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是培養青少年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紅巖》作為一部革命題材經典作品,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值得深入挖掘。本文以《紅巖》的閱讀指導為例,通過巧設閱讀任務,引導青少年通過閱讀感受革命先烈的紅巖精神、民族擔當和愛國情懷,使紅A 色名著閱讀真正成為提升青少年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此背景下,教育者應用好教材中的紅色經典作品,依據青少年名著閱讀的實際情況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幫助青少年在互動思考中深入解讀文本,真正認同紅色文化并將其深植心中。通過巧妙設計閱讀學習任務,教育者能全程調動青少年全方位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品質,完成對《紅巖》的深度閱讀,從而提升青少年的獨立閱讀能力,為后期持續閱讀奠定堅實基礎。
情境任務驅動,激發青少年閱讀興趣
1.創設歷史情境,拉近文本距離
《紅巖》作為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其時代背景與當代青少年現實生活存在很大距離。構建真實的歷史語境,能使抽象的革命斗爭具象化。比如可借助影像資料還原1948年重慶白色恐怖的社會圖景,呈現“中美合作所”的殘酷環境。在特定時空坐標中,青少年讀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筆下主人公面臨的生死考驗,窺見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在閱讀指導過程中,可要求青少年整理1948年重慶的社會背景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時空檔案袋”,內含當時的地下黨傳單、仿制的報紙剪報、物價清單等實物資料。青少年需根據這些材料撰寫一篇“我的1948日記”,描述在白色恐怖下的日常生活,以此輔助理解小說中革命者面臨的現實環境。同時,設計“特務追蹤”模擬游戲。可提供經過改編的小說片段,組織青少年分組扮演地下黨情報組,借助文本細讀找出其中的破綻和線索。任務包含三個層級:識別明顯漏洞、分析行為矛盾、推斷人物動機。最后形成一份“防特務指南”,總結小說中地下工作者的經驗教訓。通過由淺入深的歷史情境任務創設,使七十多年前的革命歷史變得可感可知,不僅能幫助青少年深入小說人物的內心,還能讓青少年通過自身的感性演繹傳達紅色文化鼓舞人心的獨特魅力,傳承紅色基因賦予的堅定力量。
2.設計懸念問題,點燃探究興趣
小說《紅巖》中充滿扣人心弦的情節沖突與人物抉擇,這為教育者設計問題任務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設計懸念式提問需把握文本關鍵節點,既立足具體情節,又指向精神內核,使閱讀過程成為解謎與發現之旅。
第一,情節關鍵點設問。在閱讀甫志高叛變情節時,可設計遞進式問題:“書店擴大規模暴露了哪些問題?甫志高三次拒絕許云峰的建議反映了其什么性格缺陷?如果當時聽從組織安排,故事走向會如何改變?”這三個問題構成因果鏈條,引導青少年從具體情節走向人物性格分析,最終思考個人選擇與革命成敗的關系。
第二,未解之謎探討。針對小說留白設計探究問題:“小蘿卜頭夢中的蝴蝶象征什么?成崗《挺進報》被查獲前,哪些細節預示危險?徐鵬飛審訊許云峰時,為何惱羞成怒?”這些問題需要青少年結合上下文尋找蛛絲馬跡,培養文本細讀能力。
第三,歷史假設分析。需要為青少年提出改變情節走向的假設性問題鏈:“如果江姐選擇立即報仇會怎樣?假如華子良沒有裝瘋能否完成越獄任務?要是沒有龍光華保護泉水,獄中斗爭會受什么影響?”通過假設不同選擇路徑,對比小說實際情節,凸顯革命者決策的智慧。
問題設計注重三個維度:情節層面“發生了什么”,人物層面“為什么這樣做”,以及價值層面“這樣做意味著什么”,每個問題都扎根文本細節。問題呈現采用“情境描述 + 核心問題 + 延伸思考”結構,如先描述鄭克昌偽裝記者的情節,再問哪些細節暴露了他的真實身份,最后引導思考地下工作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這種問題導向的閱讀方式,有助于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們在解疑過程中感悟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的紅巖精神。
分層閱讀任務,引導青少年解讀文本
1.梳理情節脈絡,構建整體認知
《紅巖》采用雙線敘事結構,地下斗爭與獄中抗爭交織推進。可指導青少年繪制情節發展曲線圖,標注“書店建立”“江姐遇難”“地窖挖道”等關鍵事件,直觀呈現革命形勢的起伏變化。通過梳理許云峰、江姐等主要人物的行動軌跡,理解共產黨人的頑強斗爭意志,為深入解讀奠定基礎,避免陷入碎片化閱讀的窠白。
教育者可首先組織青少年繪制“地上地下”雙線敘事對照表,左側梳理地下斗爭線,右側整理獄中抗爭線,并標注兩條線索的交匯點,幫助青少年直觀把握小說明暗交織的敘事結構。然后指導制作“革命時序軸”,將1948年秋至1949年冬的重大歷史事件與小說關鍵情節對應標注,重點分析書店暴露、龍光華犧牲、華子良聯系游擊隊三大轉折點,建立文學虛構與歷史真實的認知關聯。繼而設計“紅巖英雄行動圖譜”,用不同顏色標注主要人物的活動軌跡及其交集點,利用軌跡分析揭示革命者前赴后繼的斗爭特點。最后引導制作“壓迫與反抗”對比表,系統梳理特務暴行與革命抗爭的對應關系,分析斗爭手段從個體忍耐到集體行動最終發展為有組織暴動的演變過程。以上任務實施需始終緊扣小說核心沖突,強調關鍵細節的支撐作用,并注重培養“找轉折一理因果一明主題”的文本分析方法。這樣系統化的情節梳理,能讓青少年讀者跳出片段化理解,完整把握這部革命史詩的敘事邏輯架構,達成對作品的整體認知與深度解讀。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精神內核
小說塑造了眾多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群像,許云峰的深謀遠慮,江姐的堅貞不屈,華子良的隱忍智慧,共同詮釋了“烈火真金”的革命品格。教育者可指導青少年建立人物檔案,對比分析人物言行細節,解讀典型事例,揭示革命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境界,使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在《紅巖》人物形象分析教學中,可設計三個維度的人物解讀任務,引導青少年深入把握革命者的精神品格。第一維度設置“人物特質卡”,要求青少年為主要革命者制作行為特質分析卡片:許云峰卡片需包含識破鄭克昌偽裝、地窖挖通道等體現政治智慧的事件;江姐卡片重點分析目睹丈夫頭顱示眾、經歷竹簽酷刑等展現堅毅品格的情節;華子良卡片則聚焦裝瘋賣傻15年、傳遞越獄情報等凸顯隱忍智慧的細節。每張卡片需摘錄三至五處原文描寫,并標注人物核心品質。第二維度設計“人物對比表”,橫向比較不同革命者的斗爭方式:將許云峰的主動出擊、江姐的寧折不彎、華子良的以屈求伸進行對比分析,理解革命策略的多樣性。重點對比審訊場景中不同人物的應對方式:許云峰與徐鵬飛的智斗對話、江姐面對酷刑的沉默抗爭、成崗寫自白書時的機智周旋。第三維度創作“人物精神圖譜”,用思維導圖梳理人物精神成長軌跡,以江姐為例,從初到根據地的熱情,到喪夫后的悲痛,再到獄中的堅毅,最后就義時的從容,標注每個轉折點的關鍵語句。任務實施要突出三個要點:一是緊扣文本細節,如分析許云峰智慧須聯系他判斷鄭克昌可疑時的具體描寫;二是關注人物關系的相互映襯,如“雙槍老太婆”與江姐的母女情對革命者情感世界的補充;三是把握人物塑造的歷史真實性,結合作者獄中經歷說明人物原型的典型意義。通過這樣系統化的人物解讀,青少年能夠超越表面認知,真正理解革命英雄的精神內核。
思辨探究任務,促進青少年深度思考
1.撰寫人物日記,體驗心理歷程
《紅巖》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革命者在嚴酷斗爭環境中的心路歷程,為日記體寫作提供了絕佳素材。以江姐目睹丈夫頭顱懸掛城墻卻強忍悲痛繼續工作為例,其內心必然經歷震驚、悲痛到堅定的轉變過程。成崗面對酷刑時的心理防線,許云峰在地窖中獨自挖地道的孤獨堅守,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心理描寫素材。此類寫作任務要求青少年揣摩特定情境下人物的真實感受,避免概念化的英雄塑造。憑借心理獨白的形式,青少年得以走進革命者的精神世界,體驗其心理歷程。
教育者可設計“三步走”策略指導青少年撰寫人物日記,深入體驗革命者的心理歷程。第一步精選關鍵場景,選取小說中三處最具心理張力的片段:江姐在城頭辨認丈夫頭顱時的心理掙扎、成崗遭受酷刑時的意志較量、許云峰在地窖中用鐵鎬挖墻時的孤獨堅守。每個場景提供二至三處原文描寫作為寫作支架。第二步搭建日記框架,設計“所見一所感一所思”三層結構。以江姐為例,所見部分描寫城頭示眾的具體景象;所感層面記錄身體反應和情緒波動;所思部分展現從個人悲痛到革命信念的心理轉變。第三步實施分層寫作指導,基礎層聚焦人物感官描寫,要求準確使用動詞、形容詞再現場景;進階層需要結合人物背景展開心理獨白,如成崗回憶創辦《挺進報》的經歷來支撐抗爭意志;創新層則鼓勵文學性表達,參考小說中“東方的地平線上透出一派紅光”的象征手法。經過這樣的寫作訓練,青少年不僅能深入理解人物精神世界,還能提升文學表達能力,實現從“了解英雄事跡”到“理解英雄心靈”的認知躍升。
2.組織主題辯論,碰撞思維火花
小說中充滿值得探討的道德抉擇主題。教育者可圍繞革命者的重大抉擇設計主題辯論活動,引導青少年深入思考特殊歷史環境下的人物行為與價值取向。辯論主題應緊扣小說核心情節,如針對江姐強忍喪夫之痛繼續工作的情節,設計“革命者應當如何平衡個人情感與組織紀律”的辯題;對比許云峰壯烈就義與華子良長期隱忍的不同抗爭方式,探討“哪種斗爭策略更具價值”;分析甫志高叛變事件時,則可設置“理想信念與人性弱點的較量”等議題。辯論主題設計需立足文本細節,促使青少年深入思考革命者在特殊處境中的艱難抉擇,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育者需指導青少年立足歷史語境,從人物處境、斗爭形勢、革命需要等多維度展開論證,既要避免脫離時代背景的現代價值評判,又要防止簡單化的道德判斷。通過正反雙方的思維碰撞,幫助青少年理解革命者在嚴酷環境下面臨的兩難抉擇,認識不同斗爭方式的合理性,從而深入把握作品的精神內核。這種基于文本的思辨活動,既能深化青少年文學理解,又能培養青少年的歷史辯證思維,實現從情節認知到價值領悟的閱讀升華。
《紅巖》閱讀指導實踐過程表明,結合情境任務驅動、分層閱讀引導和思辨探究活動的系統化主題設計,能促使青少年有效突破紅色文學作品的閱讀困境。以歷史情境還原拉近時空距離,以人物心理體驗深化情感共鳴,以道德兩難辯論培養辯證思維,這些策略共同構建了深度閱讀的科學體系。未來的閱讀教學中,建議教育者進一步開發“紅色經典”專題閱讀課程群,將《紅巖》與同時期的紅色文學作品進行互文解讀,同時結合實地研學等實踐形式,使紅色精神的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閆家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