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是南京傳統手工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木刻水印技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但在數字社會快速發展的沖擊下日漸式微,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這一前沿技術,探討其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應用策略,為數字化傳承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及方法,旨在讓傳統手工藝在人工智能賦能下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人工智能;金陵刻經;非遺保護
【中圖分類號】TS838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3-0069-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3.01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歷程與中國文明的繁榮發展密不可分,它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高度發達,彰顯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方面所能達到的卓越智慧。我國政府自21世紀以來,陸續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規定,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大背景,傳統手工藝迎來了數字化傳承發展的新契機。以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為例,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數字化傳承體系,不僅可以破解當下傳承的諸多困境,更開啟了與現代社會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新篇章,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重燃生機。
一、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雕版印刷是我國最早的印刷方式,是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優秀文明成果,代表著我國勞動工匠千百年來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有機結合,更是代表了人們的審美視角的提升與精神信仰的堅定。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約起源于唐朝,彼時佛教復興,經籍需求大增,金陵地區憑借深厚文化底蘊與精湛手工藝基礎,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刻經印刷工藝。楊仁山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成為技藝傳承發展的重要據點,匯聚諸多能工巧匠,所刻經籍工藝精美、校勘嚴謹,被譽為“金陵本”,廣傳海內外。
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術——雕版印刷術,就是通過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原生態活態傳承下來。2006年5月,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作為代表“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之一,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保持了中國古代傳統雕版印刷中的木刻水印技藝,并將其同佛教文化與佛教藝術結合起來,形成了宗教性、藝術性、文物性兼具,獨樹一幟的刻印風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1]。
從宗教角度看,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是佛教文化傳承的關鍵紐帶,通過精刻經籍,將佛教教義代代相傳,延續著信仰的火種。目前金陵刻經處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三百余種,其中包括《華嚴經》《玄奘法師譯撰全集》等重要經論,收集了大量佛經版,為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工藝層面,盡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刻版時一刀一刻皆專注極致,力度與角度拿捏需恰到好處,不容絲毫偏差,只為精準還原書法筆鋒神韻,賦予經文以靈動氣息(圖1)。

刷印環節同樣嚴謹精細,對墨色的調配、刷印的力度和次數反復斟酌,確保經文在紙張上呈現出清晰、均勻且飽滿的質感。裝幀工序更是注重每一個細節,從紙張的裁剪折疊到封面封底的裝訂裝飾,都遵循古法、追求完美,以匠心獨運詮釋著對傳統技藝堅守,讓這份古老工藝在時光流轉中愈發醇厚。于藝術視角,融合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刻版上的文字和圖案經過精心設計和刻制,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性(圖2)。

二、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發展現狀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與文化精髓,曾在佛教傳播、文化交流等領域熠熠生輝。然而在全球化、工業化與信息化交織的當代社會,在印刷技術不斷發展和媒體快速更迭的沖擊下,這一古老技藝日漸式微,其特殊的典籍藝術和傳統的手工藝方式在保護和傳承方面都有較大的制約性,也導致了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社會普遍認知中逐漸淡化。早在2017年,由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正式出臺,目的為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2021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2]在國家日益重視非遺傳承保護大背景下,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其傳承發展已涌現出新的活力,但仍面臨眾多問題與挑戰。
(一)涌現出新的活力
從令人欣喜的一面來看,各方力量紛紛匯聚,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延續與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政府部門積極作為,專項的非遺保護資金逐年遞增,大量資金精準投入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傳承領域,為技藝傳承提供堅實的物質根基。
在教育與傳播層面,聯合高校將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引入校園社團、選修課程,以趣味橫生的手工體驗、知識講座等活動,激發年輕一代對這一古老技藝的探索熱情,在校園里埋下傳承的種子;各類文化展館、博物館布置專題展覽,通過實物陳列、現場演示等展示其獨特魅力。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這項傳統手工技藝也積極跨界探索,與話劇、動畫等現代藝術形式攜手,原創話劇《刻經》將技藝背后的故事搬上舞臺,《刻經》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舞臺創作資助項目、江蘇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動畫作品以新穎形式展現技藝流程,為古老技藝注入時尚活力,吸引年輕一代關注,拓寬藝術傳播邊界。
(二)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傳承保護已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階段性發展成果,部分年輕力量開始嶄露頭角,一些創新性的藝術呈現形式也初顯成效,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其前行之路依舊荊棘叢生,面臨著諸多棘手的困境與嚴峻挑戰。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對外展示、傳播以及互動交流的渠道仍顯得單一且局限。僅僅依托傳統媒介平臺進行展示,例如在一些傳統的文化館展覽廳,以靜態或動態展品的形式將經版、經書、技藝流程等呈現給觀眾,舉辦的線下講座、技藝演示活動,也受場地、時間、參與人數限制,難以形成廣泛影響力。這種單一的展示模式,無法充分展現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精湛工藝細節以及獨特藝術魅力,難以長久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在與現代流行文化、新興媒體平臺的競爭中,更是顯得力不從心,極大地制約了技藝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廣度與深度拓展,亟待尋求突破與變革。
三、人工智能賦能數字化傳承體系構建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蓬勃興起,在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等諸多領域展現出強大賦能潛力,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曙光,促使學界與業界思考如何構建數字化傳承體系,讓古老技藝重煥生機。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正能夠打破傳播以及互動交流的渠道單一且局限這一僵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全方位革新,構建數字化傳承體系,拓展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傳播路徑。
(一)構建數字化采集與存儲體系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長久以來始終依循著傳統的言傳身教模式進行傳承,這種方式固然能夠較為完整詳細地將非遺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其在時間、空間與效率層面都有著極大的瓶頸與限制,也不具備普及性。在當今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的時代背景下,構建智能化的技藝采集與存儲系統已然成為推動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持續發展、煥發生機的關鍵基石。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可以運用高清掃描、3D建模、多光譜成像等先進技術進行數字化采集與儲存。
一方面,對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經版、工具、成品等實物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從多個角度、不同距離對技藝流程進行全程錄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動作的細微分析總結。同時,利用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與分類技術,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智能標注、整理,方便后續檢索與研究。
另一方面,在文物修復領域,面對歷經歲月侵蝕、受損的刻經版片,圖像識別技術能夠迅速比對完好部分的圖像特征,精準定位受損區域的原始模樣,為修復人員提供科學、精準的修復參考,助力其還原刻經版片昔日的光彩。
通過這些技術的協同發力,對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相關實物和技藝流程進行數據采集,并將其轉化為寶貴的數字資產存儲于云端數據庫,確保技藝資料的永久性保存與高效利用,為數字化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二)打造智能交互展示體驗平臺
人工智能正在推動傳統意義上的“人”被“物”取代,成為溝通和直接傳遞信息的主體[3]。借助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全新的智能交互展示體驗平臺,使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連接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讓古老技藝以鮮活、靈動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激發全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與探索欲望,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永續傳承注入磅礴動力。
展示方面,隨著V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技藝流程相結合,在形式與內容上進行創新,對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歷史故事及工藝特征進行深度模擬,對云端數據庫中的資源進行語音識別、圖像掃描,再結合虛擬現實的智能建模技術,在保留細節特征的基礎上對人文環境、雕刻環境等概念化的場景進行智能優化再現,搭建出一個仿真環境,營造沉浸式體驗場景,產生強有力的、獨特性的體驗式、場景化的展示效果。全方位調動感官,讓體驗者穿越回古代,親身感受當時文化氣息與工匠精神,強化對技藝文化內涵的感悟,為傳承筑牢文化根基。
體驗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交互形式。引入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套、體感手環等,為體驗者開啟全新的交互模式。以智能手套為例(圖3),其內置的高精度傳感器能夠敏銳捕捉手部動作細節,當學習者戴上手套嘗試模擬刻版動作時,手套能精準識別手部的力度、角度以及細微的顫動,將這些動作數據實時傳輸至平臺系統。平臺依據數據反饋,在虛擬刻經場景中精準呈現對應的刻刀運動軌跡,讓用戶仿若真的手持刻刀在木板上雕琢,這種“以假亂真”的實操感遠超傳統鼠標、觸屏操控方式,極大增強了交互的真實度與沉浸感。體感手環則可監測用戶身體姿態、動作幅度,在刷印環節,身體前傾、手臂伸展的姿勢變化能被手環捕捉,進而同步控制虛擬場景中的刷印動作,實現全身沉浸式參與,革新了技藝體驗的交互形態。這種沉浸式體驗打破了地域與時間限制,將原本靜態、晦澀難懂的技藝生動地呈現于用戶眼前,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獨特魅力,極大程度吸引年輕一代群體,激發他們主動了解、分享技藝的熱情。

另外,人工智能輔助下平臺可以搭建技藝學習系統,對學員操作過程的實時監測,利用傳感器收集手部動作、力度、刻刀軌跡等細微數據,借助深度學習算法精準分析學員的技能掌握程度,進而生成個性化的學習建議與訓練計劃。
人工智能賦能下,打造智能交互展示體驗平臺,使古老技藝披上科技新衣,讓非遺體驗變得趣味十足、便捷隨性,從而吸引不同年齡、職業、地域的人群參與其中,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傳承注入新活力,拓展傳承廣度與深度。人工智能技術與非遺傳播的深入融合不僅讓虛擬信息與實體形態得以共存,更是大幅提升了非遺文化資源的可觸及性和體驗品質[4]。
(三)智能推送傳播與創新創意衍生
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深入洞察社交媒體用戶的興趣偏好、瀏覽習慣以及文化消費傾向。根據這些精準分析結果,定制關于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個性化內容,涵蓋精美技藝圖片、簡短生動的技藝解讀短視頻、匠人們的傳承故事等,定向推送給目標受眾群體。同時,通過優化人工智能算法分發機制,打破用戶信息繭房。例如,針對年輕的文化愛好者群體,他們熱衷于時尚潮流且對傳統文化抱有探索欲,算法推送時便可將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經典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創意圖片,配以短視頻講述傳統與現代碰撞背后的設計巧思,激發他們分享欲,使技藝在年輕群體中“破圈”傳播。還可打造用戶興趣交流社群,依據算法聚類相似興趣用戶,促進他們自發交流探討,讓信息在多元互動中流動,持續沖破信息繭房束縛,拓展技藝傳播廣度與深度。
引入人工智能創意生成算法,挖掘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的文化元素,如獨特的字體、圖案、色彩等,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各類文創產品。利用算法分析市場潮流趨勢,精準定位受眾喜好,設計出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美感的文創,如依據當下簡約風盛行,推出以淡雅刻經色彩為基調、印有簡約經文圖案的文具套裝;或是結合年輕人對飾品的熱愛,打造融入精美刻字的復古風項鏈、手鏈。
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推廣,在電商平臺、實體文創店同步上架,配合社交媒體種草營銷。文創產品盈利后,反哺技藝傳承,用于培養傳承人、升級展示設施,最終形成“以文養文、以文興文”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升級,將不斷為非遺數字化發展鋪就全新道路。量子計算賦能大數據處理,宛如給非遺數字化傳承工作嵌入一顆“超級智慧芯”,海量的刻經技藝資料、傳承數據、市場反饋等信息能在瞬息間被精準梳理、深度剖析,精準定位從刻板到印刷全流程的精髓與改進方向,筑牢堅實根基。腦機接口技術的漸趨成熟,加持沉浸式體驗,也有望徹底革新人機交互模式,讓用戶在接觸金陵刻經時仿佛能與古老技藝直接“心靈對話”。
總而言之,在人工智能賦能下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等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數字化傳承將邁向更高精度、更深層次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孺童.金陵刻經處“中國雕版印刷術”的守護者[J].法音,2010(01):26-28.
[2]李敏,季琳芳.政策發展視角下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2(05):130-132.
[3]李韻如.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感化展示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24):133-135.
[4]蔡雨珂,張軍.人工智能驅動下非遺的數字化傳播[J].傳媒,2024(15):49-51.
[5]金陵刻經印刷技藝[J].中國宗教,2023(03):98.
作者簡介:
鄭楠(1997-),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交互設計、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