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葉適,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其文學創作包括詩、文、賦等諸多文體,尤以時文著稱。時文作為葉適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彰顯了其文學才華與思想深度,亦映射了當時社會的政治風貌與文化底蘊。本文以葉適時文代表作《賢良進卷》為研究對象,采用文本細讀、歷史背景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葉適時文與南宋其他時文在體制、語體、體式及體性之間的內在關系,挖掘《賢良進卷》的思想內涵,并闡釋其深遠的歷史價值。
宋代乃名副其實的科舉社會,時有諺語曰:“世無科舉,人不教子;朝無利祿,士不讀書。”南宋亦然,當時的科舉場實為永嘉學者之天下。永嘉學者陳傅良、葉適等,編纂時文選本數種,如《待遇集》《賢良進卷》等,流行一時,士子爭相研習。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研究多聚焦于葉適文章中的事功思想、經濟思想等方面,鮮有系統探究葉適時文的思想內涵、文學價值和后世影響。鑒于此,本文對葉適的《賢良進卷》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對葉適時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葉適時文與南宋其他時文的異同
宋末關潛云:“不中進士舉,無由得朝廷之官,不能為時文,無由中進士舉。”南宋時,科舉制度為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葉適、陳傅良等永嘉舉子所創時文,于南宋科舉考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葉適作為時文創作之集大成者,其《賢良進卷》一書,在體制、語體、體式與體性諸方面,既與南宋其他時文存在顯著差異,又具有高度相似。
(一)體制結構
南宋時文創作呈現出鮮明的程式化特征。科場論體文的體制結構遵循固定模式,文章各部分的功能、內容與順序較為固定,考生按此格式作文。此結構使文章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同時也便于考官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與論點。陳傅良于《止齋論訣》中,將時文內容分為破題、原題、講題、結尾四部分。而據《論學繩尺·論訣》載,戴溪將時文分破題、接題、原題、講題、結題五部分;馮椅則以鼠頭、豕項、牛腹、蜂尾為喻,分破題、承題、小講、冒頭、講題;歐陽起鳴則分論頭、論項、論心、論腹、論腰、論尾六部分。綜合諸家分類,宋人通常將時文分為破題、承題、小講、官題、原題、大講、余意、結尾八部分。
葉適的《賢良進卷》,在結構上同南宋時文保持高度一致,展現出嚴謹的布局與清晰的層次。葉適善于將繁雜的問題分門別類,該文分為四卷,每卷皆針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涵蓋君德、治勢、國本、民事、財計、官法、士學、兵權、外論九個方面,從多重角度進行深入剖析,使文章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該文在結構上遵循以下特點:首述問題或背景,作為全文起點;繼而通過數段文字闡述問題的不同方面或原因,此等段落之間往往存在遞進或并列的關系,展現出條理清晰的特點;隨后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解決方案,并進行深入剖析與論證;最后于結尾部分總結全文,強調主要觀點或呼吁行動。此結構安排不僅使文章易于理解,更彰顯葉適在文章體制上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二)語體風格
南宋時文的語體風格多樣,然而總體上追求語言的精煉、準確與生動。時文作家注重語言的運用,致力于以簡練之語表達深邃之情。同時,他們亦注重語言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善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此外,南宋時文還講求語言的音韻和諧與節奏感,使文章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此等語體風格,既體現了南宋文學的審美追求,亦映射出當時士人對文學藝術的獨到見解。
葉適作為一位思想家與政治家,其政論文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準確性。在《賢良進卷》中,他運用精練的詞語與簡潔的句式,表達復雜的政治觀點,使文章言簡意賅,易于理解。例如,其以“弊在…”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的核心所在,又以“當以為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此等語言風格,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也體現了葉適作為一位杰出思想家的敏銳洞察力。值得一提的是,葉適在《賢良進卷》中,常運用排比句式增強文章的氣勢。如《賢良進卷·君德》有言:“以智巧行令,其令必壅;以智巧用權,其權必侵;以智巧受法,其法必壞。”此句將重復與排比巧妙融合,更添力度。
(三)體式特征
南宋時文的體式特征豐富,既涵蓋傳統的散文體式,亦有創新的詩歌、詞等體式。故而能滿足不同場合與用途。在科舉考試中,考生或擇駢文、辭賦以展示自己的才華;而在日常交往中,則更傾向于運用散文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葉適的《賢良進卷》主要以論述體的形式進行撰述,通過嚴密的論證與深入的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葉適亦巧妙地融合了其他文體元素,如記敘、描寫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動具體。譬如,在論述稅收政策對農民生活的影響時,他先簡要記敘農民在舊政策下的苦難生活(記敘),繼而深入剖析新政策如何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論述),并佐以生動的描寫,以展現農民對新政策的期待與感激之情(描寫)。體式上的靈活運用,不僅使文章豐富多彩,亦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四)體性表達
南宋時文的體性各異,主要體現在思想性與藝術性兩方面。在思想性方面,南宋時文多圍繞社會現實與人生哲理展開論述,作者們借此表達對社會、人生、自然諸領域的深刻思考與獨到見解,這些思想內容既富有時代性與針對性,又兼具普遍性與永恒性。在藝術性方面,南宋時文注重藝術手法的運用與創新,擅長以生動的形象與優美的語言,展現作品的藝術魅力。
葉適能洞察問題的本質,提出獨到而深邃的見解。在《賢良進卷》中,他善于從多種角度分析問題,結合歷史經驗與現實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其思想深度與見解的獨特性,使其文章具有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葉適在文中不僅展現了其理性思考,更流露出對國家與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他關注民生疾苦,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并竭力為他們爭取權益。其真摯的情感與關注民生的態度,使其文章更加貼近人民、貼近生活,也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與認同。
《賢良進卷》的思想內涵
慶元黨禁時期,朝廷鑒于“葉適《進卷》、陳傅良《待遇集》,士人傳誦其文,每用輒效”,遂下令將二書毀版,足見其文章風靡之狀。葉適的《賢良進卷》思想內涵深邃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觀與治國經驗
葉適在文中展現了深厚的歷史觀,他通過總結歷史的興衰變遷,提出了“合天之心,順民之心”的治國理念。在他看來,國家的興亡取決于統治者是否順應民心、合乎天道,這種歷史循環的觀念,為其治國主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在《賢良進卷·君德》開篇,葉適即言:“臣聞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而不以名位臨天下。”其中,“道”指治理國家的理念、原則或方法,是君主應當遵循的正確道路。他強調,君主若欲使天下人心悅誠服,必須依靠自己的治國之道,而非僅憑外在的名位或權力。此外,君主還當通過實施仁政、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等舉措,展現自己的道德品質與治國能力,從而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支持。葉適在《賢良進卷》中,常借鑒歷史經驗,多次引用歷史典故與前人智慧來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他通過對歷史上成功與失敗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治國建議。
(二)人才觀與用人之道
葉適在文中強調了人才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其主張國家應廣開才路,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以充實國家的管理層與人才隊伍。他認為,國家應打破傳統觀念的桎梏,不拘泥于出身、門第等外在條件,廣泛選拔各類賢能之士。他倡導通過科舉考試、舉薦制度等多種途徑發掘與培養人才,同時尤為注重人才的實踐能力與實際經驗,此等選才理念為南宋時期的人才選拔開辟了新的思路與方向。葉適在《賢良進卷》中明確指出人才與國家興衰之間的緊密聯系,其曰:“人材之用,必常與其國其民之命相關,治亂興衰之所從出也。”葉適將人才視為國家興衰的基石,認為唯有選拔與培養出真正的賢才,方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葉適不僅關注人才的選拔,還強調人才的使用與培養。他認為,選拔到優秀的人才僅為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使用與培養人才。他主張根據人才的特長與優勢,妥善安排職務,以充分發揮其才能與潛力。
(三)文化觀與文風革新
葉適在文中對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空疏文風持嚴厲的批判態度。他認為,此等文風過分追求形式上的華麗與繁復,忽視了內容實質,實乃本末倒置。此等文風非但無法有效地傳達思想、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浮夸之風,給國家的治理與學術的發展都帶來了負面影響。他主張文風應樸實無華、言之有物,強調文章應以內容為核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這樣既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也能提升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在《賢良進卷》中,葉適倡導一種經世致用的文化觀。他認為,學問不應僅局限于書齋之中,成為脫離實際的空談,而應與實際密切相連,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他鼓勵學者們走出書齋,關注社會現實,積極參與國家治理與社會改革等實踐活動。此等文化觀,既體現了葉適對學問價值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
三、《賢良進卷》的歷史價值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水心集提要》評價說:“適文章雄,才氣奔逸,在南渡卓然為一大宗。”由此可見,葉適在南宋散文作家群體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賢良進卷》作為宋代士人在應考“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時提交的重要文集,其地位舉足輕重,其價值亦體現在諸多方面:
首先,豐富歷史研究資料。《賢良進卷》作為宋代科舉考試的重要文獻之一,為后世研究宋代歷史、政治、文化等諸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不僅使我們得以窺見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生活與文化氛圍,更為我們深入研究宋代士人的思想動態與價值取向提供有力支撐。其次,傳承優秀文化傳統。《賢良進卷》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底蘊,不僅彰顯了宋代士人的淵博學識與卓越才華,更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文章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及道德準則,對后世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最后,啟迪現代思維與治理。《賢良進卷》中論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問題,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研讀該文章,猶如汲取古人之智慧甘霖,可為現代社會的治理與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與參考。
四、結語
葉適的《賢良進卷》,不僅是其個人學術與思想的集大成者,亦乃南宋時期社會變革與思想激蕩的重要見證。其時文與南宋其他時文,于體制、語體、體式和體性四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又有顯著區別。由此可見,葉適于南宋時文,既有傳承又有創新,使南宋時文在其筆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賢良進卷》思想內涵豐富多樣,不僅反映了葉適本人深邃的政治思想與治國理念,也為南宋時期乃至后世中國政治與文化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和啟示,其歷史價值重大。
參考文獻
[1] 周夢江.葉適年譜[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 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 葉適.葉適集[M].劉公純,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
[4] 李光生.科舉、選本與思想史一以南宋最后百年為中心叨].蘭州學刊,2024(5).
[5] 李由.“以文取位”與“永嘉文體”的生成.文學評論,2023(6).
[6] 梁燕妮.葉適賢良進卷流傳及應用考論.中國文學研究,2022(2).
[7]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8]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 永榕,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