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資源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于維持生態平衡、提供生態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林木病蟲害的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森林資源的健康。本文深入分析了林木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危害,探討當前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加強監測預警、科學防治病蟲害、完善森林資源保護機制、提升公眾保護意識等多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治與保護措施,旨在為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林木病蟲害;森林資源保護;防治措施;生態平衡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同時,森林資源也是重要的木材來源和經濟資源,對于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森林面積減少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林木病蟲害的發生呈現出種類增多、為害加重、傳播速度加快等趨勢。嚴重的林木病蟲害不僅會導致林木生長受阻、死亡,降低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加強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對于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 林木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危害
1.1 影響林木生長
林木病蟲害會直接侵擾林木的諸多器官,像葉、枝、根須之類。松毛蟲大肆啃噬松樹的針葉,導致松樹生長緩慢、樹勢不振。天牛類害蟲蝕蛀樹干,破壞樹木的運送組織,影響水分跟養分的輸運,嚴重之際可讓樹木失去生命。諸如松材線蟲病、楊樹潰瘍病等病害,會造成樹木皮層腐爛及壞死,進一步對樹木生長發育造成干擾。以松材線蟲病為例,該病害被賦予“松樹癌癥”之名,松材線蟲以昆蟲松墨天牛為媒介進行傳播,進入松樹體內,在樹脂道里大量繁衍,引起松樹水分疏導功能的運行故障,染病的松樹一般40 d左右就會失去生命;同時,該病害傳播速度十分迅猛,一旦在林區范圍里冒頭,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手段,極易引發大面積松林枯死[1]。
1.2 降低森林生態功能
森林體現出強大的生態效能,諸如調整氣候、維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林木病蟲害的出現會擾亂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減小森林的生態功效。當眾多林木被病蟲害奪去生命后,森林植被覆蓋面積占比降低,土壤侵蝕的情況顯著惡化,水土流失現象更為突出。森林對氣候的調節本領也會隨之下降,破壞區域氣候穩定的局面。
病蟲害還有可能引起森林生物多樣性降低,毀壞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及食物網,進一步降低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水平。在部分受嚴重病蟲害肆虐的森林區域,過去濃蔭蔽日的森林變得稀稀拉拉,土壤失去了植被的呵護,遭遇雨水的沖刷之際,大批土壤被雨水沖蝕帶走,引發土壤肥力下滑,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納能力變差,造成大氣內溫室氣體的含量增高,助長了全球氣候變暖走向,某些依賴森林生存的動植物,受棲息地破壞與食物資源減少影響,數量急劇下挫,乃至處于滅絕邊緣。
1.3 造成經濟損失
林木病蟲害一旦出現,會給林業產業帶來極大經濟損失。病蟲害引起林木生長不良、死亡,造成木材產量及質量下滑,導致木材經濟價值的縮減。受病蟲害影響的木材,也許會有材質走下坡、蟲眼、腐朽等問題出現,不利于木材的加工和利用。為了進行病蟲害治理,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資金,涵蓋采買農藥、儀器,聚攏防治工作成員等,這提高了林業生產的成本。
森林病蟲害會對森林旅游等關聯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招致間接形式的經濟損失。在我國,每年由林木病蟲害引發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2]。以美國白蛾為例,該外來入侵害蟲嚴重為害多種闊葉樹,處于爆發的高峰階段。受其為害的木材,質量下滑,造成經濟價值大幅降低,給林業產業帶來了沉重的禍患。為了抵御其擴散,相關部門必須投入大筆資金開展監測、防治和清理受害樹木的行動。
2 當前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監測預警體系不完善
我國林木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存在一定的欠缺,監測站點布局的合理性欠佳,區域監測站點數量短缺,較難全面覆蓋森林區域范圍,致使一些病蟲害的出現無法及時被察覺,監測手段相對處于落后水平,主要靠人工巡查及簡易的儀器設備,監測效率滯后、精確程度欠佳。
除此之外,對新型病蟲害進行監測和研究的深度欠佳,缺少有效預警機制,難以實時把握病蟲害的發生態勢與規律。另外,在有些偏遠山區,鑒于地形錯綜難理,監測站點設置面臨困境,致使實時掌握地區森林病蟲害動態并不容易,人工巡查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針對部分隱藏在樹干內部、不易發現的病蟲害,或者針對部分新冒出來、不易即刻察覺的病蟲害,因缺少足夠的研究與認識,難以精準判定其發生與發展走向,故而無法及時發布預警[3]。
2.2 防治技術單一
在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期間,某林區域仍然主要采用化學防治途徑,過度施用農藥。
化學防治雖然在短期內可迅速遏制病蟲害的滋生,但是長期采用會致使害蟲出現抗藥性,損害生態的平衡格局。同時,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治技術的實際應用量相對偏少,未進行系統的推廣運用。部分防治方案的實施欠缺科學性與針對性,未能依據不同的病蟲害種類及其發生狀況挑選恰當的防治辦法,造成防治工作效果差。
有些工作人員,對各類病蟲害的特性與防治手段缺乏深入認知,防治進程中屢屢出現用藥有誤、防治時機拿捏不準等難題,造成防治效果顯著變差。例如,某林區域在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之際,為求短時間見成效,大量采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不但傷害到了害蟲的天敵,干擾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機制,還令土壤、水源等環境陷入污染狀態。
2.3 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淡薄
部分地區政府部門、企業及公眾對森林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有限,保護意識淡薄化。部分地區為謀求短期經濟成效,過度挖掘森林資源,引發森林面積下降、森林性狀趨劣;另外,在進行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時,存在執法寬縱、監管疲軟等現象,對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未達要求[4]。公眾投身森林資源保護的積極性欠佳,欠缺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責任擔當與使命感。企業為拿到更多的木材材料,在未經相關許可的情形,非法采伐森林,引發森林面積快速下滑。
總之,當相關部門開展監管工作時,緣于執法力度未達要求,未能及時對這些違法行為實施有效的制止與處罰;同時,公眾對森林資源保護的關注積極性不高,缺乏參與保護的主動勁頭,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森林資源的良好氛圍尚未形成。
2.4 森林生態系統脆弱
歸因于人類活動影響,諸如森林砍伐、墾殖、牧養等,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受到破壞,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進一步加劇。部分地區森林植被種類單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及抗病蟲害能力變弱,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呈下降態勢,天敵數量未達充足水平,難以有力限制病蟲害的出現與蔓延[5]。
全球氣候變化同樣對森林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作用,諸如氣溫增高、降水變動等,引致某些病蟲害的發生范圍拓寬、為害程度增大。在部分人工種植的樹林內,因為所種的樹種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欠佳,要是碰到病蟲害,極易迅速擴散,引起大面積樹木受到侵害的狀況。伴隨全球氣候的轉變,部分原本僅在局部區域出現的病蟲害,分布范圍因氣候條件變化逐步延伸,對更多地域的森林資源形成了威脅。
3 林木病蟲害防治與森林資源保護的措施
3.1 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3.1.1 優化監測站點布局
根據森林資源的分布情況和生態特點,合理規劃和布局監測站點,增加監測站點的數量,確保能夠全面覆蓋森林區域。同時,加強對重點林區、生態脆弱區和病蟲害高發區的監測,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3.1.2 提升監測技術水平
引進和應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如無人機監測、衛星遙感監測、物聯網監測等,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和規律。
3.1.3 加強預警機制建設
建立健全病蟲害預警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預警指標和預警級別。當監測到病蟲害發生的跡象時,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通知相關部門和單位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預警信息的跟蹤和反饋,及時調整預警級別和防治策略。利用無人機進行森林病蟲害監測,快速、全面地獲取森林的影像信息,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區域。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對大面積的森林進行長期的動態監測,掌握病蟲害的發展趨勢。物聯網監測設備可以實時采集森林環境數據和病蟲害信息,為準確判斷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依據[6]。
3.2 科學防治林木病蟲害
3.2.1 推廣綠色防治技術
加大對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力度。例如,利用燈光誘捕、性誘劑誘捕等物理方法防治害蟲;引進和釋放天敵昆蟲、微生物等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同時,要加強對綠色防治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不斷提高綠色防治技術的效果,同時擴大應用范圍。
3.2.2 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在必要的情況下,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方法。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按照農藥的使用說明和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施藥。同時,推廣精準施藥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對環境的污染。此外,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監管,防止農藥濫用和誤用。
3.2.3 加強綜合防治
綜合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營林等多種防治措施,形成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根據不同的病蟲害種類和發生情況,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進行組合和搭配,提高防治效果。例如,通過營造混交林、加強森林撫育管理等營林措施,提高森林的抗病蟲害能力;結合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在病蟲害嚴重時采用化學防治方法進行控制;在防治松毛蟲時,利用黑光燈誘捕成蟲,減少蟲口密度,同時釋放赤眼蜂等天敵昆蟲,控制松毛蟲的繁殖。在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時,可以合理使用低毒農藥進行防治,但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3.3 完善森林資源保護機制
3.3.1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
完善森林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保護意識。
3.3.2 強化監管執法
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監管執法體系,加強對森林資源的日常監管和巡查。加大對非法砍伐、開墾、占用林地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形成監管執法的合力。
3.3.3 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
制定科學合理的森林經營規劃,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管理,提高森林的質量和生態功能。推廣森林認證制度,鼓勵企業和個人采用可持續的經營方式,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對非法砍伐、破壞森林資源等行為的具體處罰標準,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加強對于森林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讓公眾了解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和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
3.4 提升公眾保護意識
3.4.1 加強宣傳教育
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加強對森林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例如,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森林資源保護的宣傳活動;組織開展森林資源保護的科普講座、知識競賽、志愿服務等活動,提高公眾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認識和理解[7]。
3.4.2 鼓勵公眾參與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森林資源保護的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例如,設立舉報獎勵制度,鼓勵公眾舉報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森林撫育等活動,讓公眾親身參與到森林資源保護中來。
3.4.3 培養環保意識
將森林資源保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通過開展生態教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保護方法,從小養成愛護森林、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在學校教育中,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參觀森林保護區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開展關于森林資源保護的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4 結論
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我們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科學防治病蟲害,完善森林資源保護機制,提升公眾保護意識。通過綜合采取有效的防治和保護措施,我們能夠有效控制林木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保護森林資源的健康和安全,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將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鄭志剛.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管理策略分析[J].河北農機,2022(20):100-102.
[2] 王建平.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管理探討[J].花卉,2021(6):263-264.
[3] 彭濤.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管理探討 [J].現代園藝,2019(18):170-171.
[4] 任中飛.林木病蟲害的防治與森林資源保護措施[J].南方農業,2021,15(14):78-79.
[5] 胡榮榮.林木育苗病蟲害防治技術優化措施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24(9):69-70.
[6] 徐永恒.探析林木病蟲害的防治與森林資源保護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8):216-218
[7] 李鑫儒.林木病蟲害防治與森林資源保護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1(12):308-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