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老革命家陶鑄回到闊別25年的故鄉湖南祁陽石洞源。陶鑄特地和縣領導約法三章:縣、鄉、村都不準迎接;不準宴請;不準送禮。
陶鑄回到家鄉后,看望多年不見的家人,回憶往事,共話桑麻,訴說多年離別的思念之情。家人在歡喜之余,也感到有些疑惑不解:因為看見陶鑄穿著一身粗布衣裳,棕絲斗笠、腳著草鞋,也沒有多少行李,更沒有前呼后擁的排場。妹妹忍不住問:“我們都聽說你在外邊做了大官,可這一身打扮咋看起來像一個老長工?”陶鑄卻笑著說,共產黨的干部不論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與普通老百姓并沒有什么區別。
一向關心家鄉教育的陶鑄,在村干部陪同下來到了村小學。看到小學門口掛著一塊刻有“祝賀陶鑄同志勛德崇隆”的金匾,他很生氣,對村干部說,共產黨員是人民勤務員,不是什么權勢人物,不能搞光宗耀祖這一套,說著親自動手砸毀了那塊金匾。
由陶鑄同志被妹妹形容像個“老長工”聯想到,在延安指揮千軍萬馬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也曾被媒體記者形容為“樸素得簡直像個農民”。山西著名愛國將領續范亭也評價朱德“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家翁”。這是因為朱德始終保持著一名勞動者的純樸本色,與戰士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一樣吃糙米野菜、穿粗布衣服、住草棚窯洞,從來不搞特殊化。
還有久經考驗的老革命家任弼時,勞苦功高,嘔心瀝血,被葉劍英元帥評價說像“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因為他“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因為他事事嚴于律己,處處以身作則,與干部、戰士同甘共苦,生活十分儉樸,從不以領導和功臣自居。因為他有“三怕”,即“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錢多,三怕麻煩人”,充分體現了他對工作的高度負責和對個人利益的淡泊。
“創業艱難百戰多”,中國革命就是靠著這些樸實無華而又意志堅定的“老長工”“田舍翁”和“駱駝們”的不懈努力、埋頭苦干,才得以推向前進;靠著成千上萬“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先驅們,艱苦奮斗、兢兢業業,不計名利、不圖享受,才一步步戰勝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如果說他們之間有什么共性,那就是陶鑄同志在《松樹的風格》一文里所高度概括的那樣:“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卻甚多的風格……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業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