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手功能康復訓練在腦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醫院接收的120例腦卒中手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予以常規手部康復訓練干預)和研究組(60例,予以常規手部康復訓練+手功能康復訓練裝置干預),均干預1個月。比較兩組手部肌肉力量、手部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定量表(FMA)手功能部分評分]、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數)及生活質量[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評分]。結果 研究組干預后尺側腕屈肌、橈側腕屈肌、指伸肌、尺側腕伸肌的肌電信號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FMA手功能部分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及SS-QO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手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增強腦卒中患者手部肌肉力量,改善其手部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手功能康復;生活自理能力;手部肌肉力量;肌電信號
臨床發現,約50%~70%的腦卒中患者會遺留一定程度的手功能障礙[1]。手功能障礙包括但不限于肌肉無力、協調障礙、精細運動障礙,以及其他感覺和運動缺陷。傳統手功能康復訓練多在治療師引導下完成,雖能幫助手功能恢復,但這種訓練方案未充分考慮患者個體差異,缺乏針對性,且訓練內容側重于重復性動作,在重塑手部感覺神經方面效果不佳,極易引發異常的手指運動模式,影響康復效果[2~3]。本研究旨在分析手功能康復訓練在腦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醫院接收
的120例腦卒中手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研究組(60例)。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0.32±1.48)歲;手功能障礙病程1~3個月,平均手功能障礙病程(2.12±0.34)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9~15分,平均NIHSS評分(12.13±0.54)分;體質量指數(BMI)
22~26 kg/m2,平均BMI(24.03±0.50) kg/m2;Brunnstrom分期Ⅰ期5例,Ⅱ期30例,Ⅲ期20例,
Ⅳ期5例;左側手35例,右側手25例。研究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50.35±1.44)歲;手功能障礙病程1~3個月,平均手功能障礙病程(2.10±0.30)個月;NIHSS評分9~16分,平均NIHSS評分(12.00±0.452)分;
BMI 21~27 kg/m2,平均BMI(23.99±0.52) kg/m2;
Brunnstrom分期Ⅰ期4例,Ⅱ期31例,Ⅲ期22例,Ⅳ期3例;左側手32例,右側手28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
診斷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腦卒中發生后出現單側手功能障礙;病程在3個月之內。納入標準:認知功能、溝通能力與視聽覺正常;知情同意;生命體征平穩;依從性良好;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評分≤1+級,坐位平衡≥1級;均予以腦卒中二級預防,未使用改善肌張力的藥物。排除標準:卒中發生前手部已有關節攣縮、肌肉痙攣、疼痛現象,且影響主動運動;手部殘缺或發病前已存在手部功能障礙;伴有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合并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合并腦部或其他部位腫瘤;單側空間感知缺失,畫鐘測試陽性;合并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存在肩手綜合征、偏盲、偏側忽略情況。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訓練干預
(1)被動運動。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護理人員或家屬協助其進行手部各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等被動運動。
(2)主動運動。抓握訓練:柱狀抓握,患手握住杯子固定保持穩定,健手擰開杯蓋,完成喝水動作,再將杯子松開;球狀抓握,選取大小合適的球,放置在患手能碰到的最遠距離,完成拿起球-放下球的動作。拇指外展及對掌訓練:選擇坐位,患手手掌掌側貼于桌面,在拇指橈側放一物體,拇指外展碰觸物體。當情況逐漸改善可用橡皮筋套在拇指與其余四指上訓練拇指外展。Bobath握手:選擇坐位,將雙手十指交叉握緊,確保患側拇指在上方并完全伸展,健側手指包裹患側手背。在保持肘關節伸直的狀態下,雙臂充分向前水平伸展,隨后緩慢上舉至頭頂上方。當雙臂伸展至與身體呈90°(水平前伸)和180°(垂直上舉)時,分別停留5~10 s,將雙手放于桌面上同時用力向前推,使肘關節伸直,肩前伸,然后再將手拉回到胸前。干預1個月。
1.2.2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予以手功能康復訓練
將氣動式手部裝置(香港長曜國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DASA-001型)鏡像控制手套佩戴在患者健側手上(主控手),將氣動手套佩戴在患側手上(被動手),指導患者于治療臺前取端坐姿勢,患側手保持與健則手同樣的初始姿勢放于治療臺面上。打開氣動系統,設定為雙手鏡像模式,以健側手為主控手,進入訓練模式。先進行手指屈伸(健側手指合攏握拳,手指慢慢散開,用力伸直,再將手指合攏握拳,將手指旋轉180°,用力張開五指,想象患手同步完成相同的動作)、手掌背伸及掌屈練習(健側雙臂前平舉,肘關節伸直,掌心向下,雙腕用力使腕關節背伸、掌屈,然后緩慢放松回到原位,想象患手同步完成相同的動作),此時患手傳感器感受到健手動作模式,以氣壓帶動的形式協助患手完成相同動作。待患者熟悉運動模式,進一步開展較為復雜的訓練,如主控手抓握瓶子、拿起放下水杯等,要求患者觀看健手動作并想象患手做同樣動作,然后由氣動手套輔助患手完成相同動作。每次訓練30 min,每天訓練2次,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手部肌肉力量:干預前后使用表面肌電圖儀采集患者尺側腕屈肌、橈側腕屈肌、指伸肌、尺側腕伸肌的肌電信號,均測試3次,每次測試間隔30 s,取3次肌電值的平均值。(2)手部運動功能:干預前后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FMA)[5]評估手功能,包括手指共同屈曲、共同伸展、鉤狀抓握、側捏、對捏、圓柱狀抓握及球狀抓握7項,得分與手部運動功能呈正相關。(3)生活自理能力:干預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6]評估,分數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7]評估,包括12項內容共49個條目,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部肌肉力量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尺側腕屈肌、橈側腕屈肌、指伸肌、尺側腕伸肌的肌電信號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手部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FMA手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SS-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腦卒中發病后可誘發腦神經細胞缺血、缺氧性壞死,致使相關神經細胞控制的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或喪失,此時與神經系統相對應的肢體會出現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其中手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常規康復訓練需要治療師一對一指導患者完成各種功能性練習,康復過程高度依賴治療師的專業指導和物理干預以促進肌肉功能恢復。部分治療師往往根據自身臨床經驗判斷動作的準確性,這可能帶來的不可控因素會顯著影響康復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尺側腕屈肌、橈側腕屈肌、指伸肌、尺側腕伸肌的肌電信號均低于對照組,且FMA手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提示手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增強腦卒中患者手部肌肉力量,改善其手部運動功能。使用氣動式手部裝置進行手部訓練過程中,將鏡像控制手套佩戴在患者健側手上,將氣動手套佩戴在患者患側手上,健側肢體完成相應的手部訓練影像會投射于鏡面,要求患者觀看健側手動作后想象患側手做同樣的動作,此時大腦會認為同時控制雙手,通過氣壓帶動的形式予以患側手被動訓練,形成“中樞-外周-中樞”的閉環干預模式,有利于促進中樞與外周重塑,從而促進患者手功能恢復。同時,手功能不斷恢復的過程中可有效減輕手部痙攣,提高肌肉工作效率,減輕肌肉疲勞程度,縮短肌肉激活用時,降低表面肌電信號數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評分、SS-QO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提示手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氣動式手部裝置能讓患者直觀地看到患側手能夠和健側手做相同的動作,通過不斷開展手指屈伸、手掌背伸與掌屈練習、復雜手指訓練,極大地調動患者訓練信心,從而積極參與較高級的日常生活訓練,避免后期肌肉廢用。
綜上所述,手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增強腦卒中患者手部肌肉力量,改善其手部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史金輝.手功能康復機器人、鏡像運動療法及電針結合的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手功能障礙患者的效果[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5,38(2):331-334.
[2]金昊,熊偉.康復機器人手套聯合鏡像療法對腦卒中后手功能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4, 37(6):1056-1058.
[3]顧怡雯,舒錦,趙珈琛.手部外骨骼機器人聯合Bobath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 2024, 39(10):594-598.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23[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4,57(6):523-559.
[5]朱美紅,包紅靜,陳林林,等.基于鏡像神經元理論的手-腦感知及手-腦運動訓練對腦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24, 46(10):887-892.
[6]高彩萍,張曙映,施娟,等.團體延伸康復訓練對腦外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及情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23(12):2270-2275.
[7]楊煒煒,張紅娜.計算機認知訓練聯合任務導向訓練對腦梗死患者認知,運動,平衡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2(24):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