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8月,剛剛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北上進京,商討國是,這是孫中山一生中第二次進京。此次北上之行為期二十余天,在此期間,孫中山乘專列沿京張鐵路進行了為期數日的考察。這次考察不僅是孫中山對中國第一條完全由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干線的深入了解,更是對中國未來鐵路發展宏偉藍圖的一次實踐探索。鐵路,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石,承載著孫中山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理想與期許。
一、孫中山北上與大鐵道計劃
孫中山對鐵路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投身革命之前,他就認識到鐵路對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性。他認為,鐵路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的關鍵。早在1894年孫中山第一次進京時所寫《上李鴻章書》中,他就曾提出“貨能暢其流\"的主張,強調交通建設對國家富強的重要性。1899年他主持編制彩色的《支那現勢地圖》,以二百九十五萬分之一的比例標出預計的鐵路,成為后來規劃鐵路路線的雛形。1民國初創,孫中山更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鐵路交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將鐵路建設視作自己的使命,“現今中華民國,政治革命已經完了,經濟發達尚無頭緒。故物產非不豐富,而交通不便,國內運輸事業尚覺困難,經濟發達,實生障礙。故余特以圖民國鐵道之計劃建設為己任。\"2l
為了調和南北感情,穩定政局,使自己的鐵路政策能得到袁世凱政府的支持和贊同,在袁世凱的反復邀請下,孫中山決定北上。1912年8月24日下午5點半,孫中山一行抵達北京。此時的孫中山不僅是革命領袖,更是中華民國的精神象征,他的到來自然引發了空前的轟動。孫中山隨后宣布了此次北上的宗旨及政見,主要包括七點:一、男女平權;二、大鐵道計劃;三、尊重議院;四、南北萬不可分離;五、大局急求統一;六、報界宜造成健全政論;七、決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國民。這七點政見不僅體現了孫中山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他對國家未來的深刻思考。
“大鐵道計劃\"是孫中山此行的核心內容之一。9月2日在出席北京報界歡迎會時,他詳細闡述了中國修筑鐵路的意義,并提出了“十年筑路二十方里\"的宏偉計劃。他在演講中特別強調:“今日修筑鐵路,實為自前唯一之急務,民國之生死存亡,系于此舉。\"4當日,他又參加中華民國鐵道協會之歡迎會,主張中華民國鐵道協會與中華全國鐵路協會合并,再次指出鐵路問題實為中國生死存亡之問題,希望鐵道協會為之鼓吹提倡。[5]
在北京停留的短暫時間里,孫中山與袁世凱多次會面,詳細討論鐵路建設規劃。他還與內閣各總長、鐵路專家及工商業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聽取各方意見。孫中山的鐵路計劃不僅包括干線鐵路的建設,還涉及地方鐵路的延伸和鐵路資金的籌集。袁世凱對孫中山的鐵路計劃表示充分的支持。他任命孫中山為“全國鐵路督辦”,全權負責籌劃全國鐵路建設。這一任命雖然只是袁世凱為獲取孫中山信任的手段,但也反映了孫中山對鐵路建設的努力和爭取。
二、京張鐵路考察啟程
京張鐵路是我國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干線,由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于1909年通車,在張家口舉行通車典禮后繼續向西修筑。京張鐵路不僅是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民族自立的象征,因此成為孫中山北上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
9月6日上午9點,孫中山與隨行人員從北京前門車站出發,搭乘京張鐵路局專門預備的專列前往張家口,考察陪同人員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交通總長朱啟鈐、財政總長周學熙等重要官員,以及軍隊隨侍。由于詹天佑當時在廣東出任粵漢鐵路會辦,未能親自陪同,他委托留美同學、時任京張鐵路和張綏鐵路總工程師的鄺孫謀全程陪同孫中山考察。中午11點,孫中山一行抵達南口,稍作休息后于下午1點前往明十三陵游覽。隨后,他們返回南□,參加京張鐵路同人舉辦的歡迎會,并夜宿于南口車站的專列上。[
孫中山對京張鐵路考察極為重視,多次在途中停留,仔細考察沿線建設情況。當列車駛過八達嶺的人字形隧道時,孫中山透過車窗凝望這一偉大工程,對這條凝聚了無數中國人智慧與汗水的干線鐵路不吝贊美之詞,對總工程師詹天佑更是推崇備至,對其修建京張鐵路的杰出貢獻表示高度贊賞。

1912年9月7日孫中山考察京張鐵路時與歡迎人員在張家口車站月臺合影
三、京張鐵路考察重點:張家口車站
張家口車站建成于1909年,是京張鐵路的終點,也是京張鐵路上客貨繁忙的頭等車站。自明代開始,張家口的商貿就開始興盛,清初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隨著京張鐵路的開通,張家口的商貿更加發達,在京張鐵路通車的第二年,張家口的客運量就達到40萬人次,可以說,張家口的繁華與京張鐵路密不可分。
9月7日上午10點半,孫中山一行抵達張家口車站。這座位于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交界處的城市,早已為孫中山的到來做好了準備。察哈爾陸軍學校、小學校、議事會、商務總會、五族國民合進分會、共和統一分會、燕京關外統一會、同盟會張家口支部等各界代表700余人齊聚車站,迎接這位締造共和的偉大領袖。車站內外,圍觀群眾達數千人,場面盛大而熱烈。人們揮舞著旗幟,高呼“共和萬歲\"“孫中山先生萬歲”,表達對這位革命先驅的崇敬之情。走下專列的孫中山向歡迎人群脫帽致意,微笑揮手。孫中山在月臺及車站各處與各界代表合影留念,以示對他們的尊敬與感謝。
隨后,孫中山一行在察哈爾都統何宗蓮的陪同下前往張綏鐵路工程處視察。何宗蓮是當地軍政要員,他的親自陪同不僅體現了對孫中山的重視,也顯示了南北統一的初步成果。在張綏鐵路工程處,孫中山仔細聽取了工程進展匯報,并對鐵路沿線的規劃提出了寶貴意見。他強調,鐵路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他特別指出,張綏鐵路的延伸將為內蒙古地區的開發提供重要支持,有助于促進邊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考察結束后,孫中山來到歡迎會場,發表了長達半小時的演講。他首先感謝各界的熱烈歡迎,隨后闡述了中華民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革去專制,建設共和,人人脫去奴隸圖,均享自由平等之幸福,實中國四千年來歷史所未有。”他進一步指出,共和國的核心在于人民,國家權利應由全民共享,義務也應由全民共擔。他呼吁各族各界團結一致,共同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而努力。孫中山的演講贏得了在場聽眾的熱烈掌聲。演講結束后,孫中山與各界代表親切交談,并鼓勵他們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
四、京張鐵路考察歸程
孫中山原計劃從張家口出發視察蒙界,但由于日程緊迫,不得不將張家口作為此次考察的終端。9月7日下午1點左右,他們乘專列返回南口。列車緩緩駛出張家口車站,途經京張鐵路的另一座頭等站宣化府車站時,鐵路兩旁的歡迎人數甚至超過張家□。車站內外,人潮涌動,歡呼聲此起彼伏。孫中山特意下車停留,在月臺上發表了簡短的講話,在感謝民眾熱情支持的同時,呼吁大家為推動國家建設而共同努力。

下午4點,列車抵達八達嶺。孫中山率十余人登上長城,俯瞰山川形勢。站在長城之巔,可以看到穿過城墻的京張鐵路。長城是古老民族的象征,而京張鐵路則是國人努力走向現代化的標志,新舊時代的建筑在日影下交相輝映,使眾人流連忘返。下山時,天色已近黃昏。孫中山一行返回專列,繼續前往南口。當晚,他們仍宿于南口車站的專列上。交通總長朱啟鈐及鐵路總局局長葉恭綽陪同孫中山,沿途繼續討論鐵路政策及管理問題。
9月8日上午10點,孫中山一行從南口出發,中午12點抵達清河織呢廠參觀。清河織呢廠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紡織企業之一,孫中山對工廠的生產流程和管理模式進行了詳細了解,并鼓勵企業努力做好實業。下午3點,孫中山一行登車返回北京,結束了這次意義深遠的京張鐵路考察之旅。
此次考察行程雖然短暫,但對孫中山而言,此行使他更為深刻地感受到鐵路對國家現代化的巨大作用。此后,孫中山更為積極地推動全國鐵路的籌劃工作,并邀請詹天佑等鐵路專家共同參與,更在此后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更為成熟而詳細的鐵路建設規劃,描繪了中國未來的鐵路交通網絡。
孫中山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先驅者,是“近代把鐵路觀念廣泛傳播于中國的第一人\"8。在第二次進京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孫中山得以考察京張鐵路,堅定了他在未來十年內修建二十萬里鐵路的宏大計劃。而他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以及一心為公的愛國之情,在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注入動力的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個鐵路網絡逐漸延伸、貫通大江南北的時代里,孫中山的理想與志向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圖片均為中國鐵道博物館藏)
注釋及參考文獻:
[1]蘇全有,葛風濤.民國元年孫中山的鐵路計劃與宣傳[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12):37.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孫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16.
[3][5][6]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718,723,726.
[4][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433,451.
[8]張雅晶.孫中山兩次北上事跡探討[G]//趙志強.滿學叢刊:第二輯.北京:遼寧民族出版社,2012:94.
作者單位:中國鐵道博物館