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0-0015-05
一、引言
學習倦怠(academicburnout),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消極學習心理,表現出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1。目前高中階段學習倦怠現象普遍存在,國內相關調查顯示,有不低于 36.8% 的高中生感到學習疲憊,這一數據明顯高于國外[2-3。學習倦怠不僅容易引發抑郁、網絡成癮等情緒行為問題,還會導致輟學比例攀升[4-5]。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中階段的學習問題緊密關切學生自身的健康全面發展、家庭的和諧與未來規劃及社會的積極發展與進步,因此,關注高中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家庭環境是影響個體發展最重要的微觀系統。教養方式(parentingbehavior)——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教養行為風格——是家庭微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消極教養方式的父母往往會對孩子有較多的懲罰和嚴厲、拒絕和否認、過度保護和干涉。本課題組前期成果揭示了父母消極教養方式對高中生學習倦怠的預測作
注:本文系2025年廣東省市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動態變化、影響機制與干預研究”(202419426)、2021年市寶安區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基于生命意義感培養的中學生生命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BAYB2021005)研究成果。通訊作者為葉婷婷,E-mail:3107417918@qq.com。
用,這與國內外其他研究結果一致[8-10]。
控制感(senseofcontrol),作為個體對自身行為及環境的掌控能力,在青少年階段尤為關鍵,與學業表現、情緒調節和社會適應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提供情感支持與明確規則,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清晰的自我效能感和較高的控制感[12。相比之下,如果父母強調高壓控制或者情感冷漠,都可能削弱青少年的控制感,并引發焦慮情緒[13-14]。此外,研究還發現,控制感和學習倦怠之間呈負相關,即控制感越低,學生的學習倦怠往往越高[15]。因此,消極教養方式可能通過控制感間接影響學習倦怠。也有學者指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專制型教養的負面影響可能被弱化[。本研究擬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對已有相關研究結果進行檢驗和探索。
個體一環境交互作用模型認為,個體發展都是在個體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下實現的[。社會公正感(perceivedsocialjustice)是指個人對社會公正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的感知[18。根據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個人特征與環境中的其他個體或者事物的相似性,有利于滿足一系列跟自我認同有關的心理需要[19]。Kay、Gaucher和 Napier等[20]表示,社會公正意味著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更少,個體自身對行為結果就會有更多的決定權和控制感。基于此,控制感高的學生如果體會到更高的社會公正感,可能更容易實現個人與環境的相似性匹配,能夠滿足其心理需要,從而減少學習倦怠發生。因此,本研究推測社會公正感可能會調節“消極教養方式 $$ 控制感 $$ 學習倦怠”的中介效應路徑。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探討消極教養方式與學習倦怠的關系,重點考察控制感的中介效應及社會公正感的調節效應。該模型不但能夠解釋消極教養方式“怎樣”影響學習倦怠,而且解釋了這種影響“何時”更強或更弱。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廣東省市、佛山市的3所高級中學,采取集體施測的方式。在獲得了學校領導及學生自己的知情同意之后,共發放問卷1365份,根據作答時長過長或過短及極端值指標剔除數據后,獲取有效問卷122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9.96% 。其中,男生為359人( 29.23% ),女生為869人( 70.77% )高一為710人( 57.82% ),高二為370人( 30.01% ),高三為148人( 12.05% )。
(二)研究工具
1.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
使用蔣獎、魯崢嶸和蔣苾菁等[21修訂的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的消極教養方式分問卷,采用4點計分。分問卷包括父親拒絕、母親拒絕、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度保護四個維度,共28個題目。本研究中,問卷各維度Cronbach's ∝ 系數均大于0.84,信效度良好。
2.控制感量表
使用李靜[22]修訂的中文版控制感量表,共12道題,采用7點計分,包括個人掌控感和限制感兩個維度。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 系數為0.74,信效度良好。
3.社會公正感量表
采用由方學梅編制、湯思堯[23修訂的社會公正感量表。量表包含地位公平、分配公平、機會公平三個維度,共12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到5分(代表“非常同意”),總分越高表明社會公平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 為0.89,信效度良好。
4.學習倦怠量表
使用吳艷、戴曉陽和溫忠麟等[24]編制的學習倦怠問卷,共16道題,包括個體身心耗竭、學業疏離感及學習低成就感三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 系數為0.86,信效度良好。
(三)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6.0軟件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采用ProcessV4.0擴展組件插件進行中介模型分析。
三、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未經旋轉的因素分析得到17個特



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8.03 ,小于 40% 的臨界值,表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25] O
(二)相關分析
對核心變量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消極教養方式與控制感、社會公正感呈顯著負相關,與學習倦怠呈顯著正相關;控制感與社會公正感呈顯著正相關,與學習倦怠呈顯著負相關;社會公正感與學習倦怠呈顯著負相關。
(三)控制感在消極教養方式與學習倦怠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以消極教養方式為自變量,青少年學習倦怠為因變量,控制感為中介變量,采用PROCESS宏程序中的Model4進行中介效應檢驗。采用Bootstrap法來確定中介效應的顯著性,抽樣次數為5000,置信區間設置為 95% 。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年級、性別之后,消極教養方式能顯著預測學習倦怠( β=0.11 , plt;0.001 );將消極教養方式、控制感同時納入回歸方程后,消極教養方式對學習倦怠的直接效應不顯著( β=0.03 , pgt;0.05 )控制感對學習倦怠的直接效應顯著( β=-0.56 5plt;0.001 )。Bootstrap檢驗結果表明, 95% 置信區間為[1.01,2.34],不包含0,完全中介效應成立(見表2)。
(四)社會公正感對控制感中介效應的調節效應分析
以消極教養方式為自變量,青少年學習倦怠為因變量,控制感為中介變量,社會公正感為調節變量,采用PROCESS宏程序中的Model14進行調節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年級、性別之后,控制感與社會公正感的乘積項對學習倦怠的預測作用顯著( β=-0.03 , plt;0.05 ),說明社會公正感在控制感對學習倦怠的影響中起調節作用,調節了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徑(見表3)。
為進一步了解控制感與社會公正感的交互效應,將社會公正感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當社會公正感高時,控制感對學習倦怠的預測作用更強(bsimple :=-0.52 , plt;0.001 195%BootCI[-0.59, -0.44] );當社會公正感低時,控制感對學習倦怠的預測作用更弱(bsimple :=-0.43 plt;0.001 ,95%BootCI[-0.47,-0.39])。
四、討論
本研究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揭示出控制感在父母消極教養方式與高中生學習倦怠之間存在完全中介效應,該中介效應受到社會公正感的調節。該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內在機制,對預防干預學習倦怠具有指導意義。
本研究表明,消極教養方式對學習倦怠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8-10]。一方面,高中階段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顯著增強,如果父母繼續對孩子實施較多的懲罰和嚴厲、拒絕和否認、過度保護和干涉,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更不重視父母的期望,引發學習倦怠[2。另一方面,高中階段學習任務繁重,采取消極教養方式的父母難以為孩子提供積極反饋與心理支持資源,處在孤立無援中的孩子會有更大可能產生學習倦怠[27]。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消極教養方式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學習倦怠,還可以通過控制感間接影響學習倦怠。根據控制評估理論,個體的行為決策是在控制感知和價值評估的交互作用下進行的。當個體感到自己對于行為結果有較高控制能力,并且對行為結果給予較高價值評估時,他們更有可能采取相應的行動。相反,當個體感到自己對行為結果缺乏控制,并且對行為結果給予較低價值評估時,則更有可能選擇不采取相應的行動[28]。Pekrun[2]進一步在自主決定理論和控制一價值評價之間建立聯系,提出自主支持對控制一價值評價有影響。如果父母較少提供情感支持與自主性,這會降低孩子的控制感;拒絕與否認更會導致孩子對自身及自己的學習表現形成較低的價值評估。因此,在采用消極教養方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高中生容易缺乏控制感,
更容易出現學習倦怠。
本研究還發現,“消極教養方式 $$ 控制感 $$ 學習倦怠”中介效應的后半段會受到社會公正感的調節。具體來說,當社會公正感高時,控制感對學習倦怠的預測作用更強。張陸、黃雪芳和游志麒等[3在研究公正世界信念的過程中提出蓄電池效應假說:當個體在良好的成長環境中獲得控制感時(電能充足),能夠維護公正世界信念(充電);之后,當個體處于控制剝奪情境中時(電能不足),公正世界信念又可以提升控制感(放電)。社會公正感的調節或許也存在類似效應:如上文已述,個體在采用消極教養方式的家庭環境中難以獲得較高控制感(電能不足,充電不足),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無法放電)。Kay、Gaucher和Napier等[20]表示,社會公正意味著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更少,個體自身對行為結果會有更多的決定權和控制感。當個體感知處于公正的社會環境中時,有利于改善其控制感(電能充足,充電),從而能夠維持積極專注的學習狀態,減少學習倦怠(放電)31l。本研究中,社會公平感的調節效應也呼應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加強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理念,提醒政府相關部門要繼續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起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提高社會公正感知,進而促使青少年積極投身學習與個人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麗嫻,連榕,張錦坤.中學生學習倦怠與人格關系[J]心理科學,2007(6):1409-1412,1417.
[2]DarshanaW,SakunthalaD,SajiwaA.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urnout among collegiate cycle students in SriLanka:A school-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Child amp; Adolescent Psychiatryamp; Mental Health,2018,12(1):1-11.
[3]于鑫悅,陰夢巖,趙亞飛,等.中國大學生學習倦怠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0,8(2):74-83.
[4]時金獻,譚亞梅.大學生學習倦怠與外顯自尊、內隱自尊的相關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3):736-737,710.
[5]TerioJ,SalvadorJ,SardallaJ,etal.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burnout among grade 11 students[J]. ContemporaryResearch Analysis Journal,2O24,1(3):85-92.
[6]BronfenbrennerU.Ecologyof the family asacontext forhuman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 22(6):723-742.
[7]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8]李敏,甘怡群.高中生學業倦怠傾向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1):36-37.
[9]SchiffrinH,ErchullJ,SendrickE,etal.Theeffect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helicopter parenting 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and well-being of emerging adults[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9(28) :3346-3359.
[10]崔洪波,樊晏辰,宋美丹,等.消極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學習倦怠:控制感和物質主義的鏈式中介作用[J].校園心理,2024,22(6):461-466.
[11]Pagnini F,BercovitzK,LangerE.Perceived control and mindfulness: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J].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Integration,2016,26(2):91-102.
[12]Pinquart M,Fischer A.Associations of parentingstyles with moral reasoning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metaanalysis[J].JournalofMoralEducation,2021(51):463-476.
[13]徐敏霞,徐寧,汪新建.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三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1,9(4):193-201.
[14]Yank Süsen,Pak H,Evik E.Helicopter parenting, self-control,and problematic online gaming among emerging adults[J].Klinik PsikolojiDergisi,2022,6(3) :331-341.
[15]Seibert G,MayR,FitzgeraldM,etal.Understanding school burnout:Does self-control matter?[J].Learning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16(49):120-127.
[16]Chao R K.Extending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ces ofparenting style for Chinese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J].ChildDevelopment,2001,72(6):1832-1843.
[17]LernerJ,TiedensL.Portrait of the angry decision maker:How appraisal tendencies shape anger'sinfluence on cognition[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o06,19 (2):115-137.
[18]Jost J,Kay A.Exposure to benevolent sexism and complementary gender stereotypes:Consequences for specific and diffuse forms of system justific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3) : 498-509.
[19]Edwards J.Person-environment fit in organizations: An assessment of theoretical progres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08,2(1):167-230.
[20]Kay A,GaucherD,NapierJ,et al.God and the government:Testing a compensatory control mechanism for the support of external syste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8,95(1):18-35.
[21]蔣獎,魯崢嶸,蔣苾菁,等.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1):94-99.
[22]李靜.不同社會階層對貧富差距的歸因傾向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3]湯思堯.中國居民物質主義及其與社會公平感、控制感的關系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9.
[24]吳艷,戴曉陽,溫忠麟,等.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2):152-154.
[25]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心理科學進展,2004(6):942-950.
[26]王燕,杜安婭.中學生逆反心理與家庭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4):4-7,11.
[27]楊雪,宋佳殷.家庭教養方式、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社會心理發展[J].人口學刊,2025,47(1):78-93.
[28]Pekrun R. Social-cognitive,control-value theory ofachievement emotions[J].Advancesin Psychology,2000 (131):143-163.
[29]Pekrun,R.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Assumptions,corollaries,andimplications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8(4):315-341.
[30]張陸,黃雪芳,游志麒,等.兒童期虐待對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38(6): 804-812.
[31]BiX,CuiH,PanB,etal.Theinfluence of positive parenting styles on adolescents,materialism: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J].Current Psychology,2024,43(22): 19747-1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