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爸爸媽媽“吐槽”孩子不做家務,做事也不主動,啥都需要提醒——看到有東西掉到地上了只會跨過去而不是撿起來;回到家書包往地上一丟、鞋隨便一放,就大搖大擺地進房間玩了;書桌上文具、作業寫完就擺在那里,快上學了才胡亂塞進書包。
我們期望孩子能養成做好生活小事的耐心和習慣,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多一些責任感,但細想起來卻發現自己對于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有些迷茫的。畢竟,責任感在孩子眼里,似乎是一個“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概念。我們自己有時候都會認為:做事有擔當,能認真負責地完成交代的事情以及開始主動承擔一些任務,就是有責任感的表現了。
責任感究竟是什么?
從定義來看,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自身的社會角色需要承擔的責任的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情感體驗和相應行為。
這件事放在孩子身上則是,需要先認識到自己身處的社會角色的責任,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動,從而慢慢培養出責任感。而“社會角色”是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變化的。
所以,責任感的培養也需要順應年齡的發展來進行匹配性的支持。
這個過程并不需要特別高大上的計劃或者講授。我們可以嘗試從家庭出發,參與家庭活動便是一個能讓孩子逐漸理解和認知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隨著自我意識發展,1歲半左右的孩子開始出現“想要自己來”的苗頭。這個階段,家長通過鼓勵孩子自己扔垃圾,幫助大人取拿一些物品,不僅能讓孩子體驗到小小的“成就感”,還能讓孩子理解原來自己也是可以參與家庭活動的。
到了幼兒園階段,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
隨著孩子的語言、認知和運動能力發展日趨完善,他們會漸漸明白家庭事務的因果關系。例如,衣服臟了要洗,地上掉了東西要撿,吃完飯要收拾等。
這個階段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動,能幫助他們體驗勞動的辛苦和樂趣,也能讓孩子漸漸懂得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
到了小學以后,孩子參與家庭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就不再只是家庭中被照顧、被推著走的個體,而能夠主動地、有意識地參與家庭活動。因此,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應當對應其年齡,從參與家庭這個小社會的活動起步,給孩子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而不能只是通過道理的講授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如何有效地給孩子安排家務活動?
讓孩子了解自己可以做或者需要做什么,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邀請他們參與討論,確定孩子需要承擔的家務。可以先羅列日常的家務活動所包括的范圍,然后和孩子約定好1~2項家務活動(如每天倒垃圾或掃地等)是由孩子承擔,持續一段時間后可以更新家務安排。
而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和他講清楚可以或需要做的家務事,從易到難,陪伴孩子完成,也可以通過畫圖或者羅列任務清單的方式給孩子提示性信息。比如,讓孩子體驗餐后擦桌子的家務活動,家長先示范給孩子看,然后協助孩子擦除餐桌上的食物殘余,再慢慢過渡到讓孩子自己完成擦桌子的家務。
給孩子及時而具體的肯定和贊賞,多贊許孩子的努力
在孩子承擔了一定的家務活動后給孩子及時而具體的反饋,比如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把地掃得很干凈,并且把掃把放回了原位,真棒。”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好的,從而讓孩子能夠把良好行為延續下去。尤其注意,當孩子做的不符合我們要求時,不要輕易打擊孩子,可以用指導的方式告訴他們下次可以如何改進。
營造良好的家務活動氛圍,爸爸媽媽們發揮好示范作用
家務活動是非常辛苦的,但通過這些活動能夠把家變得整潔、干凈和舒適。從這個角度來看,家務活動也是非常有意義和快樂的,我們也要讓孩子體驗到這樣的氛圍,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分享勞動后的感受,讓孩子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價值。
孩子不愿意做家務怎么辦?
當然,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卻往往“骨感”,家務活動畢竟是需要付出勞動的,難免辛苦,所以孩子也難免會不愿意做,這時我們可以怎么辦呢?
結合興趣給孩子安排家務活動
我們不建議逼迫孩子做家務,或者因不做家務就懲罰他們,因為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家務活動產生消極情緒。在剛開始給孩子安排家務活動時最好能結合孩子的興趣,比如,有些孩子喜歡洗菜、做飯,有些孩子喜歡掃地……可以讓孩子先開始做他們感興趣的家務,后續就會容易很多。
利用“自然結局”讓孩子理解家務活動的重要性
有時需要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完成的自然后果,比如孩子負責倒垃圾,但他某天沒倒,那就把垃圾留在家里,讓孩子了解如果沒倒垃圾,垃圾會臭掉,影響家里的空氣。再比如讓孩子負責收拾自己的玩具,但如果他沒有收拾好,玩具可能會被當成垃圾掃走。
爸爸媽媽要戰略性地“示弱”,讓孩子向前一步
爸爸媽媽適當“示弱”能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家務活動。比如,當媽媽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讓孩子幫忙倒一杯水,周末叫上孩子幫忙做飯等,我們退后一步,才能給孩子留個空間發揮。
寫在最后
家庭是孩子的堡壘,也是孩子成長的開始,責任感并非一蹴而就就,也不能只通過說教來傳遞,讓孩子從家務活動開始,體驗、實踐和練習,學會承擔責任,也學會有所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