品種依次為:華春 lt; 暄寶 lt; 亮球 lt; 豫藝水果 lt; 一見鐘情 lt; 普威綠四月 lt; 華寶 lt; 豫藝富貴(對照,CK) lt; 團圓 lt; 春秋如意。
在甘藍中心柱長度方面,各品種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中心柱長度基本在 6.1~11.9 cm之間,其中普威綠四月的中心柱最短,華春的中心柱最長。中心柱長度從低到高的品種依次為:普威綠四月 lt; 豫藝水果 lt; 豫藝富貴(對照,CK) lt; 團圓 lt; 一見鐘情 lt; 亮球 lt; 暄寶 lt; 春秋如意 lt; 華寶 lt; 華春。
參試品種的外葉數在 5~19 片之間,品種之間差異顯著,其中華春的外葉數最少,豫藝水果的外葉數最多。外葉數從少到多的品種依次為:華春 lt; 豫藝富貴(對照,CK) lt; 華寶、一見鐘情 lt; 普威綠四月 lt; 團圓 lt; 春秋如意 lt; 亮球 lt; 暄寶 lt; 豫藝水果。
表3不同甘藍品種的株高、開展度、中心柱長度、外葉數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 Plt;0.05 水平下差異顯著。
由表4可知,在甘藍葉球的緊實度指數方面,參試品種的葉球緊實度指數在 0.35~0.57 之間,品種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團圓的葉球緊實度指數最高,華春的葉球緊實度指數最低。葉球緊實度指數從低到高的品種依次為:華春 lt; 亮球 lt; 豫藝水果 lt; 春秋如意 lt; 暄寶 lt; 華寶lt;一見鐘情 lt; 普威綠四月 lt; 豫藝富貴(對照,CK) lt; 團圓。
參試甘藍品種的球高在 10.1~18.6 cm之間,品種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球高從低到高的品種依次為:豫藝水果 lt; 一見鐘情 lt; 普威綠四月 lt; 亮球、團圓 lt; 華寶 lt; 豫藝富貴(對照,CK) lt; 暄寶 lt; 華春 lt; 春秋如意。參試甘藍品種的球寬在 11.6~14.8cm 之間,品種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中普威綠四月的葉球寬度最大,亮球和豫藝水果的葉球寬度最小。葉球寬度從低到高的品種依次為:亮球、豫藝水果 lt; 春秋如意 lt; 團圓 lt; 華春 lt; 華寶、豫藝富貴(對照,CK) lt; 暄寶 lt; 一見鐘情 lt; 普威綠四月。
在甘藍葉球的干燒心率方面,豫藝水果、一見鐘情、普威綠四月、豫藝富貴(對照,CK)4個品種的干燒心率為 0% ,華春、華寶、團圓、暄寶的干燒心率為 100% ,亮球的干燒心率為75% ,春秋如意的干燒心率為 88.89% 。說明除豫藝水果、一見鐘情、普威綠四月、豫藝富貴(對照,CK)4個品種外,其余品種的干燒心率均較高。這可能是管理過程中施用鈣肥不足所致。本試驗僅隨機調查各品種20個葉球的干燒心率,并不能完全代表這些品種所有葉球的實際干燒心率。但可以推斷出,在同等管理條件下,豫藝水果、一見鐘情、普威綠四月、豫藝富貴(對照,CK)4個品種具有優良的抗干燒心特性。
表4不同甘藍品種的葉球緊實度、球高、球寬、干燒心率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 Plt;0.05 水平下差異顯著。
2.3不同甘藍品種的產量比較
由表5可知,豫藝富貴(對照,CK)產量最高,單球質量達到 1.10kg ,產量為 3058kg :667m-2 ,產量最低的品種為豫藝水果,產量為1479.58kg?667m-2 ,二者相差 1578.42kg :667m-2 ,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試驗顯示,甘藍產量由高到低的品種依次為:豫藝富貴(對照,CK) gt; 團圓 gt; 暄寶 gt; 春秋如意 gt; 普威綠四月 gt; 一見鐘情 gt; 華寶 gt; 華春 gt; 亮球 gt; 豫藝水果,其中,團圓、暄寶、春秋如意、普威綠四月、一見鐘情、華寶與豫藝富貴(對照,CK)品種之間的產量無顯著差異,而華春、亮球、豫藝水果的產量顯著低于豫藝富貴(對照,CK)。
表5不同甘藍品種的產量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 Plt;0.05 水平下差異顯著。
3結論
本試驗表明,在新引進的9個甘藍品種中,華春、華寶、亮球屬于早熟品種,產量較低;春秋如意、團圓、暄寶為中早熟品種,產量較高。
9個新引進的甘藍品種在葉球緊實度、單球質量、中心柱長度等方面均處于上中等水平,但干燒心率較高,這可能與土壤條件、水肥管理水平等有關。綜合分析得出,春秋如意、團圓、暄寶3個甘藍品種表現較好,可在寶坻區進一步種植觀察。
參考文獻:
[1]楊林院,何繼文,寸待斌.冬春結球甘藍品比試驗:云南農業,2024(6):79-81.
[2]高富欣,劉佳,閆書鵬,等.我國甘藍品種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中國蔬菜,2005(2):45-46,2.
[3]李樹,盧英杰,王素.春甘藍品比試驗[].長江蔬菜,2004(7):54.
[4]吳兵,薄永明.甘藍品種比較試驗初報].上海蔬菜,2015(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