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核心抓手,銀發經濟正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銀發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近日,本刊記者就如何精準服務老年人需求、有力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高成運進行了專訪。
銀發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記" "者: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銀發經濟”一詞走進大眾視野。您如何理解銀發經濟的內涵?
高成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關乎國家發展全局和百姓福祉,與個人、家庭緊密相連。《意見》將銀發經濟定義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突破口,既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讓他們共享發展成果、安享晚年;又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長遠之策。
具體而言,銀發經濟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為核心,是涵蓋產品、服務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其范疇不僅包括直接面向老年群體的醫療、養老、文娛等服務,還延伸至為老齡階段提前布局的“備老經濟”。也就是說,銀發經濟并不只強調為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還包括為那些提前做養老準備的備老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由此看來,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而且潛力巨大。
記" "者:您提到“備老經濟”這一概念,該如何把握其發展方向?
高成運:備老經濟是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的經濟活動,涵蓋養老金融、健康管理、適老化改造等領域,是銀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過提前規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養老產業可持續發展,體現“有備而老”的理念。我國45—59歲的備老人群達3.37億,該群體消費正從基礎保障轉向品質追求,消費能力較強,未來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我認為,推進適老化改造是發展備老經濟的重點。像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家庭配備健康監護設備等,既能提升家庭養老能力,又能讓家庭成員受益。形象地說,適老化改造既是給父母的時光禮物,也是備老人群為未來的自己撐起的“保護傘”。同時,備老人群愈加重視健康消費,2024年相關調查顯示,在保健服務消費群體中,中年人占比51%、老年人占比25%,挖掘其消費潛力的空間廣闊。此外,智能養老產品也是重要支撐,當前智能護理設備、養老機器人等已廣泛應用,未來在大模型賦能下將更智能,為老年人帶來更多便利。
記" "者: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挑戰,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也蘊含巨大機遇。您如何看待銀發經濟對我國未來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格局的影響?
高成運:銀發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正從多維度深刻重塑我國經濟結構與社會發展格局。
從經濟結構轉型視角看,銀發經濟已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增長引擎。我國銀發經濟規模持續增長,增速遠超傳統行業,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力量。相關研究表明,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30萬億元,凸顯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從產業發展層面看,銀發經濟正驅動產業升級與跨界融合,形成復合型產業鏈。智慧醫養、融合消費、金融創新、適老科技、旅居康養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鏈上下游通過數據共享和資源整合,將從單一產品供給向“解決方案生態”躍升,有望催生出萬億級新市場。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銀發經濟本質是民生經濟,可以助力我國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長壽紅利”跨越。未來,它更加聚焦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推動老年群體消費需求從衣食住行向“詩和遠方”升級,促進社會生態從生存保障向價值創造轉變,將老齡化挑戰轉化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新動能。
多措并舉釋放銀發經濟發展活力
記" "者:隨著我國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的人口正逐步進入老年,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呈現出哪些新特征和新趨勢?
高成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老年群體數量將持續快速增加且不斷更新迭代。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新老年人”,他們的消費需求變化呈現出四個特征。一是向服務消費轉變。消費結構從以衣食住行用等為主的傳統物質性消費,向教育體育、旅游休閑、文化娛樂、養生保健、交通通信等服務性消費升級。二是向品質消費轉變。在消費關注要素上,質量好、功能全、性價比高的產品成為老年群體首選,單純價格便宜的產品不再是關注重點。三是向網絡消費轉變。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老年群體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近4小時,超六成老年用戶通過移動端網購,老年網絡消費從線下轉向線上成為新場景。四是向社交消費轉變。近年來,老年人對緊密聯系和社交方式需求日益旺盛,加之穩定的退休金等經濟條件的保障,使他們更有意愿用于社交消費。
記" "者:當前,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且增長迅速,為銀發經濟帶來可觀市場潛力。您認為,應該如何釋放銀發經濟發展活力?
高成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是全球銀發經濟發展潛力最大的國家。聚焦老年群體多樣化需求,激活消費動能,是發展銀發經濟的當務之急。
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消費曲線呈“前端平穩、尾部翹起”特征:即60—70歲消費平穩,70—74歲略降后趨穩,85歲以上消費劇增(為老年階段均值兩倍,集中在健康醫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二次出生高峰人群正處在60—70歲間,較“老老人”更健康有活力,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將帶動旅游、運動、科技等多領域消費。
釋放銀發經濟活力,應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引導消費觀念,在尊重傳統消費習慣基礎上,積極培育新消費場景,通過體驗式引導推動老年群體消費觀念升級。二是推動供給側精準適配,針對不同老年群體定制供給,如為低收入者提供高性價比基礎保障產品,為健康活力老人開發品質體驗服務等。三是構建消費信任機制,筑牢老年人消費安全防線,讓老年人安心消費。這些舉措可以有效激發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記" "者:您認為北京在推動銀發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優勢,又面臨怎樣的挑戰?
高成運:北京發展銀發經濟優勢顯著。北京高凈值老年人多、消費能力強,養老服務市場潛力較大。同時,北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通過出臺相關政策,發放高齡、失能補貼,建設匹配的養老設施等有效措施,對提升老年群體消費意愿產生了積極作用。此外,北京金融資源豐富,能為養老產業發展提供巨大“資金池”和多元融資渠道。目前,北京已逐步形成了以養老金產品為主體、政保合作項目為補充、多元主體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養老金融發展路徑。
當然,北京在推進銀發經濟發展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政策儲備的有效轉化有待完善。近幾年,北京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跟進速度快,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但要防止新舊政策的沖突、部門之間的政策沖突,確保政策儲備有效轉化為銀發經濟發展推動力。其次,銀發消費空間釋放還顯不足。北京地區居民整體消費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銀發消費基數大,但占居民消費“總盤子”比例還不高,需要進一步釋放消費空間。再次,銀發產業發展增速有待進一步提升。北京養老產業基礎扎實、規模較大,但在京津冀區域中增長率優勢還不明顯,需著力增強自身發展驅動力。
積極謀劃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記" "者:當前,科技在推動銀發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北京在智慧養老、適老產品研發等領域領先全國。您認為科技如何更好賦能銀發經濟?
高成運:科技力量在賦能銀發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動銀發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模式,更好增進老年人福祉。因此,要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銀發經濟融合發展,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培育“互聯網+”銀發經濟生態體系,促進新業態創新;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銀發經濟中的應用,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加強智能家居、智慧健康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形成“互聯網+健康管理”的智慧健康醫療體系。此外,還應著力提升康復訓練及康復促進輔具、健康監測產品、老齡服務監護裝置、家庭服務機器人等適老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增強其實用性和安全性;支持企業面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功能需求,定向研發輔助器具,滿足老年人對安全性、舒適性和實用性的需求。
記" "者:當前,養老服務領域專業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您認為,如何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銀發經濟相關行業?
高成運:人才是推動銀發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而養老服務行業人才短缺是當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一項針對全國13個省、區、市養老人才狀況的調查顯示,74.9%的養老服務機構存在人力資源不足問題,現階段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40歲以上人員居多,養老護理員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此外,養老行業普遍存在福利待遇和社會認可度較低等問題。要吸引更多人才進入養老服務領域,需多方面發力。
首先,應從供給側入手,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引導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對接銀發經濟市場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加強涉老專業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將養老護理等急需緊缺職業納入培訓目錄,進行定向、定崗式培訓,解決養老服務人才特別是養老護理員短缺問題。其次,要暢通人才發展空間,支持養老服務機構醫務人員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在相關職業技能大賽中設置養老服務等專項,為人才提供展示平臺和晉升機會;提高相關人才待遇保障水平,堅持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原則,切實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的薪酬待遇。再次,要著力強化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崗位認同,加大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先進事跡和職業精神的宣傳力度,提升職業尊崇感和社會認同度。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積極推動人口老齡化的國情教育宣傳,引導更多人才投身養老服務等銀發經濟相關行業。
記" "者:展望未來,您對北京推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什么建議?
高成運:目前,北京老齡化程度總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積極方面看,這也給北京銀發經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未來,北京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打造文化養老消費高地。積極發揮首都文化資源優勢,推動養老產業與文化消費深度融合,為老年人提供精神護理和心理慰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依托老年大學、社區學院等陣地,助力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推出老年文化消費激勵措施,建設老年友好型文化設施,打造老年文化品牌,提升北京在文化養老領域的影響力。
培育銀發經濟新質生產力。不斷完善政策制度、技術攻關、示范應用等全鏈條創新體系,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引進養老領域創新型企業、研發機構和優質項目,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加速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等潛力產業的技術創新,謀劃前瞻性科技攻關項目,打造銀發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
強化老齡數據要素保障。推動老齡數據資源在養老服務、健康管理、智慧養老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健全老齡統計調查制度,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深化開發利用,完善治理體系,構建與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老齡數據資源體系,為銀發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構建以社區為核心的銀發消費網絡。社區作為銀發經濟的“毛細血管”,亟待激活下沉市場潛力。要強化社區基礎設施,打造“一刻鐘”銀發消費圈,嵌入養老驛站、老年食堂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老年活動中心,提供助餐、助浴、醫療監測等剛需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一站式”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