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伴侶" 伉儷情深
1925年8月8日,周恩來與鄧穎超在廣州結為夫婦。這對相識六載、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終成眷屬,自此攜手并肩,成為同甘共苦的革命伴侶。
1919年4月,周恩來結束日本留學生活,啟程歸國。適逢五四運動爆發,周恩來積極投身其中,在此期間與同樣參與運動的鄧穎超相識。同年9月,由周恩來主持的愛國學生團體覺悟社在天津宣告成立。鄧穎超作為該社首批成員,與周恩來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革命聯系。
1920年末,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雖遠隔重洋,兩人仍保持書信往來。在思想交流中,他們逐漸加深了解,革命情誼日益深厚。周恩來認為鄧穎超是“能一輩子從事革命”、能經受得了“革命的艱難險阻和驚濤駭浪”的伴侶。就這樣,五四運動中結下的革命友誼,在共同理想感召下,最終升華為相知相守的革命愛情。
1924年7月,周恩來自法國啟程歸國,9月抵達廣州后,根據黨組織安排開展廣東革命工作。因革命工作繁重,周恩來與鄧穎超始終未能會面。1925年7月,鄧穎超因領導愛國運動遭天津反動當局通緝,黨組織遂決定將其調往廣東工作。8月7日,鄧穎超抵達廣州,與闊別五載的周恩來重逢。翌日,兩人舉行簡樸而莊重的婚禮,邀請陳延年、惲代英、彭湃、李富春、蔡暢等革命同志出席。婚禮上,鄧穎超深情朗誦周恩來贈詩:“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縛!勇敢地奔啊奔!”
自此,這對革命伴侶始終并肩奮斗,歷經風雨而初心不改。鄧穎超曾深情回憶:“在我們的革命生涯里,總是堅定地、泰然地、沉著地奮斗下去。我們的愛情,經歷了幾十年也沒有任何消減。”周恩來與鄧穎超將個人情感與革命理想完美融合,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最動人的愛情篇章。
廖仲愷遇害
1925年8月20日上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夫人何香凝陪同下,乘車前往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出席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會議。當車輛抵達黨部門前,廖仲愷甫下車登階之際,突遭預伏槍手襲擊,身中數彈。雖經緊急送醫,終因傷勢過重不幸殉難,時年48歲。
廖仲愷作為國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積極倡導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加入同盟會,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忠實追隨者。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與李大釗共同主持起草《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為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
正當廖仲愷全力推進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事業之際,不幸遭遇刺殺。案發后,國民黨中央立即成立“廖案特別委員會”負責善后事宜,隨后又組建由周恩來等共產黨員參與的“廖案檢查委員會”展開調查。經查證,該刺殺案系國民黨右派勢力策劃,主要涉案人員包括胡毅生、朱卓文、梁鴻楷、魏邦平等。雖然國民黨當局迅速展開緝兇行動,但部分涉案人員已潛逃。此案還導致胡漢民因涉嫌牽連而離穗,許崇智則因處置失當被迫交出軍權并離開廣州。
廖仲愷遇刺身亡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中央發去唁電,指出“廖仲愷先生幾十年來為國民革命盡力,是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健將”,強調“廖仲愷先生的革命精神沒有死”。同年9月1日舉行的公祭儀式上,廣州各界群眾逾20萬人自發組成送葬隊伍,其中包括黃埔軍校師生、工人、農民等,隊伍綿延數里,場面肅穆壯觀。
《東北早報》創刊
五卅運動爆發后,為擴大黨在東北地區的政治影響并爭取人民支持國民革命,中共哈爾濱黨組織決定創辦一份革命報紙。
1925年8月15日,《東北早報》刊行,社址位于哈爾濱市道里區中國十四道街(今西十四道街)15號。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黑龍江地區創辦的第一家公開發行宣傳革命的報紙。中共黨員張晉(又名張昭德)擔任報紙總編輯,編輯有陳晦生、任國禎和高洪光等人。
《東北早報》以刊發國內外重要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要內容,在20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報界具有重要影響力。該報第33期刊登了“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為開灤五礦工友被捕事情通電”,公開聲援工人罷工運動;第34期刊載“南京學聯為匯文女校學生離校事件發表宣言”,揭露美國校長和牧師開除16名參與五卅運動學生的行為,明確提出“收回教育權,打倒帝國主義的工具——基督教”的主張。該報以“開啟民智,增進文化”為宗旨,堅持民主進步思想,勇于針砭時弊,展現出鮮明的革命立場。
1925年11月,在郭松齡發動反奉戰爭后,《東北早報》突破奉系軍閥當局的新聞管制,持續報道戰事進展并發表反軍閥言論。該報的進步立場引起奉系當局的強烈不滿,遂派遣軍警對報社實施嚴密監控和審查,致使報紙的采編發行工作受到嚴重阻礙。同年12月,中共哈爾濱黨組織遭到破壞,包括陳晦生、任國禎等共產黨員在內的多名報社骨干被捕,《東北早報》最終被迫停刊。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東北早報》雖然存續時間較為短暫,但通過傳播進步思想和革命理論,積極聲援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開展革命宣傳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作者簡介:李桂華,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宇霆,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