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在復合手術室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50例,常規護理)和實驗組(50例,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及手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護理后,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手術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 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可顯著提升復合手術室護理質量,增強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進而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降低手術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前饋控制;風險預警;護理管理;復合手術室;護理質量
復合手術室是將傳統手術室與影像設備(如血管造影機、CT、MRI等)深度融合的新型手術空間,可實現術中實時影像引導、精準診斷與治療一體化,廣泛應用于心血管介入、神經外科、骨科等復雜手術領域[1]。然而,復合手術室設備精密、操作流程復雜、多學科協作頻繁,使得手術過程中設備故障、感染、用藥錯誤、體位擺放不當等潛在風險顯著增加,不僅影響手術效果,還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對保障手術安全、提升護理質量至關重要[3~4]。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在復合手術室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參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61±10.02)歲;心血管介入手術18例,神經外科手術15例,骨科手術12例,其他5例。實驗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6.11±9.89)歲;
心血管介入手術17例,神經外科手術16例,骨科手術13例,其他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18~75歲;首次接受復合手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中途轉院或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模式
術前核對患者信息,進行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術中協助醫生完成手術操作,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做好患者轉運交接及傷口護理,指導康復注意事項。
1.2.2 實驗組采用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
(1)風險識別與評估:組建由護士長、專科護士、麻醉醫師、手術醫師構成的風險管理小組,依據復合手術室的工作特性、既往手術不良事件記錄以及文獻研究,運用頭腦風暴法梳理潛在風險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設備因素、環境因素、人員因素、流程因素等。運用風險矩陣法識別風險因素并進行量化評估,劃分為高、中、低風險等級,明確需重點防控的風險點。
(2)制定風險預警指標與防控策略: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因素,制定相應的風險預警指標。例如,將手術器械滅菌不合格率>3%設定為高風險預警指標,手術室空氣質量菌落數超標設定為中風險預警指標。制定詳細的防控策略:設備管理,建立設備定期維護與巡檢制度,每日術前由專人對影像設備、手術器械等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設備性能良好;每月邀請設備廠家技術人員進行深度維護與校準,及時處理潛在故障;人員培訓,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與應急演練,內容涵蓋復合手術專科護理知識、設備操作規范、常見風險應急處理流程等;開展團隊協作培訓,通過模擬手術場景演練,提升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默契度;環境管理,嚴格執行手術室環境清潔與消毒制度,每日定時進行空氣凈化與地面、物表消毒;實時監測手術室溫濕度、空氣質量,確保環境符合手術要求;患者管理,術前詳細評估患者病情與身體狀況,對存在高風險因素的患者,如高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提升患者配合度。
(3)風險預警與干預:建立風險預警信息系統,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若發現風險預警指標異常,需立即通過系統上報。風險管理小組接到預警信息后,迅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分析評估,根據風險嚴重程度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4)持續質量改進:定期召開風險管理總結會議,評估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實施效果,分析風險事件發生原因,總結防控經驗與不足。針對薄弱環節優化防控措施,如引入RFID技術改進器械管理流程,將不良事件發生率納入護理績效考核體系。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質量:采用護理質量檢查分值體系[5]評估,每月由護士長隨機抽樣檢查,總分100分,分值與護理質量呈正相關。(2)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向患者分發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6],分值為1~10分,得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佳。(3)比較兩組手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實驗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士工作水平、護士巡視病房次數、護理工作態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手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手術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00%,低于參照組的2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復合手術室的臨床應用顯著提升了復雜疾病的治療效果,但高風險特性對護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以主動脈夾層手術為例,術中需精準調控血壓、嚴密監測凝血功能,任何護理疏漏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又如,神經外科手術中,微小的器械管理失誤或患者體位不當,都可能影響手術精準度[8]。因此,優化護理管理模式是保障手術安全的關鍵環節。
前饋控制理念下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通過“風險識別-預警干預-持續改進”的閉環管理,實現護理風險的主動防控[9]。其核心在于將傳統的經驗式管理轉化為科學化、數據化的精準管理,通過量化風險評估構建預警閾值,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風險的實時監測與動態干預[10]。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手術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在護理質量提升方面,該模式通過系統化培訓與標準化流程執行,顯著提高了護理人員專業技能與服務規范性。例如,針對患者身份識別環節,制定“雙人核對+腕帶掃碼”的雙重確認流程,提升身份識別準確率;通過建立分層級的健康教育體系,將復雜的術后康復知識轉化為圖文并茂的宣教手冊,配合床旁一對一指導,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在分級護理落實上,通過信息化護理記錄系統與定期抽查,確保護理措施精準執行,有效減少護理疏漏。患者滿意度顯著提升得益于該模式對護理服務細節的優化。通過明確護士巡視時間與內容,建立“需求響應—問題解決—效果反饋”的閉環服務機制,使患者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在工作態度方面,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操作規范,開展溝通技巧專項培訓,增強護患信任。此外,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直接提升了患者安全感,通過引入手術物品RFID管理系統,實現器械數目實時追蹤,預防器械遺留風險。麻醉醫師、手術醫師參與風險評估,使護理干預更貼合手術需求;護理人員反饋的臨床問題,也為手術流程優化提供了依據。這種多學科協作機制,促進了醫護團隊的高效配合,從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和手術室運行效率。
綜上所述,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護理管理模式可顯著提升復合手術室護理質量,增強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降低手術不良事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宋曉煥,賀嬌嬌,陳伯亮.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干預護理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中風險事件發生率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4,9(12):135-138.
[2]胡宏海,崔穎,施雯,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生命科學儀器,
2023,21(增刊1):189.
[3]陳玲.風險管理預警評分系統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J].青海醫藥雜志,2020,50(4):33-35.
[4]夏濤,湯軍,張純,等.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風險預警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11):1528-1531.
[5]彭曉芳.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5):105-106.
[6]朱蘭,王小剛,夏燕,等.前饋控制理念風險預警手術室護理對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4,21(3):359-364.
[7]黃毅.預警風險管理聯合手術室多元護理在異位妊娠急診手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23,27(36):36-38.
[8]董春宇,張凱杰,田 芳.臨床手術室護理中風險預警機制的應用與效果分析[J].醫學論壇,2024,6(14):21-23.
[9]張穎穎.安全隱患自查模式聯合術中壓瘡預警體系在手術室護理中的運用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22(9):116-119.
[10]繆月琴,葉海兵,竇紅梅,等.前饋控制模式結合標準作業流程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