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研究習近平同志幾十年不同工作崗位的創新實踐,概括出了其頗具特色的“三農”思想體系內涵,體現了其治國理政的智慧,也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為重要的組成,有助于更好地為新時代“三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提供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
關鍵詞:“三農”思想;體系;內涵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們農業大國中關系著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是關系著向農業強國乃至工業強國轉變的基礎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同志在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中,對“三農”工作始終“情有獨鐘”,扎根基層,心系民生,勇于探索,富于創新,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三農”思想體系,體現了其治國理政的智慧,也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極為重要的組成。
1 習近平“三農”思想的實踐與形成
1.1 萌芽與根植
從1969—1975年,習近平在陜西延川梁家河大隊插隊7年,他從笨拙學農活到熟練干把式,挺過了“四關”(跳蚤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逐漸贏得了老鄉們的信任。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他帶領大家修路、打井,又自費外出取經,回村修建沼氣池,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開辦第一個鐵業社和磨坊,方便群眾日常生活。之后又打壩造田改變地理條件等等。習近平帶領全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讓梁家河的面貌很快煥然一新。上山下鄉的經歷,使習近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和力量,真正了解了農業落后的原因,明曉了農村發展的困境,理解了老百姓貧困的所在,習近平的“三農”思想正是在這時萌芽并根植于其內心。
1.2 實踐與形成
1982年3月—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頒布了招賢納士的“九條規定”,引進科技人才,創辦“農村研究所”,確立了“二十字經”的“半城郊型”經濟結構等。1985年6月習近平到廈門工作后,他要求自己“三到”:心到——心里時刻想到農民;人到——腳踏走訪到農村;措施到——找到適宜舉措發展農業。他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脫貧,發展“特色”農村經濟,提出要做好“內引外聯”,在軍營村建議村里“山下開發、山上‘戴帽’”綠化荒山;在何厝村提議養殖石斑魚,出口香港;在貧困地區同安幫助指導興建了第一個成規模的工業企業——同安銀城啤酒廠等。
1988年6月習近平到寧德地區工作,1個月內就調研走遍了寧德的9個縣,他提出了“三步走”:即擺脫貧困-脫貧致富-奔向小康。指出“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親自推動了“四下基層”并形成了風氣,因地制宜開展扶貧,使得寧德地區的特色農業迅速發展起來。霞浦的晚熟荔枝,福鼎的四季柚,福安的芙蓉李,古田、壽寧的食用菌和茶葉,以及沿海縣市的養殖貝類、魚、藻類等等,都成為頗有產業特色的精準扶貧。其實踐心得《擺脫貧困》,成為其“三農”思想系統實踐的初始結晶。
1990年4月,習近平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很快就提出“四個萬家”: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他親自抓全市最貧困的永泰縣,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使其發展成為旅游重點縣,被國家列為中國首批“天然氧吧縣”。1998年習近平又創新了農村工作機制——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實現農村產業改造、農業提質顯效、農民強技增收。
1.3 成熟與確立
2002年10月習近平來到浙江任職,五年里足跡遍及浙江大地的角角落落。他到基層調研:深、實、細、準、效。即深入基層、實實在在、細解實情、準確掌握、富有效果。這一時期他通過《執政為民重“三農”》等文章全面系統闡述了“三農”問題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發展路徑、動力機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戰略思考,發表了一系列與“三農”有關的心得體會,比如《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等,這些文章真實見證了習近平“三農”思想在浙江的生根發芽與成長成熟。
1.4 發展與完善
2007年10月習近平調任中央工作后,他對“三農”工作更多地關注于宏觀戰略和政策的制定,對新時代的“三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的根本性、綱領性、實踐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談話以及指示,發展和完善了其“三農”思想體系。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發行了《習近平論“三農”工作》,正是對其“三農”思想的匯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認真貫徹其“三農”指導思想,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連年出臺一號文件,重點聚焦“三農”改革,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諸多“三農”問題得到了有效破解,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小康社會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工作得以全面穩步實施。
2 習近平“三農”思想內涵特征
2.1 思想基石:愛農懂農親民,求真務實革新
研究習近平的“三農”思想,首先要肯定他身上所擁有的親農愛民品德、執政為民意識、求真務實作風,這是成就他“三農”思想的根基。陜北的上山下鄉經歷,深刻地影響了青年時代習近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他的身上烙下了厚重的“情系三農、向農而行”的愛農情懷,和“從政為民、執政為民”的黃土情結。從陜北梁家河出發,沿著河北正定、廈門、寧德、福州、浙江、上海一路走來,習近平始終在領導關注或分管著“三農”工作,他在1987年1月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文中說:干部要練好密切聯系群眾這個基本功。為群眾辦實事,要扎扎實實,堅持不懈,久久為功[1]。為此他總是能夠腳踏實地躬身走進農村、緊密聯系農民、圖謀發展農業。正是他的腳踏實地和勤懇務實,從而打開了當地“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結合自身從政的切身體會,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農業干部,一定要沉下去多到農村去看看,多到貧困地區去轉轉,帶著對農民深厚感情做好扶貧開發工作。2012年12月他在河北指出:領導干部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問計于民[2];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實情,因地制宜,明確特色,理清思路,科學謀劃,找準突破口,完善實施,抓出成效等。2017年12月28日,他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鄉村振興講究的是“真”和“實”,農村工作干部要真正深入群眾,真心依靠群眾,真情關愛群眾,真切體會群眾,真誠服務群眾;作為農村基層干部,要大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之風,倡導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奮斗精神;當前及今后都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人民的“三農”工作隊伍[3]。
2.2 思想使命:強國必先強農,抓好糧農經營
在習近平“三農”思想的諸多論述中,有一個理念貫穿始終:強國必先強農,強農抓穩糧耕。農為邦本,本固邦寧。2016年4月25日在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做到了農業基礎鞏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那么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主動。抓農業農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糧食生產。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安全是建立在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上[3]。在2022年12月23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之路,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根基[4]。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
對于農業的發展經營,2007年3月習近平在《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全面深刻闡述了浙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和總體思路[5]。2013年習近平明確提出了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即“三權分置”的重大創新。2014年12月他倡議“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2016年7月20日他在寧夏視察工作時又說,發展現代農業,關鍵是要構建好三個體系,即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調優、調高、調精;生產體系的科技應用、設施改善;經營體系的規模多樣。要走質量興農之路,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3]。
2.3 思想特色:扶貧治愚提智,培育產業脫貧
中國史就是一部與貧困不懈斗爭的曲折歷史。對于從貧困黃土地走出來的習近平來說,心中始終堅定:擺脫貧困,治貧治愚,扶貧提智,產業脫貧。1992年7月習近平在《擺脫貧困》書中說:只有首先“擺脫”了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我們整個的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逐步走上富裕之路[1]。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深有體會地談道:脫貧必須先脫思想的貧,扶貧要結合扶“志”與“智”同行,引導貧困群眾堅定脫貧意志,提升脫貧技能[3]。精準扶貧和開發式扶貧成為富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
在如何有效扶貧、持久脫貧上,習近平說:扶貧要找對路子,想出符合實際的點子、舉措、方案,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好路子可以總結為“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工程[3]。要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宜林、宜牧、宜商、宜游等,挖掘潛能,開動頭腦,通過扶持發展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實現就地脫貧、持久脫貧。正定和寧德正是在其任上和之后,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從而迅速實現脫貧。十八大之后,國家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要的就是積極構建適宜的鄉村特色產業體系,拓展產業鏈,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業態,通過優化農業結構布局,強化產業扶貧力度,從而實現產業興旺,農民增收,鄉村脫困。
對于扶貧提質,習近平強調:“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2016年4月他強調: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吸引年輕人回鄉務農,培育扎根鄉村的職業農民,加快構建、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習近平還強調,農業農村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著力抓好招才引智,引導各路人才“上山下鄉”,大施所能建設家鄉,大展才華回報鄉村,大顯身手實現價值[3]。
2.4 思想核心:科技育才創新,宏觀突出高效
研究習近平有關“三農”的實踐和論述,始終是圍繞著一個核心進行的,即科技育才創新,宏觀突出高效。自梁家河第一口沼氣井點燃,讓習近平深刻體會到了科技改變貧困的力量后,他就開始將科技與農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河北正定主政期間,習近平認識到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等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決定實施人才戰略,設立了招賢館、人才樓、人才技術開發公司,以內用、外招、上請、下挖、近補、遠育等多種形式,培育各類人才,使得正定縣快速進入了一個高效的發展時期。
在寧德工作期間,他強調農業的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以教育興農為基礎,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應以在鄉知識青年為主要對象進行職業技術教育,使他們成為農村脫貧致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帶頭人。人才的支撐使當地區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為寧德的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浙江任職時,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強調必須抓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術創新,使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支持科技轉化,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貢獻率,浙江省為此創新推出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的“向下流動”,發揮其引領作用,使農業發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
十八大之后,習近平曾說: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農業與科技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農業科技位置日益突出,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3]。2022年12月23日,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高層次的自立自強。
3 結語
習近平在幾十年為民服務實踐中所形成的“三農”思想體系,必將在經濟繁榮、富民強國的歷史進步中發揮基礎磐石的作用。目前,一場“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運動正在全國城鄉徐徐展開,“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夢想正逐步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日、30日)[J].求是,2021(4):4-13.
[3]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4]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4-17.
[5] 習近平.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N].人民日報,2007-03-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