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南民間刺繡藝術蘊含著深厚文化根基與獨特藝術風格,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匯聚了多元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現了粗獷與細膩、純樸與勤勉的和諧統一。面對當今文化快速變遷的情境下,傳承這一文化遺產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將以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為核心,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探討新時代大學生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的關鍵作用,并探尋將湘南民間刺繡藝術有效融入大學生民俗文化傳承的創新方法與實踐路徑,以期實現傳統藝術的活性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湘南民間刺繡藝術;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J523.6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3-003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3.010
【基金項目】2024年度郴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湘南民間刺繡藝術視角下大學生傳承民俗文化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ZSSKL2024159)。
一、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精神內涵
湘南民間刺繡藝術在湖湘刺繡的絢麗篇章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湖南郴州“大布江拼布繡”“興寧刺繡”分別被列為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其豐富多元的題材紋樣、巧奪天工的制作技藝以及獨具辨識度的藝術特征,猶如一扇通往深邃文化世界的大門,背后隱匿著無比厚重的文化底蘊與飽滿豐盈的精神內核。
(一)尊崇自然:“萬物有靈”信仰的藝術投射
在湘南民間刺繡的創作天地里,手藝人秉持著源自遠古、質樸純粹的“萬物有靈”信仰。湘南民間刺繡色彩鮮艷豐富,常運用大紅、大綠等對比強烈的色彩,卻又和諧統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針法多樣,如平針、鎖針、摻針等,每種針法各顯神通,或細膩勾勒輪廓,或營造豐富質感;圖案題材廣泛,涵蓋民間傳說、花鳥魚蟲、吉祥紋飾等,飽含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祈愿。于他們眼中,天地日月、花鳥魚蟲等自然界萬物皆為神靈的具象化呈現,被賦予了人的情感、意志與靈魂。以湖南永興縣極具代表性的扎角帽、涼帽為例,其設計巧思盡顯對自然物象的擬人化演繹。那靈動的線條、鮮活的造型,不僅是藝術美感的外在彰顯,更是藝人們內心深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愿景的直觀映照,深刻詮釋了湘南民間所獨有的“物我一體,天人合一”價值理念,將對自然的敬畏之情絲絲縷縷地編織進刺繡作品之中[1]。
(二)文化絲線:民俗儀式與生命記憶的交織
湘南民間刺繡藝術宛如一條堅韌的絲線,緊密貫穿于湘南人民生命歷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從新生命呱呱墜地的誕生禮,到情定終身的浪漫婚禮,再到福壽安康的賀壽慶典,乃至莊重肅穆的喪禮告別,刺繡作品恰似一位無聲卻深情的使者,每逢重要時刻準時登場。它們憑借著獨特而精妙的藝術語言,將人們心底對美好生活的熾熱期盼、誠摯祈愿娓娓道來,為每一場人生盛事暈染上濃郁的節日氛圍。例如湖南永興縣的虎頭鞋、帽頂刺繡、紅肚兜繡品表現出“天圓地方”的理論,通過人格化比擬賦予物件鮮活生命力,借形象象征傳遞深邃寓意,以諧音寓意巧妙寄托吉祥念想,搭配上飽含文化底蘊的文字圖案,絲絲針線間,納祥祈福之意滿溢[2]。它不僅是裝飾藝術,更是湘南民俗文化的載體。刺繡作品常出現于婚喪嫁娶、傳統節日等場合,傳遞著家族情感、鄉土記憶,承載著當地的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深層文化信息,是湘南人民精神世界的直觀映照,更是民俗文化、生命意識與哲學觀念深度融合的結晶,承載著湘南人民世代相傳的情感與記憶。
二、大學生傳承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重要意義
(一)文化滋養:湘南刺繡藝術助力大學生精神成長
湘南民間刺繡作為湘南地域文化的鮮活映照,宛如一座蘊藏無盡珍寶的寶庫。每一縷絲線,每一精細的針腳,皆體現著刺繡藝術的技藝精髓,匠心雕琢的背后深藏勤勞與創新的勞動精神、堅韌不拔的傳承精神、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等文化價值,其整體設計體現著為人正直、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的思想,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智慧,同時,也寄托著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傳遞著人間的溫暖與希望之光。對天人合一的追求與敬畏之心[3]。這些藝術元素相互交織,源源不斷地為大學生輸送成長養分,成為精神滋養。一方面,塑造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根基,使之在領悟湘南刺繡藝術魅力的過程中,油然而生對祖國大地的深沉熱愛;另一方面,深度激發大學生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感,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心底生根發芽。
(二)實踐賦能:創新民俗文化傳承
湘南民間刺繡的獨特美感能充分發揮地方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傳統文化的賦能,培養大學生對傳統刺繡藝術的創新思想與繼承意識,在傳承活動之中,學生們不再是旁觀者的被動角色,而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與富有創新思維的創造者。例如大布江拼布繡技藝的現代再設計環節,通過對形式進行創新性設計、對功能進行實用性改造,大學生從中看到大布江拼布繡的現代生機,勾勒出大布江拼布繡現代發展的可能。刺繡作品中所蘊含的質樸道德觀念,在大學生們一針一線的交織中體察、內化,他們親身觸碰柔軟的刺繡絲線,從構思到成品制作,每一個精細環節的繡制,民俗文化教育滲透在沉浸式的體驗之中,學習的內驅力瞬間激活,使之變得鮮活生動。成功打破民俗文化傳承長期以來被困于固定空間的局限枷鎖,使之貼近生活、直抵心靈深處。
(三)價值引領:形塑大學生時代擔當
湘南民間刺繡藝術宛如一座精神燈塔,其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對于引領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具有重要意義。在傳承湘南民間刺繡的過程中,大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刺繡藝術的獨特魅力,打開了走進傳統刺繡藝術的通途之門,得以深度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肩負起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神圣使命。這份源自文化深處的自信與認同,不僅是對本土文化血脈的堅定認同與敬重守護,更是一股強勁有力的動力源泉,能夠源源不斷地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促進文化交流互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大學生們傳承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堅守與努力,都如同點點繁星匯聚,為中國夢的璀璨星河貢獻屬于青春的磅礴力量。
三、大學生傳承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實踐路徑
湘南民間刺繡藝術蘊含著獨有的教育價值和實踐意義。通過追溯歷史脈絡、陶冶藝術文化情感、運用IP數字驅動、賦能鄉村振興等多元化策略,將湘南刺繡藝術的展現與大學生傳承民俗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實現“1+1>2”的文化育人實效,煥發出新時代的藝術生機。
(一)回溯歷史:為刺繡文化尋根鑄魂
湘南民間刺繡,作為湖湘刺繡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的智慧和經驗。為了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追溯其民間根源,從豐富的歷史資料中提取精華,賦予刺繡文化新的活力。例如“大布江拼布繡”和“興寧繡”等作品,溯源刺繡的歷史、劃分類別、辨析題材紋樣、研習制作技藝,探討藝術特征以及刺繡技藝。通過深入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整理,可以收集到珍貴的民間藝術史料,使刺繡作品從靜態的展示轉變為立體的敘述,引導大學生深入理解刺繡藝術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和濃烈的人文情感,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湘南地區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發源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刺繡藝術的表現手法中流露著軍民魚水情,映射著文化價值、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為刺繡藝術注入多元而深沉的精神內核。
(二)情感陶冶:厚植大學生文化情感根基
藝術陶冶是情感陶冶的重要方式。藝術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熏陶,尤其是源自生活的藝術,其精髓在于觸動人心,能激發情感共鳴。湖南民間刺繡,以其獨特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及深刻的內容,成為反映民眾思想觀念與文化習俗的生動符號,蘊含著獨特的文化象征意義。在湖南土家族刺繡中,動植物、神話故事、建筑圖樣與器物造型等元素交織,通過比擬、諧音等手法,巧妙而熱烈地傳達著樸素而真摯的祈福愿望。例如,湘南刺繡中的祈子延壽圖案,象征著人丁興旺與家庭幸福;連年有余、錦上添花等紋樣,則寓意驅邪避災與平安吉祥。瑞獸鎮邪的圖案,更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環境的向往與追求的體現。湘南刺繡的圖案與內涵,通過象征體系,綜合而直觀地傳達了民間的祈福與愿景。
如何轉變文化遺存的熏陶,引發大學生的審美認同,產生文化情感共鳴,成為新時代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重要命題。對于思想活躍的青年大學生,僵化呆板的說教方式很難使產生情感共鳴。朱小蔓教授曾提出:“情感相當于情緒心理學的‘感情’術語,即區別于人的認識活動、有特定主觀體驗和外顯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聯系的感情反映。”[4]情感是與認知活動相區別,具有特定主觀體驗和外顯表情,與人的特定需求緊密相連的心理反應。因此,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作品感染與熏陶大學生,不僅能夠陶冶他們的性情,提升審美情感,還能實現美育與德育的平衡。突出對大學生創新設計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傳統刺繡工藝技法的深入學習,大學生獨立自主創新并完成設計作品的過程,能夠深刻理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背后折射出來的職業精神[5]。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文化情感,在無意識的狀況下情真意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使大學生在無意識中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唯有以情感為紐帶,以藝術為橋梁,才能達到文化知識與文化情感的和諧統一,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文化情感共鳴,打破時空邊界,實現大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同。
(三)打造IP:數字驅動教育創新轉型
在刺繡藝術傳承與推廣的征程中,文化IP設計成為點亮前路的創新明燈,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矩陣,強化大學生對刺繡藝術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6]。一是激發雙創活力,解鎖刺繡IP產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通過數字活化建設,實現網絡共享平臺等,線上線下同頻傳播,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刺繡技藝。將傳統的刺繡與現代數碼印相結合,開發融入大布江拼布繡、興寧繡元素的IP產品。讓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沉浸式體悟刺繡藝術精髓與價值。二是數字科技賦能,讓刺繡藝術“活”現眼前。鼓勵大學生將湘南民間刺繡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利用數字軟件進行刺繡圖案設計,再通過機器輔助實現部分針法的快速制作,為刺繡走向大眾市場創造條件,利用CAD軟件設計出新穎的刺繡圖案,然后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出刺繡模板,在數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傳播注入強大動力。借助數字技術精準復刻、合成藝術3D影像,以超現實、直觀震撼的方式將刺繡文化推至年輕人視野中心,吸引更多年輕目光聚焦,開啟刺繡文化數字化傳播新紀元。
(四)賦能鄉村振興:文化傳承與社會實踐的融合之路
湘南民間刺繡藝術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實踐方面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一是組織學生深入湘南地區鄉村,開展田野調研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親身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親身體驗刺繡藝術家們精湛技藝的傳承過程。通過深入對話、實地考察刺繡工坊、親自動手參與刺繡制作等活動,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刺繡文化背后的深層故事,從而激發他們的文化自覺和行動力。二是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建立刺繡藝術文化工作室,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刺繡技藝、交流創作經驗、展示刺繡作品的平臺。邀請刺繡藝人傳授技藝、定期舉辦刺繡作品展覽、刺繡技藝交流等活動,激發大學生創作熱情,提升參與積極性。三是借助社會實踐、田野調研等系列舉措,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湘南民間刺繡藝術凝聚著當地群眾智慧的結晶,反映了湘南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刺繡技藝面臨失傳危機,傳承與發展迫在眉睫。大學生走進民間刺繡的鄉村田野,向民間藝人學習傳統技藝,實現雙向互動,強化大學生傳承民俗文化的實踐體驗。
四、結語
湘南民間刺繡藝術不僅是湘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美學精神與人文價值,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本文以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為視角,通過歷史追尋、數字化傳播、IP設計與創新等途徑,探索大學生傳承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實踐路徑,關注大學生對傳承刺繡藝術的認同感,推動“湘南民間刺繡藝術”與大學生傳承民俗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傳統刺繡藝術與現實情境的交融共生,為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的可持續傳承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李忠超.湘南民間刺繡藝術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2]劉艷輝.湘南傳統刺繡文化與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3]陳劍,袁銘.大布江拼布繡的工藝與針法[J].民藝,2020(05):118-123.
[4]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5]王平,萬長林.“藝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藝術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以湖南理工學院為例[J].湖南包裝,2021(04):144-146.
[6]劉莎.“互聯網+”背景下湘南傳統刺繡的創新發展[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50(07):39-40.
作者簡介:
歐佳(1989.2-),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生發展與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