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身體轉向;身體感受力;美育價值;高校美育【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7—0103—09【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7.014
一、引言
隨著對技術反思的深入,當今的哲學社會科學界普遍出現了身體轉向[,即各個領域都在高度重視和廣泛討論有關身體的話題。如在哲學領域,學界基于現象學研究,認為人類的身體不僅是心靈和軀體的結合,還承載了社會、歷史、文化、習俗等社會性內容,因此人類的身體形象、身體經驗和身體知識都是身體生物性和社會性共同作用的結果[2]。在人類學領域,研究者關注象征系統的身體研究,致力于揭示身體作為社會關系的隱喻所表達的意義。法國人類學家莫斯在《社會學與人類學》一書中提出了“身體技術\"的概念,強調人的一生是通過學習獲得社會所認可的身體技術,展現自我并與他人交往的過程[3]。這意味著人通過身體創造社會秩序,身體是個人經驗與外在世界溝通的橋梁。在政治學領域,基于福柯的身體思想,研究者開展了關于身體政治的研究,揭示了身體是如何被社會和權力所規訓,并構建了“肉體社會\"這一概念[4]。在心理學領域,受身體轉向的影響,認知心理學提出了“具身認知”的概念,指出人的認知是基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身體在人的認知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5]。在教育學領域,基于身體轉向,教育被認為不僅要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還應重視學生身體的體驗和感受,因為“對于人的存在而言,身體的感覺因素要比單純的理性思維更為切己、更為本原人的生活和幸福歸根到底是靠他社會化的‘五官感受’和心靈感受來體驗的”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頻頻頒布相關文件,明確要求大中小學校全面開展勞動教育、體育、美育這三種長期被社會忽視的教育,同時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可以說,這既是黨的教育方針使然,也蘊含了身體轉向的時代印跡和影響。其中,勞動教育與體育都可謂直接與學生身體有關,需要學生勞動和鍛煉其身體,以提高勞動素養,增進身體健康。美育看似與身體轉向沒有關系,實則在審美教育的意義上,與學生的身體有著更為深切的內在關聯。學生只有打開身體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身體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領會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使其心靈得到美的滋養,實現身心和諧之美,最終成長為有著內在充盈生命與澎湃活力的個體。而這正是作為審美教育的美育,在當今數智時代所具有的新價值。
然而,與當前社會各界對身體的這種熱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今數智時代的人因其對智能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與高度依賴,出現了身體不在場和身體感受力嚴重下降的現象。也就是,一方面學界在大力提倡“具身認知”“具身體驗”[7],強調“以身體為基礎的主體間性……是意義產生的根源”[8],希望對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進行一場“具身革命\"[9],但是另一方面,生活中的人們正在喪失身體的感受力,使得這場“具身革命”面臨沒有承載對象與實現對象的困境。這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顯著,因為他們正是以數智時代“原住民”的身份長大的一代。本文將致力于深人分析以智能手機為典型代表的智能信息技術對當代大學生的深刻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呈現當今數智時代大學生身體感受力被抑制的嚴峻事實,進而基于對美育所具有的喚起和發展個體身體感受力的價值闡釋,給出如何在高校實現美育新價值的實踐建議。以此寄希望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擺脫身體總不在場與身體感受力被抑制的困境,助力當代大學生成長為能夠用身體感受和體驗美的能力,統攝其身心和諧發展的個體,成為對生活美好和國家建設有著內在熱情與不懈追求的新質人才,從而真正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
二、數智時代大學生身體轉向的困境
從身體轉向的視域來看,當今數智時代的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困境即是其身體感受力被抑制。所謂身體感受力,指身體感知、感受外界事物及其對自我影響的能力。人生下來,其身體就會自然地對外界事物及其變化產生感知,進而對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對自已的影響產生感受[10]。身體感受力可謂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種本能,是人與外界建立聯系,進而建構自我的最基本的途徑。所以,它并不局限于對某種存在的獨特的感受和領悟,也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領域,更不是封閉的自我經驗,而是跨越所有領域的、對自我存在狀況的動態的、全面的體驗。正如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在《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中所說:“我們之本是甚至能更強烈、更深刻地去看(去聽、去嘗、去嗅、去感覺)。\"[11]身體感受力由此一方面囊括了人從身體到精神的綜合感知和反應,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對現實環境、政治、道德、藝術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敏銳感受,是人的身體感知的“總體性\"表達。這種“總體性\"在蘇桑·桑塔格看來,就是意味著“任何(物質的和精神的)‘食物(包括文化產品和價值),除非我們感受它,否則它將毫無意義\"[12]這表明,身體感受力是人的意義感和價值感的基本來源。人一旦失去這種身體感受力,就會在心理上斷開與世界的聯系,不僅無法感知世界、感受他人,而且無法感受自我的存在與意義,從而失去生命的活力[13]。所以,失去身體感受力是很少發生、不易出現的現象。只有當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迫使人放棄自己原來的生活時才有可能出現,如被現代文明方式侵擾的偏遠地區的人們會普遍表達“身體感”上的不適[14]。
然而,當代部分大學生卻出現了身體感受力被抑制的現象,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一方面,一些人自訴感覺麻木、遲鈍,對發生的事情沒有什么感覺。這在當代部分大學生中甚至形成了一種“喪文化”,包括所謂的“佛系”與“躺平”,都指向一種頹廢、萎靡的心態,既感覺不到未來的希望,也沒有對未來的熱情,長久處于情緒低迷、欲望低下、百無聊賴的狀態之中[15][16][17][18][19];另一方面,一些人出現了持續不斷的高度焦慮[20][21]。這看起來仍有身體感受力,但若僅僅只有這一種強烈的身體感受,本身就是身體感受力嚴重下降的表現。當代大學生中普遍流行的音樂、電影、電視劇等作品都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刺激強烈而單一,如節奏特別快、歌詞含糊甚至沒有意義、“口味\"重等[22],一定程度上,正是當代部分大學生失去對外界事物和自我的豐富感受力的反映。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深感生命無意義的極端現象逐漸增多,而象征著生命活力與希望的戀愛意愿與戀愛率、結婚意愿與結婚率、生育意愿與生育率卻在持續走低[23]。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導致了當代大學生身體感受力的下降。
現代哲學認為,人生下來是沒有本質的,這既是人區別于其他物種的優勢,使其可以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也決定了人必須通過后天的活動才能獲得某種確定性,成為具有某種本質的人[24]。由于人依靠他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即謂技術)來活動,所以人的后天活動可以定義為制造和使用技術的活動,由此制造和使用怎樣的技術、如何制造和使用這些技術決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也就賦予了人某種特定的本質。只要人無法擺脫這種技術,就會始終被這種技術所規定,成為遵循技術內在邏輯、實現技術內在邏輯的人。可以說,既是人發明、制造了技術,也是人在使用技術,但正是人實現了技術的潛力,使技術的力量得到充分釋放,從而規定了人會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技術又反過來確定了人的本質。現代社會和當今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技術的大范圍、大規模、全方位使用,技術已經全面滲透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強大的技術、直接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技術就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信息技術[25]。現代人,尤其是作為數智時代“原住民\"長大的大學生[26],更是成了離不開智能手機的一代“手機人”,也就注定了他們會成為智能手機這種智能信息技術最大潛能的釋放者,而這一釋放過程也就必然會賦予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現代人以全新的本質。這是由智能手機這種技術所具有的特定意向結構決定的。
技術并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中立的,技術有其自身的意向結構,這種意向結構本為制造技術的人所賦予,但一旦賦予了之后,技術的意向結構就會規定人使用技術的方式。人所謂充分地釋放技術的潛能,實際上就是充分實現技術的這種意向結構,如學者吳國盛在《技術哲學講演錄》中所舉的例子:刀這種工具(技術)的發明和制造就決定了它具有切割的意向結構,人拿起刀就會不由自主地要去切割。又如錘子,人拿著它就會不由自主地要去錘東西。所以,刀和錘子都有可能成為殺人的兇器,盡管人最早發明和制造它們是想讓自己切割或敲擊時更為方便。根據這一觀點,結合上面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我們的反思也就具體化為以下問題:智能手機的意向結構是什么?為什么充分實現它的這種意向結構會抑制大學生的身體感受力?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智能手機的意向結構就是讓人看到自己無法親自去看、無法親自去體驗的各種事物,其意向結構的充分實現也就是讓人不間斷地、每時每刻都有(新)東西可以看,所以智能手機的操作設計必然會越來越簡單,以方便所有人,不分年齡與受教育水平,都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操作和使用[27]。更為重要的是,智能手機普遍使用和不斷優化其搜索引擎和推送功能[28]也是必然的,因為只有借助這種普遍使用與不斷優化,才能保證人以各種方便的方式(文字、語音、圖片等)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時只要瀏覽了一次相關主題的內容之后,智能手機就會根據使用者的偏好與風格,不斷為這個人推送各種各樣相關的信息29」,使得人無論什么時候在線都會有新的東西(信息)可看。這就會反過來吸引人一直在線,以看到自認為有必要看(或想要看)的信息,如此人成為智能信息技術巨大潛能釋放和實現的工具,由此也就規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與存在方式,使人本身成為適應智能手機的“手機人”。
這可以從關于大學生擁有和使用智能手機情況的大量實證研究得到證實。一方面,由于順利通過了高考,父母普遍為大學生購置了手機,包括家庭條件不好的家長也會盡力滿足大學生的這一要求,這使得大學生群體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遠高于中小學生,達到甚至超過 100% ,因為有些大學生不止一部手機[30];另一方面,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表現出基本全天在線的狀態[31][32][33],使用手機時間特別長,從早晨醒來到夜晚12點,甚至更晚,除了迫不得已放下手機的時刻,基本都在看手機。這決定了手機這種智能信息技術是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存在狀態與身心狀態的關鍵因素,更不用說以下使用自的的決定性影響:大學生主要依賴手機消遣任何空閑時間(包括娛樂消遣的時候,任何等待的時候);依賴手機獲取信息以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學業、交友、生活、兼職、就業等);依賴手機提供的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建構世界圖景(包括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熱點等);依賴手機與親朋好友聯系和交流、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依賴手機實現生活方式的改變(如網上購物、電子支付、便利出行),等等。此外,大學生還通過手機記錄生活的點滴,不僅使手機變成越來越隱私的東西,也在這種個性化和社交化的實踐中強化了自己與手機的連結,加深了手機代表自我的強度,由此也改變著大學生的自我。可以肯定地說,手機已經被當代大學生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高度依賴手機提供的信息幫助自己做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決策。所以,當代大學生不僅是使用手機且其本質(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是由手機這種技術影響的。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引人,手機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先進的互動功能與推送功能,使得人瀏覽得越多,手機推送的就越多,且其推送的內容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符合個體的興趣愛好與口味風格。由此,手機不僅塑造了人與世界聯系的方式,決定了人了解和建構世界的視角與內容,而且確定了“我在世界的位置”,賦予了“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決定了“我是誰”。
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身體不在場的基礎上的。為源源不斷地獲得新信息,人的身體也是不可能“事事都在場”的。如此,人的身體將習慣以“看”的方式接受信息,而不會有“親自到現場去,用親身的方式去感受、體驗”的動力與想象力。正如具身研究證明的那樣,當人主要借助間接經驗去認識這個世界時,他獲得的必然是缺乏內在感受、體驗支持的抽象認識[34]。盡管他從手機上“看\"到的信息充滿了具象的聲音與影像,但他也主要是“看”(因為這時即便有聲音,他也主要是看與這聲音相配的圖片或視瀕),與他的身體無關。也就是,他無需用他的身體去感受,久而久之,其身體感受力必然會嚴重下降,處于被抑制、不需要使用的狀態。一方面,手機不間斷推送的、過于海量的信息會使人很快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新鮮事[35],因為無論好事、壞事,看得太多,結果都必然是見怪不怪,沒有什么再讓人感到驚奇、驚訝或驚喜的,比這更離譜、更傳奇、更勵志或更悲慘的事情多得是,故而人非常容易出現“感覺麻木、遲鈍,甚至沒有什么感覺\"的現象。另一方面,信息“著”得越多,對所謂外界世界知道得越多,就會越覺得這個世界已經被“占領\"和“填滿”,不再有自己的位置與機會,或者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要么沒有這個能力,要么不具備那個條件,由此越看便會越感迷茫,越覺得自己人生沒有多大意義和價值,進而非常容易出現過度焦慮的現象。而在過度焦慮之下,人對事物的豐富感受必然會喪失殆盡,只余“一無所有\"之感。這可以說是最蒼白、最無力的感覺,是人的身體感受力幾近喪失的另一種表現。可見,智能手機這一技術借助人的“不斷看\"實現了它的意向結構與巨大潛能,但人卻因此在逐漸失去自己生而有之的身體感受力,變成感覺麻木或只感覺到焦慮的人。其中的關鍵就是人的身體始終不在場,同時手機的海量信息“投喂”也使得人無須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感受。由此,非常悖論的是,盡管確實是人的身體在使用手機,但人的身體卻不在手機這種智能信息技術的意向結構關照的范圍內,即人本就不是為了自己身體感受力的發展而發明、設計和制造了手機這種智能信息技術。這也就意味著,依靠進一步開發和優化包括手機在內的智能信息技術來幫助現代人克服其身體感受力被抑制的弊端是斷然不可能成為現實的。
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完全不同于智能信息技術的辦法來讓人的身體重新在場,并激發人重新用自己的身體去細膩地、深人地感受和體驗周圍世界的豐富與美好,重新建立人與世界的直接連接,從而重新找回深植自身感受與體驗的生命意義感,恢復人應有的活力狀態。這對于正處于人生朝陽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當代部分大學生的“暮氣沉沉”“缺乏活力\"的現狀是高校在其人才培養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并解決的時代痛點問題。那么,這種完全不同于智能信息技術的辦法會是什么呢?如前所論,勞動教育、體育、美育都是符合身體轉向趨勢的教育形式,其中美育尤其以其對身體感受的細膩、人微的影響,在激發和豐富人的身體感受力方面有著勞育和體育所不具有的優勢。因此,在解決這一時代痛點問題中,美育是應被高校優先和重點考慮的辦法與途徑。這就需要高校突破對美育的既有看法,深刻認識到美育在當今數智時代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然后在實踐中大膽創造美育新形式,以真正實現美育助力大學生身體感受力恢復的時代新價值。
三、數智時代美育的新價值
經過自蔡元培先生以來的專家學者的努力,今天的教育界已經很少有人把美育直接等同于藝術教育了,而傾向于認為美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如蔡元培先生在其《美育代宗教說》中所言,“美育的范圍要比美術大得多,包括一切音樂、文學、戲院、電影、公園、小小園林的布置、繁華的都市(例如上海)、幽靜的鄉村(例如龍華),等等。此外,如個人的舉動(例如六朝人的尚清談)、社會的組織、學術團體、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現狀,都是美育。美育是廣義的,而美術則意義太狹”。這意味著一切美的形式都具有美育的功能。同時,對于美育的價值,大家都繼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能夠陶冶人的感情的觀點,認同美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作美的能力,而且具有提升學生道德水平,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鼓舞學生熱愛勞動與勞動人民并進行創造性勞動等多個方面的積極作用,所以美育既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與地位,也應廣泛滲透于其他所有教育形式之中,包括高校在內的所有學校都應實施美育浸潤行動。這顯然是對美育價值的進一步深人認識,對推動新時代美育的開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過,在身體轉向視域下,我們可以看到美育的價值還不止于此,我們還非常有必要結合時代的需要進一步挖掘美育激發和提升人的身體感受力的價值。而這其實是美育固有的一種價值,只是在當今時代得以凸顯罷了。所以,本文談的美育新價值,并不是指美育新增了一種價值,而是指根據時代需要,對美育本身固有的價值進行挖掘,使其以前不被人們重視的價值得以凸顯出來,從而在相對于已被人們討論得很多的其他價值而言的意義上,成為一種值得當今時代特別關注的新價值。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為審美教育的美育,本就是從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受美的機會開始的,即在讓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作美之前,一定得先讓學生感受美。而感受美就是指用人的身體,包括五官和皮膚,去實際地接觸眼前的事物,并將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事物上,而不是浮光掠影般地很快一看而過,由此事物美的形式,從色彩、造型到樂音、觸面等,才有機會影響和作用于人的感官,觸動人的心弦,使人領受到事物的美,從而產生一種美的感覺。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身體必須始終在場,并打開自己的感官,讓自己的各種感覺觸角與事物美的形式相遇,產生同頻共振。由于感受美是接下來認識美、欣賞美、創作美的基礎,所以在認識、欣賞、創作美的過程中,學生也需要始終保持身體的在場和投入。這使美育與人的身體感受力之間具有如下直接而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美育的第一步一感受美,就需要以人的身體本能所具有的感受力為前提,所以美育首先能激發的就是人的身體感受力;另一方面,美育的成功開展,從促進學生對美的認識到實現學生對美的鑒賞與創作,又會反過來加深學生對美的感受,讓學生學會運用更多的感覺器官,或以更好的方式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萬事萬物的美,從而使學生的身體感受力越來越敏銳和豐富。如此,美育還具有提升人的身體感受力的價值。
在席勒提出美育概念的時代,發展理性是美育的使命與價值,如他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所言,“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使他們先成為審美的人”,這是教育界廣泛認同美育促進智育的觀念來源。但是,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顯然問題不是他們的理性未得到重視與發展,而是在對技術的過度使用與依賴中他們正在失去生命本有的熱情與活力,他們的身體正在被過于客觀、克制的計算理性、技術理性所主宰。所以,在當今的數智時代,我們迫切需要發揮美育本就具有的、激發和提升人的身體感受力的價值,幫助大學生重建豐富的感性世界,恢復生命本有的活力與熱情。這可謂身體轉向視域下被照見的美育新價值,也是當今數智時代賦予美育的新使命。而美育總是通過各種審美教育活動來實現的,因此我們還將基于審美教育活動的基本特性,進一步深人闡述何以美育本有這一價值,以為高校美育實踐創新提供明確的理論指導。
首先,審美教育活動必然是一種體驗式活動。當我們說“美\"時,總是指向一種形式的美,這決定了美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可感知性。美雖然也可以有抽象的內容,但它一定以某種形式存在。所以,在審美時個體用自己的身體去感知、感受總是第一位的,沒有這種感知、感受作為基礎,個體的審美經驗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升華到美的情感與精神的層面。人的身體天生具有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知能力,是把握審美對象的前提條件,否則任何審美都無從談起。如在秀麗壯美的山河引發的震撼感、婉轉悠揚的琴音引發的通透感、細膩柔軟的沙子引發的舒適感中,如果沒有通過身體感官獲得的關于山河、琴音、沙子的具體感知與感受,人就不可能產生震撼感、通透感、舒適感等審美體驗。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的人的感覺不同于非社會的人的感覺。只是由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覺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覺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36]。因此,美育必然是由身體引發的體驗式教育,激發個體用身體感知和體驗是審美教育活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教育對象的親臨現場和身體在場是其能夠欣賞審美對象的美的先決條件,這也即前面說的感受美必然是欣賞美的前提。如為欣賞黃河的壯美,個體若隔著屏幕觀看黃河奔涌,就遠不如親臨壺口瀑布欣賞來得心潮澎湃,因為只有在后一種情況下個體才能通過身體真正地感受到黃河波瀾壯闊的氣勢,從而真正體會到祖國大好山河的壯麗之美。可見,身體的感受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具有精神性走向的感知運動。美感必然是身體和精神合二為一的建構,這決定了身體活動是審美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審美過程中,人的身體必須到場、在場,并親自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和體驗,才能知道究竟何為美,所以美育是一種能夠喚醒人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能夠激發和發展人的身體感受力的教育。
其次,審美教育活動必然是一種沉浸式活動。沉浸的本意是指把某物浸入水中,后被引申為“置身于某種氣氛或思想活動中”。“沉浸式”就是指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參與活動,所以在活動過程中個體會過濾掉無關知覺,獲得一種身心合一的愉悅感。如前所述,在審美過程中,個體必須將自己的注意力停在審美對象上,以自己的身體為錨定點去感知和體驗世界,其實質即以自己的身體為中介,去探究身體與環境、情感與心智的密切關系,在現實與想象的空間聯動中激發起自己對事物形式美的探索興趣,由此引發的美感體驗會使個體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這使得審美教育活動從其本質屬性而言必然是一種沉浸式活動。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吸引個體主動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注在審美對象上,然后動用自己身體的所有感官去盡力感知和體驗,使自己的身心沉浸于其中,是美育活動想要引發個體的審美體驗就必須遵循的另一基本原則。如為了讓教育對象能夠真正感受到《詩經·小雅·鹿鳴》所傳達的那種賓客融融的場面美,教育者就需要創設有主人與客人的宴會場景,就需要準備有鼓、有琴、有瑟的物質環境,就需要配上或創作適宜的音樂。如此,教育對象就很容易被鼓、琴、瑟所奏音樂營造的歡快氣氛所吸引,自然地進人假想的宴會場景中,并和著音樂一起高聲吟誦,通過沉浸在“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這樣不斷有規律往復的詩句中,深入而細致地感受到主人待客之殷勤與友好。這種沉浸式的美好體驗不僅會使教育對象身體到場,而且也會使其心到場,把自己的感受、體驗、認識、情感、意志等全部融合起來,從而獲得極大的愉悅感。由此,人的身體被美育重塑,其感受力會越來越強。
再次,審美教育活動必然是一種交往性活動。美育是發展教育對象感性的一種教育活動。在康德看來,感性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生命本能,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直接的社會感受力,具有明顯的社會性[37]。因此,著眼于感性教育的美育就是通過培養教育對象對世界的直接感受力,引導他們感受和認識真實的世界,用美的眼光關照世界,用美的體驗去改造和享受生活。換句話而言,美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增強個體對世界美的感受,而且希望以之為基礎,用美來改造世界,使人類的世界和生活更為美好。這使得審美教育活動必然以社會的形式來組織,不僅發生在一定的社會場域中,而且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教育活動。在這樣的美育過程中,教育對象不是獨自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和體驗事物的形式美,相反,他們共在一個審美情境中,面對相同的審美對象,雖然每個人必然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與體驗,但通過聆聽他人的身體感受與體驗,不僅可以豐富自我關于美的間接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引導自己打開身體的各種器官,激發自己身體的感知潛能,啟發自己用以前沒有想過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的身體,以獲得關于美的嶄新感受和體驗。這意味著,審美教育活動同時也是社會交往活動,要求教育對象的身心同時到場、在場,能夠與他人進行真誠的交流與互動,包括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認真地傾聽別人的感受,讓自己被別人感受到的美好所包圍、感染與打動,在共鳴中讓自己的身體產生更為豐富和美好的感受,由此重塑自己的身體,促使其感受力發展。正因此,交友會友在美育過程中總是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美育活動形式,其目的不是在技能上一較高低,而是相互切磋各自關于美的生活的深切感受與人生領悟。在這種交流和談論中,用身體現場演繹和表達各自心中感受和領悟到的美總是非常重要,聽者自然需要用自己的身體來共鳴,讓自己的感官能夠隨他人的身體演繹而動,感他人之美,悟他人之意,生發自己關于審美對象的新感受與新體驗。這對于激發和豐富個體的身體感受力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審美教育活動必然是一種非功利活動。當今社會,人們普遍受計算理性、技術理性的支配,功利考量成為人們行為的“指南針”,這使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現代人陷入了殘酷的內卷,不僅導致精神世界空虛,而且消解了他們的生存體驗。美育彰顯的審美精神則是一種典型的價值理性,超越功利考量,也就不會給教育對象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壓力。這使得審美教育活動必然追求與教育對象內在生命節律的統一,而不會像傳統藝術教育活動那樣規定必須逐級達到的技能目標,也不會像傳統藝術教育活動那樣設定整齊劃一的教育進度。相反,它非常看重“身體表達素養\"[38],強調教育對象自身也是審美對象,激勵并支持教育對象發現自身身體的美,也是其追求的重要審美目標,所以它會為教育對象創設充分的用身體表達自我的機會,不僅允許而且積極鼓勵教育對象用自已身體感覺舒服的方式來表達美和創造美,同時也積極鼓勵教育對象發現和欣賞同伴身體的美及其用身體表達和創造的美,由此不斷激發和促進教育對象的身體感受力。如不同于傳統的書法教育以教人用毛筆寫出好看的字為目的,以書法為載體的美育活動以鼓勵和支持教育對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充分感受和體驗中國漢字的美為目的,所以它不要求教育對象盡快掌握毛筆的特定書寫方式,也不要求教育對象寫出多么好看的書法作品,相反,它允許教育對象自由地徜徉在書法的審美世界里,既可以自己動筆嘗試,也可以觀賞他人臨摹或創作,還可以欣賞書法作品或與書法有關的音樂、舞蹈、影視作品等,同時鼓勵和支持教育對象用他的身體盡情地表達他所感受到的書法的美,例如鼓勵和支持教育對象用他的身體來“寫\"或“畫”或“舞”或“唱”書法,并在相互欣賞中充分感受到每個教育對象身體的美與體驗的美,從而擴展教育對象對書法美和身體美的感受力。在這樣自由、放松的美育氛圍之下,教育對象必然會放下內心深處的焦慮,打開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去感受外界萬千事物的美好,并會因為愉悅的審美體驗而愿意不斷地回到美育活動中,從而讓身體感受力有機會獲得充分的發展。
四、數智時代高校美育的實踐創新
雖然學界關于美育的認識,如前所述早已超越了藝術教育的范疇,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當前高校的美育實踐遠遠落后于這種認識,還普遍囿于藝術教育,僅限于開設藝術類通識課程、組織和開展藝術社團活動等,更不用說從身體轉向視域高度關注當代大學生身體感受力被抑制、缺乏生氣與活力的狀態,由此深刻意識到美育在當今數智時代應發揮的新價值。18世紀的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因為反對當時的教育把朝氣蓬勃的孩子訓成暮氣沉沉的樣子而寫下了極具批判性的名著《愛彌兒》。今天我們已經在改革基礎教育,力圖讓孩子是孩子,還其天真爛漫的童年。然而,高等教育領域似乎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保持年輕的大學生群體的蓬勃朝氣的重要性,而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了大學生的學業發展活動上。這從本質上看是對大學生理性發展的優先關注,其結果是加劇了大學生在技術理性下普遍存在的“活力喪失\"的狀態,使他們也出現了盧梭在三百年前就極力批判的教育使人“未老先衰”的問題。這一問題之所以嚴重,應該提到時代痛點問題的高度上予以重視,即在于“未老先衰”的狀態不是兒童和年輕人的生命應有的狀態,這不僅違背了生命的自然規律,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而且喪失活力的生命本身也是無法創造與發展的,如盧梭所比喻的那樣,是無法結出豐碩、甜美的果實的。所以,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有孩子的模樣,而且應讓身為年輕人的大學生有年輕人的模樣。高校在促使大學生理性發展的同時,應高度關注大學生感性世界的豐富和充盈,為他們提供各種能夠激發和提升其身體感受力的審美教育活動,幫助其恢復對生活和世界的美好體驗,重新煥發源自生命本身的熱情與活力,活出年輕人應有的神采飛揚、生機盎然的模樣。為此,高校必須大力建設其美育體系,除了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改革藝術通識課程與藝術社團活動等傳統美育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遵循審美教育活動的基本特性,創新美育實踐,創建能夠體現美育時代新價值的新型美育機構。鑒于已有關于高校美育的研究多關注的是如何改革現有的美育形式,所以本文不再對此展開深入的討論,而是大膽提出高校應構建一種以發展大學生身體感受力為直接目的的新美育體驗中心,以激發高校涌現更多突破現有形式的美育創新實踐。
如其名稱所示,新美育體驗中心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中心,需要在校園里占據一定的物理空間,可以設在圖書館里,也可以設在學生活動中心等大學生經常出入的地方,從而可以其獨特的外觀和標識設計、定期貼出的活動海報等,吸引大學生來免費體驗在其中定期開展的各種審美教育活動。在這樣的體驗中心,并不需要配置高昂的藝術裝置或設備,而應根據不同的季節確定的不同主題來決定所需的活動材料。如在春季,可以開展以春為主題的系列審美教育活動,其中一組活動可以詩歌為內容來組織。為此,可以從古今詩文中找出大學生基本沒有留意過的、符合當地氣候特征的、描寫春天的若干詩歌篇章,然后根據其描寫,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使用當地常見的材料,如具有當地特色的印染織物、花草植物等,加上必要的現代影音設備,布置出能夠讓人恍若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中的室內情境。這種根據主題精心布置的環境是新美育體驗中心成功的前提,但更關鍵的顯然還是體驗中心的美育活動究竟應如何開展,才能保證其始終是體驗式、沉浸式、交往性與非功利性的審美教育活動,從而達到直接激發和發展大學生身體感受力的自的。這就必然要求體驗中心的美育活動,無論主題和內容,都需要按照特定的基本流程來組織。
實踐表明,新美育體驗中心因其以發展大學生的身體感受力為直接目的,所以在環境創設、課程內容、活動組織和所需教師上都完全不同于以藝術技能傳授為目的的藝術教育課堂,也不同于以培養藝術學習興趣為目的的藝術社團組織。它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美育機構,是實現美育時代新價值的直接途徑。當然,高校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與需要,探索和創建更多類似的新型美育機構。不過,支持這種實踐創新的背后動力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高校需要深刻地認識到,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缺乏生機與活力的狀態是數智時代急需解決的時代痛點問題。如果我們希望大學生群體展現出其作為年輕人應有的活力與熱情,成為不僅具有建設能力的國家棟梁,而且擁有豐富內在生命、熱愛世界與生活的生動個體,那么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視并加強其美育體系建設,以充分調動和豐富大學生的身體感受與體驗為核心,大膽革新與創造,使美育在消解智能信息技術對身體感受力的抑制中充分發揮其本有的價值,幫助大學生恢復生命活力,重燃感知、發現和探索世界與未來的興趣與熱情,進而成長為有朝氣、有活力、愛生活、愿作為的國家大業建設者與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瑞鴻.身體社會學——當代社會學的理論轉向[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7.
[2]李珂珂,扈中平.教育中“身體”的解放與自由[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01):12—17.
[3](法)馬塞爾·毛斯.社會學與人類學[M].佘碧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301—317.
[4」(英)特納.身體與社會(第二版)M].馬海良,趙國新,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1.
[5Goldman,A.,Vignemount,F.Is Social Cognition Embod-ied?[J].Trendsin CognitiveSciences,2009,13(O4):154-159.
[6]黃俊霞,梁雅麗,陳佰鋒,等.大學生手機使用及依賴現狀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07):534—538.
[7]李恒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J].科學學研究,2006,24(02):184—190.
[8]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J].教育研究,2015(04):104—114.
[9]Bresler,L.Knowing Bodies,MovingMinds[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oO4:7.
[10]余舜德.從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到人類學文化的定義[M」//余舜德.身體感的轉向.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116.
[11](美)桑塔格.反對闡釋[M].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347.
[12]劉丹凌.蘇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學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31.
[13](美)桑塔格.關于他人的痛苦[M].黃燦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3-96.
[14]張珣.日常生活中“虛\"的身體經驗[J].考古人類學刊,2011(74):11—52.
[15]胡疆鋒.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5.
[16]施蕾.無力頹廢與抵抗消解——網絡“喪文化\"現象解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168—174.
[17]陳壽弘.“喪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心態影響管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4):80-82.
[18]沈靜,戴家芳.“佛系”與“躺平”:大學生價值觀的新變化及其引導[J].蚌埠學院學報,2022,11(04):85-89.
[19]黃時華,張衛,胡諫萍.“無聊”的心理學研究述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133—139.
[20]張艷麗,司漢武.青年群體的社會焦慮及其成因分析[J].青年探索,2010(06):71—74.
[21]吳忠民.社會焦慮的成因與緩解之策[J].河北學刊,2012,32(01):110—114.
[22]胡春梅,何華敏,王蕾,等.大學生重口味文化——流行現狀與網絡影響[J].探索,2014(01):128-132.
[23]向思雅,魏綺雯,鄭少丹,等.大學生社會性無聊感、生命意義感與自殺意念[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4):522-526.
[24]吳國盛.技術哲學講演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5]王先慶,雷韶輝.互聯網背景下智能手機普及對消費升級的影響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2):1-6.
[26]曹培杰,余勝泉.數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04):23-29.
[27]第11屆手機設計大賽手機設計監測分析評測項目組,《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終端編輯組.2023中國手機設計監測報告[N].通信產業報, 2023-09-04
[28]張宇博.智能手機界面交互設計[J].數字通信世界,2018(09) :64.
[29]郝立濤,于振生.基于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黑龍江科學,2023,14(22):124-126.
[3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9—01)[2023—12—20].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31]陶圣屏.手機即自我: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行為深描研究[J].現代傳播,2019(11):144—150.
[32]何桂華.手機依賴與大學生認知失敗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08):1276—1280.
[33]梁曉燕,葡文韜,趙桐,等.大學新生時間管理傾向、手機依賴與無聊傾向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研究[J].心理科學,2022,45(05):1214—1221.
[34葉浩生.認知與身體:理論心理學的視角[J].心理學報,2013(04):481—488.
[35](美)桑塔格.論攝影[M].黃燦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20.
[3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
[37]劉建江.論馬克思的感性概念[D].武漢:武漢大學,2019:53-54.
[38]鄭蘭,李政濤.身體表達素養的教育意蘊及培養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1(10):3—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1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高校學術生產治理制度的系統集成研究\"(BIA210199)。
The Time Value of University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ily Turn
Tao Yingying,Yang Guangqin,Zhao Na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ily turn,it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era of Altechnology are losing their bodies sensibility forlife because of their heavy dependence on smart phones.Under such a background,aesthetic education's function of restoring people's body sensibility should be focused on.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pay a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but also boldly inovate their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mode,and create new aesthetic education experience centers or other new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lp college students rebuild their bodies' sensibility forIife,rekindle thei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for perceiving,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so as to promote them to achieve true harmony and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Key words: bodily tum;bodies‘sensibility for life;the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university aesthetic education
(責任編輯 楊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