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市場上,許多活蹦亂跳的魚蝦、肉質緊實的海參、軟糯鮮甜的海膽早已不是靠傳統方式養殖或捕撈來的了,而是在人類精心打造的海洋牧場里“放牧”得來的。作為一種全新的漁業模式,海洋牧場正在成為藍色國土上的新“糧倉”。
魚類跟人類一樣,也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家。但在海洋里,一方面,并非所有區域都是宜居之地。天然礁石稀缺、水下地貌單一、水流過強或過弱、食物不豐富,都會讓魚群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在過度捕撈和高密度養殖的影響下,原本適合海洋生物棲息繁衍的空間愈來愈少。這時,人類就需要通過科學設計,在海底布設一系列人工魚礁,模擬自然礁石,為魚類提供可庇護、覓食、繁殖的“綜合功能區”。除了吸引魚類,這些礁體表面往往還能迅速被海藻、藤壺、牡蠣等附著生物占據,可以形成完整的礁區生態系統,實現種群+棲息地+食物鏈的全面重建。
與“捕”和“養”不同,海洋牧場講究的是“牧”。它是基于海洋生物經常把巖礁區、海藻場或海草床作為產卵場、育幼場或生活場所這一生活習性,通過人工手段模擬這些自然生境,在海洋中選擇合適的場所,為海洋生物打造適宜它們居住的“住宅小區”;然后通過增殖放流,讓魚、蝦等海洋生物在此定居、繁衍、生長,形成一個生態優化的局部生態系統;最后,通過海洋牧場的生態溢出效應,修復臨近海洋環境和漁業資源。由此,便可實現生態修復+漁業增產的雙重目標,在人工生態系統中,“牧”出高質量水產品。
與傳統漁業不同,海洋牧場的管理和產出不再僅靠經驗和天氣,而是高度依賴科技力量。其中幾項關鍵技術尤為亮眼——
水動力仿真與設計模擬:魚礁設計必須考慮海流、潮汐等多因素,科研人員通過計算流體力學(CFD)建模,在計算機中復原真實海域環境,提前評估魚礁的結構穩定性與生態適應性,避免盲目投放、結構失效。
實時生態監測系統:通過布設水下傳感器、影像采集等設備,科研人員可全天候監測海域溫度、鹽度、溶解氧、pH值、營養鹽濃度等數據,形成“動態畫像”,為精準調控提供依據。
環保材料與研究生態修復建材:不少科研單位正在開發用海泥、火山巖粉、貝殼粉、退役風電葉片等替代傳統鋼筋水泥材料,不僅綠色環保,還更利于附著類生物生長。
截至目前,全國沿海已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89個,年產海產品超千萬噸,漁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態指標持續好轉。海洋牧場,正從“海洋漁業工程”向“生態系統服務平臺”轉型。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海洋探測技術、碳交易等技術的發展,未來海洋牧場將更加智能、更加綠色、更加高效。
海洋牧場,是一片藍色國土的蘇醒,是科技與生態交融的奇跡,更是我們共同守護的海洋家園。
摘自《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