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提振消費、釋放內需活力的關鍵時期,新型消費展現出強大生命力,正成為擴大內需的新引擎。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技術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質態重塑等方式深度賦能新型消費,是推動新型消費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未來,應著眼相關堵點難點,著力完善制度供給、優化發展環境,多措并舉培育壯大新型消費。
[關鍵詞] 新型消費;" 新質生產力;" 提振消費;" 新興產業
[中圖分類號] F49; F724"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5)08-0032-03
2025年以來,商務部新聞發布會、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多項政策文件反復提及新型消費。202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強調要“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外部市場限制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關鍵時期,這些政策釋放了擴大消費要向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轉型挖潛的新信號。推動新質生產力深度系統賦能新型消費、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對于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消費的邏輯路徑
新型消費是指在新一代科學技術應用過程中形成的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與傳統消費相比,新型消費具有創新驅動性、配置高效性、發展持續性、循環暢通性的顯著特征。新質生產力作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標志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是新型消費發展的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消費是一個多維度、動態化的過程,本質上是技術革命、要素重構、產業轉型與生態創新四重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賦能路徑如下。
新質生產力催生顛覆性技術,嵌入生產消費全鏈條,增強新型消費科技感和吸引力。前沿技術的創新性突破能直接帶來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外移。一方面,創造出智能機器人、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生的消費對象,拓展已有消費空間;另一方面,改變傳統消費對象的屬性特征,挖掘傳統領域的消費潛力,賦予傳統消費全新的功能體驗。例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帶來了云看展、云賞劇、云觀賽等休閑娛樂新玩法,甚至被用于恐懼癥和焦慮癥的醫學治療中,這是新產品新功能的開發。再如,柔性材料革新使折疊屏手機突破顯示形態限制,固態電池技術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這些都是技術賦能對傳統消費體驗的根本性優化。
新質生產力催生要素創新性配置,引導資源要素向新型消費匯聚重組,夯實新型消費底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除了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外,還有要素優化配置和組合躍升。數據、資本、人才等要素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向新型消費加速流動。2024年我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支撐智慧商圈實時客流分析、精準營銷決策;2024年消費行業整體投融資數量觸底回升,資本向消費科技領域傾斜流動,大額投融資主要集中在綜合服務商、跨境電商平臺、數碼家電等賽道;AI訓練師、數字孿生工程師等新職業群體擴大,重塑用工結構,為新型消費注入人才動力。
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深度轉型,驅動產品和服務供給革新,培育更多高端、綠色、智能新型消費。雖然技術創新和要素配置是新質生產力賦能的重要機制,但其賦能過程絕不是簡單技術堆砌,也不是淺層需求迎合,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流程再造對產業鏈條進行由“點”到“線”的徹底重構。這一過程以數據要素為樞紐,通過數字化平臺打通研發端與消費端,為產業鏈注入綠色、健康、可持續等新理念,最終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壯大以及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實現產業轉型對新型消費的推動,從而帶來生產與消費的螺旋式互促。
新質生產力孕育新質態,呈現多業融合、虛實融合等生產組織方式,衍生新型消費業態和模式。在重構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吸納科研機構、投資機構、服務提供商、政策制定者等多方主體參與,實現不同產業的相輔相成、跨界融合,構建更具韌性、更富創造力的生態體系,從而深刻改變新型消費的結構、模式和面貌。例如,在智慧出行領域,通過車路協同、能源互聯網、用戶數據反哺研發的多產業融合,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模式。此外,在業態拓展的持續演進中,制度創新也將發揮催化作用,數據產權制度、算力基礎設施等新型制度供給將為新型消費提供合規性保障。
新型消費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技術創新水平不高仍是關鍵制約。科技含量高本應是新型消費的核心特征,但國內自主創新性技術供給不足以及創新成果轉化遲滯共同導致了技術對新型消費的驅動力較弱,影響消費品供給質量。一方面,部分高品質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受限,半導體、高端傳感器等關鍵元器件的進口依賴度居高不下,制約消費體驗的實質性躍升。另一方面,中低端產品服務同質化傾向明顯,例如,小家電行業扎堆開發同質化養生功能等。
生產要素的供給質量與配置效率不足。在數據要素上,醫療、金融、消費行為等數據因確權規則模糊及隱私保護邊界不清,難以實現有效聚合與價值挖掘。在資本要素上,風險投資過度集中于應用端場景開發,資本短期逐利容易導致一些行業投資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在人才要素上,兼具數字技術素養與消費市場洞察的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相關的職業培訓體系尚不健全。
傳統消費行業與新技術新模式融合程度不深。傳統領域消費在我國消費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但受資金、觀念、技術等層面的限制,傳統企業普遍存在路徑依賴,向新品類新模式上轉型較慢,主要表現在技術滲透率低、業態創新重復、數據應用低效等方面。
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配套仍需加強。近年來,各地加大了適應新型消費的配套建設力度,大到5G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小到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公共衛生等設施,但適應新型消費的軟硬件配套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例如,部分城市打造的夜間經濟、沉浸式體驗等新場景缺乏配套支持,導致消費體驗打折。部分中西部農村地區網絡和5G信號覆蓋不足,智能倉儲、冷鏈物流等硬件投入不夠,制約電商、直播等新型消費場景應用。
制度供給有待進一步加快。一方面,適應新型消費的標準體系建設滯后。智慧養老、遠程醫療等產品和服務缺乏統一質量標準。另一方面,由于新型消費模式層出不窮、交易流程復雜,使得現有的監管標準和手段難以完全覆蓋。
多措并舉推動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消費
以技術創新驅動激活新型消費動能。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和機遇,建設國家級數字創新平臺,聚焦柔性電子、量子傳感、數字孿生等底層技術,推動自主創新能力攻關。加快推動前沿科技走進衣食住行等消費行業,激發最廣大消費群體新型消費潛能。強化數字技術融合應用,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推進5G、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跨域集成,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服務,促進數字化、智能化新場景的創新普及。
以生產要素配置升級夯實新型消費基礎。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從數據、技術、資本、人才等多維度協同發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進全國統一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打破場內場外數據分割壁壘,促進消費行為數據跨平臺共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風險投資、產業基金投向數字消費、銀發經濟等賽道。健全統一規范的職業培訓體系,完善人才流動機制,促進自由職業者等新型職業群體的跨區域協作。
以產業生態重構拓展新型消費邊界。發揮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牽引作用,培育一批新型消費頭部企業,向數字、健康、低空消費等領域前瞻布局,增強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傳統消費企業向“數據+算法”驅動的智能模式轉型,搭建跨區域、跨行業的智能制造協同平臺,促進生產企業、服務企業和研發機構的溝通合作與資源共享,加快傳統消費行業與新技術新模式的融合。
以配套能力改善釋放新型消費潛力。部署5G網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一代通信技術基座,加快5G、AI等新技術標準化應用,推動消費場所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構建智能化物流中樞系統,鼓勵多元主體投資建設縣域倉儲物流網絡。增強消費場景硬件設施配套的完備度和服務者的服務能力。
以體制機制完善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完善智能產品、智慧養老、遠程醫療等細分領域的標準認證體系,推動產品服務認證統一化。及時制定修訂適應電商、數據交易等新業態的專項法律法規,推動包容審慎的監管,明確權責邊界與責任追溯機制,促進新型消費在規范中發展。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平臺,推行“紅黑名單”動態發布制度,對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進一步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
[2]劉振中.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如何更好“雙向奔赴”[N].經濟日報,2025-02-11.
[3]王蘊,陳迪.如何培育壯大新型消費[N].學習時報,2024-01-31.
(作者簡介:劉振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新質生產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文卓,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