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基于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高職藝術生工匠精神塑造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6):103-105.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103-03
0引言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培育兼具工匠精神與社會擔當的大國工匠。工匠精神是涵養崇高職業道德的核心,不僅要求從業者具備專業技能,更需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深厚的職業情懷。對于高職藝術生而言,培育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塑造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根基與內在驅動力。這一政策導向凸顯了高職藝術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緊迫性,也折射出當前職業教育在全球化競爭加劇、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側重技能訓練的“工具理性”傾向,這導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弱化、價值認同功利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破解高職藝術生“重技輕德”的育人困境,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的深層次命題。
家校共育是破解高職教育責任培育困境的關鍵路徑。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歷經“家校分離”到“協同育人”的范式轉型,家庭角色從教育“旁觀者”轉向“責任共擔者”,互依性增強[1]。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普教領域和非藝術生群體,對高職藝術生群體的家校共育機制缺乏深度探討,導致責任培育陷入理念倡導有余、實踐落地不足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以家校共育為視角,聚焦高職藝術生群體,通過揭示家庭、學校與責任教育的交互邏輯,不僅致力于推動家校共育從形式協同向價值共生的實質性跨越,更致力于為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培育提供依據和支撐。
1文獻綜述
1.1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多學科關注的主題,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都具有各自特色的邏輯與范式,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系統闡釋。在中國語境下,社會責任感的界定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涉及傳統倫理、現代價值、集體主義等多重維度的影響。在哲學領域較多使用“社會責任”;在政治學領域較多使用“社會責任觀”或“社會責任意識”;心理學領域常常使用“社會責任心”或“社會責任感”,將社會責任感視作一種情緒、情感體驗[2];管理學領域將社會責任感視作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素養[3];在德育、倫理與教育學等領域則沒有相對統一的規范,“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心”“社會責任觀”“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感”等名詞多混合使用。盡管視角各異,學界的共識在于:社會責任感是聯結個體行為與社會價值的重要紐帶,其培育需兼顧認知、情感與實踐的多維整合。
1.2家庭支持對個體社會責任感發展的影響
家校共育是家庭與學校協同合作、共同參與學生教育的系統性工程。家庭支持作為核心要素,家庭成員之間通過情感關懷、行為示范、提供資源等方式,為個體提供心理、物質或行為上的幫助與支持,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社會適應和能力發展,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業成就及心理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有研究表明,父母情感支持的匱乏與子女責任意識發展滯后存在顯著關聯。親子關系緊張及溝通障礙可能進一步加劇兒童的責任逃避傾向,具體表現為通過不誠實的策略規避懲罰或推卸責任。尤其對于學生而言,其尚未正式步人社會,其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紐帶、家庭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會逐步延伸與拓展源于家庭生活的秩序和準則,逐步形成個體對外界社會的責任認知模板[5]。例如,家庭中強調誠信待人的價值觀,可能促使學生在職業實踐中堅守商業倫理;家庭成員參與社區服務的習慣,可能激發學生對公益事業的長期投入。這種“家庭一社會”的責任認知遷移機制,能為家校共育提供天然的情感紐帶與實踐基礎。
1.3教師支持對個體社會責任感發展的影響
家庭支持對社會責任感的驅動并非孤立存在,教師支持在其中可能扮演關鍵橋梁角色。教師支持被證實是學生發展的穩定積極因素,其作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可緩沖家庭不利因素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可放大父母因素對學生適應性發展的正向促進效應[6]。這種雙向調節機制表明,教師支持不僅是家庭支持的補充,更是家校協同育人的“催化劑”。有研究表明,當家長與教師合作密切時(如定期溝通、參與家校活動),師生關系的積極效應被放大,學生成績提升更明顯。家長與教師的積極溝通,可改善教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從而提供更多資源支持[7]。這種雙向調節機制(緩沖與增益)清晰地表明,教師支持遠非僅僅是家庭支持的簡單補充,它實質上是激活家校協同育人潛力、實現4 1+1gt;2′ ’效應的核心“催化劑”。
1.4公正感對個體社會責任感發展的影響
公正的氛圍感知是學生形成積極社會認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的基礎。公正感是指人們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個體“得其所得,得有所值”,如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體現的因果觀,這種觀念對個體發展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它提供給個體一種認知框架,幫助人們解釋和應對不公正事件的威脅,重建對世界的控制感,從而更傾向于遵循道德規范和社會準則;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心理資源或緩沖,公正感能夠減輕不公正經歷的負面影響,維護心理健康,并為個體追求長遠目標提供動力支撐。重大公共危機(如全球疫情)就凸顯了公正感與社會責任感的內在關聯。當人們感知到社會系統(如資源分配機制)是公正的,會增強其社會控制感、安全感和主人翁意識,進而更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遵循社會規范。這種公正感正是喚醒集體主義價值觀(包括社會責任感)并推動利民政策的重要基礎。因此,培育系統公正感對于激發和維系個體(特別是高職藝術生)的社會責任行為具有關鍵意義[8]。
1.5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現狀
工匠精神所倡導的對藝術的熱愛與敬業精神,其深層次源泉在于深刻理解并擔當起藝術服務社會的責任,這種對社會責任感發展水平的看重已達成廣泛共識。然而,社會責任培育常陷人理念倡導有余、實踐落地不足的境地,這構成了人才培養的關鍵挑戰。根據生物生態學理論的觀點,家庭、學校等個體直接接觸的微系統對個體的影響是直接且深遠的,微系統相互之間的緊密聯系,有望將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提升至最佳水平[9]。然而現實是,對個體社會責任感形成最關鍵的微系統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調,它們傳遞的信息可能相互矛盾,支持性資源未能整合,導致學生接收到的信息碎片化、支持感不足,進一步加劇高職藝術生認知框架的脆弱性。例如,個體常因生態風險因素的制約,難以將責任認知轉化為持久的行為,這些因素不僅包括對個人生涯發展、經濟回報的現實考量,對創作便利性與市場接受度的偏好,還包括藝術圈層或社會氛圍下的從眾壓力,以及對個體藝術行為能否真正推動社會改變的迷茫等,這些因素極易誘發個體責任回避或深層次的責任倦怠。究其根源,這一“知易行難”現象的深層癥結在于社會責任培育體系的系統性缺陷與結構性不足。因此,從家校共育視角優化社會責任感培育體系,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文化,是激發并維系個體社會責任行為的關鍵所在。
2培育對策
2.1深化家庭參與機制,構建家校協同教育體系
首先,建立健全家校溝通機制。通過構建家校聯系一站式服務平臺等,及時將學生的在校表現、科學的教育理念反饋給家長,并積極收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建議,實現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的多維互動。其次,探索家校合作的具體路徑。識別并整合來自家庭和學校的資源,設計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社會責任感培育活動。例如,邀請具有一定藝術素養或社會責任實踐經驗的家長參與課堂分享,如藝術圈層倫理探討、社會服務經歷等,教師可在此過程中扮演項目引導者和效果評估者的角色,將家長的參與轉化為更系統化、結構化的教育要素,為學生提供真實、有意義的責任實踐機會。最后,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學校可開設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工作坊等,建立家庭教育資源庫,為家長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案例、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2.2強化教師支持系統,營造公正的情感支持環境
第一,保障分配公正。通過公平分配實習機會、實踐資源及藝術素養指導,確保學生平等獲取發展資源,定期公開實習名額分配等數據,提升透明度,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其社會責任內驅力。第二,落實程序公正。構建家校雙向監督機制,在獎學金評審、競賽選拔等環節引入家委會監督,設立匿名舉報渠道處理師生爭議,由家校聯合委員會核查。第三,促進互動公正。加強師生溝通,定期開展交流會與心理輔導,關注學生成長需求,針對處于職業迷茫期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規劃,幫助其明確職業目標。同時,強化教師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身作則,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服務。
2.3動態評價:追蹤社會責任發展過程,構建家校共育干預機制
教育評價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高職藝術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是一個動態、持續與長期的過程,在評價方式上,應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如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實施日常行為觀察,開展定期評估與反饋,實時跟蹤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展情況,及時發現不足,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在教育信息化時代,可構建家校數據共享平臺,家校協同實施評價活動,重點收集和發布以下數據:一是家庭端的日常觀察記錄,如家務參與度、社區服務頻率等;二是學校端的課堂表現與實訓評估;三是企業端的實習責任評價;四是學生自評的心理量表,如公正感、責任動機問卷等。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以評價促培養,構建學生責任行為全周期追蹤與個性化干預機制,有利于培養有格局、能擔責的“大國工匠”。
3結語
本文基于家校共育視角,融合了生物生態學理論,剖析了家庭支持與教師支持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雙向作用機制。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和內化并非單一主體之功,而是家庭、學校與公正環境協同共生的結果。家庭通過情感浸潤與價值傳遞為學生奠定責任認知的底色,教師以專業引領與公正支持搭建責任踐行的橋梁,而公正則為家校協同提供可持續的運行框架。三者的有機聯動,能夠突破“重技輕德”的育人困境,促使高職藝術生在追求卓越的實踐中,自覺擔當起時代責任,用奮斗的青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獨特的匠人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太平,張蘊甜.互依性家校關系意蘊及其實現:基于卡羅爾·C.古爾德對馬克思社會互動思想的解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25-35.
[2]丁強,盧家楣,陳寧.青少年責任感問卷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5):830-834.
[3]馮樂樂,張丹寧,馬志強.中西方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演進[J」.鎮江高專學報,2025,38(2):23-31.
[4]嚴標賓,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60-64.
[5]楊靜慧.家庭作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之始源的多維求證[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79-82.
[6」毛普平,宋燦.教師領導方式對學生責任心養成影響的比較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8,30(5):61-65.
[7]譚千保,李雪亮,吳喜燕.累積生態風險影響農村初中生學業倦怠的實證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3,35(3):60-69.
[8]黃四林,韓明躍,孫鈴,等.大學生公正感對其社會責任感的影響:社會流動信念的中介作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8-74.
[9」李董平.多重生態學風險因素與青少年社會適應:風險建模與作用機制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