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織錦文化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的應用實踐,剖析其面臨的挑戰,并探尋有效的價值重塑策略與轉化路徑。通過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創新設計、拓展銷售渠道、強化人才培養及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致力于推動瑤族織錦文化從傳統技藝向現代文化創意產業轉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本研究既為瑤族織錦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新視角,也為其他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瑤族織錦;文創產品;價值重塑;轉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F426.8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3-0087-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3.024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研學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地方高等院校賦能初級中學實踐教育的研究”(項目編號:2022ZJY2048);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藝術教育專項課題“瑤族蝴蝶歌在藝術教育中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4ZJY833)。
一、引言
瑤族織錦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瑤族人民數千年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與審美意趣。在當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將其融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僅為古老技藝開辟新的生存空間,更是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契機[1]。然而,當前開發進程面臨諸多困難,亟待探尋科學有效的價值重塑與轉化路徑,以激活這一古老非遺的現代生命力,使其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瑤族非遺織錦文化的內涵與特色
(一)富川瑤族織錦的文化內涵
富川瑤族織錦蘊含著深厚的民族記憶,生動展現了瑤族的歷史、民俗以及宗教信仰[2]。從歷史角度看,織錦記錄了瑤族的遷徙歷程與社會演進,見證了部落的興衰與融合。例如,織錦中某些圖案的線條與圖形組合,象征著瑤族先祖的遷徙路徑和定居地。在民俗文化方面,織錦圖案在傳統節日和重要儀式中占據核心地位。以婚禮為例,新娘所穿織錦服飾上的特定圖案,寓意著夫妻和諧與早生貴子。在宗教信仰上,織錦中包含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圖案的作品,體現了瑤族對自然神靈的敬仰,反映出他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哲學理念。
(二)富川瑤族織錦的藝術價值
1.圖案之美:多元融合與敘事性表達
瑤族織錦圖案猶如一部部鮮活的民族史詩。幾何圖案是其架構基礎,規整的三角形、菱形、方形等有序排列,或對稱分布展現沉穩秩序,或漸次變化營造動感韻律,反映出瑤族人民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質樸認知,如同古老密碼,解鎖著他們對宇宙初始的理解[3]。動植物圖案充滿生命活力,飛鳥展翅欲飛,似要沖破錦緞翱翔蒼穹,象征著對自由的向往;繁花嬌艷盛放,寓意美好與繁衍不息。人物圖案則是生活的剪影,集體勞作呈現出齊心協力的團結之美,婚喪嫁娶場景定格人生大事,用絲線細膩勾勒出瑤族世代相傳的民俗風情與人文故事,傳承著民族記憶。
2.色彩之美:情感密碼與自然韻律的交響
瑤族人民崇尚青、赤、黃、白、黑五色,這些色彩蘊含著深邃的美學意蘊和文化傳統[4]。青色清新自然,恰似蔥郁山林、碧波蕩漾,描繪田園風光時盡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蘊含著瑤族依傍山水的生存智慧;赤色熱烈奔放,仿若燃燒的篝火、噴薄的旭日,在祭祀場合頻繁現身,承載著對祖先的敬重、對生命的禮贊,是血脈延續與家族興盛的精神映照;黃色明亮溫暖,宛如金秋稻穗、璀璨暖陽,象征著豐收的喜悅、希望的曙光,每至收獲季,織錦上的黃色便似在訴說感恩與祈愿。白色純凈無瑕,似冬日初雪、繚繞云霧,代表著純潔、善良與正直,常見于寓意新生、祈福的織錦作品中,如嬰兒襁褓所用織錦添以白色元素,寄托著對新生命的美好期許,在一些慶典場合也象征著祥瑞降臨;黑色深邃神秘,如同靜謐的夜空、無盡的深淵,是瑤族歷史長河中沉淀的莊重肅穆之感的具象化,在莊重的儀式服飾織錦或講述古老傳說的圖案周邊,常以黑色作為底色或勾勒輪廓,為畫面增添厚重底蘊,寓意著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對先人的追思。這五種顏色相互交織,既遵循古老的配色傳統,又在色彩對比與和諧中產生強烈視覺沖擊,充分展現了瑤族人民對世界的獨到理解和審美表達。
3.工藝之美:匠心獨運與技藝傳承
瑤族織錦工藝體現了民族智慧與手工技藝的極致,展現出非凡的美學價值[5]。從原材料籌備階段起,便嚴格挑選,尋找纖維堅韌、色澤純正的材料,為織物質感奠定基礎。紡紗時,工匠們手法靈巧,將零散纖維捻成均勻且強韌的紗線,仿佛賦予其生命的起始。染色環節嚴格遵循傳統方法,使用天然染料經時間沉淀反復浸染和晾曬,呈現出持久濃郁的色彩??椩祀A段更是精湛絕倫,挑花針法在經線與緯線間巧妙 “雕琢”,使圖案呈現立體感;刺繡細針穿梭其間,勾勒輪廓、潤飾細節。多種技藝融合,雖耗時費力,卻成就了每寸織錦的獨一無二之美,傳承了手工技藝的精髓。
三、當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面臨的困境
(一)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多數文化創意產品僅機械復制織錦圖案,未闡釋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義。以服飾類文創產品為例,織錦圖案僅作裝飾點綴,消費者面對精美圖案卻不知其起源、演變及在瑤族儀式中的特殊用途,致使產品淪為缺乏靈魂的表面裝飾,難以有效傳播非遺民族文化。
(二)設計創新乏力
相關文創產品類型呈現傳統有余、創新不足的態勢,多集中于手帕、頭巾等傳統品類,在時尚服飾、現代飾品等新興領域涉足較少。設計手法上,未能將現代設計理念與瑤族非遺元素有機融合,產品缺乏時尚感與現代審美格調,難以吸引追求個性與潮流的年輕消費者,極大限制了市場拓展。
(三)市場推廣與銷售渠道不暢
市場推廣力度弱,品牌知名度低,大量優質文創產品 “養在深閨人未識”。銷售渠道局限于旅游景點小店,與大型商場、電商平臺等主流銷售渠道缺乏深度合作,導致產品市場覆蓋面窄,銷量難以提升,阻礙了產業規?;l展。
(四)專業人才匱乏
既精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又具備設計、營銷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稀缺。當地非遺傳承人雖熟悉傳統工藝,但現代設計思維與市場運營意識不足;外部引入人才因對瑤族非遺文化了解有限,難以精準融合現代理念與本土元素,嚴重影響產品開發質量。
(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
在市場環境中,原創設計容易遭受剽竊。開發者投入大量心血,卻往往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這導致他們的利益受損,進而影響了他們創新的積極性。這種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產業的健康生態,為文化與創意產業的長期發展埋下了潛在的風險。
四、瑤族織錦文化價值重塑策略
(一)深度文化闡釋
組建專業團隊對富川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全面整理瑤繡圖案、織錦色彩以及相關工藝背后所蘊含的故事、民俗和信仰。通過實地考察、與資深藝人交流以及文獻資料的搜集,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提供充足的素材支持。同時,為文化創意產品配備詳盡的文化闡釋,例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制作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獲取織錦圖案的起源故事、發展脈絡以及在瑤族儀式中的重要應用等信息,消除文化理解的障礙,讓消費者深刻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
(二)審美導向重塑
緊密貼合當代美學的發展趨勢,重新審視并優化織錦的色彩與圖案搭配。以市場需求為指導,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標準的產品系列。例如,推出以織錦為亮點的簡約家居飾品,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提升了產品的品質感,滿足現代生活場景與審美需求。
五、瑤族織錦文化價值轉化路徑探索
(一)跨領域融合創新
1.時尚產業融合
與知名時尚品牌合作,將瑤族織錦元素融入高級時裝、鞋履設計。例如富川瑤繡工坊的陳半仙工作室,致力于將瑤族傳統織錦工藝與現代文創產品相結合,在時尚女包設計上采用現代簡約造型搭配精致瑤繡圖案(見圖1),凸顯民族風情與時尚感的融合;零錢包設計小巧精致,以獨特繡法突出圖案特色,滿足消費者便攜與美觀的需求;鏡子則將瑤繡點綴于背面,兼顧實用與美觀。

這些創新設計既保留了瑤繡韻味,又貼合現代消費者審美偏好,吸引了時尚愛好者關注,部分作品登上國內時裝舞臺,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讓瑤族織錦文化在時尚潮流前沿綻放光彩。
2.科技領域互動
借助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等尖端科技為文化創意產品注入活力。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可觀看織錦制作過程的虛擬演示,仿佛身臨其境,從原料選擇到織造過程的每個環節都觸手可及。這不僅增強了消費者體驗感,還縮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距離,讓傳統文化以全新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二)多元銷售渠道拓展
1.線上電商平臺布局
積極入駐主流電商平臺,開設官方旗艦店,借助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等新興手段,全方位展示產品制作過程,講述背后文化故事,吸引流量,打破地域限制,拓寬銷售范圍,讓更多消費者足不出戶領略瑤族織錦文創產品的魅力。
2.線下體驗店建設
在城市繁華商圈開設體驗店,提供豐富文創產品的同時,設置織錦手工體驗課程。消費者在親手制作織錦過程中深入了解非遺文化,進而培養忠實客戶群體,形成口碑傳播效應,提升品牌美譽度。
(三)人才培養與引進
1.本地人才提升
在富川當地教育體系中加強非遺文化和文創相關專業教育。中小學開設非遺文化興趣班培養學生興趣;在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設置非遺傳承與創新、文創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培養本土專業人才;同時為當地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提供現代設計和市場經營培訓。
2.外部人才引進
積極引進外部優秀文創人才,如設計師、營銷專家、品牌策劃師等。通過舉辦創意設計大賽、文化產業論壇等活動吸引人才,建立與國內外知名設計院校、文化機構的合作關系,邀請專家學者和設計師交流指導,開展合作項目,促進人才交流與融合。
(四)知識產權保護強化
為保障富川瑤族非遺文化文創產品開發的有序推進,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舉措。
一方面,開展知識產權意識教育,深入富川瑤族地區組織多樣化宣傳教育活動,包括專題講座、技能培訓、發放資料等,向文創產品開發者、生產者及銷售者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知識,闡釋相關法律法規要點,促使其樹立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自覺。
另一方面,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體系,鼓勵文創產品開發者及時為創新成果申請專利、商標及版權等全方位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強化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對抄襲、模仿文創產品等不法行徑零容忍,形成震懾。
此外,配套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配備專業法務人員,為開發者遭遇侵權時提供法律咨詢和維權服務,筑牢知識產權保護防線,護航富川瑤族非遺文創產業發展。
六、結論與展望
富川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價值重塑與轉化,是涉及文化、設計、市場、人才及政策等多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通過深入探索文化內涵、創新設計思維、拓展市場渠道、培育專業人才、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及政策扶持等策略,并結合具體案例實踐經驗,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價值重塑與轉化,促進其傳承與進步,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繁榮。展望未來,應持續深化對富川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挖掘潛在元素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富川瑤族文化創意產品推向全球舞臺,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更多高質量專業人才,利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與市場推廣創造新機遇,使富川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更加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R].中國政府網,2021.
[2]仇廣政.文旅融合下國家非遺賀州瑤族服飾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1.
[3]陸俞志.廣西賀州瑤族服飾紋樣藝術解析[J].西部皮革,2024,46(18):142-145.
[4]牟潤慧,王靜,玉時階.富川平地瑤織錦“挑花”工藝研究[J].服裝設計師,2023(01):65-72.
[5]容婷.廣西瑤族花帶工藝種類及藝術特點[J].西部皮革,2021,43(11):50-51.
作者簡介:
林逸萱(2005.3-),第一作者,女,瑤族,廣西賀州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設計與創意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工藝美術。
葉春紅,通訊作者,高級職稱,本科,鹿寨縣江口鄉中心校。
蔡艷,第二作者,中小學一級,本科,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城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