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討了文藝片在當前電影市場中的困境與挑戰,以《海洋天堂》為例,分析了文藝片的定義、特點及其在市場中的表現。通過對比《海洋天堂》與同期商業片《玩具總動員3》的票房成績,揭示了文藝片在市場需求、審美差異、宣傳策略等方面的困境。盡管《海洋天堂》在票房上未能取得理想成績,但其深刻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仍獲得了廣泛認可,引發了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關注。本文認為,文藝片在追求藝術表達的同時,也需注重市場需求與審美差異,優化宣傳策略,以拓寬受眾基礎,實現藝術與市場的雙贏。
【關鍵詞】文藝電影;市場;票房
【中圖分類號】J905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3-004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3.012
隨著電影行業的更新迭代,在影院遍充斥著各種類型的電影。其中文藝片作為電影種類的一大類型,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敘述形式,相較于其他的商業片更多的是情感的表達與宣泄。而在當下這個步履匆匆、節奏飛快的時代中,文藝片似乎未能廣泛贏得大眾的熱情追捧與青睞。《海洋天堂》作為一部以自閉癥為主題極具代表性的文藝片,獨特的情感表達及深刻的社會情懷,贏得了不少贊譽,然而在票房上卻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這一現象引發了我們對文藝片與大眾、市場關系的深入思考。
一、透視文藝片現狀:案例剖析與解讀
(一)文藝片的定義及特點
文藝片是電影類型中的一大重要范疇,作為電影藝術中的一大分支,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熠熠生輝于銀幕的長河之中。它的核心多注重情緒及情感的表達,具備浪漫主義和言情等色彩。不同于其他種類的電影,文藝片更多承載著創作者對社會、人性、情感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具有國家與時代的社會文化功能性。它的節奏通常較為緩慢,注重細膩的情感變化,運用特定的鏡頭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傳達出故事內涵,也會采用非線性敘事、內心獨白、隱喻等表現手法,來展現人物的心理特征及情感變化,它需要觀眾投入一定的時間去品味其中的韻味。在現如今,人們習以為常地認為文藝片的受眾群體是文藝青年、知識分子,因為文藝片相對于商業片的直接性來說晦澀深奧,以致在文藝片的悠長敘事中,尋味的觀眾似乎漸行漸遠[1]。
(二)文藝片案例剖析:《海洋天堂》
當前,文藝片研究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自2005年起,相關研究開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到2010年,研究成果的數量更是實現了翻倍增長,年產量達到兩三百篇。鑒于此本文聚焦于以自閉癥為主題的電影,對文藝片當下的發展狀況展開較為全面且深入的闡述,旨在為該領域的研究貢獻一份力量[5]。《海洋天堂》是由薛曉路執導的一部以自閉癥為主題的文藝電影,它匯聚了李連杰、文章、高圓圓等多位實力派演員。主要講述了由李連杰飾演的身懷絕癥父親王心誠,為讓由文章飾演的患有自閉癥的兒子周大福能夠正常生活,在身處肝癌晚期的困境下,他在海洋館努力工作并教會兒子各種日常生活的能力,為了在自己走后兒子能夠獨立生活的感人故事。
《海洋天堂》于2010年6月1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同期有其他多部商業片共同競爭,如在2010年6月16日上映的《玩具總動員3》,這部電影由皮克斯動畫制作,其獨特的動畫造型及劇情表達深受廣大觀眾喜愛,以此流失了《海洋天堂》的一部分觀眾。《海洋天堂》中父親一角由當紅動作片巨星李連杰飾演,盡管該片擁有強大的演員陣容以及情感內核,但在票房的呈現上始終不盡人意,最終累計票房為1413.4萬,而同期電影《玩具總動員3》累計票房卻高達1.17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產文藝電影所處的困境,即深刻的內涵與細膩的表達往往難以吸引大量觀眾走進影院。然而《海洋天堂》在市場反響上卻收獲了一致的好評,截止2024年9月17日,該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8.0分,影片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成功聚焦自閉癥這一特殊群體,引發了社會對他們的高度關注與思考。雖然其票房不佳,但其蘊含的卓越非凡的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二、文藝片票房困境分析
(一)市場需求與審美差異性
現如今,電影院上映的種類多種多樣,觀眾的目光多聚集于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電影類型。其中以動作片、動畫片、喜劇片為主。動作片表現場景較為緊張刺激帶動著觀眾的視覺神經,動畫片如同童話王國,其有趣的形象、搞怪的配音、多彩的配色,吸引了一大批大人與孩子們的目光。喜劇片更是受到一眾的好評,其幽默風趣的臺詞、夸張逗趣的表演,給人們帶來了輕松愉快的感官享受。這些類型的電影能夠滿足觀眾不同的娛樂需求和好奇心,因此備受歡迎。
《海洋天堂》與《玩具總動員3》作為同期上映的兩部電影,卻在票房上有著天壤之別,《玩具總動員3》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尤其是皮克斯出品的經典系列續作,擁有了一定的受眾基礎,同時塑造出了許多經典角色,如忠誠樂觀的胡迪、勇敢無畏的巴斯光年、忠于朋友的彈簧狗等,這些角色的打造無論是大人或孩子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海洋天堂》是一部聚焦自閉癥題材的文藝片,它雖然情感真摯、觸人心弦,但由于該片的目的旨在于加大人們對自閉癥群體的重視,所以其在觀影受眾群體上極為有限,主要集中在對電影藝術有較高追求和理解的觀眾中,因此在票房上相較于其他的影片相對低調。
(二)宣傳策略與發行多元性
電影宣傳的好壞對票房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搭建起電影與觀眾之間的橋梁,激發人們對其的觀影興趣。電影的宣傳能夠提升電影本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加能夠增加其曝光度。《玩具總動員3》作為皮克斯的招牌系列續作,在電影的宣傳上充分利用了品牌效應,通過各式吸引眼球的預告片、海報等加以傳播。同時皮克斯設計了致敬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系列海報,其獨特的設計創意贏得了廣泛的關注,也進一步提升了電影的知名度和期待值。
《海洋天堂》在電影的宣傳上也極具特色,影片與“壹基金”合作,在多地發起了“一生,壹起走”關愛自閉癥兒童公益活動,并由各地的自閉癥兒童手繪電影的公益海報,引來了社會公眾對自閉兒童的關注度,同時在當時以動作片著名的李連杰也運用其知名度加大對影片的宣傳。然而《海洋天堂》的受眾群體相對有限,主要聚焦于對自閉癥題材感興趣的觀眾群體,因此也限制了其宣傳的廣度與深度。
(三)排片情況與競爭激烈性
電影排片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影的票房成績,影院通常根據電影的類型、受眾、口碑等多種因素,對影片放映時間和頻率進行安排。它通常為更多的吸引觀眾、增加客流,而將熱門的商業電影安排在晚間和周末的黃金時段進行放映,從而提升票房。反之當排片不合理的情況下,則會流失一定的觀眾,從而影響票房的表現。
作為文藝片的《海洋天堂》就在當時的影院遭遇了排期低谷,許多商業影院更傾向于排映商業大片,而對小眾題材的文藝片相對較為冷門,導致影院未能引起重視。例如《海洋天堂》上映當日在北上廣的排片差不多是《玩具總動員3》的一半。由此看來同期上映的其他商業電影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使得《海洋天堂》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這也直接限制了該片的票房收入及社會影響力。
(四)作品內涵與節奏獨特性
電影的題材是人們選擇觀影的首要因素,往往喜劇片、動畫片、動作片等熱門電影能吸引大量觀眾,而小眾題材的文藝片則面臨受眾群體有限的困境。電影內容能否引發觀眾的共鳴也是決定票房高低的關鍵因素,文藝片《海洋天堂》講述了李連杰飾演的父親王心誠對文章飾演的自閉癥孩子大福艱辛的訓練治療經歷,對自己死后兒子日常生活的安排[2],畫面沒有過多跳躍的色彩,整體的色調和諧統一,許多細節的表現都動人心弦,電影中父親怕自己走后兒子會孤單,便拖著自己病重的身體,扮演成海龜的模樣與兒子在泳池里嬉水,他也告訴大福,爸爸就是最大的那只海龜,而你是最小的那只,會永遠陪伴著你。該片表現出了父子間的動人真情,在自己將死時依舊著想著孩子的未來,極其打動人心。
我們在選擇電影不僅注重其題材,同時也會不自主的關注其節奏感,往往選擇那些激動、振奮、緊湊的節奏感電影來刺激自己的感官體驗,而緩慢的節奏則會讓觀眾失去耐心,《海洋天堂》通過緩慢的節奏,細膩地表現了父子之間的日常生活與情感交流,讓人們籠罩在一種抒情的氛圍感中,但也正因其缺乏視覺沖擊力,整體處于一種壓抑的感覺中,難以持續吸引觀眾注意力,導致部分觀眾失去觀看耐心,從而影響票房的吸引力。
三、文藝片的市場之旅:從默默無聞到大眾摯愛
(一)大眾的接受程度及未來走向
隨著時代變遷,文藝與大眾及市場緊密相連,其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升。這一趨勢的體現不僅在于文藝作品能夠更深刻觸動人心,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現實的溫馨點綴于深刻映照,更在于部分文藝作品巧妙地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使其快速“出圈”。以電影《芳華》為例,作為一部國產文藝電影,累計票房高達14.23億。在消費社會背景下一部懷舊題材的改編電影不僅票房飆升,并引發諸多媒體和觀眾的共鳴[4]。它起初宣傳聲量不大,卻憑借對青春、理想與時代變遷的細膩刻畫,在觀眾群體中口口相傳,它的內容及題材引發了強烈共鳴。盡管在當時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是這部電影還是憑借過硬的品質,在賀歲檔成功實現票房突圍,成為當年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
《芳華》票房突圍的成功案例不僅證明了文藝作品的市場潛力,更彰顯出文藝在大眾及市場的接受程度逐步提升。影片的成功除了電影本身故事優秀之外,還得益于成功的電影營銷。現如今互聯網飛速發展,形成了許多媒體平臺如抖音、小紅書、微博等,這些使得文藝作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相信在未來,文藝作品通過媒介的賦能有望在市場上獲得更多認可和關注,為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市場反饋及創作調整
市場深刻影響著文藝的發展動態。一方面市場需要為文藝作品提供經濟支持和傳播途徑,以此來推動文藝作品的推廣和普及。另一方面市場的商業化傾向也會對文藝的創作及其藝術價值產生強烈沖擊。就以《海洋天堂》為例,雖然最終票房相較于其他的商業大片不佳,但該片所創造出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思想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如何才能使得藝術價值和票房處于一個平衡點呢?尹鴻教授強調,在當今這個多屏并存的時代,若希望觀眾甘愿投入時間和金錢去觀看一部電影,就必須深入分析電影的本質特征,明確區分電影與電視節目、網絡視頻之間的根本差異,即電影所獨有的“影院體驗”。只有找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才能創作出既具有藝術價值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作品,以此來帶動票房的提升。
(三)文藝片市場定位及策略
文藝片市場定位的準確與否也對文藝片的宣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海洋天堂》雖作為國內為數不多以自閉癥為主題的作品,在內容主題和思想傳達上已較為開拓創新,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能夠輕易獲得觀眾的青睞。如果市場定位不明確,宣傳和推廣不到位,就很難吸引足夠的觀眾走進影院。
針對文藝片市場定位模糊和營銷策略挑戰,我們需要加強市場研究和數據分析,明確受眾目標和市場需求。同時我們還需創新營銷策略和手段,如何巧妙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平臺進行傳播,電影《芳華》的成功,不僅在于電影本身,電影的營銷策略也極為重要。能否對影片做出正確的定位,是決定目標受眾和目標受眾群體劃分的前提條件,從定位精準出發,進而推進宣傳以及故事賣點營銷等,這都是電影營銷的核心要素[3]。宣發團隊正是抓住了電影核心要素的關鍵,使受眾在電影上映前就對《芳華》產生了濃厚興趣,促成電影的票房佳績。
四、結語
文藝電影的營銷與宣傳從古至今都是個難解的迷局,因其影片宣傳的局限性、影院排片不受重視、電影內容受眾群體較為狹窄等多重因素造成了文藝電影票房的慘淡收場。這也恰恰證明了文藝與市場不可分割,文藝是市場的文化產物,受大眾需求影響,又引領大眾審美與文化追求,三者相互影響,共同促進文化發展。
《海洋天堂》作為自閉癥主題的文藝電影,其所存在的藝術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切,也許文藝電影在未來的某天會如同《芳華》一樣創造票房奇跡,但目前來看,它仍面臨不小的挑戰。文藝創作者不應一味追求票房的輝煌,而犧牲文藝片固有的價值,市場也應賦予文藝作品更多喘息與綻放的空間。文藝片在未來或面臨市場挑戰與創作瓶頸,但也將迎來更多的觀眾共鳴,在探索與創新中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崔穎.新媒介背景下文藝電影的發展趨勢與創新[J].電影文學,2022(14):19-22.
[2]陳持.電影《海洋天堂》的人文關懷和藝術追求[J].電影評介,2010(16):29-31.
[3]梁福春.電影《芳華》的營銷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2(11):64.
[4]王盟淳.消費社會視閾下電影《芳華》改編成功的原因[J].學周刊,2018(27):191-192.
[5]郭慧.困境與突圍:國產文藝片的圈層營銷策略研究(2015-2020)[D].成都:四川外國語大學,2021.
[6]張園園.當代文藝片的灰色誘惑與藝術表達[J].電影文學,2019(01):62-64.
[7]楊柳青.自閉癥兒童幫扶項目研究[D].福州:福州大學,2021.
[8]不語.《海洋天堂》:海天遙遠,父愛深沉[J].黃金時代,2020(06):79-80.
作者簡介:
湯瑩(2000-),女,漢族,湖南湘潭人,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美術與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