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壁畫是古代藝術的重要體現形式,他們在視覺藝術中與中國傳統古建筑相輔相成,構成了寺廟、石窟寺等宗教場所的裝飾藝術。但隨著自然環境與人為因素影響,壁畫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害,不管是在原有位置保存的壁畫,還是博物館的館藏壁畫,都是如此。對殘破壁畫開展搶救性保護十分重要,而壁畫文物的日常保護與保養也同樣重要。因此本文針對壁畫的常見保養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并提出了一些日常養護意見給予參考。
【關鍵詞】壁畫;保存環境;日常養護;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J3;K86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3-0033-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3.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北京市自然基金項目“基于單邊核磁共振技術的北京中軸線磚石文物病害評估及加固保護評價研究”(項目編號:8222017)、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8244050)資助。
一、引言
壁畫在視覺藝術上與中國傳統古建筑交相輝映,是古代藝術的重要體現形式,構成了古代寺廟、石窟等宗教場所的裝飾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由于環境影響或人為因素,館藏壁畫或原位保存的壁畫都面臨著各種不可避免的劣化現象,如物理退化、化學變化等,影響著壁畫文物的安全和壽命,因此就需要專業保護和修復技術來延長其壽命。
二、壁畫的保存
壁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可以分為建筑壁畫、石窟寺壁畫和墓葬壁畫三種類型,它們通常附屬于一些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中。根據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在原位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文物工作者會優先選擇原位保存壁畫本體,這種保存方式即能更好地保護壁畫,也可以使建筑以原有的風貌保存。若是處在某些特殊的惡劣環境下,則會選擇將壁畫進行揭取或是將墓室等整體搬回博物館進行保存,以確保壁畫性能穩定??刹还懿扇『畏N保存方式,如果不采取定期養護,壁畫文物的安全和壽命依舊會隨著時間而受到影響。
(一)館藏壁畫日常管理存在的問題
館藏壁畫特別是墓葬壁畫經歷了從考古發掘到博物館室內保存的復雜過程。在歷經多年的收藏與保管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壁畫目前面臨著一些問題。第一,源于壁畫本體的脆弱性,既因其原始的簡單制作工藝和粗糙選材,也與長期埋藏地下受到地下水侵蝕、泥土擁塞和鹽析等自然損害密切相關,使得壁畫結構受損。第二,早期壁畫保護時使用的黏合劑和封護材料,如高分子材料,因抗老化性能不佳,在不適宜的環境下迅速老化,導致壁畫顏料褪色、變色,甚至出現大面積脫落。第三,壁畫整體提取后形成的復合型結構由于各構成材料的伸展、收縮性能不一致,影響了壁畫的結構力學穩定性,使得壁畫在長期展示中容易發生支撐結構變形,最終損傷原作。
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保存壁畫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擁有超過550幅唐墓壁畫,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其壁畫收藏的歷史可追溯到1952年蘇思勖墓的考古發掘,至2003年淮南大長公主墓壁畫的揭取,時間跨度長達50余年。在這期間,文物保護技術和觀念均發生了顯著變化。由于揭取年代、方式、工藝和材料的差異,以及館藏環境的變遷,如從木龍骨、木夾板到鋁合金板或蜂窩鋁板的使用,還有加固、封護材料的多樣化(如桃膠和環氧樹脂),致使館藏壁畫出現斷裂、變形、空鼓、顏料脫落和眩光等問題,不僅影響文物安全,也影響了觀眾的觀賞體驗。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楊文宗老師在研究中指出,使用環氧樹脂與木龍骨加固的壁畫會出現彎曲形變、使用石膏與木龍骨加固的壁畫會出現畫面斷裂和酥堿等病害。此外,早期未進行防蟲處理的木龍骨或木框架作為支撐材料,已導致部分壁畫出現蟲蛀現象。同樣,寧夏某博物館在早期壁畫揭取過程中,由于當時技術不成熟,使用了過量如聚乙烯醇縮丁醛、三甲樹脂等有機溶劑作為加固或封護材料,后來這些材料的物理劣化導致部分壁畫畫面模糊不清(見圖1)

此外,壁畫在展藏過程中,文物本體所面臨的外在風險因素也不容忽視,如:保存與展示環境的不利條件,三防措施的保護不足,文物在陳設、布展、包裝、運輸和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意外碰撞、刮擦,以及不能預見、避免的自然災害和不能克服的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潛在威脅,無一不會對館藏壁畫造成嚴重損毀。
(二)原位保存壁畫日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部分文物在原位保存時,所面對的環境更為嚴峻。危及文物安全的因素往往是來自于自然界,并且這些客觀環境所造成的侵蝕是難以抑制的。
1.溫濕度影響
不同溫度與濕度條件,對壁畫產生的病害影響紛繁復雜。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四季皆籠罩在高濕度的氛圍之中,尤以每年2月至4月,濕度之高更為突出。壁畫本身的制作材料與工藝就注定了水汽對其危害是致命的。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留存的諸多壁畫為例,它們都受到了水汽影響或次生病害的影響,例如百色市的粵東會館,這一文物保護單位內的多數壁畫,深受高濕度環境的困擾。
保存狀況較好的壁畫也會受到水汽影響。在水滴流動過程中,壁畫部分顏料隨著水滴流走造成較為明顯的褪色情況(見圖2);部分水滴流動干涸后,在壁畫上部和中部都形成了明顯的水漬或是泥漬(見圖3),這極大地威脅著文物的安全,同時也降低了觀賞體驗。更嚴重的是,若出現壁畫顏料層大面積的脫落及酥粉的情況,會使歷史信息或藝術價值遺失(見圖4)。



除了高濕度環境,晝夜間溫濕度的大幅波動同樣對壁畫構成了嚴峻的威脅。隨著晝夜氣溫變化,干燥的土壤在釋放、吸收熱量方面的作用愈發顯著,土層和白灰層在頻繁的大溫差變化中,沿著墻壁四周產生了大量的裂紋。在中國的西北地區這種影響尤為明顯,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斯塔那古墓葬群中的壁畫就飽受這種病害侵襲。
2.風沙影響
原地保存文物均受風蝕侵襲。強風攜著沙礫,會加速文物風化,如同無情的刻刀,持續沖刷著文物表面,加速其風化的進程。無論是古建筑壁畫,還是石窟壁畫,都無法避免風沙侵蝕。以山西省運城市稷山青龍寺立佛殿的影壁墻為例,因其中一側緊鄰殿門,長期承受著從門縫中肆虐而出的氣流的猛烈沖擊,長年累月下來,該側墻面上的壁畫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脫落現象(見圖5)。在石窟內部或是戶外殘存的建筑遺跡中,風蝕作用的影響更是突出,如臺藏塔的殘存壁畫(見圖6)。


3.地質災害影響
地質變動或災害威脅著原位保存壁畫安全。古代先民開鑿石窟寺之時,因受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往往難以全面考察地質條件,或是出于便于開鑿的考量,許多洞窟被選址在砂巖或石質較為松散的地區。這導致部分石窟與洞窟現面臨地質風險。如新疆鄯善縣吐峪溝石窟,開鑿于公元7世紀,位于砂巖崖體上,受夏季暴雨洪水的影響,被嚴重破壞,部分已沖毀,目前加固效果有限,仍存在坍塌風險;且更為遺憾的是,已有眾多壁畫隨著崖體的坍塌而毀損(見圖7)。

此外,砂巖的強透水性也會加劇損害。降雨后,雨水迅速滲透至巖石內部,并通過毛細作用,將巖石中蘊含的鹽分帶至巖體表面乃至壁畫之上(見圖8)。這一過程不僅侵蝕了壁畫的載體,更對壁畫本身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害。

4.人為因素影響
盡管壁畫處于原位保存狀態,但仍有人為因素的干擾。有個別場所因習俗難以完全避免上香、燒紙這些行為,而活動所產生的煙油、碳粉等有機污染物,極易附著于壁畫之上,對其造成損害。尤其是在香火鼎盛的時段,煙霧隨風飄散至室內,威脅著文物的安全,且污染物難以徹底清除。如寧夏須彌山石窟圓光寺,作為該地區過去百年間規模最大的寺院,圓光寺香火不斷,但其壁畫表面在長期煙熏下已被黑色污染物完全覆蓋。
此外,游覽過程中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對原位保存文物的安全構成極大威脅。盡管近年來國內外游客的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升,但不文明現象依然時有發生。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威脅著文物的安全,損害了文物完整性,影響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因此,加強游客教育與管理,提升公眾文物保護意識,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保養維護制度存在的問題
文物日常保養維護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地位邊緣化、日常養護規范落后、專業技術資源與文物資源脫鉤等方面。
一是文物日常管理被邊緣化。日常管理在文物保護中常被忽視,因此人員和資金缺乏,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面臨人員、經費上的窘境。此外,大家過于關注文物本身,而忽視了文物日常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源于人員資金缺乏、管理體制不完善、管理規范和標準缺失等。為提升文物保養維護水平,需加強日常管理,明確管理責任。
二是壁畫日常養護缺乏規范、科學指導。當前,壁畫日常養護缺乏規范與科學指導,嚴重威脅原位保存安全,亟需系統性改進與規范化。有些文保單位常將壁畫視為裝飾,忽視日常養護,未形成大規模系統性工作,這就會影響文物安全。再加上缺乏規范性操作指導,地方文保單位無專業依據,難以有效地對壁畫進行科學的養護??梢?,中國古建筑日常養護目前依舊面臨著多重挑戰,需多方面努力克服。
四、壁畫彩塑日常管理和保養維護策略
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已逐漸將重心從本體修復轉向日常保養與維護,這對于確保文物的長期保存狀態及其歷史價值至關重要。日常保養不僅能及時發現并排除隱患,還能減少自然損壞和游客傷害,是文物保護不可或缺的一環。這項工作需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涵蓋對文物本體、保護技術和工藝的研究。同時,發布或出版文物保護相關的研究成果也是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有助于為其他文物古跡的保護提供借鑒。公眾通過了解這些成果,能更積極地參與文物古跡的保護,推動保護事業的發展。壁畫日常養護同樣應遵循這一原則。
在實施層面,由于缺乏專業資質隊伍,管理單位在面對屋面滲漏、木構件蟲蛀等問題時,往往只能進行監測和記錄,無法做到及時、有效地進行修復,導致病害不斷擴散危害到壁畫等文物。因此,相關部門應明確日常維護保養標準,由文物單位內的專業人員迅速上報并及時解決小問題,以應對嚴重破損的文物。因此,培養一批全面的、本土的、高素質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是現階段非常迫切的需求。
在保養監測方面,提升日常保養質量、加強文化遺產監測和評估、預防極端天氣是避免文物損壞的關鍵。應完善檢測檢查制度,建立專業機構或單位負責的文物建筑日常動態監測體系,并引入先進儀器。同時,還應強化日常保養維護的及時性,如果發現問題,應迅速響應并及時補救。
在制度建設方面,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導致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意識不同,保護工作落實情況存在差距。此外,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基層文物行政部門負責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但資金渠道有限,僅靠地方財政難以支持長期養護。因此,需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制度,提高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五、結論
我國現有文物保護體系已經相對完善,但是在壁畫的相關管理與養護方面依舊存在不足。壁畫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量巨大的事業,在相關規定性文件的指導下,相關部門需做到有的放矢,重視壁畫文物的日常養護問題,使壁畫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呈現,以此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武曉怡.赤峰市博物館所藏壁畫的保護修復[J].草原文物,2018(01):112-119.
[2]馬藝蓉.館藏壁畫保護管理中的風險因素調查分析及對策[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3,35(06):156-163.
[3]武昊靜.壁畫的保護與修復——以永樂宮壁畫為例[J].山西科技,2020,35(03):129-131.
[4]于冰.文物日常管理體制特征與制度成因 國有文物資源資產運行層級流程再造與實體化改革[J].中國文化遺產,2021(01):55-65.
[5]張典.再談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中的日常養護操作問題——編制《古建筑日常養護技術規程》的啟示[J].故宮學刊,2020(01):396-401.
[6]周華.文物古跡及藝術品日常保養的規范化和建議[J].藝術教育,2018(02):119-120.
[9]張維海.談古建筑保養維護工作的實施方式[J].山西建筑,2022,48(21):16-18.
[10]朱登波.中國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國內經驗和江蘇省工作路徑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1.
[11]李最雄.敦煌石窟的保護現狀和面臨的任務[J].敦煌研究,2000(01):10-23.
[12]馬瑞田.中國古建油漆彩畫及壁畫如何保護[C].中國營造學社建社80周年紀念活動暨營造技術的保護與更新學術論壇,2009.
作者簡介:
黃旭(1997-),男,北京聯合大學碩士研究生。
周華,通訊作者,男,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